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2021-01-09 十光裡

文/十光

圖片來自網絡

01

《無聲告白》中說: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我們看慣了所有幸福的模樣,卻忽略了很多不幸的存在。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但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為了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我們依舊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徹底做回自己。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呢?

02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寫的一本家庭心理療傷的經典之作。

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原生家庭的有毒行為模式」、「如何擺脫這種有毒家庭的影響」這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旨在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成為真正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03

書中說:我們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隱秘的感受。

那些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接納理解、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原生家庭,而且主要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然而,在我們這種一直推崇孝道文化的社會,父母早已經被我們神話,父母在我們心中是最完美的,最偉大的。

即使他們做錯了事,我們也只能出於孝道的社會傳統而默認他們的行為,但是那種陰暗的感受卻一直隱匿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總有一天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威脅到別人。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到一個觀點:陰影。就是說,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都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

就像《隱秘的角落》那部劇中的周朝陽,不斷受到母親的變態操控和父親的忽略,自己又無法做出正確的心理調整。

久而久之,他的陰影人格就以壞小孩的身份表現了出來。最終,他成為了另一個張東升。

這就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在書中,作者把這種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又叫做有毒的家庭模式。

在這種有毒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身邊比較普遍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包括棍棒教育、操控式教育、情感勒索式教育。

但是很多父母因為思維局限、認知局限等原因,他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出發,接納自己,改變自己,靠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痛苦深淵,重獲自由。

蘇珊在本書中首先提出了7種有毒的原生家庭行為模式,分別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同時也列舉了大量實際案例,來闡述這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然後根據這些實際案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這些中毒的孩子擺脫這種原生家庭的旋渦,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04

在我看來,要想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一定要做好這三點:走出原諒父母的陷阱;學會非辯護性回應;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

1、走出原諒父母的陷阱

很多人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都在一味的告訴自己:原諒父母,就是放過自己。可是到最後才發現,這種做法只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罷了。

你根本就沒有真的原諒父母,你也沒有真正的放過自己,只是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是自己刻意去遺忘,但是在內心深處,那些痛苦的回憶歷歷在目。

因為你的原諒始終都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你只是在心裡為自己構想了一個主動認錯的父母,你覺得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他們會對你感到愧疚。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你的幻想,不是真實發生的。

就像書上說的那樣:「只有當父母努力去求得我們的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

我們的原諒始終是基於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主動求得我們的原諒,那我們的原諒就有意義,如果父母一直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主動原諒父母也不會讓我們好起來。

所以,在父母沒有做出任何回應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非要原諒他們,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好起來,只要自己真正有能力擺脫那些痛苦的影響時,原諒或者不原諒,都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應該明白,原諒父母是一種心理陷阱,我們應該跳出這種陷阱。我們應該往前看,我們可以被傷害得千瘡百孔,但生命還在、思想還在,只要我們勇敢的釋放掉內心那些牽絆自己的憤怒情緒,我們就仍可以再建立一個全新的人格。

圖片來自網絡

2、學會非辯護性回應

在有毒的原生家庭中,有一種父母往往就會操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失去進退自如的空間,也讓他們失去選擇的權力,這種父母又叫作操控型父母。

他們通常會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嗎;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你都30歲了還不找對象,我都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了;你每個月賺的錢能不能給家裡一半,留著你弟弟結婚,不要那麼自私。

這可能是我們現在的很多不健康的家庭都會遇到的普遍現象,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意志操控你,你不聽或者不照做,就說你自私,翅膀硬了不聽他們話了,不管他們了。

其實,面對父母的這種不合理要求,我們完全可以避免正面交鋒。就是說,我們可以減少反應,而多做出一些回應。

反應就是反抗,就是總想著說服父母,讓父母明白他們的做法和要求是錯誤的,讓他們也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而回應則是放棄為自己辯護,相當於一種迂迴戰術。

書中講到一個真實案例:主人公桑迪,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早戀懷孕而被父母進行言語嘲諷,在桑迪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會有意無意的用這件事情來侮辱桑迪。

父母的行為導致桑迪在長大成家後,都一直覺得自己當年的行為給父母帶去了很嚴重的影響,她覺得自己讓父母丟臉了,所以她總是盡力滿足父母的任何要求,以此來彌補父母。

而她的父母,當時沒有對桑迪做出正確的引導去認識這件事情,而是從小就給桑迪在心裡種下了自卑的種子。甚至到現在也沒有意識到他們當年對桑迪錯誤的教育方式,一直都在試圖操控桑迪的生活。

有一次,她父母正在重新裝修房子,每天噪音很大,所以就直接打電話告訴桑迪,他們要過來和桑迪一起住一段時間。

當桑迪聽到父母的要求時,左右為難。因為剛好那個時候她丈夫正在處理一個大項目,非常棘手;而且客房已經被當作辦公室了,家裡也沒有多餘的房子可以住。

桑迪考慮了很久之後,給父母打電話建議他們去住酒店。結果母親火冒三丈,說桑迪忘恩負義,不管他們死活,他們為桑迪付出那麼多,桑迪卻連這點事也做不到。

圖片來自網絡

為此,桑迪找到了蘇珊,蘇珊先是讓自己扮演自己桑迪的母親,和桑迪進行對話。

蘇珊(演母親):「你為什麼這麼自私?」桑迪:「我沒有自私!我總是為你著想。我儘自己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們。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但是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

接下來,蘇珊讓桑迪扮演她的母親,蘇珊扮演桑迪,再次進行對話。

桑迪(演母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就想在你家裡住一段時間,你怎麼能讓我們去住酒店。你真是忘恩負義。」蘇珊(演桑迪):「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的很有意思。」桑迪(演母親):「我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竟然建議我們去住酒店,我簡直無法接受。」蘇珊(演桑迪):「我很抱歉,讓你失望了。」桑迪(演母親):「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去你家住?」蘇珊(演桑迪):「我需要考慮一下。」桑迪(演母親):「我要你現在就答覆我!」蘇珊(演桑迪):「我知道,但是我還是要考慮一下。」桑迪(從角色切回現實):「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以上這兩種對話方式中,第一種很明顯就是桑迪在為自己做辯護,她做出的是反應,是不假思索的抱怨情緒;而第二種就叫作非辯護性回應,這種方法不會讓你和對方發生正面衝突,它只需要你先感受自己的這種情緒,最後做出沒有任何要求的回覆。

只有你放棄了對對方的要求,對方也會失去繼續和你爭論的那個點。正如電影《戰爭遊戲》中說的那樣:「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所以,當你放棄對父母的要求時,也就放棄了和他們爭論。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會真正好起來。

3、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

我們之所以要談論有毒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目的不是為了站在父母的對立面批判他們。而是為了讓我們認清事實的責任方,讓我們歸還不屬於我們的責任,讓我們卸下那些背負多年的沉重的包袱,讓我們放下過去,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歸還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後,我們應該回歸到生活中去,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不能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中,不要一直在心裡跟父母較勁,不要總想著改變他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

馬雲說:「不要只會抱怨,你連你媽都改變不了,你只能改變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你改變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只能改變自己」,這也是我今年在讀書的過程中領悟到的最深刻的一個道理,完全感同身受。

我爸媽對我的愛真的不比任何一對父母少,甚至更多。從小到大沒讓我吃過一點苦頭,什麼事情都替我做好。

但是也正是因為父母的全盤負責,讓他們習慣了替我做選擇,以至於我長大後,他們也不習慣我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總是在阻止我做任何超出他們意識範圍內的事情,為此我一直在跟他們反抗。我來深圳工作,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的勸阻,我就拼命工作證明自己可以。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外面遇到任何困難我都不會跟他們說,我會自己扛過去。我就想讓他們認可我的決定,我想讓他們不要再阻止我的選擇。其實我就是想改變他們。

但是今年,我讀到了這本書中講的一個觀點: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是的,在這之前,父母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我做任何決定都要徵求父母的同意。在這個過程中,我忽略了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我把自己人生的主宰權交給了父母。

我就在無形當中讓父母的感受控制了自己,我總是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是歸根結底,我這樣做只是想讓父母支持我而已,我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反對而放棄自己的決定。

所以,當我的父母不同意我的決定時,我們就會發生衝突,就會彼此較勁,他們想讓我聽他們的,我想讓他們支持我。最終無解,還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現在,我不會再執著於改變他們的想法了,我只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決定,然後去盡力做好。

我爸媽不想讓我離家這麼遠,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待在身邊,這或許是每一個父母都有過的想法。

但是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越走越近,而只有一種親密關係會越走越遠,那就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能接受這一個又一個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事,任何人,除了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05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作者明確提出:寫這本書的主旨並不在於指責和控訴有毒的父母和家庭模式,而是致力於教會那些中毒的孩子獲得勇氣和力量,學會自我拯救的方法,能夠勇敢的走出那個充滿痛苦的原生家庭,尋找自己的人生。

而我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在於,作者在這本書中很全面的寫出了目前很常見的各種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模式,並且提出了非常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很多求助者成功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過上正常的生活。

這些方法都是實際可操作的,而且很多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很多求助者最終都認識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從自身出發,做出改變,相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好起來。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仰仗別人,更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

勇敢做出改變,你一定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成功突圍你的人生,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文章原創,如若轉載請聯繫本人,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家庭中的系統動力|《原生家庭:影響你一生的心理動力》導讀
    《原生家庭:影響人一生的心理動力》一書,是基於嘗試把系統動力學用於對家庭系統的探討與研究。心理學意義上的家庭是由代際串聯起來的傳承系統,通常包含三代以上家庭成員所構成的系統;家庭也是一個傳承的、文化的、生命的、周期性的、動力的和耗散的系統。本書從系統動力學的視角出發,整合心理治療不同流派的重要理論,帶領讀者對家庭系統以及家庭系統動力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了解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的影響,然後治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創傷。在這一點上,《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這本書給了我們方法。此書的作者金尚,心理學碩士,「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已出版心理學類暢銷書《永遠成長的蘋果樹》《滾蛋吧抑鬱君》,深受讀者喜愛和歡迎。
  • 原生家庭的痛苦會伴隨一生?這幾個例子告訴你原生家庭的影響
    原生家庭,這個詞目前異常火爆,市面上大量情感類,綜藝節目包括心理類公眾號,都拿各種各樣的原生家庭出來說事。仿佛在說你之所以沒有個如意的人生,都是因為原生家庭,它就是個罪魁禍首。據研究80%的人從小家庭不完整不幸福,或多或少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這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該認命繼而成為跟父母一樣生活不幸的可憐人嘛?
  • 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錯嗎?
    她說,當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礎,才有勇氣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長、發展。 原生家庭幫助人們學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建立連結,懂得如何處理「關係」,這對人的影響非常大。 但龍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給孩子造成的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人際暴力」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都知道,家庭對孩子是有很多的影響的。現在很多媒體給我們很多信息,每個人都暴露在媒體中,都已經了解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細細地說一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同時也請大家思考另一個視角,就是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影響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被影響了。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卻可以選擇自我治癒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今天的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弊端呢?比如自卑、消極、不自信等等。也許在以前,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是天生的,或者是我們的性格就是如此。可是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叫《重啟人生》,才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源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飽受原生家庭創傷的人,會出現周身不適,疼痛就是最顯著的症狀。疼痛會成為他們的長期記憶,他們的去甲腎上腺素平均指數總要高於一般人。雖然有些並未受到父母的虐打,但成年後還是全身莫名疼痛,這就是一種反向形式的心理機制。他們在童年時,被父母過度忽視,成年後會通過痛感提醒自己,曾經和父母是有互動的,哪怕和父母關係糟糕,也好過沒有關係。
  • 《半生緣》: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儘管她活得很通透,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還是很深刻的。她是我為數不多喜歡作者中的一個,從《傾城之戀》到《金鎖記》,從《紅玫瑰與白玫瑰》到《半生緣》。她筆下的生命或多或少都帶有她的印記。林心如版的《半生緣》看的是最揪心的。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文丨話印主筆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印記在這裡引用一個心理學家卡德勒的話:「其實生命當中有一個最為不幸的事實,就是我們遭受過的重大磨難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且這種磨難是有可能遺傳的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在原生家庭受的創傷如何自我療愈?88萬人熱贊的方法是什麼?
    ——《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個說法:原生家庭影響人的一生。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年後的心理,行為都深受童年經歷的影響。一句話,成年不幸福,是因為童年不幸福。心理學上確實一直認為:原生家庭很重要,因為每個人對世界的初步理解是在原生家庭裡建立的。6歲前與養育者形成的關係互動模式會影響成年後的認知和行為。
  • 33歲啃老10年:掙脫原生家庭的桎梏,你有責任挽救自己的人生
    讀過很多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很多都是系統講解了原生家庭是怎樣影響子女一生的,對於已然成年的我們沒多大作用,而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難得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將「父母失敗教育」的案例歸類,還教給了身受原生家庭的傷害的我們如何走出內心陰霾,修補性格缺陷,走向健康人生。
  • 拒絕「原生家庭決定論」,你可以選擇更好的人生!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著。 然而這一生的所有經歷都是自己的,沒有誰能始終為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
  • 佛教人生觀之「不存在原生家庭」
    如果我們可以把問題的根源歸罪於原生家庭,是因為我們父母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我們性格上的缺陷,那麼這個問題就有解了嗎?首先,最重要的,時空無法倒回,我們也想穿越回小時候,可是穿越畢竟只存在於影視小說中。第二,就算,即使,真的穿越回去了,我們的父母就能教好我們嗎?
  • 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和內心的「黑洞」,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身的一些性格缺陷歸於原生家庭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存在可以使一個人找到人生的方向,獲得一個健康成熟的成長環境,也可以使人變得消極,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精神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閱讀聖經|創世記第26章,基督徒當如何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及影響
    懼怕主宰了人的生命和思想,這個時候,人能想到的都是一切無法承擔的後果,以及用想像想像出來的令人懼怕的事。這件令人懼怕的事情,也許有可能發生,甚至發生的機率很小,但是因著懼怕,導致將這個事情的發生機率無限擴大,好像立即馬上就會輪到自己,以至於自己陷入恐懼當中,就在懼怕中失去了信心。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但其實蘇明玉根本就不是樊勝美,比起樊勝美面對原生家庭的恐懼和無力,蘇明玉靠自己戰勝了原生家庭,一手創造了自己的生活,活成了逆襲女王!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想要改變的心很多人都為劇中的蘇明玉鳴不平,就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來不被家裡人待見。
  • 《風雨哈佛路》:生命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她沒有地方可以住,有時借宿在朋友家,有時睡在樓道裡,有時在地鐵站過夜……即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她真的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最後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02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常常會選擇抱怨,為什麼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為什麼父母給不了我們更好的生活?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電視劇《安家》播出的過程中,「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帶來影響」這個話題也上了熱搜。不管是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還是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都因為在自己生長的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響,有過委屈、崩潰的瞬間,這些都是環境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那麼何為原生家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