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2020-12-02 騰訊網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常常把操控偽裝成是對他們的關愛;

因為操控型的父母害怕自己成為一個失敗的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傷害,害怕孩子犯下什麼錯;

所以操控型的父母,很少會讓孩子去嘗試去探索;同樣在這樣情況下,孩子會逐漸變得焦慮和膽怯,很難成長;這樣家長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對孩子管控;

操控型父母控制孩子的方法:

1,直接威脅:必須要聽我的,否則就怎麼怎麼樣

2,被迫威脅:通過第三者或者外物,避免直接衝突,來讓孩子服從他們,達到控制的目的;

3,對比威脅:通過對比其他孩子,顯示缺點,讓孩子覺得需要更迎合父母,才能得到關愛;

操控型的父母主要緣由是來自他們對自己生活的不滿,和怕被拋棄的恐懼;所以孩子越大,他們的控制也越強。

而被操控的孩子,很難把自己視為脫離父母的獨立個體,也不懂自己和父母需求的區別;

二、成癮不良嗜好型

父母有不良嗜好,對家人的傷害是很大的;比如酗酒

有酗酒父母的家庭,就像偷偷藏了一隻恐龍;既要擔心酗酒的家長是否發脾氣,還要照顧他生活,更要隱瞞家長的酗酒事情,怕別人的指指點點,而偽裝成正常生活。這種偽裝讓孩子懷疑自己的感知能力,說謊也讓孩子不確定別人是否會相信他。所以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壓制自己的情感,不太表達自己的主見,也沒什麼自信,孤獨而怯懦;

由於父母酗酒,大人的時間不是在如何戒酒,就是在如何偽裝上,沒時間去關注孩子,所以孩子非常缺乏關愛和孤獨。

因為避免和父母有衝突,學會了壓制自己的情感;

因為家長可憐可恨的放縱,被迫學會了承擔家長的角色;

因為過去的痛苦,希望戰勝酗酒的難題,可能會學會酗酒或者找個酗酒對象;

因為親密關係中曾經的歡樂和痛苦,會為了追求歡樂,而很大程度上忍受痛苦;

因為親人的傷害,很難對人產生信任;

因為大人酗酒後的怪罪,很容易成為替罪羊,而承受負罪感,並不斷努力去贖罪;

因為大人酗酒前後性格的多變,造成不可控的傷害和混亂,為了控制這種情況出現,有些孩子學會成為了一個控制者;

因為在對象的酗酒中找到了自己尊嚴或價值,他們就會允許這種事情的出現;

在酗酒的家庭很少出現好的結局;

三、虐待型

虐待型分為語言精神虐待和身體虐待;

身體虐待:使用暴力虐待孩子;

當家長充滿疲憊或壓力或負面情緒,且當孩子煩擾或挑戰家長權威時,很多家長都無法克制自己的衝動,而對孩子使用暴力;

暴虐兒童的家長,他們的行為是他們小時候的體驗或重演,學習的榜樣是曾經的父母,解決問題或發洩情緒的方式就是使用暴力;

從小受到虐待的家長,會把孩子看做是父母的替代品,並從他們身上獲取父母曾經未給的 感情;所以當孩子不能滿足他們的感情需要時,就容易激怒和使用暴力發洩;

受到虐待的孩子,從小是充滿著擔驚受怕,非常缺乏安全感和對人不信任;同樣他們的內心積蓄這強烈的憤怒,成年後,就會想方設法把這些憤怒發洩出來;

語言虐待:用語言虐待孩子;

家長通過語言,給孩子侮辱性的稱呼,貶損的評價和輕蔑的指責,這些會讓孩子有個非常糟糕的自我評價;

比起身體傷害,家長的語言虐待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因為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家長就是整個世界,父母對他貼的標籤,那肯定是真實的;所以這些語言不斷的傷害著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價值等產生嚴重的懷疑;

END

相關焦點

  • 「媽媽你不要不理我」,家長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而只問:"今天老師有沒有批評你了,你有沒有做錯事?"或者家長們喜歡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學校交朋友,經常不顧孩子的喜好和心情,不管孩子學鋼琴是真的喜歡學,還是因為父母才去學的。02 家長的"情感忽視",會影響孩子的心靈成長家長的"情感忽視"帶來傷害不像虐待兒童那樣明顯可見,可是對孩子留下來的創傷也是不容忽視的,也是最大的傷害。因為"情感忽視"直接忽略了孩子的心靈成長,間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靈就像個孤兒一樣,被冷落被孤立,受傷的心靈就開始扭曲自己、討厭自己、封閉自己。
  • 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如果互動關係不正常,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那麼,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01愛自我否定的孩子,童年經歷了什麼?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
  • 對孩子說媽媽愛你時,孩子會有不同反應,你家孩子屬於哪種類型?
    在孩子小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父母來說,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其實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要做的。所以在平時孩子的父母會經常對孩子說類似,我愛你,孩子;孩子,媽媽最愛你了等等這樣的話。但是對於父母的這種關懷,孩子們卻表現的不一樣。
  • 「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一、表面上的保護,可能是變相的傷害 這幾年的新聞中,我們總能看到因為孩子沉迷遊戲而與家長造成衝突 家長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傷害。對於孩子沉迷遊戲現象的反思,才是其中的重點。
  • 父母3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成為孩子成功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步青雲,高人一等,或者是迅速走上成功,每個爸爸媽媽都是愛自己孩子的,都在傾其所有的為孩子毫無怨言的付出著,可是,最後培養出來的孩子走向成功的卻寥寥無幾,難道是我不夠愛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是,每位爸爸媽媽對孩子付出的愛都是無法估量的,這時候就有家長問了,那為什麼我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呢?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失敗呢?
  • 家暴的另一種類型,父母如果經常做,對孩子不比熱暴力少
    家暴是目前許多家庭和政府機構都要面臨的新型社會問題,很多小孩之所以出現道德觀念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出身在一個家暴家庭中導致的,父母不正當的行為,才是對孩子教育最大的錯誤。對於家暴的認識,許多人認為就是身體上的打罵,這確實是大部分家暴中常見的行為,但除此之外,冷暴力也是家庭暴力組成部分,它的傷害性甚至不必熱暴力要低。所謂家庭中的冷暴力,說穿了就是父母的不作為,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交流的次數不多,甚至有可能長時間都沒有交流。對於孩子的一切行為,父母往往不稱讚也不教訓。
  • 父母常用的「獅子吼」對孩子傷害很大?那不如試試「低聲教育」吧
    因為是海外版播放,「小包總」的育兒方式還未能被廣大觀眾所熟知,但是,上一季的時候,「山雞哥」穿過屏幕嚇哭的小朋友的高分貝怒吼「hurry up(快點)」,可真的讓我們印象深刻,可是軟萌的Jasper的一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你現在可以不生氣嗎?)」。這句話讓陳小春瞬間意識到自己態度欠佳並且熄火道歉。
  •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是手機黨,身處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身「低頭族」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通病。下面我們看看做低頭父母對孩子的危害,作為父母可不要給孩子起不好的帶頭作用哦。無論是在家裡、在家外,抱著手機、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 越橘葉黃素酯告訴你:藍光對孩子眼睛的傷害有多大
    很多家長知曉紫外線、紅外線對眼睛的損傷,往往忽略了藍光對孩子眼睛的傷害,其實紫紅外線會被角膜和晶狀體吸收,難以接觸到視網膜,而穿透力極強的藍光卻難以被吸收,並時刻威脅著孩子的眼睛健康,那藍光對孩子眼睛的傷害有多大呢?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孩子正在吃東西,我對孩子說:"寶貝,你吃完這包餅乾就去寫作業。"孩子聽了我的話,立即露出了很不高興的表情。我以為這只不過是孩子的小脾氣,也就沒放到心上。然後,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但是,我忙到一半,出來客廳,竟然看到孩子還在客廳吃東西。我有些嚴肅地說:"都已經過了半個鐘了,你還開始寫作業嗎?"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原生家庭》③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
    昨天我們讀到了不稱職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不稱職父母的副作用是不易察覺又難以界定的,不過,只要成年的孩子及時意識到,他們的出路並不是只能做被情感牽制的傀儡,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就可以改善這種影響,變得更愛自己,對自己更負責任。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有毒父母中的另一種——操控型父母,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那些對孩子大喊「你小聲點」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它其實並非一種管教孩子的策略,而是你自己的一種發洩手段。寶爸認為,自己已經很控制情緒了,也知道科學育兒,不該對孩子喊叫,可這孩子挑人,只有媽媽哄著才好使,他怎麼說都不管用。我問他:「真的是這樣嗎?你要是預設了這樣的結局,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的!」
  • 流放之路:你真的知道傷害嗎?傷害類型轉化的幾個原則!
    首先,這裡所說的傷害類型的轉化,指的是原傷害類型部分或者全部轉化為新的傷害類型,如「50%物理傷害轉化為火焰傷害」。不是指附加其他類型的傷害,如「附加30%物理傷害的火焰傷害」。轉化是原傷害被轉化或者部分轉化;附加是原傷害不變,以其為基數新增其他類型傷害(在不考慮各類加成的情況下,這本身相當於more傷害提升)。
  • 什麼樣的光線會對孩子眼睛造成傷害呢?
    兩人談起關於保護寶寶眼睛的事情,菁菁媽告訴樂樂媽,保護孩子的眼睛,除了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用眼習慣外,平時還要注意不要讓一些不適宜的光線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 紫外線——紫外線消毒裝置、電焊光以及強烈反射(水面、雪平面、高原地區等) 紫外線肉眼不可見,紫外線的傷害是不可逆且不斷積累的,對孩子危害雖然大但往往會被忽略。
  • 親子關係最大的障礙: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面對形形色色的父母,孩子也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困惑:「我的父母對我有愛嗎?」「如果我不是在我父母膝下長大,現在的我會不會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性格,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而隨著「原生家庭」理論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自己受到的最大傷害來自家庭,而這種傷害,終身無法治癒。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
  • 父母經常去威脅孩子,表面能讓孩子屈服,實際會釀成3種後果
    (1) "你如果再不吃飯,我就把電視給你關了。"(2) "你再不去寫作業,小心我打你。"(3) "你再不起床,我就不管你了。"諸如此類的方法家長都用過,每當家長說了這些話後,孩子都會乖乖的照做,按照家長們的意圖去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