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生命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2021-01-10 蜀黍愛電影

她和姐姐從小生活在貧民窟裡,父母都是癮君子,一家四口靠著政府每個月微薄的救濟金艱難度日。可是誰又會想到,當年那個穿著簡陋備受嘲笑的女孩,不但順利完成了學業,而且還被哈佛大學錄取。她就是扭轉命運軌跡的「奇蹟女孩」——莉絲。

01

莉絲的父母沒有工作,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政府每月發放的救濟金,但是很大一部分錢都被父母用於購買毒品。因此,年幼的莉絲和姐姐免不了要經常挨餓。後來,莉絲父母因為種種原因而感情破裂。也是那個時候開始,莉絲對這個家感到厭倦,她選擇逃離學校,逃離這個不再溫暖的家。她遇到了卡洛斯和薩曼莎,因為相似的家庭背景,他們很快就成為了朋友。每天穿梭在各種繁華的街道,莉絲就這樣肆意揮霍著青春。在莉絲15歲時,母親因為愛滋病而去世,父親被送進了收容所。

母親去世後,莉絲才開始第一次認真的思考自己的人生。她想要重新回到學校,認真讀書,然後得到一張高中畢業證。於是她離開了她的那些朋友,再一次步入校園。莉絲給自己定下了目標,用兩年時間完成四年高中課程。為了完成這個目標,她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她沒有地方可以住,有時借宿在朋友家,有時睡在樓道裡,有時在地鐵站過夜……即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她真的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最後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02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常常會選擇抱怨,為什麼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為什麼父母給不了我們更好的生活?莉絲的原生家庭甚至連最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她,父母吸毒,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舉步維艱。但是莉絲從來沒有抱怨過,即便生活貧窮,即使一度迷茫,她也從未放棄過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

劉媛媛曾經在《超級演說家》的舞臺上發表演講,寒門難出貴子。確實,因為家庭環境的不同,我們接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英國BBC曾經播出過一部舉世矚目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導演選取了來自不同階級的英國小孩,以七年為期記錄這些孩子的成長。相同的年齡,有的人已經開始讀《金融時報》《時代周刊》這樣的雜誌,並且篤定自己將來會讀劍橋牛津這樣的名校,可是他們當中有的人卻對未來一無所知。

出生於上流階層的孩子,在長大後也很自然成為了社會精英。而出生於底層的孩子,有很多甚至都沒有完成學業。但是在這其中,有一個同樣出生寒門的孩子,卻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大學老師。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寫下《感謝貧窮》,考進北大的女孩王心怡。他們用自己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懷有希望,只要勇敢追逐,你就能夠掙脫命運的束縛,改寫自己的人生。

03

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種幸運,有的人,他們一出生,就已經擁有了很多人可能要奮鬥很久都得不到的東西。他們的人生,從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已經替他們走了很遠。所以,他們可以不像絕大多數人那樣努力,就可以生活的輕鬆愜意。這是一種偶然的幸運,但只是少數人的幸運。絕大多數的人,都來自普通的家庭,根本得不到這種幸運。我們要追逐的,不應該是一種偶然的幸運,而更應該是一種必然的幸運。

莉絲能夠進入哈佛這樣的世界級名校,不是因為偶然,而是她的努力決定了她必然會進入名校,也許可能不是哈佛,但一定也和哈佛相差無幾。偶然的幸運,包含了太多的不確定。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勇敢去追逐必然的幸運,而不是偶然的幸運。

「不管你的背景如何,只有當我們賦予生命意義的時候,生命才真正有了意義。」生命的意義,不是由我們的家庭背景決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去定義的。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向莉絲一樣,勇敢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這樣才不辜負生命裡的每一天。

相關焦點

  • 《風雨哈佛路》: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女孩,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救贖
    我可以為自己尋找各種藉口對生活低頭,也可以迫使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風雨哈佛路》最近我又重新刷了一遍《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還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正在上高一。如今再看時,依舊被那個努力改變命運的女主感動。生出底層的女主,面對生活的層層壓力,卻始終保持著永不屈服,積極向上的心。
  • 《風雨哈佛路》:突破逆境的關鍵不是愛,而是感受愛的能力
    《風雨哈佛路》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故事:麗斯從小生活在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裡邊,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精神疾病,父親犯罪進入收容所。然而,麗斯並沒有放棄自己,她一直勇敢的活著,保持著善良的本性,堅韌而又上進,她明白上學是她唯一的出路,最終她經歷磨難,一路披荊斬棘,考上了哈佛大學。為什麼麗斯可以做到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我們應該如何,定義生命的好壞?
    如何去定義好人和壞人?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壞人,說明我們也不是好人,對彼此都不是好事。如果我們說別人是好人,對雙方也可能造成不好的結果。我們應該如何的定義這個好壞?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嗎?為什麼我看不見世界上,有好人和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只是,偏向於惡 或 偏向於善。
  • 未來,我們如何定義「生命」
    「這似乎帶來一種變化:肉身體驗與計算機模擬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上的不同。我們希望借用『後生命』———北京藝術雙年展中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實踐,告訴大家『後生命』並非意味著肉身生命的結束,而意味著傳統意義上對生命唯一定義的終結。」陳小文說。
  • 我們把外星生命衝進了下水道?衛報:定義什麼是生命很重要
    我們只知道一種生命:陸地生命。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適應水環境的細胞組成的,利用由蛋白質構成的分子機制,在DNA中編碼為基因。很少有科學家認為,如果存在外星生命,它會依賴同樣的化學物質。Kershenbaum說:「假定我們所熟悉的&39;,就是我們將在其他星球上發現的&39;,這是錯誤的。」
  • 我們應如何定義生命?
    而對於擁有這些擴展版合成DNA代碼的細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們的狀態呢?人們已經針對生物生命的精準定義開展了長達幾百年的探討和辯論,但目前仍未有定論。對生物生命的定義不僅僅是一項學術練習。有人可能會說,定義只能用人類自己的語言闡述詞句的含義,而不能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究竟為何物。要想給人格下定義,當然還有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但這些超出了這篇文章的探討範圍。
  • 我們的世界是由別人創造的?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真相在這裡!
    我們的世界真的是別人創造的嗎?我們的人生是虛幻的嗎?如果我們是虛幻的,那我們的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相信很多看過《你好世界》這部動漫電影的人都有這種疑惑,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先來簡單回顧一下動漫劇情吧。可能我們的世界是一場夢,是一個遊戲,也可能是一個模擬實驗……可能性有無數種,但我們無法去證明。因為哪怕我們接觸到了這類信息,創造世界的人也能夠察覺的到,理論上他們可以消除這部分記憶,所以我們永遠找不到論據,所有的推測只能停留在猜想上面。問題二:我們的人生是虛幻的嗎?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會這樣回答
    每個人在應對這三個問題時,都會反映出對生命意義的解讀。那也是我們人生面臨問題全部歸屬。談到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錯誤的「生命意義」的共同特徵和所有正確的「生命意義」的共同特徵。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定義很自私:認為每個人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只能使自己受益,而不會惠及他人。這使得他們的心態促使他們朝他現在的路越走越深。這類人成功的目的僅是謀求個人優越感,而他們的成功也只對自己有意義。謀殺者承認手持武器時感到自己很強大,但很明顯,只有他自己認為自己很重要;對於其他人而言,手持武器並不能抬高一個人的身價。
  • 呂燕丨從醜模到第一名模,你的美由自己定義
    很多年後,呂燕站在《一席》的演講臺上,淡定的說:「中國人喜歡的美是那種白白的,大眼睛……但我真的從來沒覺得自己長得醜,我只是覺得,我長得比較特別而已。」這大概就是人們喜歡她的原因吧。呂燕告訴我們:真正的美,並不是有著千篇一律的網紅臉、大眼睛、鉛筆腿,而是真正懂得欣賞自己,相信自己,活出自己。在這個世上,美,是可以由自己來定義的。
  • 無論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我們應先明白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世界上最神奇和最神秘的存在就是「生命」,生命的誕生是偉大的。而思考生命的意義,似乎是我們永遠不變的問題。人是唯一尋求意義的動物,沒有意義也要創造出意義來,於是就產生了哲學、宗教、藝術。然而,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
  • 生命悠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目送》
    這是一些關於時間和親情的故事,我們的身軀逐漸高大,羽翼逐漸豐滿,眼前的身影卻逐漸佝僂。隨著時間的車輪,我們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中的背影。有些遺憾,一轉身就是一生,那時的目送也就成了不願提起的悲涼。龍應臺用她犀利的眼光,將親情這回事看得清清楚楚,從筆下流出的,卻是溫柔的文字。
  • 看了最近的新聞,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命,意義在於告知與體驗
    當父母給予一個人生命,養育他長大,看著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思想,生命的意義,首先就在於告知:我們有沒有告訴過孩子:為什麼我們不能輕易的決定別人的生命?因為從出生開始,每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期盼中長大的,從小小的一團,再到蹣跚學步,生命是一個輪迴,生命更是一種情感的牽連。
  • 哈佛大學的愛心哲學課:愛是人生最大財富,超越生命,超越現實!
    心中有燈,眼中有光,將會照亮你暗淡的路,從而獲得溫暖,度過寒冷的冬季,跨過每一道人生障礙。盲人點燈,照亮別人的同時,也能照亮自己,讓別人看見自己後,不至於撞向他。你在送別人一束玫瑰時,自己手中也會留下持久的芳香。3,自愛,才能更好地愛他人。
  • 我們要改變搜尋外星人的方式,從宇宙學角度定義生命
    騾子將被排除在外,定義生命的挑戰性理論甚至會認為生命是不存在的,或者試圖定義生命的觀點是沒有科學意義的。雖然定義生命的概念並非簡單的事情,在生命是什麼和不是什麼之間存在諸多置疑,但推導出一個解釋生命的理論不需要符合我們天真的期望,相反可以擴大我們對宇宙生命的認知理解。
  • 我們要改變搜尋外星人的方式,從宇宙學角度定義生命!
    從表面上來看,生命應該很容易定義,但對於任何形式的生命定義,總有一些形式的生命被排除在外,而符合定義標準的非生命體也會排除在外。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著名論斷表明,採用一個對進食、新陳代謝、排洩、呼吸、運動和對外界刺激有反應能力的定義,看似是簡單的標準,但可能會導致任何到訪地球的外星人認為汽車是地球主導生命形式。
  • 策劃人任達:生命的意義恰恰是放在自以外,才是真正的意義
    節選自《連接:策劃人思維的建立》任達著其實任何偉大的、成功的人都和我們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有區別的話,那不過是與他們之間的認知差異。轉變認知就是設立起點,將無形的想像變成有形的思維活動。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的古聖先賢早已把這一過程完整的傳遞給我們了,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一個非常完美的連接過程,而很多現代人對於實現人生價值的迷茫不過是將這一順序搞反了。人們想著自己應該平天下,這是他想要的定位;卻不從格物致知做起,其實這才是他實現定位的連接通路。
  • 是我們定義了時間,還是時間定義了我們?
    因為,覺得被我們所定義的東西「捆綁了」,讓人很沒有自由,也覺得很沒有意義。過好每一個當下,每一天按照自己開心的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對於我來說比數算時間來得更自由、更快樂! 我們已經習慣了給很多東西下定義!
  • 靜下來,用心感悟生命的意義
    文/七月長安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宇宙中沒有永恆的存在。每個生命,生存著,都有自己的意義,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草,它的生存難道只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難道只是為了任世人踐踏?生命是一種象徵,也是一面鏡子。
  • 她用2年時間考上哈佛:人生沒有藉口,我也曾是普通人
    ——《風雨哈佛路》 Liz 看過《風雨哈佛路》這部電影的同學們肯定都知道,圖中這個女孩叫Liz,前期背景大概是: 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家庭關係滿目瘡痍
  • 畢淑敏:人生,本沒有意義,是我們賦予了它意義
    等學生們暴風雨般的掌聲響過之後,畢老師繼續說道: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我們每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是的,人和動物的不同,就在於,人有思想!動物活著的目的就是生存,並將基因延續下去。而我們人類,生存和基因延續的問題(很多人甚至不考慮基因延續)解決後,要快樂地活下去,必須給人生一個意義啊!02 人生意義教育說實話,來自家長、學校的教育,給我們都是批發一種人生意義: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才能有個舒坦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