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是一系列的文化精神的綜合體。它規範社會法則是集體的行為準則,它指引著人們生活中的軌跡和行為。我們的倫理學來源於孔子,他在論語中所規範的社會基本原則,其中公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導的定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又由種種行為規範的推導就形成各種定理法則:人與人之間的處事行為準則。最終形成社會上共同遵守的禮儀規範。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不同的事件均由此來推導證明,得出的準確結論。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人與人共同構成了系列文明舉止。遇到突發事件和自身權益受損失,必須啟動應急和保護措施,那就是上升到法律和行政的層面。社會中由道德領域進入到政治領域,引入強制的行政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權益。所以人與人交往中蘊含著你對道德歷史政治的學習和應用。學會用這些手段來保護自己更好生存,在這個環境中生存發展壯大。
佛教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個宗教體系在指引著人們的精神和思想。我曾經苦苦的探索著空無的道理,其中佛教的也一定有一個最根本的公理,基本邏輯基點就是緣起性空,我感悟時間與空間的變化,此岸到彼岸的輪迴,無窮多個人生的際遇,但理解不了空無的理論,它在整個宗教之中起著柱石的作用。
直到偶爾有一天下午,閒暇無事走進圖書館,拿起一本意林雜誌讀到裡面的故事,突然醒悟到這個空無,不就是我們日常見到的最基本的,熟視無睹的。釋迦牟尼把它列為佛教的基本公理,如同歐幾裡得的幾何公理,然後由這一條公理出發推導出種種定理。最終形成了人類那如明珠般璀璨光芒的精神明珠,照亮黑暗的夜空,將時間與空間連在一起,交織成無數個輪迴世界,建立了龐大森嚴的邏輯體系,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束光。故事是這樣的,來自於作者的感悟:我靜靜地活著,然後靜靜地消失。
當你凝神觀看,億萬個像自己一樣的人,靜靜的生活一段時間,然後靜靜消失了。這種情形如廣袤無垠的世界,美麗壯觀與無奈。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看到的,一定就是這一情景。每個人都萬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對這個生命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消失,他的存在有沒有意義等這些問題。孜孜以求,不能釋懷。無數哲思,無數冥想,無數修行都不能真正為生命賦予意義。因為從宏觀看,從生命在宇宙間的位置來看。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義,這讓人感到無力,無奈。人唯一自我安慰的辦法就是為自己的存在自賦意義。
人的存在在於探尋自我,尋找內心的情感,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價值去追求,去享受將這些價值賦予自己的生命。確定為自己這一個體存在的價值,例如愛和美。人荒廢了自己的生命,追求到的任何東西都沒有用,他最有意義的還是情感生活。人的修行就是做這件事,開始得越早越好。一切物質的,外在的追求都對自我內心改變微不足道!
在我們之前已經有1080億人靜靜地活過,他們已經靜靜地消失了。現在活著的有70多億人,而我們就是其中之一。我靜靜地活著,在不久的將來,我也會靜靜的消失。每每想起生命之短暫,美好之罕見,愛情之虛幻,不由得淚流滿面。但是如果稍有勇氣,人就能夠看清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短暫如白駒過隙,令人如此猝不及防,如此突兀,就像流星划過漆黑的夜空一刻的絢爛之後永歸沉寂。
詩意的棲居必定是刻意為之,先有追求這境界的欲望,再有刻意追求的行動,所謂行動其實也只是想像之中把自己想像為一隻自由飛翔的鳥,在世界的枝頭短暫的停留。正因為生命之空無,所以一切的美好只存在於虛幻之中,想像之中。現實生活永遠是瑣碎的,無聊的,沉悶的,而所有的美好只是被人刻意想像出來的,以便起因其中。就連生命本身都是空無的。愛情又怎能不是想像的產物呢?所有的美好又怎能不是想像的產物呢?難道他們真的能夠在這一個平庸無趣的俗世上存在嗎?即便真的存在了一剎那,難道能夠持久嗎?不會很快消失了。儘管如此,我仍寧願存在愛與美中享受每一個日子,儘管明知一切只在想像之中,儘管明知一切終將逝去,消失無影無蹤。
人口大量的繁殖。每一個人都會佔有著一定的時間空間以及生存的資源。每個人活著都為了表達自己。都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現代社會中,獲取能量的方式。金錢、財富、物質聚集的越來越多,就證明這一個人的價值越來越大,金錢、財富是生產力的一種基本單位,是表達人存在的最合理的度量。在生存競爭中優勢者會大量的繁殖後代,然後佔有更多的資源,弱勢群體則因為競爭力的減弱,導致失去一切,最終失去上升空間。生存競爭、物競天擇,人類以指數倍的形式增長的馬爾薩斯定律,那麼大量的資源就被佔用,人口和時間空間匹配。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生存競爭失敗者就會逐漸消失,這是生物規律。
無論哪種規律,都在決定著人的命運,只有人自己的卑微是永恆的,脫離開人的軀殼,人才能獲得精神的自由和永恆!而生命的意義,就如同量子糾纏,它來自於你,你的內心就是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