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知「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怎麼練習呢?可遵循這3步

2020-12-05 海馬媽媽育兒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給你一塊糖,告訴你如果堅持到一定時間,不吃這塊糖的話,就能獲得更多的獎勵,那麼你究竟能不能堅持抵制誘惑呢?

這是心理研究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對象是一群尚小的孩童,對於這一實驗,他們的表現被很明顯的分為兩大陣營——吃了糖果的,和沒吃糖果的。

而通過這一實驗,研究人員總結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發現——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說:"延遲滿足感,是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放在教育上,延遲滿足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例如很多家長頭疼的孩子寫作業的問題,就是因為孩子延遲滿足意識不夠強,沒能抵制住被誘惑,所以才會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導致做作業的效率降低。

而通過數據統計,還是有很多家長了解"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上卻存在一些缺漏。

一:成大事者的目光長遠

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幾乎每次接受採訪時,說:"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沒有延遲滿足感。"

曾在2016年的一次訪談中,李志剛問張一鳴:"你做了哪些關鍵決策,讓今日頭條從0做到了百億美金?"

張一鳴回答說:"其實大部分重要決策,我在創業的頭三個月就基本做完了。但真正讓我把公司做大的,是延遲滿足感。"

他坦言說,只有選擇了長期的收益,擁有長遠的視野,才能透徹地分析自己的工作前景,學會了不能提前做的事,就堅持不做。

每一個長期主義者,他們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持著堅忍的耐性,擁有延遲想要滿足的欲望。

也正是如此,延遲滿足感似乎成為了每一個成大事者都具有的品格,他們在誘惑面前不為所動,抵擋的住別人提供的機會,有清晰的決斷力,甘願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追求長期想要抵達的理想。

二: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很多家長總是把這個現象歸結為"孩子年齡小定型不強",認為孩子長大了自我控制能力自然就強了。

實則不然,很多家長都忽略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導致孩子沒有形成延遲滿足的意識。

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沉迷電子遊戲,混天度日荒廢了學業;有的人貪圖眼前可觀 的利益,葬送未來大好前程,追悔莫及…

成長學習發展階段是為孩子未來發展打基礎的黃金時間,孩子如果延遲滿足能力不強,就很容易養成很多不良習慣,對自身發展造成阻礙。

三:如何提高孩子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李誕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段壓抑欲望的歷史,我們人類曾經有兩種人,一種是採集文明,今天他餓了他一伸手一個果子,他當時就能快樂,但這種人被淘汰了,活下來的是我們這群不快樂的人,我們是春天種,等好幾個月秋天吃,這個叫延遲滿足感。"

家長都知道延遲滿足對孩子有利,但是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培養,不妨試試遵循這三步:

1.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有的家長喜歡直接性的催促孩子完成當前的任務,其實這是成效不大的,時間長了次數頻繁,或許還會加大孩子的拖延症,亦或是引起叛逆心理。

正確的做法就是制定計劃,按照計劃進行行動,雖然這個方法最常見,但是很多家長都踩了坑。

首先就是在計劃的制定上,請不要一意孤行,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進行討論協商,在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時,讓孩子最大程度的接受計劃的安排,為後期實施奠定好基礎。

2.同孩子一起執行計劃

制定好計劃,開始執行計劃規定這一過程,其實從長遠成效來看,也是一個鍛鍊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過程。

在這一階段中,家長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一定要以制定的規則對底線,不能輕易的觸碰或者違反,否則容易失去意義和威嚴效果。

3.家長的以身作則與督促

教育中最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的就是家長的背道而馳,有的時候家長要求孩子怎麼做,自己卻做著與之相反的行為,這樣直接導致孩子在選擇上出現混亂。

要想教育發揮最大化的成效,家長就要記住以身作則,在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督促。

當我們學會克制眼前的欲望,放棄一時的快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堅持去做正確的事情。期望每個孩子都能把握時間,充實自我,為未來增添動力,擁有美好明天。

我是海馬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對孩子的要求是「延遲滿足嗎」?
    這個小遊戲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延遲滿足實驗」。延遲滿足是指為獲取未來更大的利益而暫時捨棄眼前小利益的能力。很多研究表明,具備延遲滿足能力的個體一般更自律,也更有可能收穫更大的成功,所以培養小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其成長發展意義重大。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Q:現在我們都知道無條件滿足對寶寶安全感至關重要,那無條件滿足和延遲需求滿足之間,家長該如何把握呢?媽咪Jane:無條件滿足很重要,延遲滿足也很重要。把握的關鍵是要按照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和大腦發育水平決定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
  • 不明白心理實驗背後的原理,就別對孩子談什麼「延遲滿足」
    多年以後,研究者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們進行跟蹤調查,發現那些得到了獎勵的孩子——也就是在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普遍表現更為出色,事業和生活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就。這一實驗結果,使得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對一個人的成功非常關鍵。
  • 延遲滿足:父母要學會讓孩子經歷風雨,方見彩虹!
    孩子想要很貴的東西,買不買都有弊端:像這樣的問題,買不買都有道理。但是不管買不買,也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給孩子買的話,容易讓他們養成索取無度的壞習慣。一家一味地滿足孩子,孩子就一味地索取,覺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爸爸媽媽一定會買給自己的。這一次可能是40元一斤的草莓,下次可能就是400元、4000元的玩具。這個時候,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 「延遲滿足」切勿生硬刻意
    被誤用的糖果效應1960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設計了「延遲滿足」實驗。每個孩子都有兩塊糖,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就可再得到兩塊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塊。
  •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實驗沒有結束,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孩子長達20多年,那些能夠更好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那些延遲滿足能力不強的孩子取得了更高的學歷、成績和工資。由此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可以很好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成就。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會很好,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 延遲滿足是把雙刃劍,正確引導非常關鍵,這幾點家長必須掌握好
    197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開展了「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為四歲的兒童準備了軟糖,這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當每一個孩子面前都有一塊軟糖時,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一次只能吃一塊,如果再多吃一塊,時間過了20分鐘,就可以吃兩塊了。自然地,許多孩子都想吃兩顆糖,這要看誰的控制能力更強。
  • 心理學家的研究:棉花糖實驗,延遲滿足對孩子自控力發展的影響
    養育孩子的家庭,很多父母應該對延遲滿足這個詞不太陌生,但是對延遲滿足的具體的做法和理解,可能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見解。只從字面意思上來看的話,很多家長以為延遲滿足就是對於孩子的要求拖延滿足。其實這和延遲滿足的本意並不一致,延遲滿足不像字面意思那樣拖延或延後滿足,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01延遲滿足和自控力的關係延遲滿足可以幫我們培養孩子性格中沉穩的一面,也就需要提升孩子對自我管理的的自控能力。
  • 延遲滿足的孩子,是怎樣默默地等待成功的到來的?
    結果大多數的孩子都沒有堅持到三分鐘就放棄了,1/3的孩子等到了研究人員回來,差不多是15分鐘。之後米歇爾繼續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當他們上學後,當年三分鐘以內就吃掉託盤裡的棉花糖和餅乾的孩子,他們無論在家裡還是學校,都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也很難維持友誼。
  • 別再只迷信「延遲滿足」了
    心理學家對這兩類孩子進行了數年的跟蹤,發現得到兩顆糖的孩子比吃了一顆糖的其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可見自控力對孩子的一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家長做什麼能幫助孩子提升自控力呢?「延遲滿足」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故意拖延讓孩子等待後再滿足孩子,表面上這樣做的確鍛鍊了孩子自己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但延遲滿足並不能和提高自控力劃等號。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反而會傷害親子關係。自控力是內化的能力,如字面的意思,是自己主動去控制。
  • 「延遲滿足」已被推翻,「及時回應」應上線
    說完媽媽就說了孩子一下,你這死孩子,媽媽都是為你好,要是你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會把你慣壞的,媽媽那是在培養你的自控力,長大了你就會感謝我的,媽媽得意的說,說完拉做孩子走遠了。看完這一幕,心裡一陣心疼,心疼這位孩子,從小在要媽媽得管控下生活,他是想培養孩子得自控力,但是孩子還是太小了,只有三歲,三歲的孩子懂什麼呢?
  • 中國家長強調「延遲滿足」!卻都把握不好「度」,小心害了孩子
    在本該給予孩子最多的愛與關懷,和讓孩子在自然的天性中成長的年紀,我們父母處處苛刻地對孩子做出"延遲滿足"的高要求是否合理呢?「延遲滿足"並不能真正鍛鍊孩子的自控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家長們對孩子"延遲滿足"的教育方式是被迫式教育,並不是孩子心甘情願的選擇。而自己主動的選擇才是孩子成長形成的習慣和能力。像在義務教育階段,許多學生被迫每天高強度地學習,雖然在校的成績很好,看起來也十分聽話,像是適應了"延遲滿足"。但一上了大學後,便變了個人似的,沒有了家長的管束,天天打遊戲荒廢青春,成績下降,甚至被退學。這正反映了孩子的品格不是家長平時強強行的灌輸,而是其自身的選擇。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管是學校、教育界還是家長都對孩子開啟了所謂「延遲滿足」的養成培育。2、「延遲滿足感」不等於延遲滿足實際上,這項實驗起初只是為了證明一個人的延遲滿足感與成功之間有著更加緊密的關係,但並不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可惜的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一個孩子是否擁有更強大的自控力成為了他將來是否能夠成功把握人生的衡量標準。
  • 延遲滿足真的對娃好嗎?用錯了方法,孩子長大後反而容易走極端
    他挑選了一所幼兒園裡三十二名3-6歲的孩子參與了這個實驗。他把每個孩子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裡,並返回了一些他們喜歡的小零食,有棉花糖、餅乾等。他告訴孩子們,可以立刻把這些小零食都吃完,但吃完了就沒有了。也可以先等15分鐘再吃,這的話可以再得到一份小零食。
  •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盲目延遲滿足不可取,做好這5點才重要!
    「延遲滿足」這一詞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它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棉花糖實驗。在發展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一種個人能力,反映了一個人的自我控制或克制欲望的能力,指一個人能夠等待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再做想做的事情。並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更不應該被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式。
  • 0-3歲孩子給予及時滿足,對孩子心理成長,大腦發育起到關鍵作用
    上篇文章說了延遲滿足,這篇文章我再來說說及時滿足。你可能要問了: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不是矛盾的嗎?為什麼我既要給孩子延遲滿足,又要給及時滿足呢?雖然從字面上看,「延遲」和「及時」是-對反義詞,但事實上,延遲滿足和及時滿足並非反義詞這麼簡單,它們屬於這兩種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孩子都需要。
  • 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
  • 這個能力都關係到人類發展了?李誕:延遲滿足對人生很重要!
    李誕在《奇葩說》裡曾經說過:「我們整個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怎麼培養自己獲得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什麼是延遲滿足呢?怎麼就上升到整個人類歷史文明的程度了?讓他們兩同時去參加棉花糖實驗,誰在延遲滿足方面的表現會更好呢?沒錯,是A孩子,因為A孩子在過往的經驗中,他學習到只要他想吃零食就可以吃,即使現在不吃一會兒也可以吃,然而B孩子就沒那麼篤定了。
  • 試試「延遲滿足法」,4步幫你培養自律娃
    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無不有著超強的自律意識,因此培養孩子自律意識勢在必行,今天欣欣媽給大家介紹一種幫助孩子培養自律意識的有效方法:延遲滿足法。延遲滿足是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寶寶在困難面前克制自己、建立自信的重要表現延遲滿足法的實驗美國心理學家米卡爾在史丹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糖果誘惑」的實驗。
  •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欲速則不達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極有可能會毀掉這個孩子的前途,這並非道聽塗說。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在我國北上廣的上海市,父母有57.8%會要求孩子每個領域都能拿到第一。因此,存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均對孩子期望比較高。我們在此並不否認,父母這樣做是出於父母之愛,對孩子有這樣的期望也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