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2021-01-10 歪聊人生

此刻正在閱讀的你,最近過得好嗎?

關注公眾號歪聊人生,獲得更多好文!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感悟生活的美好,發現生命的意義

日常生活中,因為思想不一致和家人爭吵,家人希望我們怎麼怎麼樣,而不是按著內心的想法生活,久而久之,家人之間不再坦誠,彼此無法得到認可。假如彼此認可,就會感受到每個人對不同生活的熱愛,也不至於到老了的那一天,感覺生命留有遺憾。

彼此認可,得到家人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欣賞著大人牽著孩子的手在面前走過,欣賞著風吹起紅色的楓葉,一片片落下,落在地面上……從內心深處眷戀這個世界每一個細小的存在帶來的感動,即使仰望天空也是一種享受。

放飛內心,如願以償的生活,就像魚兒回到大海。人不應該狹隘,生命的意義,不是一個個為了追求成功而努力實現的目標,而是去感受生命中每一處的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生命本身。

生命的美好就藏在生活中,喜歡的零食、一段好聽的音樂、兒時的玩具,路邊悄無聲息而綻放的小花,隨著風揚起的衣袖帶來的振奮……藏在感受朋友對喜愛之物的熱忱,對親情的撫育,對晴朗天空的凝視,對夜晚繁星的欣賞中。

教會別人成長也伴隨他人老去,和所愛之人互相依偎,這一切才最值得珍惜,這一切才構成了我們有意義的生命。

相關焦點

  • 揭秘生命陽光館誕生歷程 讓遊客感悟生命美好
    5月10日,生命陽光館的迎賓員迎接遊客前來參觀。新華社記者程敏攝新華網上海5月10日電(記者葉鋒張建松賈楠)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活動周10日啟動,為世博園增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上海世博會創造了159年世博史上的多項第一,其中一項尤為引人注目:首次設立殘疾人館--生命陽光館。「設立殘疾人館,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水到渠成』的結果,」生命陽光館館長曹子平10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法院文苑‖生活隨筆感悟——生命與美麗 2020-06-06 03: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色達天葬臺,感悟生命的意義,讓你更加珍惜生活
    碰巧有朋友在成都,於是他邀請我們去色達,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地方,但是他告訴我們那裡有天葬臺,從那裡可以感悟到生命的意義,我們倆沒有猶豫,收拾好行李,就直奔成都。到成都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們就出發,因為看到朋友特別的悲傷,所以我們還是決定早點出去旅遊,轉移她的注意力。
  • 對生命與死亡的一點感悟。
    這幾年,我接連送走了父親、大舅還有幾位家族裡的老人,每一次在送別他們時,都會讓我心生感慨、感悟頗多。當我看到死者以同樣的姿勢,安安靜靜的躺在門板上,略顯僵硬的屍體就像一具木偶,任由裝殮師給穿上一層層的壽衣,再抬進棺材裡擺正放平。在棺蓋合上的那一刻,靈堂裡哭聲大慟悲啼一片。
  • 重慶大學生辦生命體驗活動:不同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當天,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大學生們通過孕育體驗、老人體驗、殘障體驗、「死亡」體驗和遙寄思念環節,體驗模擬孕育、年邁、殘障和死亡等場景,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感悟生命意義。
  • 聊一聊對生命的感悟與意義!
    張愛玲說過,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爬滿了跳蚤。我們可以無視跳蚤的存在,繼續華美;也可以去一隻一隻捕捉它們,使袍子更加華美。或者,我們承認跳蚤的存在,接納它們,甚至認為它們是袍子的一部分,生命因它們的存在才變得生動。華美與否,已經變得不重要了。我不知道你們的對生命怎麼理解?或許你們有不一樣的見解。因為,我們不一樣。
  • 生命的意義-內心的鏡子
    故事是這樣的,來自於作者的感悟:我靜靜地活著,然後靜靜地消失。當你凝神觀看,億萬個像自己一樣的人,靜靜的生活一段時間,然後靜靜消失了。這種情形如廣袤無垠的世界,美麗壯觀與無奈。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看到的,一定就是這一情景。每個人都萬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對這個生命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消失,他的存在有沒有意義等這些問題。孜孜以求,不能釋懷。
  • 教育需要對生命的感悟
    教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對生命的感悟。只有學生真正懂得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們才會理解生活的意義。也唯有如此,教育才有意義,才能稱之為教育。如果千篇一律地進行大同小異的複製,那麼AI產品在未來毋庸置疑將廣泛地代替人而存在。道理很簡單,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不知出於什麼樣的動機,這樣的潛在的危險一再地被刻意忽略。
  • 體驗「死亡」感悟生命 這群大學生過了次別樣的清明
    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4月6日18時40分訊(記者 馮司宇)隨著白布揭開,躺在地上的「死者」重見光明,他們相互擁抱感覺又重新認識了生命。今(6)日上午,「感悟生命,感恩生命—清明校園生命體驗活動」在重慶工商大學舉行。活動由重慶市殯葬事業管理中心主辦,重慶工商大學社會工作者協會承辦,參與者通過各式體驗遊戲重新感悟了生命,並明白要珍惜眼前生活。
  • 談談生命的意義與成功的標準
    哲學家說,成功的標準,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那什麼又是生命的意義呢?我們來看下面幾個問題:●我們明知自己終將死去,為什麼還要這麼認真地活著?●我們明知生命的苦痛在最後將變成虛無,為什麼還要默默承受那麼多額外的苦痛與艱辛?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 關於生命,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之隨筆:美好
    我輕輕地來,正如我輕輕地去,生命,不過是一抹淡淡的色彩。不管不想隨風去,身心舒暢天道理。不在追尋活著的意義,因為活著本身就是意義,亦不再思考幸福的秘密,因為當你不再追問幸福是什麼的時候,你就是幸福的。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更沒有什麼終極的「意義」。也許,並無什麼「道」,那只不過是「心」之所執和所悟罷了。我什麼也不想要,只想此刻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 《詩經》中的一首蜉蝣詩,讓人感悟生活的真諦
    生命之短使我憂傷不已,我將如何安排人生的歸宿?蜉蝣的羽翼,如華美的衣裳光潔鮮豔。生命之短使我憂鬱不已,我的人生歸宿究竟在哪裡?蜉蝣破殼而出,仿佛穿著雪白的麻衣。生命之短使我嘆息不已,我去哪裡尋找人生的歸宿?這首詩既嘆息蜉蝣生命之短暫,也間接抒發了個人生命的短暫與無常。
  •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過程的美好與精彩!致正在途中的朋友!
    我記得曾經在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片段《我與地壇》,讓那個滿臉稚氣的少年感受到了生命的偉岸和深邃總帶著點鬱郁的悲壯。在當代文學史上,他的每一個句子都已深深刻入了時代的基石上。他是整個時代對生命與生活的一場濃重的沉思!突然有天重新看到《我與地壇》好像是我童年的夥伴在某一個角落裡靜靜的在等著我一樣!只是我已滄桑,他卻如我們初見時一樣厚重而沉穩!
  • 《阿甘正傳》: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這不單純只是一部講述愛情的電影,它還讓我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觀看了電影《阿甘正傳》之後,我們或許會在這之中找到一些答案。整部影片的基調非常的溫柔,就好比行走在田野上,迎面吹來的一縷春風,既能夠給你帶來清新的氣息,也能夠讓你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 生命感悟·情感美文丨生活在水中的魚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活著不是為活著而活著,生命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美好而又絢麗多彩。春天觀察小草發出嫩綠的芽,很是開心,夏天聞著君子蘭飄來的淡淡清香,很是悠哉,秋天體會豐收的喜悅,很是知足。冬天看著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很是壯觀。
  • 道盡生活之美的5首詩詞佳句,感悟生命珍惜當下
    而在詩詞佳句裡,離愁別恨又佔據了多數內容,關於感悟人生的則不多見。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幾句感悟生活之美的詩詞佳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珍惜生命,並且活在當下的。0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洗盡鉛華,落盡浮沉,語美,境美,生活美,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態度,對於現在的我們仍然有著很大的啟發。03.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漢樂府·江南》江南水鄉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事物,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是一個很淡雅寧靜的地方。
  • 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此刻我對生命的理解有了更多積極的思考和感悟。寫到這裡的時候,也讓我想起以前不知在哪本書讀到的一句話:「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死亡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遺忘,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正如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的逝世作詩《有的人》 開頭二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很好地詮釋了生命的意義。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戲劇的強烈衝突推動著劇情不斷地發展,隨著回憶的展開,當山田妻子美幸的癌症與山田同事們的意外死亡彼此交匯時,我們才意識到這種絕望的來源,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都已消逝,人生的意義就此破滅,只剩下空虛的軀體如行屍走肉般的苟延殘喘。死亡似乎泯滅了山田的人性,但影片卻在每一個值得回味的細節呈現出與「暴力」截然相反的溫情。在美幸面前,山田的行為如同孩童般的天真無邪。
  • 騎行—感悟生活的意義
    有人說自由騎行是一種分享,將看到的美景記錄下來,將感悟、心情上傳到朋友圈,讓家人朋友一起分享。雖然別人沒去,但有心的人也能從你的分享中感到快樂,就像也參與了一樣。  此時我們也成為了別人的風景。  此時騎單車旅行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便日常中有許多壓力也有一件事能定時釋放並保持你的健康.....
  • 靜下來,用心感悟生命的意義
    文/七月長安生命,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宇宙中沒有永恆的存在。每個生命,生存著,都有自己的意義,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小草,它的生存難道只是為了迎接春天的到來?難道只是為了任世人踐踏?生命是一種象徵,也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