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2021-01-16 人民資訊

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

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

如果互動關係不正常,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

那麼,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01

愛自我否定的孩子,童年經歷了什麼?

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

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要是任何關係出現運轉不正常,那麼系統就會紊亂,甚至會塌掉。

小時候,我父母經常吵架,而且吵得非常兇。

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回想童年,有一個核心記憶總是揮之不去。

這個場景數次入夢,將我哭醒。

那時,我家住在一個二層小樓的第二層。

從一樓到二樓,有兩段臺階,第一段臺階有九級,第二段臺階有八級,中間是一塊見方的踏步平臺。

樓梯的盡頭是我家的大門,門上有四塊透明玻璃。

那樓梯的結構我爛熟於心,一共十七級的臺階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數兩遍。

中午和下午放學後,走上通往家門口的臺階時我都小心翼翼,膽戰心驚。

我會躡手躡腳地,一級、一級走過前九級臺階,右腳踩在踏步平臺上,兩隻手扒著樓梯拐彎處的牆壁,小心翼翼地探出頭去,看大門上的玻璃還完好嗎?已經碎了嗎?

探頭去看的瞬間,我心裡好害怕,害怕看到一地的碎玻璃渣,害怕看到四塊玻璃殘缺不全、支離破碎的無情樣子。

有時候,我會在心裡跟自己打賭,賭那幾塊玻璃沒碎,有時也會賭玻璃碎了,假如沒碎就像中了大獎一樣開心。

放學後的那頓午餐或晚餐能否順利吃上,取決於我那一探頭的觀望。

完整的玻璃會讓我像只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著走上去開門,不完整的玻璃則意味著我沒飯可吃,可能還要坐2路電車去大姨家搬救兵……

家庭系統呈現出一種三角關係。父親、母親和子女是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父母之間的關係,是第一序列關係。

他們是家庭中最有話語權的兩個人。

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著家庭關係最初的圖景,也決定著家庭關係的運轉是否正常。

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

吵架的時候,父母雙方各執一詞。

孩子會看到,爸爸不同意媽媽說的,媽媽也不同意爸爸說的,兩個人你來我往地爭執,面目猙獰,好像下一秒就要扭打在一起。

這樣的場面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世界末日,會感到極度恐懼。

有時,我和早早爸爸都沒有吵架,只是說話聲音稍微大一點兒討論事情,早早就會說:

「你們別吵了。」

由此可見,孩子對於父母的關係是很敏感的。

如果父母雙方在吵架過程中還發洩情緒,貶低、攻擊對方,甚至捎帶上孩子,那後果就更嚴重了。

比如:

「你看你兒子這麼懶,都是遺傳的你!」

「你看你兒子考得這麼差勁,都是你平常給慣的!」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找了你這個沒用的東西!」

這樣的父母關係出現,說明這個家庭系統運轉已經出現了問題。

因為在家庭三角中,父母的連接坍塌了。

對於孩子而言,他天然地知道自己的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媽媽。

如果媽媽貶低爸爸,他的一半就「暗」了,被否定了;

如果爸爸也貶低媽媽,孩子的另一半也「暗」了。

當孩子長久地生活在整個人被否定的環境中,就會導致極度的自我否定。

02

為什麼孩子不自信?

這不是孩子的問題。

我們要去家庭系統裡找原因。

父母之間有沒有互相貶低?有沒有不過腦子,隨口就說一些傷人的話?

如果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連接斷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自信從何而來呢?

但是,話說回來,夫妻相處,沒有衝突和矛盾是不可能的。

如果實在沒忍住,當著孩子的面和父母吵架了,該怎麼補救呢?

我們要跟孩子做解釋說明。

因為吵架時的語言通常是極具破壞力和攻擊性的,孩子會特別恐懼,覺得天都要塌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爸爸是一根柱子,媽媽是一根柱子,兩根柱子撐起了他的一片天。

突然間,柱子坍塌了,孩子是會產生幻滅感的,覺得世界就要毀滅了。

所以,等到家庭成員情緒都平穩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復盤,做解釋說明。

03

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可以分三步:

第一,父母要當著孩子的面,向對方道歉。

承認自己的語言或行為有一些過激,這是不對的。

這也是在給孩子做示範,雖然做錯了事,但是勇於承認錯誤,積極改正。

第二,父母雙方跟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在吵架的時候,聲音非常大,甚至說出了傷害對方的攻擊性語言,那麼,父母兩個人都要跟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

比如,可以說:

「對不起,寶貝,剛才嚇著你了吧?爸爸(媽媽)剛才情緒不太好,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我做的不對,以後一定注意」。

第三,和孩子解釋事情的經過,說清吵架的原因和結果。

比如:

「爸爸媽媽剛才是在爭執一件事,這件事我們已經說清楚、達成共識了。我們同意了媽媽的方法(或者爸爸的方法),又或者,我們商量出來一個新的處理方案……」

不要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我們對孩子坦誠地說明,會讓孩子更快地平復內心。

父母在吵架後,條理清晰地給孩子做復盤,除了消除孩子的擔憂、焦慮,還可以萬一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孩子會有心理預期,明白爸爸媽媽只是在用一個特殊的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了,父母要儘量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其實,要完成上面這三步是很難的。

或許我們會因為對方說的話特別難聽,而深受傷害。

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努力先跳出來,把自己的委屈放一放,這也是做父母的偉大。

但是,如果孩子的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說很重要,那麼我們就需要從夫妻的對錯之爭中跳出來,站在更高的層面,努力搭建健康的家庭系統,這也是在成就父母的偉大。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體現在這個人生命的所有方面,最重大的影響在於其對家庭和婚姻的認識,以及對幸福的定義和感知能力。

有一句話叫做,「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每一個人在童年受到的傷害,就像扎在身體裡的一根針,天長日久,會和我們的血肉成為一體,始終深藏在我們的體內,以至於我們在年老還會隱隱作痛。

當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可以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是否給了自己一個完整的童年。

然後,再去想一想,我們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以後做一個一生被童年治癒的人,還是用一生治癒童年的人呢?

作者:王小騫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王小騫親自成長學社 |圖:pexels

相關焦點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每對吵架父母的背後,都有不幸的孩子知乎上有個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有一個網友這樣訴說他的痛苦:父母爭吵的畫面讓他到現在都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生命。為了不被別人討厭,會不由自主地討好別人,壓抑甚至扭曲自己的性格。
  • 《原生家庭》③ |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傷害孩子最深
    領讀 | 霽顏十點人物誌出品今天,繼續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昨天我們讀到了不稱職的父母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不稱職父母的副作用是不易察覺又難以界定的,不過,只要成年的孩子及時意識到,他們的出路並不是只能做被情感牽制的傀儡,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就可以改善這種影響,變得更愛自己,對自己更負責任。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有毒父母中的另一種——操控型父母,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共讀吧。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電視劇《安家》播出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影響」這個話題也上了熱搜。不管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還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都因為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有過委屈、崩潰的瞬間,這些都是環境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何為原生家庭呢?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看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人們都很心疼這個孩子,紛紛指責這對父母不會控制壞情緒。然而這並不是個例,父母吵架的時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給孩子心理造成陰影,還可能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跟父母一樣惡劣。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12月23日,未來春藤邀請趙倩Eva老師為春藤的家長們帶來一堂《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直播講座。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閨蜜小玲五歲時,父母離婚了,沒有一方願意帶著小玲生活,最後小玲跟著媽媽走了。從此以後,年幼的她時刻要關注媽媽的情緒,生怕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媽媽,她就成了沒人要的孤兒。讀書後,小玲成了同學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她小心翼翼跟每個同學維持關係,放棄自己的喜好,迎合同學,主動幫助同學做很多事情,打水,打飯,打掃宿舍衛生。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長大後的她成家後,模仿媽媽的言行舉止,偏愛女兒,對自己的兒子刻意傷害,在心理學上稱為「心力內投」。第三、遭遇到原生家庭創傷後該如何做創傷心理專家彼得A.萊文(Peter A. Levine)在他的創傷研究著作中說過:人類天生具有克服創傷的天賦。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成年後的自卑敏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刻意貶低;成年後拒絕結婚生子,源於目睹父輩不幸福的婚姻關係;成年後有暴力傾向,源於家人曾有的暴力行為;就連被迫成了人人厭惡的「扶弟魔」,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本源,將女性架到不幫扶兄弟就是自私冷漠的道德高地上。「長大後,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是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魔咒,更是無數人試圖擺脫的困境。
  • 「家庭功能」遠比「家庭結構」重要
    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偏執、敏感、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一開始孩子都會嚇得哇哇大哭,這時父母被孩子吵得煩甚至會呵斥孩子閉嘴。長此以往,等孩子長大一些大多都會偷偷地哭。很多家長會以為一個家庭的核心是孩子,但其實家庭關係才是家庭核心。爸爸和媽媽對於孩子來是是最親近最重要的人,孩子小不懂事,他們會誤以為父母關係不和諧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為了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我們依舊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徹底做回自己。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呢?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原生家庭的有毒行為模式」、「如何擺脫這種有毒家庭的影響」這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旨在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成為真正的自己。
  • 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句話足以可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父母的存在或許可以成就一個孩童順利的一生,也同樣可以毀掉一個孩子對於世界最美好的探索欲。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那些能夠獲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擁有著健全的人格,而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 林志穎首次袒露父母離婚後心情:離異的家庭,就註定不幸嗎?
    林媽媽不明白的是,真正給孩子帶來傷害的不是離婚,而是父母在感情發生變化之後的相處方式。當原本親密無間的父母變得彼此怨恨,原本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變得陰晴不定,對孩子來說就像天塌了一樣,那種失去一切的感覺,會一直刻在孩子的記憶中。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10.家庭暴力與虐待動力(父母彼此有暴力、或父母對孩子有暴力或虐待);11.家庭文化動力(家庭文化、信念、信仰、規則、界限、倫理、生活方式);12.社會政治、經濟事件動力(社會政治事件如文革、計劃生育,經濟危機、物價過高、稅收過重)。
  •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主意識對孩子很重要,父母該正確引導
    還有一種是溺愛型的教育,對孩子百般的討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嬌奢的壞習慣。最後還有一種就是放任型的教育,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這幾種教育中,放任型的教育是最容易讓人誤會和掉以輕心的,因為很多的父母崇尚給孩子自由,讓孩子自行成長,卻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教育就是放任型的教育。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你知道嗎
    1、房間凌亂不整潔的家庭。家長們怪孩子懶,不收拾自己房間,被子不疊、書本亂扔,但是,孩子和誰學的呢?那些經常亂丟東西的孩子,他們往往還有一對不打掃收拾的父母。2、經常吵架、打架的家庭。有些人認為,家長吵架是大人的事,和孩子沒關係。可是,真的沒關係麼?
  • 夫妻矛盾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嚴重的傷害,也許你還沒意識到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夫妻吵架怎麼樣可以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他問這句話的背後當然是很有水平,因為他也接受了,矛盾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以及如何教會孩子什麼,這才是我們矛盾之後要學習的,所以作為父母要帶著成長型思維,就是有人是固定型思維,固定性思維就是害怕問題發生,但成長型思維。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父母這些不經大腦的情緒性語言,嚴重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她變得越來越自卑,開始無限否定自己,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把自己憋在了家裡,30多歲不僅一事無成,也成了恨嫁女,是父母毀了他們的女兒。看得出來, 這位女性既然選擇站在鏡頭前控訴自己的父母,就表示她也很想掙脫父母的桎梏,只是找不到辦法。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他們只會將自己父母的那套用在下一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