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下來,用心感悟生命的意義

2020-12-06 安冬悅

文/七月長安

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宇宙中沒有永恆的存在。

每個生命,生存著,都有自己的意義,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草,它的生存難道只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難道只是為了任世人踐踏?

生命是一種象徵,也是一面鏡子。

當你自信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因你的自信而感染;當你幸福的時候,你的笑意也許會激勵更多的人;當你在困境中不屈不撓拼搏時,正如小草一樣,頑強與生活做鬥爭,會讓人看到希望。

生命是一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旅程。

有艱辛,有困苦,有成功,有失敗,得與失,愛與恨,都是一種歷練,一種讓心更加堅強的歷練。

只有在歷練中,才能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於愛與牽掛

生命的內核,在於生命有了情感,有了思想,得到思想的依託,抵達精神的彼岸。

人,一出生,便擁有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情感,在歲月的沉澱中,學會了怎麼去愛。

愛,是一種廣博的胸襟,它能讓世界充滿生機,讓生命充滿活力。

如同陽光一般,愛能讓每個物種綿延;宛如春風一般,愛能催醒世間萬物;仿佛春雨一般,愛能滋潤生命乾涸的心田。

有了愛,心中有了寄託,有了牽掛。

人,如果沒有愛,生命也變得索然無味,宛如一具行屍。

有個年輕人,家中非常富有,可他並不感覺到快樂。於是,有一天他去請教一位高僧。

「人人都說,有錢能讓生活快樂,而我卻覺得心裡痛苦,這是怎麼回事?」

高僧問道:「你的父母可在身邊?」

年輕人搖搖頭。

高僧又問:「可有心儀的女孩?」

年輕人搖搖頭,忽而又點點頭說:「我的爸媽早已經給我訂好婚了,只等他們回來,我就可以看到那個女孩了。」

高僧笑了笑,指著不遠處一幫小孩正玩著的木偶戲:「那木偶為什麼會動?」

年輕人有些納悶,同時更有些生氣,好好的幹嘛扯木偶:「當然是小孩在操縱呀。」

「這就對了,」高僧摸著鬍鬚道,「你的人生痛苦在於沒有自身的情感,一切都操縱在父母手中,一個常年失去親情,自己不能體驗愛情的人,能不痛苦嗎?」

年輕人沉默了。

高僧又道:「拋去你富有的身份,找個女孩,平平凡凡地談一場戀愛吧。」

年輕人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從那以後,他還真按照高僧的話去做,愛上了一個女孩,真真正正地體驗了愛情的滋味,體驗了思念與牽掛的滋味。

只是他依然不解,高僧為什麼要他拋去富有的身份,又去問了高僧。

高僧答:「世人免不了俗氣,愛情一旦沾染金錢就變得不那麼純潔,如果你一開始就把金錢擺出,那麼,你能體會真愛的滋味?」

年輕人恍然大悟,正要離去。

高僧又說道:「讓你的父母回來吧,愛,不止只有愛情。」

年輕人點點頭,笑著下山了。

生命失去愛,便失去所有,一切都變得死氣沉沉。

愛,是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構成。

生命的意義,在於我是自己而不是別人

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因為這個世上只有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無人能代替。

即使,你只是淪落在天橋底下的乞丐,你也是你,無人能主宰你的一切。

很多人都感覺,活著很累,生命只是一場做戲,不停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表演給身邊的人看。

既然給予我們生命,生存著就有一定的價值,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別人的眼裡你一無是處,但是在你孩子的眼裡,在你妻子的眼裡,你就是一家之主,是他們心中的天。

自哀自怨只能讓你最親的人失去堅強的靠山,換來的只有傷心痛苦。

水草問魚:「每天你都生活在水中,就不覺得很悶嗎?難道你就不嫉妒那在岸上行走的人嗎?」

魚說:「你為何又在水裡呢?」

「因為我是水草啊。」水草回答得理所當然。

「對呀,因為我也是一條魚啊,魚就是因水而存在,如果去嫉妒一些虛幻不切實際的事,只能為自己徒增煩惱,為何不好好做一條快樂的魚呢?」

水草無言以對。

大千世界,每一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展現一個不同的自我。

生活是一個大舞臺,人以生命的方式呈現迥異的人生,每個人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旅程,或辛苦,或一帆風順,我就是我自己,而不是別人。

正如一個人問一個漁夫:「你的祖父死在海上,你的父親也死在海上,為什麼你還要在海上打魚?」

漁夫反問那人:「你的祖父在哪裡死的?」

「床上。」

「父親呢?」

「那你為何還要睡在床上呢?」

那人聳了聳肩,走了。

道理很簡單,漁夫永遠是漁夫,永遠與大海為伍,倘若失去了大海,何為漁夫?

活出自我,活出精彩,生命才不失去意義。

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經歷,盡情體會,才不會留下太多的遺憾

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怎樣煉成》中,寫出主人公保爾一生所追求的名言: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鬥。 」

雖然我們不必像保爾一樣,具有偉大的情懷,但也得問心無愧。

既然我們活著,何不努力追求?縱使失敗了又有什麼呢?

愛因斯坦在歷經很多次失敗,才發明了電燈;富蘭克林不惜以身引來雷電,多次失敗,才發明了避雷針;高爾基在人間經歷無數次苦難,終於成就一代文豪;張海迪在高度癱瘓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

人,活著就應該不斷歷練,為了夢想,成敗得失不必放在心上,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

只有體會了生活的真正滋味,生命就會精彩。

廟前有一臺階,時常埋怨命運不公,於是對著廟裡的佛像說:「憑什麼你供萬人膜拜,而我只能任人踐踏?同樣是花崗石出生,為何區別這麼大?」

佛像笑笑,指著身上答道:「我是經過幾百刀,甚至幾千刀,才雕刻而成,你呢?」

臺階羞愧地低下頭來。

成功不是偶然,必須經歷千錘百鍊,芳香才能溢滿人間。

沒有隨隨便便就能任世人膜拜,生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縱使不成功,只要自己曾經努力拼搏過,到老了,也無愧於生命,無愧於來世上一遭。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義。

人,要為自己而活,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愛情、親情、成功、失敗、大笑、痛哭,每一個環節都盡情地去體會,享受。倘若連這些都不能去親身體會,那麼生命有何意義?

生命在於:活出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END-

(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刻我對生命的理解有了更多積極的思考和感悟。寫到這裡的時候,也讓我想起以前不知在哪本書讀到的一句話:「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遺忘,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正如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的逝世作詩《有的人》 開頭二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 生如夏花,靜悟人生!一篇養花人對生命的感悟!
    ,所以一直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大家好,我是小廚,一個來自大理的90後養花人,這季的推文可能要和大家說聲對不起,很抱歉我可能沒有什麼乾貨能夠和各位分享,我只想把各位當作身邊的朋友,傾訴一下自己對生命的感悟。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按照熊芳的課堂安排,3位同學播報完後,同組的其他5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標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保護我們自己」「環境帶動經濟,責任決定意識」「守衛淨土,並育萬物」「當斷則斷,改革重生,不向生態欠帳,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視頻普遍,科學合理才最重要」。接下來,是這一組同學對當天新聞播報的自由評點。
  • 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日常生活中,因為思想不一致和家人爭吵,家人希望我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按著內心的想法生活,久而久之,家人之間不再坦誠,彼此無法得到認可。假如彼此認可,就會感受到每個人對不同生活的熱愛,也不至於到老了的那一天,感覺生命留有遺憾。彼此認可,得到家人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
  • 色達天葬臺,感悟生命的意義,讓你更加珍惜生活
    因為許多和她關係要好的朋友,正好沒有假期,只有我能請下來假,於是我決定陪她出去走一走。通常如果人特別悲傷的時候,都喜歡去西藏,因為那裡的環境特別的好。碰巧有朋友在成都,於是他邀請我們去色達,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但是他告訴我們那裡有天葬臺,從那裡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倆沒有猶豫,收拾好行李,就直奔成都。
  • 十首歲月靜好的詩詞,在平淡生活中,感悟生命之美
    總有一句詩詞,讀後頓覺神清氣爽;總有一句詩詞,寫到你心中的靜美;總有一句詩詞,讓你感悟歲月靜好;總有一句詩詞,讓你沉醉其中;這些歲月靜好的詩詞,你喜歡哪一首呢?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花落、月出、鳥鳴,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可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入夜時分,風停了,波靜濤息,明亮的銀河倒映在湖中。湖邊客船上,詩人從白天到晚上,手不釋杯,一觴一詠,怡然自樂,終至於醺醺然醉了,睡了。臥看滿天星子,神仙生活。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大學生們通過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和遙寄思念環節,體驗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 談談生命的意義與成功的標準
    這是個浮躁的社會,人們都在忙碌著賺錢,似乎都很難靜下心來品一杯清茶,感悟一下人生。因為人們普遍認可人生成功的衡量標準:房子、車子、存款、工作….哲學家說,成功的標準,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那什麼又是生命的意義呢?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問題:●我們明知自己終將死去,為什麼還要這麼認真地活著?
  • 請珍惜生命,用心灌溉生命之花,描繪生命藍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而現在,並不是說我有了多大的覺悟提高,可能是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我有了新的感悟。我們會看見鮮花,可以盡情呼吸花香,但也會遇見荊棘,可是我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活出個樣子來,珍惜這可貴的生命。也許就是因為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珍惜,那麼多的人願意忍受黑暗帶來的不便以及承受巨大經濟的損失去挽救一個年輕的、素不相識的生命。生命,需要我們去珍惜,去賦予它情感。這些情感包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去描繪我們的人生圖。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靜下來,才有可能定下來,處於靜定不亂的境界
    有時,我們突然發覺,人生實在太複雜,而且經常處於兩難境地、兩難選擇當遇到較大的挑戰,心可能失去了秩序,迷失了方向有時,我們試圖通過學習或研究心理學來獲得答案也有時,可能會向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而我們在討論的,不是這些或者說,焦點不放在「心理治療」領域或層面我們關注的是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 從《霍亂時期的愛情》思考死亡,感悟生命
    死亡終歸是人類無法逃脫的命運,而這也彰顯了生命的可貴,進而引發人們去思考死亡,感悟生命的意義。我們感恩生命,如蒙田所說:「每個人的生命都受到自然的恩賜」。但是我們每個人對生命的詮釋又截然不同,因為每個人對生與死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選擇。
  • 你是否需要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靜」?
    俗話說:「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佛門修行講究靜心,相傳釋迦牟尼當年在菩提樹下,擺脫一切幹擾,把自己的心沉靜下來,才終於悟道。佛家講「空」,儒家講「靜」,道家講「清靜無為」,這些都是一個意思,就是讓人心境平和,心底清靜。前面的言下之意,仿佛人人都需要靜。
  • 《Life is a game》:回歸生命的起點,從頭再來,重新感悟
    而在《Life is a game》中,卻可以從頭再來,讓你回歸生命的起點,重新體驗這場未知的人生路。在遊戲中,一切的開始源於生命,而生命的起源便是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你會經歷長大,會認識朋友,會不得不面臨兩難的抉擇,會不得不離開你的父母去追尋自己的世界;同樣地你也會老去,甚至死亡…遊戲的整體畫風很乾淨,以像素去展示每一處細節。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當我看到死者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門板上,略顯僵硬的屍體就像一具木偶,任由裝殮師給穿上一層層的壽衣,再抬進棺材裡擺正放平。在棺蓋合上的那一刻,靈堂裡哭聲大慟悲啼一片。
  • 生命感悟·情感美文丨生活在水中的魚
    但這都不是讓我活著更好的理由……走進我的文字世界,共同聆聽生活中的點滴感悟,只要你用心讀……<一>堅強的生命●塵世中沒有哪一方淨土能讓人隨心所欲,理想與現實總有太大的距離。如果差距太遠,落差太大;如果所處的環境差強人意,總被疏忽,總有傷害;如果病魔纏身,愛人離棄;如果生活中太多是灰暗。那麼,堅強,就是生命的支撐。生命就是一種堅強。
  • 王陽明:先學會靜,後才能得「慧」!靜坐3步,教你把心靜下來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在「潛腦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正式上課之前,我們都會先讓孩子們打坐冥想,只有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放鬆,才能更好地學習,那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
  • 聊一聊對生命的感悟與意義!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跳蚤。我們可以無視跳蚤的存在,繼續華美;也可以去一隻一隻捕捉它們,使袍子更加華美。或者,我們承認跳蚤的存在,接納它們,甚至認為它們是袍子的一部分,生命因它們的存在才變得生動。華美與否,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我不知道你們的對生命怎麼理解?或許你們有不一樣的見解。因為,我們不一樣。
  • 《吳潔隨筆》感悟生命
    什麼是生命?我所認為的生命是生而存活。萬物在生而存活時都要經歷成長,而成長卻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這份痛苦我們也在經歷著。正如毛毛蟲破繭成蝶一般,這就便是一種成長,只有努力過才能看到最美的自己。有次在刷微博時看到有個微博寫著,人生有三次成長。
  • 蘇軾對生命的科學感悟
    生命,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對生命的感悟、闡釋,就成為作者最富靈性的文字。蘇軾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們喜愛的文人之一,就是因其那些從靈魂深處流出來的對生命科學感悟的文字,感染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