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們和原生家庭千絲萬縷的關係
爆紅《歡樂頌》中,樊勝美說:「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因為和父親關係不好,他此前的人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等。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擺脫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來。
我還記得看完電視劇,有朋友問我,「如果你是樊勝美,該怎麼做?」
我回答說,「其實也沒那麼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大會上表示: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所以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在外人看來,高曉松擁有令人羨慕的童年,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便是在高知家庭中長大的高曉松,原生家庭也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到: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如果你去看一個人,原生家庭肯定會給他帶來烙印和影響。
02
原生家庭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我曾經在知乎看到過一個話題——「原生家庭究竟能不能決定一生?」
雖然絕大多數人認為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確很大,但都一致認為「不能」。
當我們嘗試翻開童年的傷疤,重新審視父母與我們的相處模式,不是為了要怪罪原生家庭的宿命,而是應該從這些已經形成的創傷中,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路。
或許也可以慢慢放下對父母的成見,讓自己從原生家庭中吸收的傷害慢慢消減,從而更好地愛自己。
大學時,我在辯論隊裡認識一個性情內向的學弟。
他的自我介紹說得磕磕巴巴,聚餐時也總是坐在角落,看起來想極力融入我們,卻又在躲避什麼。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過了三個月,他竟然主動報名參加了院裡的演講賽和辯論賽,雖然每次都表現的很普通,如果不是認識根本不會注意到他,但這樣也絲毫沒有打消他的積極性。
熟了之後我很好奇便問他,他說:「其實,我加入社團就是為了鍛鍊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
但我沒想到,他說他的自卑竟然來源於父母。
他的父母都是鄉鎮上的中學教師,各自擔任著教研組組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時常用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打擊他的短處,希望他能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兒子」。
父母恨鐵不成鋼,言語間的諷刺打擊越來越猛烈。他在自我感覺處處不如人的陰影下長大,變得不愛說話,習慣於獨自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一切都仿佛陷入惡性循環。
後來,他接觸到了引導式冥想,嘗試自我化解父母與他的相處矛盾,漸漸地,他理解了「撥開烏雲」四個字的意思。他說,「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差勁,好像其實是我自己走不出來這個圈。」
在冥想中,他開始分析父母教育模式的利弊,主動為自己身上的問題尋找主觀和客觀原因。同時也有意識地接觸心理學知識,試圖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治癒自己的心。
最終,他慢慢地打開心裡的鎖,放下了對父母的成見和怨恨。
03
潛意識裡的信念是我們行為的真正推手
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在《超越原生家庭》中寫到:大多數人都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心理上卻很少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總是努力擺脫和改變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潛意識裡的信念,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命運推手。
一個人的一生有95%都是被潛意識操控著,看似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生,其實是按著固定的軌跡走下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
如果一個人不會覺察,可能我們一生就像猶如生活在「洞穴」之中,被我們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即便隨著年齡在增長,經歷在增多,到頭來會發現,永遠在一個地方轉圈圈。
與自己和解,首先從培養內在的覺察力開始。但覺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的慣性思維和人體結構,導致了我們的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所以覺察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並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是需要一個過程。
其次,在冥想中,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成長內化於心,通過內在智慧的指引,看到過往傷痛經歷背後所忽略掉的部分,進而幫助我們拿回自己的力量。
曾經,我也陷入無法與父母和解的溝壑,太在乎所謂的別人的眼光,一度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
我嘗試了冥想。慢慢的體會到冥想帶給我放鬆的感覺,再到後面過渡到覺知的狀態,我終於學會自省去接納自己,傾聽與父母和解的聲音。
冥想沒有多複雜,就是一個簡單的微行動,它慢慢的會成為你的一個生活習慣,這幾分鐘的冥想也能產生很大的能量。讓你不知不覺,思考得更深入,走得更遠,塑造著一個全新的自己。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願大家都能處理好自己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接納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允許當下的每一個狀態。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