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實驗結論竟是錯的?」

2021-01-15 騰訊網

文 | Jessica Calarco

來源 | 美國大西洋月刊

天使導語

最近教育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失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啟發。

1

被推翻的「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測試是非常有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一:在一名孩子面前放置一塊棉花糖,告訴她,如果她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然後讓孩子一人待在房間。

而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獲得雙倍的獎勵,其結果能夠大致暗示出她將來在學校,在工作中能通過自己意志力所獲得的回報有多少。對很多人來說,通過這個測試意味著將來前景大好。

但是最近發布的一項新研究報告,卻讓這整個理念陷入了質疑之中。研究者們——紐約大學的泰勒·沃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的格瑞格·鄧肯等人重新進行了經典的棉花糖測試。

這項測試最初是由斯坦福心理學家沃爾特·米舍爾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執行了這項測試並且追蹤記錄了孩子們在之後人生中的進展。他們將最終的結果發表於20世紀90年代的一項研究報告中,報告提出延緩滿足有巨大的好處,包括在考試中的分數。

沃茲和他的同僚卻對這項研究發現持懷疑態度。原始的結論是建立在不到90位兒童的基礎上的——而且全都是從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幼兒園裡選的。

為了重新進行測試,沃茲和他的同僚們從幾個重要的方面重新調整了試驗的設計:研究者選用了更大的樣本數——超過900名兒童,這更能代表廣大群眾,涵蓋不同人種和不同的家長教育背景。研究者們在分析他們的結論時同樣會控制特定的變量因素——比如孩子的家庭收入,而這正有可能可以解釋孩子所擁有的延緩滿足的能力以及未來長期的成功。

最終,這項新的研究報告發現能否延緩滿足與未來成功與否幾乎沒有直接聯繫。相反,研究發現能否忍到第二個棉花糖很大程度取決於孩子的社會和經濟背景——同時,這些背景才是孩子未來長期成功的背後推手,而不是延緩滿足的能力。

2

充足的儲藏讓孩子學會等待

最近,經不起仔細研究而以失敗告終的試驗研究並不是僅僅只有棉花糖測試。一些學者和記者已經指出心理學陷入了「重複危機」之中。

在這次的新研究中,驗證之前假設以失敗告終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環境對於孩子人生的塑造有著更重要的影響,而米舍爾和他的同僚們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新的研究還發現,那些母親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並不比直接吃了棉花糖的孩子們在長期未來表現更好——無論是考試分數還是母親們所反饋的他們的平時行為。

同樣,那些母親沒有大學學歷的孩子們裡,如果把諸如家庭收入和3歲時的家庭環境(這一點由研究人員根據一套標準研究方法評估,比如家中書籍的數量,母親對孩子的回應度)等因素納入考量,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孩子們也不比屈服於誘惑的孩子們表現好。對這些孩子而言,光靠自制力是無法彌補自身的經濟和社會劣勢的。

棉花糖測試所遇到的重複測試失敗並不僅僅是揭露了早期理論的真相,同時也提出了窮人家的孩子會更難等到第二個棉花糖的可能原因。

對他們而言,日常生活的保障更少一些:儲藏室裡今天可能會有食物,但或許明天就沒了,所以對他們而言等待是有風險的。並且就算他們的家長承諾會買某種食物回來,有時候這個承諾也會因為經濟原因而無法兌現。

與此同時,對那些家長受教育更好而且收入更高的孩子們而言,要延緩滿足一般會容易很多:經驗告訴他們,成年人有資源也有穩定的經濟能力來確保儲藏室裡食物充足。

即使這些孩子們不延緩滿足,他們也會相信,事情最終都能得到解決——即便他們得不到第二塊棉花糖,他們或許也能讓家長帶他們出去吃冰淇淋作為代替。

3

對未來的預期是好是壞至關重要

還有很多其他研究也更深層次地挖掘了棉花糖測試中的階級體現。哈佛經濟學家塞迪希爾·穆萊納桑和普林西頓行為科學家埃爾達爾·莎菲爾在2013年寫了一本書——《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書中詳細講述了貧窮是如何讓人決定選擇短期回報而不是長期回報,當前不足夠的狀態可以改變人們對於現在可入手的東西的想法。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有理由認為第一個棉花糖可能消失,那麼第二個棉花糖就跟他毫無關係了。

一些更加深層次性質的社會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見解。

比如,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大學的社會學家拉尼塔·雷,最近寫了一本描述有多少貧困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是在低薪工作來支撐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儘管還是有吃不起飯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依然會在發薪日大肆揮霍,買麥當勞吃,或者新衣服,或者染頭髮。

同樣,在我和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布雷亞·佩裡(同時也是我的同事)的共同研究裡,我們發現低收入的家長相比於稍微富裕的家長,更容易屈服於孩子們對自己提出的甜點糖果需求。

這些研究發現都表明,偏貧窮的家長會儘可能地放縱自己的孩子,而偏富裕的家長會讓孩子學會等待更大的回報。染髮和糖果可能聽起來無足輕重,但是這些消費是貧窮家庭所能承擔的僅有的嗜好了。

而且對於貧窮孩子而言,只要今天能享受到一丁點滿足和快樂,就感覺生活稍微輕鬆了一點,特別是在沒法保障明天能獲得滿足感的情況之下。

當然,相對於物質條件的豐富與否,家長對孩子從小營造的軟性家庭教育環境,並不是不再重要。麻省理工最新研究稱,富孩子與窮孩子的區別之一在於,父母從小與孩子的交流方式。

「棉花糖測試」被質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我們去重新思量一些事情,而不是迷信「權威」。

— End —

你可能還想看

— End —

不盲從、遵循兒童和人發展的本質,孩子才可以真正成為優秀的自己。天使在線——基於人本教育的父母大學與教師學院,只為一個夢想:在成就孩子未來的這場冒險旅途中,秉承「充分符合孩子發展規律」的人本教育理念,陪伴您一起成長,支持孩子成為他/她自己!

點擊播放 GIF 0.0M

相關焦點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現代學者無法重現眾多經典的實驗結果。據保守估計,歷史上1/3的心理學論文(包括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無法通過實驗復現。同時,關於實驗數據造假、實驗設計不夠嚴密、錯誤使用統計學工具等傳聞層出不窮。所以,有志之士決定正本清源,重新審視歷史上最重要的、被當做理論出發點那些實驗。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認為,延長寶寶對想要的東西等待的時間,是一種對意志力的「考驗」,能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更有成就,更有出息……所以,隨著這個教育理念的推廣,家長們開始追求各種對寶寶「延遲滿足」的訓練。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於是人們也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能發展一定的忍耐力、克制力,那他今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目前有很多父母都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比如當他想吃冰淇淋,必須要先把飯吃完再給買。如果他哭鬧,就不理他,等過一段時間再去哄。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延遲滿足」實驗留給我們的啟示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即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如果寶寶要什麼,父母馬上給什麼,寶寶很容易養成性格急躁、不會等待、不懂珍惜、不會感恩等不良品性,這樣的孩子不但難以成功,更難以得到快樂。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寶寶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這項著名的實驗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創的一系列關於孩童「延遲滿足感」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的實驗。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被誤用的糖果效應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設計了「延遲滿足」實驗。每個孩子都有兩塊糖,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就可再得到兩塊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塊。
  • 享受即時滿足,拒絕延遲滿足
    一、延遲滿足其實是壓抑當下的欲望,壓抑欲望會引起欲望反彈這是上個世紀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並未就此結束。米歇爾和其他研究人員繼續對當年的實驗參加者進行研究,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而耐心等待的人擁有了更大的成就。這個實驗被大眾所知以後,流傳的越來越廣,甚至被大家奉為真理。
  • 寶媽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自控力,卻起了反效果,到底錯在哪裡?
    這種「小偷」的行為讓閨蜜實在憤怒,她本想斥責孩子一頓,但還是忍住了,來諮詢我,她到底錯在了哪裡? 閨蜜一直給孩子許諾等長大了才能吃糖,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樣的「延遲滿足」其實沒有意義。果果很乖,聽話,但是孩子的好奇心還是沒忍住,她等待不了媽媽的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要看孩子是否自願?
  • 價值投資與延遲滿足
    另有實驗證實,很快得到的獎勵比延後得到獎勵可以激發更多的多巴胺釋放,也就意味著遠期的獎勵對於即時的獎勵是要打折扣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價值投資者一直佔少數,為何說價值投資是反人性的。因此不難看出,價值投資者一般會具備「延遲滿足」這樣一種心理特徵,也就是為了長遠目標和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選擇取向。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市面上有許多吹噓「延遲滿足能力」的文章,他們告訴你,做到延遲滿足,你的人生就贏了一半;不懂延遲滿足,你才會過著失控的人生。但大家其實,都誤解了「延遲滿足」。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
    這就是我們與成功、優秀的人之間的差別:他們懂得「延遲滿足」。越是厲害的人,越懂得「延遲滿足」。什麼是「延遲滿足」?專業上是這樣解釋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簡而言之,延遲滿足反應了一個人抉擇的智慧與格局,反應了一個人的強大自我控制能力。
  • 影響美國50年的實驗: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 | 獵雲網
    獵雲網註:根據一項有趣的棉花糖實驗,美國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該研究表明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直接拒絕不可行,選準時機是關鍵!
    文|全文共2160字,閱讀時間約4.0分鐘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通過實驗再加上十幾年的跟蹤得出結論:那些能夠為了獲得更多的糖果而願意等待更久的孩子,比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 「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教育陷阱——「延遲滿足」,你還在把它當聖經嗎?
    相比成年人的克制,孩子們對於欲望的表達可以說毫不加掩飾,爸媽要是不滿足他們的要求,撒潑打滾,又哭又鬧都是常有的事。不給就鬧,給了又怕慣得孩子無法無天,以後更管不住了怎麼辦?於是,"延遲滿足"給了家長們答案。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