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2020-12-05 騰訊網

01

我們和原生家庭千絲萬縷的關係

爆紅《歡樂頌》中,樊勝美說:「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

金馬影后春夏在《奇遇人生》中說:「我家庭中沒有一個女性婚姻幸福,我雖然希望婚姻能長久幸福,但我沒有學過,我怕我做不到。」

生活中,持類似「原生家庭決定論」的人數不勝數。

高曉松曾在《奇葩大會》上,首次公開提到他的原生家庭,提及他和父親的關係。因為和父親關係不好,他此前的人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討厭別人幹預自己、愛較勁等。直到40歲之後,他才慢慢擺脫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來。

我還記得看完電視劇,有朋友問我,「如果你是樊勝美,該怎麼做?」

我回答說,「其實也沒那麼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大會上表示: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所以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在外人看來,高曉松擁有令人羨慕的童年,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但鮮為人知的是,即便是在高知家庭中長大的高曉松,原生家庭也存在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到: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如果你去看一個人,原生家庭肯定會給他帶來烙印和影響。

02

原生家庭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我曾經在知乎看到過一個話題——「原生家庭究竟能不能決定一生?」

雖然絕大多數人認為原生家庭的影響的確很大,但都一致認為「不能」。

當我們嘗試翻開童年的傷疤,重新審視父母與我們的相處模式,不是為了要怪罪原生家庭的宿命,而是應該從這些已經形成的創傷中,去思考自己未來的路。

或許也可以慢慢放下對父母的成見,讓自己從原生家庭中吸收的傷害慢慢消減,從而更好地愛自己。

大學時,我在辯論隊裡認識一個性情內向的學弟。

他的自我介紹說得磕磕巴巴,聚餐時也總是坐在角落,看起來想極力融入我們,卻又在躲避什麼。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過了三個月,他竟然主動報名參加了院裡的演講賽和辯論賽,雖然每次都表現的很普通,如果不是認識根本不會注意到他,但這樣也絲毫沒有打消他的積極性。

熟了之後我很好奇便問他,他說:「其實,我加入社團就是為了鍛鍊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

但我沒想到,他說他的自卑竟然來源於父母。

他的父母都是鄉鎮上的中學教師,各自擔任著教研組組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時常用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打擊他的短處,希望他能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兒子」。

父母恨鐵不成鋼,言語間的諷刺打擊越來越猛烈。他在自我感覺處處不如人的陰影下長大,變得不愛說話,習慣於獨自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一切都仿佛陷入惡性循環。

後來,他接觸到了引導式冥想,嘗試自我化解父母與他的相處矛盾,漸漸地,他理解了「撥開烏雲」四個字的意思。他說,「我一直以為是自己太差勁,好像其實是我自己走不出來這個圈。」

在冥想中,他開始分析父母教育模式的利弊,主動為自己身上的問題尋找主觀和客觀原因。同時也有意識地接觸心理學知識,試圖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治癒自己的心。

最終,他慢慢地打開心裡的鎖,放下了對父母的成見和怨恨。

03

潛意識裡的信念是我們行為的真正推手

美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納德·理查森博士在《超越原生家庭》中寫到:大多數人都會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心理上卻很少能夠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總是努力擺脫和改變的時候,往往容易忽略潛意識裡的信念,那才是我們真正的命運推手。

一個人的一生有95%都是被潛意識操控著,看似我們自己選擇的人生,其實是按著固定的軌跡走下去,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命運」。

如果一個人不會覺察,可能我們一生就像猶如生活在「洞穴」之中,被我們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即便隨著年齡在增長,經歷在增多,到頭來會發現,永遠在一個地方轉圈圈。

與自己和解,首先從培養內在的覺察力開始。但覺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出來的,因為我們的慣性思維和人體結構,導致了我們的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所以覺察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並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是需要一個過程。

其次,在冥想中,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的把成長內化於心,通過內在智慧的指引,看到過往傷痛經歷背後所忽略掉的部分,進而幫助我們拿回自己的力量。

曾經,我也陷入無法與父母和解的溝壑,太在乎所謂的別人的眼光,一度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

我嘗試了冥想。慢慢的體會到冥想帶給我放鬆的感覺,再到後面過渡到覺知的狀態,我終於學會自省去接納自己,傾聽與父母和解的聲音。

冥想沒有多複雜,就是一個簡單的微行動,它慢慢的會成為你的一個生活習慣,這幾分鐘的冥想也能產生很大的能量。讓你不知不覺,思考得更深入,走得更遠,塑造著一個全新的自己。

來路不由己,但前路可期,願大家都能處理好自己原生家庭成長環境對自己的影響,接納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允許當下的每一個狀態。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今天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弊端呢?比如自卑、消極、不自信等等。也許在以前,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是天生的,或者是我們的性格就是如此。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決定論的罪與罰之一錯在家庭
    很多人通過心理諮詢,發現自身所存在問題的根源來自其原生家庭。原來,他們的父母竟然是那麼的三觀不正,他們的童年原來是那樣的不堪回首!他們現在的問題,竟然都是父母造成的!「原生家庭決定論」起源於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
  • 《都挺好》:泛濫的原生家庭決定論,加固了階層的刻板印象
    《都挺好》的熱播掀起了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的討論。從《歡樂頌》裡的樊勝美、安迪,到《都挺好》裡的蘇明玉、蘇明成,這幾年關於家庭的劇,總能牽出「原生家庭決定論」,家庭決定性格乃至命運的觀點,深深烙印在人物的身上,也成為自媒體熱衷的噱頭。家庭固然重要,可它真的能決定一個人的所有嗎?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當你錯誤地或者過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01.原生家庭的印記 過去的經歷對於個體當下產生影響究竟可以追溯多遠?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解釋,可以追溯到嬰兒期。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你的出生是你的宿命,你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卻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你的原生家庭是伴隨你一生成長的,它根深蒂固,不論是身在何處,它都是一生最難以擺脫的存在。原生家庭,不論從外面看如何美好,令人羨慕,它的內裡都藏著或多或少的痛苦和傷害。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種傷害,來自於童年時不被父母疼愛,被父母拒絕或虐待。過度警覺意味著他們極度敏感,擔心被人忽視,被人遺棄和拒絕等。第三個是解離症狀,也就是情感麻木,生活不真實。這些受傷的群體,時常認不清自我,可能有多重人格的問題出現。最後一種就是軀體形式障礙。飽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出現周身不適,疼痛就是最顯著的症狀。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在原生家庭系統裡,還有哪些因素是影響我們成長的系統動力呢?關於家庭動力的影響因素。本書主要以原生家庭所產生的動力為主,上述12種動力影響因素,適應於原生家庭裡的所有成員。在這些影響因素中,父親和母親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兄弟姐妹的影響。就像客體關系所揭示的母嬰關係,依戀理念所揭示的依戀關係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一樣,原生家庭系統裡的那些動力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是非常重要和巨大的。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佛教人生觀之「不存在原生家庭」
    如果沒有前世今生,那麼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純粹靠運氣了。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因為不同的家庭環境教育,導致命運千差萬別,有的活得如同天人一般的日子,有的人活著如同身處地獄,大多數普通人也是人生煩惱問題一大堆。按照一神教的觀點和目前大多數人對於人生的認知,這樣的命運安排公平嗎?
  • 凌霄被親舅舅大罵冷血動物,這樣的原生家庭讓人真的很窒息
    也就是說創傷是可以治癒的,我們對於所有糟糕的過往,都希望在自己這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不要代代相傳,拒絕不可言說的無奈循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原生家庭是好多人的縮影:父親的偏執,對信念的狂熱以及在家庭中唯我獨尊,導致塔拉16年間的生活是灰暗扭曲的。
  • 如何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先學會面對,才能自我癒合
    成年後的自卑敏感,源於父母對自己的刻意貶低;成年後拒絕結婚生子,源於目睹父輩不幸福的婚姻關係;成年後有暴力傾向,源於家人曾有的暴力行為;就連被迫成了人人厭惡的「扶弟魔」,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本源,將女性架到不幫扶兄弟就是自私冷漠的道德高地上。「長大後,成了你討厭的樣子」是原生家庭代代相傳的魔咒,更是無數人試圖擺脫的困境。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但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為了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我們依舊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徹底做回自己。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呢?蘇珊在本書中首先提出了7種有毒的原生家庭行為模式,分別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同時也列舉了大量實際案例,來闡述這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然後根據這些實際案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這些中毒的孩子擺脫這種原生家庭的旋渦,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很多人說蘇明玉的原生家庭真的很爛,但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一顆想要破繭重生的心。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就像石縫裡的一顆種子,在想要見到光的那一刻就被賦予了力量,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它想要去的地方。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心的重建》作者露易絲·海,曾幫助過無數人療愈疾病,恢復身心的健康,但她卻有一個非常不堪的原生家庭。
  • 每日七個步驟,走出原生家庭創傷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庭,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近兩年來流行的原生家庭影響,更多的是講,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都是由小時候父母的教育影響所導致的。長大成人後童年的陰影使我們重複小時候的思維模式,你是否覺察到了呢?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而在這一切當中,我們就在這一切的陽光與陰影當中成長過來,一步一步勾勒出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和人生行事方向。可以說,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永遠是生命裡完全無法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如何,其實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烙印只是一種心理問題,只要我們找到了正確的解決方式去強大自己的心理,那麼我們一樣可以活出真正的人生,得到真正的快樂。大家一定要知道,好的人生其實是一個逐漸過渡的過程,而並不是一個狀態。大家都在朝美好的人生去努力,這只是一個方向,但絕對不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終點。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安家》房似錦:無底洞的原生家庭我還要不要繼續往裡填坑?
    她從不懷疑,從不拒絕讓自己舒服的東西,更何況自己有錢,石老闆人有帥,所以兩人一拍即合,痛痛快快地談了一場「我就是豪門,想把你娶了」的戀愛。樊勝美給自己的愛情設置了很多條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有錢,但又接受不了年齡太大,長得太醜,或已有家庭的那種。
  • 邊瀟瀟《推手》受原生家庭操作,精彩演繹被救贖的傀儡人生
    (這……眼神殺感受一下)大家都知道,在明玉的家庭裡,幾乎看不到愛的蹤跡:父母之間,沒有絲毫的恩愛與和睦;兄妹之間,沒有任何的友愛和包容;甚至連最應該富有愛心的親子關係裡,也只剩下互相利用和服從……蘇明玉幾乎是靠自己走上了成功之路,年薪百萬,豪車豪宅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