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
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許多雞湯文鼓勵人們抵制誘惑,嚴格律己,不要滿足於眼前的短暫快樂,這樣以後才能過得更好。通常都會說:自控力強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
然而就在去年,棉花糖實驗被推翻了。
2018年5月25號,紐約大學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學的葛瑞格·鄧肯和權浩南,在心理學領域的頂級期刊《心理科學》上發表了一遍論文,推翻了「棉花糖實驗」的結論。並得出了一個結論,「孩子能否取得成功,並不取決於延遲滿足的能力,而是取決於孩子背後的家庭。」
新的實驗數據表明,之前能夠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普遍出身於條件比較好的家庭,而選擇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普遍來自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因為在富裕的家庭中,孩子有能力隨便吃棉花糖,再等等也無所謂。而條件比較差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則很少有機會吃到棉花糖,抵抗誘惑的能力自然更低。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誘惑對人吸引力是和人們接觸的資源多少有關的。這也是人們常說的:富人會越來越富,而窮人會越來越窮。2013年,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撰寫的《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書出版。這本書詳細分析了資源稀缺如何改變人們對眼前事物的看法,讓人去追求短期效益。在窮孩子的棉花糖上,如果第一顆都不能保證,第二顆對他們也就無關緊要了。
在英國也有一檔和《變形計》差不多的電視節目——《Rich Kids Go Skint》,意思是富二代變窮光蛋。不同於國內的《變形計》那樣,城市裡的孩子去了農村會出現各種不適應和矛盾,然後痛哭流涕,幡然醒悟,浪子回頭。英國的節目裡的富二代,不僅能很好地適應底層階級的生活,還能表現出高等教育階層的高情商和紳士教養。
而如果把這種情況反過來,讓窮孩子得到富裕的生活會怎麼樣?
簡單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平民中了彩票會怎麼樣?有人遇到過。中了彩票之後,就是買豪車豪宅,縱容酒色,出國旅遊,買奢侈品,然後引發一系列處理不好的問題,比如離婚、經濟糾紛等等。
這樣的對比其實是不公平的,但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那些能夠抵抗住當下誘惑,在未來獲得更大收益的人,也許並不是自制力更強,而是他們本來就沒感受到多大的誘惑。
也有疑問提出,戰略策劃能力才是真正影響行為的因素。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以為延遲滿足就是現在不去享受,以後再去享受。這種思想其實有失偏頗。例子就是,極度自律減肥,成功以後報復性暴飲暴食。壓力越大,反彈也會越大。
而且,自律並不是一直不做一件事。很多人堅持學英語,堅持鍛鍊,但是某一天忘了或者因為什麼事耽擱了,就會一直拖延下去。等到意識到的時候,心裡會產生極其嚴重的負罪感和挫敗感,認為「我果然不行」。這樣,事件就失敗了。
而戰略策劃能力則不會這樣「自律」。因為上述例子裡的「自律」,基本等於是「禁慾」。
人是不可能沒有欲望的,「禁慾式自律」就是在違背自然規律,其中必然埋藏著隱患。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更強的欲望蓋過較低的欲望。提高效率的關鍵,在於把有利的誘惑轉化成動力,把不利的誘惑儘可能弱化、隔離。
比如你愛刷抖音,你又想學習英語。那就規定學習自己學習三小時英語,然後看15分鐘抖音,記得設置好鬧鈴。
再比如工作和玩樂,假設你沒什麼錢,那麼你對金錢的欲望一定是大於玩樂的。想要克服對壞習慣的小欲望,需要的不是你咬著牙說「我不想」,而是去找到一個更大的欲望,比如對成功的欲望,對階級上升的欲望。
第一步總是難的,只要你能在工作上賺到第一筆錢,你一定會對賺錢上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