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採訪了一位女性,她今年已經33歲了,在家啃老10餘年,一直不敢出去工作,面對鏡頭,也是顯得唯唯諾諾。她是典型的被父母的錯誤教育耽誤的人,從小到大,她不管做什麼都會被父母打擊
想學下廚做飯,父母嫌棄難吃;
想學畫畫,父母說沒前途;
想學雕刻,媽媽說有啥用?喜歡你也幹不了!
「你將來成事了我給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能成事!」
父母這些不經大腦的情緒性語言,嚴重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她變得越來越自卑,開始無限否定自己,在最該奮鬥的年紀,把自己憋在了家裡,30多歲不僅一事無成,也成了恨嫁女,是父母毀了他們的女兒。
看得出來, 這位女性既然選擇站在鏡頭前控訴自己的父母,就表示她也很想掙脫父母的桎梏,只是找不到辦法。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他們只會將自己父母的那套用在下一代身上。我們多多少少都經歷過童年的創傷,然而這些深深的疤痕始終沒能隨著成長結痂,難道我們永遠沒辦法治癒這塊傷病了嗎?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封面圖
本書的作者蘇珊·福沃德博士是享譽世界級心理治療師,她有過很多著作,被翻譯成15種文字經久不衰,之前拜讀過她寫的《情感勒索》,都是以件件真實的案例總結出情感規律,本書亦是如此。
蘇珊·福沃德將陷入錯誤教育方式的家庭比喻為「有毒的家庭」,《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上半部分總結了7種家長的反面類型,深度剖析了他們的言行舉止並給出解決方案;此外,蘇珊·福沃德還在第二部分站在受傷後的子女的角度,抓中他們糾結的內心,進行重新「洗牌」,幫助他們把扭曲的心理擺到正確的位置上。
下面,我們就從了解作為父母的7個反面教材開始,再直面自己的性格缺陷,慢慢自愈自己。
為人父母的反面教材——7種典型有毒父母
自以為是型:「我可都是為了你好!」,育出「奉神」子女現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普遍思維方式是: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自己肯定不會錯!
於是,他們打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旗號,開始肆無忌憚要求孩子,拿他們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更可悲的是,我們被父母影響,還會再傳染給子女,代代相傳。
孩子在小時候,是完全信任父母的。
孩子面對父母的責罵,他們只會質疑自己,無限否定自己,然後繼續膜拜父母,等到成年後,他們會繼續將這種事情「合理化」,比如父母拿學習成績跟別人比較,會替父母解釋「父母只是想讓我的成績也如此優秀,這沒差。」但你的性格就會以此埋下「我不如別人」的自卑種子。
寬慰的代價是巨大的,這種隱形的情感危機積壓越久,早晚有一天會迸發出來。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露易絲的父親給了孩童時期的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她也是選擇一味相信父親,努力把父親對她的所作所為「合理化」,結果這嚴重影響到了她成年之後的戀愛,在她每一次和男生發展到親密關係時,都忍不住地恐懼,由此化為敵意,導致分手。
這種敵意其實就是露易絲對父親的憤怒,她只是不敢對可怕的父親做什麼,更是怕有辱到心中勾勒出的神聖的父親,索性將轉移目標到親密的男友身上。
如果你也處於這種情況下,那麼請義無反顧地將父母拉下神壇,看清真相,才能保持雙方關係的力量平衡。
不稱職型:「我的孩子,都靠你了」,育出的孩子「太麻木」在網上看過不少類似的新聞:幾歲大的孩子肩上扛著一個家庭的負擔,多麼懂事。
不然就是父母要求姐姐給弟弟買婚房這樣的消息。
起初一力承擔起所有的責任,接著不可避免地感到力不從心,之後因為無法勝任而產生負罪感,雞兒加倍努力地試圖挽回頹勢。
小小年紀被迫與父母做出情感角色的交換,負擔越來越沉重,自我負罪感和失敗感就會越來越大,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懂事、聽話、你必須這麼做……孩子根本不需要這些詞來「讚揚」他,這只會讓他的步伐更加沉重,從小就變成了父母的工具,同時缺少情感上的位置,損失了時間去感受「如何愛別人和被人愛」。
孩子有權利享受屬於兒童時期的快樂,當這份權利被無情剝奪,他們的成長軌跡也開始偏離了正常軌道。
操控型: 「你必須聽我的」,育出的子女很難獨立身邊一位女性朋友切實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她準備和談了7年的男友結婚時,婚房都已經買好了,男方母親卻突然不允許兒子結婚了!
女方當時就崩潰了,質問她原因,男方母親的回答令人震驚:「結了婚我兒子就不是我的了!他永遠都不可能離開我!我是不會和別的女人分享我的兒子的!他是我的命啊!」
而男方也是語出驚人:「想了想,我也沒做好獨自成家的準備,我很焦慮,也很無助。」
聽過這番母子的話,朋友果斷領包走人,這也許就是典型的「媽寶男」吧。
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許多操控型父母會盡力維持孩子的無力感,並希望它永遠不會消失。
操控型的父母往往對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滿意,於是他們視子女如命,而被過度庇護在父母臂彎下的孩子,對自我的身份認知比較模糊,很難成熟起來,他們性格怯弱,害怕獨自攬事,缺乏主見,又依賴父母。
酗酒型:「我沒喝酒」,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你一定在電視劇裡經常看見這樣的角色:主角在一家公司上班,這天,喝得酩酊大醉的父親跑到主角的公司耍酒瘋要錢。而主角當時的窘態,既是壓抑憤怒的表現,也會想要救助自己的父親。
對於酗酒者,他們總喜歡偽裝,說自己沒喝酒,拙劣的演技一戳就破,仍舊愚蠢的在孩子面前演戲。
單純來看可能覺得沒什麼,其實危害很大,從小長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對自己的情感和感知力的判定都不太自信,因為他們總是在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謊!
長大後, 他們多於內向,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刻意迴避話題,不流露任何情感在外,內心痛苦怯弱,不會表現自己的性格,往往會讓他們錯過很多機會。
身體施虐型:「你就該打」,孩子容易自我厭惡孩子哭鬧耍賴是天性,可是父母總是忍不住想要打孩子的衝動,與其說孩子的行為遭人煩,不如說是身為父母的自己扛不住壓力和不快,從而發洩在孩子身上。
他們都極度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洩,他們就會選擇對孩子動粗。
體罰對於孩子的傷害,家長在施暴的時刻總是拋之腦後,部分事後才知道反思後悔,這也於事無補,他們下次還繼續打孩子。
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對自身感到不滿和厭煩,脾氣變得暴躁,易怒。
言語施虐型:「你要是沒出生該多好」,孩子會無限自我否定蘇珊·福沃德在書中貢獻了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讓我在挨打和挨罵之間做出選擇,我一定會選擇挨打。因為挨打之後,傷痕都是看得見的,至少人們還會同情你。可是責罵會把人逼瘋,你卻看不到任何傷痕。沒有人會在意。和侮辱比起來,身體創傷的癒合可快多了。
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等做出語言攻擊,就屬於言語虐待了,這又分為直接攻擊和間接嘲諷兩種。
直接攻擊不分公共場合還是私下,用刺耳醜陋的言語直戳孩子;間接嘲諷就是明嘲熱諷,說一些拐彎抹角的話,有些聽著是玩笑,卻細思極恐,比如「這件衣服真好看,特別適合小丑!」
可笑的是,父母一邊挖苦自己的孩子不優秀,一方面又期待孩子變成那樣的人,這會導致孩子高不成低不就,自相矛盾。
家長之所以用言語打擊孩子,根本原因就是想要孩子達到自己的完美標準,卻忽略了,孩子沒有試錯的權利,更難成長。
性虐待型:「不準告訴任何人」,長大以後懲罰自己有血緣關係或者被兒童視為家庭成員,以喚起兒童興奮為目的而進行的身體接觸,就是亂倫。還有一種叫作心理亂倫,就是對孩子的接觸要進行保密的、難以啟齒的行為。
我們通常會認為,能夠對自己的子女進行性侵害的家長,一定是心理扭曲的變態。遺憾的是,據蘇珊·福沃德調查顯示:在美國,每10個孩子就有1個在18歲之前受到過各種形式的亂倫。
亂倫實施者中,根本不受學歷、道德、權威的制約,他們大多有著受人尊重的正常職業,也沒有對欲求多麼泛濫。
他們對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有兩個欲望點,一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孩子的支配慾,二是控制欲,再加上孩子對自己無條件的信任,成為了他們亂倫的主要原因。
在坦誠、溫馨、溝通良好的家庭裡從來不會出現亂倫的狀況。
客觀來講,那些情感不足、容易隱瞞、生活壓力大的家庭更容易滋生亂倫現象,沒有充分的情感溝通和尊重,是親子關係扭曲的關鍵原因。
孩子對此事的隱瞞,也大多出於他們的威脅,難以承認自己信任的人是壞人,所以備受心理與身體的雙重折磨。
成年後的受害者,要麼極度排斥健康的性關係,要麼過分放縱性,在事後又陷入自我沉淪,抑鬱心理甚至導致她們出現自殺的念頭,卻依舊維持看似健康的家庭關係。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
一個怎樣的家庭,就會孕育出怎樣的子女,父母的觀念會直接傳遞給下一代,如果他們的言行是錯誤的,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自卑、消極、無法獨立……這些東西最終會毀了你的人生。
家庭體系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絕對的影響,終結這場惡性循環的最好方式,就是重新審視自己,我們不能自暴自棄,要學會以正確的方式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
改變不了父母,那就改變自己
決定我們性格的不止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和教育,佔比最為重要的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所以說,你現在的性格狀態,都是可以通過努力自己改變的。
不要輕易做出讓步,原諒傷害你的父母不成熟的原諒並不能完全解決你的心理問題,你仍舊會活在自我懷疑的泥潭裡。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史蒂芬妮在11歲的時候就開始被各任繼父強姦,長大後離家出走後做了一名性工作者,由此認識到現在的丈夫,組建了新的家庭。她以為自己可以慢慢放下那段不堪的過往,卻還會時不時發脾氣,痛哭不已。
很多時候,原諒和忘記意味著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
這種嚴重創傷,唯有當事人主動來尋求諒解,並作出相關行動,才會有效。而原諒也不是解脫自我的唯一途徑,你將責任完整歸咎於該負責的人身上,恨意不能消退,內心也能得到釋然。
不要一生活在父母的膝蓋下健康的家庭會讓孩子有歸屬感,在成年後完全脫離家庭也不太容易,更別提有毒的家庭了,他們背負著沉重的使命感,認為父母離了自己就不能獨立生存。
假如你去別的城市工作、生活,翅膀硬了總要飛翔,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可以儘管去做你認為對的事,如果父母對你的離開表示傷心難過,你可以說一些類似「我能夠自己養活自己,您該為我感到高興才是」這樣的話。
維繫親情關係的同時,確立自己的三觀獨立≠斷絕親情關係。你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完整三觀,很多事情在我們長大後就懂得了,什麼是對的,什麼又是錯的,錯誤的東西本就不該繼續下去,你需要改變軌道,這又意味著你的某些觀點和父母不在一個頻道了,難免產生矛盾和分歧,你只要遵從自己的主觀意願,保持自我的情感完整性即可。
你不該為過去而活,向前看吧認清錯誤的責任方在誰,你就會擺脫恥辱和自我憎惡。浪費自己未來的時間為過去討伐自己,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為,你需要把包袱全部放在責任人身上,自己輕裝上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大膽的走下去。
你更需要在意的是自己有這樣一句很有爭議的古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成年後的你更應該懂得以自我為中心,這裡不是讓你成為一個自私的傢伙,而是在面對父母的質疑甚至是暴怒時,更注重自我的反應,你要堅守自己的立場,因為你也是一個完整的成年人了。
結語:
小時候,父母對你的評價形成了你的第一個世界觀,在你成年以後,外界和自我意識形成了你的第二個世界觀,當第一個世界觀和第二個世界觀相撞時,你只需要淡定的把健康的保留下來,有毒的就拋棄它們,這沒什麼難的。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對自己有益,更促成了新建家庭的和諧,有效規避了把有毒部分傳染給下一代。
如果你童年時期的創傷很嚴重,實在沒辦法自己自愈,那就從頭到尾讀一遍《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這本書吧,請相信蘇珊·福沃德,她是一位很棒的心理治療師。
同時也請相信自己,你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