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歸於原生家庭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存在可以使一個人找到人生的方向,獲得一個健康成熟的成長環境,也可以使人變得消極,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精神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足以可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父母的存在或許可以成就一個孩童順利的一生,也同樣可以毀掉一個孩子對於世界最美好的探索欲。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那些能夠獲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擁有著健全的人格,而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許多孩子逐漸意識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都與家庭有關,比如溝通困難,性格自卑,敏感多疑,但他們也沒有勇氣去反抗原生家庭帶來的教育。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受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服從父母,服從領導。他們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錯誤時,想要進行反抗,卻也無從做起。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教育和一個正確的家庭關係是怎樣的。
那些「有毒」的父母有什麼樣的特徵
1.「父母永遠是對的」
有一句老話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側面表達了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就算做錯了,也需要得到孩子的原諒,因為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因此,不少孩子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只能不停地接受父母所帶來的一切影響,學習不喜歡的學科,找不喜歡的工作,甚至和不喜歡的人結婚生子。
父母「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父母又不會害你」的話,其實不一定就是幫我們提供了正確的選擇。而那些看似過著「正確」生活的孩子們,其實也並不快樂,不僅如此,那些看似正確的背後,很多時候隱藏著一個消極又落寞的靈魂。
如果我們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那麼將不得不按照他們相信的準則生活,而這些不僅會毀了我們的創造力,更會毀掉我們對自己、對生活的信心。
2.控制欲極強
有些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引導和輔助孩子,有的父母卻藉此機會來操縱他們的孩子。那些被父母掌握了人生的孩子非但不會覺得幸福,還會認為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父母的照顧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正是通過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來達到對孩子進行控制的目的。但是,絕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意識到她過度的關心給孩子帶來的煩惱。
受到父母極強控制欲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對自己的身份會有些模糊。
他們很難獨立於父母之外,更不不知道如何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
3.喜歡實施精神暴力的父母
精神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肢體暴力,而精神暴力也更難區分和辨認。精神暴力又稱為「軟暴力」,對人的影響更加「潤物細無聲」。
有調查表明,被動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暴者的典型特徵,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精神折磨為精神暴力的常見形式。
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暴力,冷漠對待都屬於精神暴力。生活中我們很常見到那些喜歡用語言來壓制孩子行為的家長,通常大家以為只是親子之間觀念發生了分歧,卻不知道一旦對分歧的爭議上升到對人身的批判和爭議,就已經涉及精神暴力了。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1.培養獨立的心態和行為
父母不可能總是對的,把他們從「永遠不會錯」的神壇上拉下來,客觀對待他們的想法。對付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它,在父母面前要清楚自己的立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信仰,更要清楚自己到底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更不要認為自己完全不能違背父母,在那些「有毒」的父母面前。
自我定義非常關鍵,當完成自我定義並能夠明確地陳述自己感受和想法時,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就會得到改變。
2.不再進行自我懲罰
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不要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要積極的認識傷害的主要來源,這樣就不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更不用把心理的重擔加在自己身上。無論是忽視、覺得沒有被愛、冷漠無情地對待,或者一些侮辱性的話,都要明白對方的意圖,而不是一味地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誠實對待與父母的關係,才是一個孩子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3.改變心理環境
一些因為被迫受到傷害並產生的行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專業的心理治療團隊可以通過改變心理環境以及正確的行為引導減輕家庭對一個人生活的控制。另外,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也可以讓一個人真正收穫自我而擺脫原先的心理困擾,戀愛和工作都是一種改變心理環境的方式。
直面恐懼非但不會讓一個人更脆弱,反而會讓一個人更有力量,只有直面原生家庭為自己帶來的影響,才能做出改變,最終實現人格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