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or聲譽管理

2020-09-12 煎蛋

大家應該聽說過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吧。

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然而有疑問提出,自制力,而非戰略策劃能力(strategicreasoning),是否是影響行為的因素之一。

但是,在2017-18年間,行為科學和心理學界發生了一場大地震。現代學者無法重現眾多經典的實驗結果。據保守估計,歷史上1/3的心理學論文(包括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的結論,現在無法通過實驗復現。同時,關於實驗數據造假、實驗設計不夠嚴密、錯誤使用統計學工具等傳聞層出不窮。

所以,有志之士決定正本清源,重新審視歷史上最重要的、被當做理論出發點那些實驗。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項新研究重新審視了經典的心理學實驗,並報告說,那些戰勝了「立刻吃下去」的誘惑的兒童,或許是因為更加在意成年人對自己的看法。

棉花糖測試之所以著名(同時也臭名昭著),是因為研究人員表明,等待的能力(延遲滿足以獲得更大的報酬)與一系列積極的人生結果相關,包括在十多年後體現的,更好的耐壓能力和更高的SAT分數。究竟是等待的能力還是其他社會經濟和人格因素髮揮作用,仍存在爭議。但是新發表在《心理科學》(據說是領域內頂刊)雜誌上的論文表明,如果提前告訴兒童,他們的老師會知道他們堅持忍耐的時間,則兒童的等待時間延長了兩倍;如果讓其他兒童負責檢查受試對象的等待時間,他們的反應就沒有那麼積極。

這是首次證明,在棉花糖實驗裡存在著所謂的「聲譽管理」要素。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心理學教授、研究主要作者蓋爾·海曼說:「經典的棉花糖測試改變了研究人員思考自我控制發展的方式,這是一項重要技能。我們的新研究表明,除了衡量自我控制能力外,這項任務還可能在衡量另一項重要技能:對他人價值的認識。」

她說,實際上,「延遲完成任務具有成年後行為的預測力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等待時間較長的孩子更關心周圍人的價值判斷,或者更善於弄清這一點。」

為了進行研究,聖地牙哥大學和浙江科技大學的海曼與同事對中國273名3至4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了兩次實驗。

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他們可以立即獲得小獎勵,或者等待一定時間後獲得更大的雙份獎勵。(兩次實驗裡,獎勵分別是棉花糖和曲奇餅乾)

兒童被隨機分為3組:一組叫「老師條件」,他們被告知老師會查看他們等待的時間;另一組叫「同伴條件」,即告訴他們由小夥伴查看等待時間;另有一額外的「標準條件」組,不告知組員其它的條件,就是讓他們選擇等待或直接領取小獎勵。

在教師和同伴條件下,兒童等待的時間比在標準條件下更長;與同伴條件相比,教師條件下的等待時間又延長了兩倍。研究人員解釋說,當孩子們決定等待多長時間時,他們會進行成本效益分析,考慮了以提高聲譽的形式獲得社會獎勵的可能性。這些發現表明,人類打動別人的願望十分強烈,且從很小的時候就已被激發。

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發現感到驚訝,因為傳統觀點認為3歲和4歲的孩子還太過幼稚,無法理解別人看待他們的方式。

海曼說:「我們相信孩子們善於做出這樣的推論,因為他們一直在尋找有關周圍人價值的線索。這反過來說,父母和老師的評價性意見對兒童足以產生很強的影響力。或許對兒童的教育事業有所啟發。」

更多信息:Fengling Ma等人,《心理管理的延遲成就》,心理科學, 2020年。DOI:10.1177/0956797620939940

*2018年,同樣是《心理科學》上的研究指出,那些選擇延遲滿足的兒童,往往也是家境更優渥的兒童,所以他們在未來更加容易取得社會成就……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這項著名的實驗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創的一系列關於孩童「延遲滿足感」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的實驗。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實驗結果是,那些肯等待15分鐘吃糖的孩子,長大後取得的成就明顯優於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該實驗提出了一個【延遲滿足】的概念,一時間風靡全球:即一個足夠自律的人,如果可以抵禦眼前的誘惑,他就更容易成功。這個實驗結論靠譜嗎?包麻麻查了很多心理學相關文獻,發現該實驗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
  • 「棉花糖實驗」:家長不妨試試延遲滿足
    二、「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很重要棉花糖試驗其實在很早以前已經出現。如果我們拿出棉花糖,告訴孩子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或者等待十五分鐘之後再吃掉的時候得到雙倍的棉花糖。這個時候有很多孩子會選擇第一時間吃下棉花糖,還有一些孩子在忍耐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放棄了,沒有辦法堅持到最後。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很多家長希望用「延遲滿足」,來幫助孩子培養耐心,培養自控力。但「延遲滿足」真的好嗎?背後的真相你了解嗎?延遲滿足,和「棉花糖實驗」說到「延遲滿足」,就不得不提起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平常偷懶未來打臉,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延遲滿足才能過好一輩子
    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他設計了一個名叫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在史丹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裡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十五分鐘。桌子上的託盤裡,擺放著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
  • 「延遲滿足實驗結論竟是錯的?」
    文 | Jessica Calarco來源 | 美國大西洋月刊天使導語最近教育界一個重磅話題是,「棉花糖測試」等當年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被證明是錯誤或是有失偏頗的。譬如最近來自紐約大學的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一些孩子願意延遲滿足的背後之真相似乎是——富裕——而非意志力。
  • 延遲滿足的謊言,被推翻了
    談到延遲滿足,很多人還知道一個著名的實驗——棉花糖實驗。即,找一組小朋友,面前擺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可以現在吃,也可以在15分鐘後得到2個棉花糖。然後跟蹤這些小朋友的成長軌跡。實驗發現,能夠等待15分鐘的孩子長大後意志力更強,學習更好,人生更加成功。之前我們也提到過「延遲滿足」這個概念,但今天,我們要推翻它。
  • 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然後提出了延遲滿足這一理論,並發現,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影響孩子未來的成功,這一發現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什麼是"棉花糖實驗"?
  • 影響美國50年的實驗: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延遲滿足" | 獵雲網
    獵雲網註:根據一項有趣的棉花糖實驗,美國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該研究表明延遲滿足的人,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即自控力更強。延遲滿足讓我們暫時規避了諸多誘惑的打擾,從而更容易掌控自己的人生。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隨機選擇幾十名孩子,每人面前放一塊糖,告訴他們糖可以吃,但如果等到他返回時再吃,可以多得一塊。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爸爸對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一所幼兒園做了一個小遊戲,他告訴幼兒園的孩子們:「現在你們面前桌子上的棉花糖是專門給你們吃的,你們可以選擇現在就把他吃掉,也可以選擇等我回來再把棉花糖吃掉,不過如果你們願意等我回來,作為獎勵,我會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延遲滿足指的是深諳更有價值的結果,而抵禦眼前的誘惑,在等待中控制自己的欲望,最後贏得更多的價值。01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智商的高低對人成功的影響,米歇爾的棉花糖測試,其實是測試自我控制能力,這項能力能夠讓孩子去尋找,對自己更有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通過對延遲滿足的控制進行預測,看孩子能不能控制短期的欲望,而獲得更長期的能力,得到的不僅僅是棉花糖,而是金錢、職業、情感方面更多的收穫。
  • 關於棉花糖實驗,99%的人都理解錯了!
    他向我們剖析了棉花糖實驗的內幕,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與我們理解中全然不同的棉花糖實驗。按實驗設計者米歇爾的觀點,棉花糖實驗並不是反映兒童自控力的變量;相反,它很有可能只是一個顯示器,最終起作用的是孩子不同家庭背景和由此產生的不同世界觀。在20世紀眾多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中,棉花糖實驗佔據著一個重要的地位。
  • 「棉花糖實驗」研究表明:別信直覺,自我懷疑才是成功的王道
    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位名叫沃爾特·米歇爾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幼兒的自控力和延遲滿足。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他把一顆棉花糖放在學齡前兒童面前的桌子上,以測試他們的意志力。結果怎麼樣呢?
  • 棉花糖實驗和兒童平衡車的成長故事
    也許你聽過棉花糖實驗,又或者不清楚。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是對兒童的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實驗。它是史丹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 左暉、張一鳴與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在多數人都醉心於「即時滿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世界,懂得「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早已先勝一籌。我把這稱為選擇延期享受成功。
  • 懂得延遲滿足,你的人生真的就贏了一半嗎
    延遲滿足,沒有那麼神奇市面上大多數講「延遲滿足」的文章,都繞不開一個經典實驗:50多年前,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召集了一批學齡前的兒童,讓每個孩子都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裡。研究員把一顆小小的棉花糖擺在孩子面前的桌上,告訴孩子,現在自己有事要離開一會兒,如果能夠在他回來之前不去吃棉花糖,那麼就可以得到兩顆棉花糖的獎勵。
  • 不僅如此,烏鴉能和兒童一樣通過棉花糖實驗
    烏鴉喝水實驗2014年,科學家對新喀裡多尼亞特有的新喀鴉進行了喝水實驗的驗證。經實驗表明,為了能喝到杯子裡的水,烏鴉會將物體放入水中,來提高水的高度,最終喝到水。研究人員認為,新喀鴉能夠像兒童一樣理解因果關係,這種理解能力與7歲兒童相當。棉花糖實驗棉花糖實驗,是20世紀60年代,史丹福大學針對兒童做的一個實驗。
  • 1歲前孩子訓練延遲滿足,對培養注意力大有好處
    史丹福大學實驗:懂得延遲滿足的人,更容易成功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這兩個詞,別擔心,我先通過一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以及它為什麼這麼重要。但是如果我回來之後,你的棉花糖已經被吃掉了,那你就什麼也沒有了。其實這裡的忍住20分鐘不吃糖,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延遲滿足。在我們大人看來,等20分鐘不吃糖,回來就能得到兩顆,是一件太輕鬆不過的事情了,但實驗的結果是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