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2020-12-05 萌娃兒baby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歸於原生家庭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存在可以使一個人找到人生的方向,獲得一個健康成熟的成長環境,也可以使人變得消極,喪失對生活的信心。

精神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足以可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父母的存在或許可以成就一個孩童順利的一生,也同樣可以毀掉一個孩子對於世界最美好的探索欲。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不難發現那些能夠獲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擁有著健全的人格,而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許多孩子逐漸意識自己身上出現的問題都與家庭有關,比如溝通困難,性格自卑,敏感多疑,但他們也沒有勇氣去反抗原生家庭帶來的教育。因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受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服從父母,服從領導。他們突然有一天意識到錯誤時,想要進行反抗,卻也無從做起。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教育和一個正確的家庭關係是怎樣的。

那些「有毒」的父母有什麼樣的特徵

1.「父母永遠是對的」

有一句老話叫「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句話側面表達了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對的,就算做錯了,也需要得到孩子的原諒,因為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因此,不少孩子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只能不停地接受父母所帶來的一切影響,學習不喜歡的學科,找不喜歡的工作,甚至和不喜歡的人結婚生子。

父母「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父母又不會害你」的話,其實不一定就是幫我們提供了正確的選擇。而那些看似過著「正確」生活的孩子們,其實也並不快樂,不僅如此,那些看似正確的背後,很多時候隱藏著一個消極又落寞的靈魂。

如果我們認為父母永遠是對的,那麼將不得不按照他們相信的準則生活,而這些不僅會毀了我們的創造力,更會毀掉我們對自己、對生活的信心。

2.控制欲極強

有些父母通過自己的行為引導和輔助孩子,有的父母卻藉此機會來操縱他們的孩子。那些被父母掌握了人生的孩子非但不會覺得幸福,還會認為心理壓力過大,從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父母的照顧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正是通過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來達到對孩子進行控制的目的。但是,絕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意識到她過度的關心給孩子帶來的煩惱。

受到父母極強控制欲強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對自己的身份會有些模糊。

他們很難獨立於父母之外,更不不知道如何區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

3.喜歡實施精神暴力的父母

精神暴力對孩子的傷害不亞於肢體暴力,而精神暴力也更難區分和辨認。精神暴力又稱為「軟暴力」,對人的影響更加「潤物細無聲」。

有調查表明,被動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暴者的典型特徵,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精神折磨為精神暴力的常見形式。

父母對於孩子的語言暴力,冷漠對待都屬於精神暴力。生活中我們很常見到那些喜歡用語言來壓制孩子行為的家長,通常大家以為只是親子之間觀念發生了分歧,卻不知道一旦對分歧的爭議上升到對人身的批判和爭議,就已經涉及精神暴力了。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1.培養獨立的心態和行為

父母不可能總是對的,把他們從「永遠不會錯」的神壇上拉下來,客觀對待他們的想法。對付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直面它,在父母面前要清楚自己的立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信仰,更要清楚自己到底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更不要認為自己完全不能違背父母,在那些「有毒」的父母面前。

自我定義非常關鍵,當完成自我定義並能夠明確地陳述自己感受和想法時,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就會得到改變。

2.不再進行自我懲罰

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不要把責任歸咎於自己,要積極的認識傷害的主要來源,這樣就不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更不用把心理的重擔加在自己身上。無論是忽視、覺得沒有被愛、冷漠無情地對待,或者一些侮辱性的話,都要明白對方的意圖,而不是一味地認為這是自己應該得到的。成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誠實對待與父母的關係,才是一個孩子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3.改變心理環境

一些因為被迫受到傷害並產生的行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專業的心理治療團隊可以通過改變心理環境以及正確的行為引導減輕家庭對一個人生活的控制。另外,一個好的工作環境也可以讓一個人真正收穫自我而擺脫原先的心理困擾,戀愛和工作都是一種改變心理環境的方式。

直面恐懼非但不會讓一個人更脆弱,反而會讓一個人更有力量,只有直面原生家庭為自己帶來的影響,才能做出改變,最終實現人格的「重生」。

相關焦點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成年後的自卑敏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刻意貶低;成年後拒絕結婚生子,源於目睹父輩不幸福的婚姻關係;成年後有暴力傾向,源於家人曾有的暴力行為;就連被迫成了人人厭惡的「扶弟魔」,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本源,將女性架到不幫扶兄弟就是自私冷漠的道德高地上。「長大後,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是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魔咒,更是無數人試圖擺脫的困境。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仿佛說你就該認命,原生家庭怎麼樣,不管你再努力,就是逃不過那個宿命,然而我們還聽過一句話,那就是「30歲之前,你的樣子是父母給的,30歲以後你的樣子是自己塑造的。」「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從遇見同樣原生家庭複雜的鄧超,慢慢變得不那麼強硬冰冷。在愛的溫暖下,與爸爸和解,和鄧超組成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家庭。自己在事業上也混得風生水起,不僅僅是幾次白玉蘭獎的視後,隨著《甄嬛傳》,《羋月傳》,《安家》的熱播,其演技也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和肯定。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女性與原生家庭和解後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這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3歲到7歲的成長環境決定他長大後的成長環境。也就是說我們經歷事件的影響與我們的年齡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所經歷事件的影響力就越大。在未成年之前經歷的惡劣事件,帶來的影響往往會大於成年後。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近年來,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的「原生家庭」這一概念在中國廣為流傳。 網絡上,無數專業、非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緒、人格、行為模式的。 於是,許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重視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過去的根源。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改變的心很多人都為劇中的蘇明玉鳴不平,就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來不被家裡人待見。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在原生家庭系統裡,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我們成長的系統動力呢?關於家庭動力的影響因素。本書主要以原生家庭所產生的動力為主,上述12種動力影響因素,適應於原生家庭裡的所有成員。在這些影響因素中,父親和母親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兄弟姐妹的影響。就像客體關系所揭示的母嬰關係,依戀理念所揭示的依戀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樣,原生家庭系統裡的那些動力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電視劇《安家》播出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影響」這個話題也上了熱搜。不管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還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都因為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有過委屈、崩潰的瞬間,這些都是環境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何為原生家庭呢?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從天才少女變叛逆女生,原生家庭對範曉萱的影響,超乎你的想像
    範曉萱開始叛逆的標誌,從她推出了和自己之前風格完全不同的專輯《Daring》開始,為了這部專輯,範曉萱不顧經紀公司的反對,剪掉了自己長發,留了個板寸的髮型。在她的內心深處,她開始越來越渴望做自己。也是在和ALLEN戀愛期間,範曉萱說出了這樣的言論,她說,「子宮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器官」,引起輿論一時譁然。三:原生家庭的痛很多人後來分析範曉萱為什麼會突然離經叛道,拋棄那個大眾眼中乖巧甜美的女生形象,而要去紋花臂、打舌環,不拘一格做自己,而她的原生家庭道出了範曉萱的痛。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也是我們時常提及的一個話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02 原生家庭的傷害,超過想像很多人是幸運的,父母雖不完美,但至少是心智健康的父母,對孩子總體而言是充滿愛意和尊重的。但是,不得不說,依然有很多孩子,飽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無形中被家和父母傷得體無完膚。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 《安家》房似錦:無底洞的原生家庭我還要不要繼續往裡填坑?
    《歡樂頌》的樊勝美和《都挺好》的蘇明玉,同樣是生長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為什麼蘇明玉讓人佩服,而樊勝美卻讓人同情呢?1. 蘇明玉自強,而樊勝美卻寄希望於嫁個有錢人蘇明玉完美地遺傳了母親要強的性格,在母親的歧視,父親的懦弱,大哥的冷漠和二哥的欺壓下,她認理不認命。哪怕跟家裡鬧翻,也要為自己爭一個公道。
  • 甄嬛傳:原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從年氏兄妹倆的舉止上就能看出
    文/甜心娛樂圈很多人的性格很多變,有主觀影響也有客觀影響,這其中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將來的行為舉止都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畢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呆的時間長了總會有相似之處。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你不以為然的一件事,他們就會記在心裡。因此,在甄嬛傳裡,原生家庭的應向友多重呢?從年氏兄妹倆的舉止就能看出來。在第一集,雍正繼位,賞賜了年羹堯二等公的爵位,每每給到年羹堯鏡頭時,他都是擺出一副傲嬌的樣子。在退朝後,對於巴結他的人雖然心裡不耐煩,但是表情上的愉悅還是出賣了他。
  •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
    什麼是「原生黑洞」?「原生黑洞」裡是否真的存在外星生物嗎?其實關於「原生黑洞」的想法是在早期的時候有一些科學家提出的一種黑洞假說。在以前科學家們發現「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期間誕生形成的。而且「原生黑洞」比一般的普通黑洞要小很多。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