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2020-12-05 上觀君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

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許多雞湯文鼓勵人們抵制誘惑,嚴格律己,不要滿足於眼前的短暫快樂,這樣以後才能過得更好。通常都會說:自控力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然而就在去年,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

2018年5月25號,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新的實驗數據表明,之前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普遍出身於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而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普遍來自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因為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有能力隨便吃棉花糖,再等等也無所謂。而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則很少有機會吃到棉花糖,抵抗誘惑的能力自然更低。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誘惑對人吸引力是和人們接觸的資源多少有關的。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富人會越來越富,而窮人會越來越窮。2013年,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撰寫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出版。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資源稀缺如何改變人們對眼前事物的看法,讓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窮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顆都不能保證,第二顆對他們也就無關緊要了。

在英國也有一檔和《變形計》差不多的電視節目——《Rich Kids Go Skint》,意思是富二代變窮光蛋。不同於國內的《變形計》那樣,城市裡的孩子去了農村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和矛盾,然後痛哭流涕,幡然醒悟,浪子回頭。英國的節目裡的富二代,不僅能很好地適應底層階級的生活,還能表現出高等教育階層的高情商和紳士教養。

而如果把這種情況反過來,讓窮孩子得到富裕的生活會怎麼樣?

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平民中了彩票會怎麼樣?有人遇到過。中了彩票之後,就是買豪車豪宅,縱容酒色,出國旅遊,買奢侈品,然後引發一系列處理不好的問題,比如離婚、經濟糾紛等等。

這樣的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但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些能夠抵抗住當下誘惑,在未來獲得更大收益的人,也許並不是自制力更強,而是他們本來就沒感受到多大的誘惑。

也有疑問提出,戰略策劃能力才是真正影響行為的因素。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以為延遲滿足就是現在不去享受,以後再去享受。這種思想其實有失偏頗。例子就是,極度自律減肥,成功以後報復性暴飲暴食。壓力越大,反彈也會越大。

而且,自律並不是一直不做一件事。很多人堅持學英語,堅持鍛鍊,但是某一天忘了或者因為什麼事耽擱了,就會一直拖延下去。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心裡會產生極其嚴重的負罪感和挫敗感,認為「我果然不行」。這樣,事件就失敗了。

而戰略策劃能力則不會這樣「自律」。因為上述例子裡的「自律」,基本等於是「禁慾」。

人是不可能沒有欲望的,「禁慾式自律」就是在違背自然規律,其中必然埋藏著隱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更強的欲望蓋過較低的欲望。提高效率的關鍵,在於把有利的誘惑轉化成動力,把不利的誘惑儘可能弱化、隔離。

比如你愛刷抖音,你又想學習英語。那就規定學習自己學習三小時英語,然後看15分鐘抖音,記得設置好鬧鈴。

再比如工作和玩樂,假設你沒什麼錢,那麼你對金錢的欲望一定是大於玩樂的。想要克服對壞習慣的小欲望,需要的不是你咬著牙說「我不想」,而是去找到一個更大的欲望,比如對成功的欲望,對階級上升的欲望。

第一步總是難的,只要你能在工作上賺到第一筆錢,你一定會對賺錢上癮的。

相關焦點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媽媽或許是想用延遲滿足的方法來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自控,但是這位年輕的媽媽用錯了方法。別讓"延遲滿足"的誤區,害了孩子延遲滿足是出於之前一個很出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從1963年開始先後在600名3-6歲孩子之間做了一個棉花糖實驗:第一批有32個孩子參加,最大的5歲8個月,最小的只有3歲半,他們被要求在充滿誘惑力的棉花糖前做出選擇: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對寶寶「延遲滿足」,「延遲」和「滿足」缺一不可,你做對了嗎
    為何我會對寶寶有意識地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究竟延遲滿足對寶寶有哪些好處?延遲滿足有哪些好處?大家都想寶寶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然而一些家長卻誤解了延遲滿足的真正含義。家長們對延遲滿足的誤解家長容易從字面上進行理解延遲滿足,沒有完全把握概念,認為就是「延遲滿足的需求」來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沒有很好遵守規則,沒有組中實現「滿足」。
  • 「即時滿足」和「延遲滿足」的道理
    但那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種不快樂的人,壓抑了欲望種地的,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採集的那個叫即時滿足,我們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培養自己這種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 我們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生產力已經超過消費能力了,理論上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過上即時滿足的人生了,不太需要再延遲滿足自己了。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其實,糖果實驗只是個性預測實驗,並不是告訴人們直接通過延遲滿足來訓練孩子的自控能力。這個實驗有個不足就是:並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這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有延遲滿足能力?怎麼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的能力?如何把握延遲滿足的度?這些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到底來自什麼樣的家庭和有著什麼樣的養育方式?反而讓很多父母直接用這個結果盲目地刻意地去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因此不難看出,價值投資者一般會具備「延遲滿足」這樣一種心理特徵,也就是為了長遠目標和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延遲滿足」也是一種經過練習可以獲得的心理能力。對價值投資者來講,就是學習克服眼前的困難,並力爭獲取長期收益的能力作者:儒峰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專業上是這樣解釋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而言之,延遲滿足反應了一個人抉擇的智慧與格局,反應了一個人的強大自我控制能力。
  • 「延遲滿足實驗結論竟是錯的?」
    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1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獲得雙倍的獎勵,其結果能夠大致暗示出她將來在學校,在工作中能通過自己意志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多少。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最近朋友的孩子因為遇到一件事來諮詢小編,也讓小編想到了關於延遲需求滿足的問題,在此,先分享一下這個真實案例:朋友的兒子3歲,行為規矩,很少哭鬧,原來她有一條帶娃的「制勝法寶」:延遲滿足。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03中國文化中有兩個成語是跟延遲滿足相關聯,一個是殺雞取卵,一個是路遙知馬力。殺雞取卵就是及時的滿足,等不到這個雞下蛋了,迫不及待的就把雞殺了,獲取眼前的利益,和飲鴆止渴差不多。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能夠等待、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就會走向成功!"於是乎,"延遲滿足"如同聖經一樣被廣大家長趨之若鶩,奉為圭臬。然而,這卻讓家長們陷入一個教育陷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就能培養一個有自控力、有遠見的優秀孩子。
  • 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訓練,你用對方法了嗎?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最近看一篇文章其中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在了解到延遲滿足可以訓練孩子的自律能力之後,對孩子事事進行約束,事無巨細通通延遲,甚至包括吃飯,喝水,上廁所,美其名曰延遲滿足。每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環境下,他的需求和表現都會不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因時因地因人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市面上有許多吹噓「延遲滿足能力」的文章,他們告訴你,做到延遲滿足,你的人生就贏了一半;不懂延遲滿足,你才會過著失控的人生。但大家其實,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延遲滿足的魅力
    今天坦坦想強調的一點是其實在投資的時候,你們要遵循的一種思維,這種思維我們把它稱之為延後滿足,什麼叫延後滿足?我賺錢就是一種滿足,對不對?但是你們不要把當下急著賺錢作為一種目標,很多事情你要把它延後,要從長期的思維角度來看這些問題。
  • 或是延遲滿足能力「搞的鬼」
    我們在商場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孩子為了實現某個目的,比如得到某件玩具,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撒潑打滾,不少家長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或者為了耳根子清淨,總是想方設法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這種有求必應的方式,並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長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變得敏感自卑;而且,由於小時候缺乏物質上的滿足,這類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被上當受騙。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父母可以嘗試一下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孩子提要求,父母可以"將計就計",讓他學會自我控制所謂"延遲滿足",是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立刻滿足需求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