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內心的空虛,你才能走出生命的虛無

2021-01-20 Iknownothing

在一切表面的痛苦之外,似乎存在一種深層的痛苦——它似乎是對生活的恐懼,又或者是生命的一種虛無,因為我們人都活在一種相對的意識裡,只要你回頭看一看,過去如夢似幻,暢往未來,也是毫無把握,最後竟不知道這一生所為何來。多少人整天忙忙碌碌,也只是得過且過,甚至有人百無聊賴,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活在這種虛無主義的困境。那麼要如何超越這種空虛,讓生命得到安頓呢?

我們大部分人都感覺到了這種巨大的空虛感,試圖通過各種感官刺激逃避它,或者主動地去追求所謂有意義的生活,又或者通過儀式感找到狀態,抑或通過分析試圖擺脫這種感受。然而,無論你怎樣努力去尋求安全與永恆,這種虛無的感受依然存在,令我們無法把握,無法輕易地化解掉。我們在逃避它的過程中,當然會確立某種安全感,結果追求安全感、確定感變成了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東西,成為了我們逃避這種空虛的手段,於是我們拼命地依附於這種逃避,為了逃避這種空虛的感受,我們願意製造關係的衝突或彼此毀滅。

像品味花香一樣品味自己的空虛感

很明顯,任何對這種空虛痛苦的逃避形式,都無法徹底解決空虛問題,相反,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多,並伴隨恐懼而來的進一步的空虛。因此,一個人必須首先意識到所有的逃避—逃避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一切逃避都處在相同的層面,沒有所謂高等的逃避,更沒有世俗之外的精神性的逃避。

倘若我們能認識到頭腦在不斷地逃避空虛這一主要問題,也許我們就能審視自己的空虛,同時又不會害怕這種痛苦了。只要我們在逃避著空虛這一事實,就會在逃避的過程中產生心理的恐懼——這種恐懼又會加劇我們選擇逃避,我們也就無法與空虛感受建立直接的聯繫,甚至永遠也無法認識到自我的空虛。因此,首要的問題是我們要直面空虛感受,這意味著不通過娛樂、信仰、解釋或者任何其它的手段去逃避,因為空虛是無法用活動、言語、信仰來填滿的——無論我們做什麼,這種空虛感是無法藉助頭腦的把戲來消除的。空虛的事實就在那裡,只要我們能夠直面這種空虛的感受,空虛就會向我們彰顯自身,我們就能知道空虛究竟是一種實相,抑或僅僅是自我投射的結果。

德爾菲神廟箴言:認識你自己

顯然,在我們所有的關係裡,在我們生活的全部努力裡,我們總是把自我給隔離起來,這種隔離的過程勢必會帶來空虛,沒有認識這種自我隔離的整個過程,我們就無法解決空虛的問題。可是一旦我們理解了自我隔離的過程,我們會發現,這個內心的「我」是空虛的——我即思想者是思想追求永續的發明,是意識的幻覺,並且發現空虛也只不過是對自我感受的命名而已,如果我們不去對其進行命名,僅僅去審視這種感受,也就不會再有恐懼,空虛也將會提純為精華的東西而超越自身。

所以,要想解決空虛的問題,我們就得覺知自己內心如此多的限定和逃避,以至於我們把這些限定和逃避當成了實相。假如我們能夠更深入地探索自我,就會發現,我們為了逃避自己的空虛,我們不斷地用各種意識活動或生活手段來掩蓋自我的空虛。倘若我們能夠深入地審視自我,就會發現,空虛和自我是分不開的,在這種認識中,思想者與思想實現了統一,那麼這種空虛感也就不見了。不妨試試看?

文章作者:Jensen

相關焦點

  • 《和尚與飛魚》當你在追尋虛無的時候卻失敗了,你就真的空虛了
    但精神的世界永遠都是虛無的,你很難在虛無的世界裡面找到真相。畢竟專注於一個你都不知道的點,讓所有雜念離你而去。這件事的開頭很難,堅持很難,最終的結果也可能很難。
  • 宇宙大爆炸之前,空虛(無真空的空虛)是如何存在的?
    宇宙最初的空虛,究竟是怎樣的空?圖源:sohu如果你假設真空只是虛無,這是大分離的起始物質,在大分離中,重力與排斥重力的對抗是大爆炸中「爆炸」的動力來源,那麼解釋就非常簡單。或者:虛無= 0 = (+)波和(-)反波分子=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大爆炸的能量來源。那麼剩餘能量=凝聚物質=宇宙(常規物質)和它的反宇宙物質(暗物質)的創造。這樣宇宙就平衡了。由於兩個宇宙的完全不同的熵,穩定性得以維持,並防止又由坍塌回到虛無。
  • 《門徒》:毒品固然可怕,內心的空虛才最恐怖!
    很多人因為吸食毒品而失去了生命,是他們活該嗎?在我們眼中,吸毒人確實是活該的,但毒販子也脫不了責任,他們是間接施害者,他們是供應毒品的人,也應該被法律所嚴懲。這個電影中古天樂的戲份不多,然而他卻演的最有亮點。古天樂拋棄了以往帥氣的形象,實力扮演了一名吸毒者,從他邋遢的造型的顯然能看出他下了很大的功夫,長期吸毒後目光呆滯,滿臉憔悴的模樣表現的很明顯。
  • 《你的名字》:曝出最初設定的結局,直面內心最深處的情感
    《你的名字》剛被推出時,這部來自日本的動漫並沒有被多少人知曉。但是很快的時間裡,這部動漫電影就成為了國內炙手可熱的動漫電影,僅僅是因為看完之後,大家能夠直面自己的內心,能夠直面內心最深處的感情。其實《你的名字》最初設定的劇情並不是兩人相見,但觀眾並不知曉兩人最終是否在一起了,而是兩人在見面之後,在一起繼續的生活在一起。這一個結局雖然顯得幸福,但是對於直擊人心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可以讓人一直記住的畫面。所以新海誠為了創造給人一種希望,所以才讓劇情結束在兩人相見之時,這個結局也是原版書中的結局。
  • 宇宙的一生:生而燦爛、死歸虛無
    對於科技水平較高的生命而言,或許可以收集附近星系的資源,重新創造一顆恆星。然而對於普通生命,或許只能在白矮星附近尋求庇護。存在生命的星球需要儘可能靠近白矮星,才能獲得充足的能源,這也意味著將會受到高額的輻射。宇宙中的生命將在最後「苟延殘喘」。
  • 《虛無的十字架》留下的思考:對兇手的罪與罰,對遺族的救贖
    史也則選擇了去當兒科醫生去挽救更多的小生命以及和懷孕的花惠結婚這種方式來救贖自己的罪孽。他們雖然沒有在法律上被懲罰,但是內心的煎熬比已經麻木的犯罪者背負的要多。書中探討的問題《虛無的十字架》從三個角度探討了關於犯罪案件中不同角色的心路歷程。讓讀者從旁觀者轉換到不容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哲學詩畫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尼採認為:生命本身的強健力量是人類唯一真實的東西,也是人類唯一能夠戰勝虛無的途徑,掌握這種力量的人,就是尼採眼中的「超人」。尼採的思想可以概括為:人生虛無、理論虛假、生命強健,前兩者是問題,後一者是解決方案。
  • 心理學案例分析:如何直面內心的痛苦
    人有旦夕禍福,當一個人遇到創傷時,傾向於首先告訴自己「這不是真的」,藉此防禦內心中各種複雜的情感。 所以說,真正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直面痛苦和壓カ 直面痛苦的人會從痛苦中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它們最終會變成生命中的財富。
  • 停留在「虛無空間」的你,如何才能見到生活中,那一縷溫暖的陽光
    停留在「虛無空間」的你,如何才能見到生活中,那一縷溫暖的陽光孤獨,顧名思義孤它是一種自成世界的獨處。孤獨在大眾的眼裡,一般是指自己的心情被某件事所壓抑形成的。有時當你投入到喧囂的時候,就很難逃脫紛擾,會讓你身心疲憊,精神匱乏。有的時候在一個群落裡,當你埋的越深,就很難找回那個當初最真實的我。有時只有一個人的世界,才能活的灑灑脫脫,展現最真實的你。有人說,不會享受孤獨,你就不會享受人生。每個人的觀點是不同的,但是大多數人,還是比較反感孤獨的,孤獨也是一種抑鬱的體現。他有時往往會因這些原因產生。
  • 福音單張——從空虛到滿足
    生命的起點在哪裡?生命的終點又何尋?花兒開了,又凋謝!草兒生長,又枯萎?生命的起點和終點究竟有多遠?是花開花謝的一瞬?是生命枯萎的一刻?生命乃是永恆的追尋,追尋的永恆! 不得滿足的人類我們每一個人,從最窮勞工到大學教授,都像在追尋著什麼東西似的(只是人常常不知怎樣去形容它或加以命名),但很可惜的,人在生命以外所追尋的往往顯得毫無意義。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才能有真正的安息與滿足呢?
  • 女人,只有內心強大,才能遇見閃閃發光的自己
    Catheriki在《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女人》一書中寫到:「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可以做到真正的無畏。亦唯有內心的堅強,我們才會在生活中處之泰然,風華正茂,不管外界有多少誘惑,多少挫折,都心無旁騖。堅持不懈地保持那份內心的堅定,尤其是女人,更需要內心的堅強。
  •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是唯一的真相,擺脫虛無人生有四種方法
    比如你知道這些嗎: 某種魚30°的時候是公的,28°時就是母的。 研究發現鼴鼠是不得癌症的,大象也可以不得癌症。 有些蜥蜴是可以處女生殖的,它想著想著就自己懷孕了。
  • 了解4種人格特質,直面內心的恐懼
    臨近畢業你是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就業時你會準備創業還是趨向於尋求一份安穩的工作?你認為感情中的兩個人應該勢均力敵還是合而為一?為什麼生活中同樣的事情,每一個人會呈現出不同的反應,做出不同的選擇?那是因為我們內心在恐懼,害怕現在的選擇,會導致在未來出現自己無法承擔的後果。
  • 豆瓣8.6《走出非洲》:只有內心的東西,才會真正永遠屬於自己
    他強調,「和你在一起不是因為我選擇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喜歡和你在一起。」但當凱倫在非洲失去一切,打算返回歐洲時,丹尼斯毅然決定放棄對自由的熱愛與追逐,同凱倫一同返回。是真愛無疑了。臨走前,當初那個以不歡迎女性而拒絕凱倫進入的俱樂部,卻重新邀請了她,當在場的所有男人們都向她舉杯致敬時,我的內心也對凱倫由衷地敬佩。
  • 《與內心的恐懼對話》解析3點如何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
    在蛋殼上行走,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行為以及對非邊緣性人格者的影響邊緣性人格障礙具備的(BPD)特徵:昔日與你交往密切,對你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常莫名其妙發脾氣;長期感到空虛;不穩定且緊張的人際關係;反覆易怒;行為特徵常表現情緒不穩定,一會兒平靜,一會兒抑鬱,一會兒憤怒或焦慮。這幾種情緒狀態的變換短則幾小時,長則不過幾天......
  • 《我在天堂那五年》:人到中年何以探尋內心的平靜和生命的意義?
    他們以約翰問奧古斯丁修女答的方式就迷茫無助、失敗沮喪以及生命意義等現代人所面對的共性問題進了深入淺出地探討。奧古斯丁修女睿智而幽默的回答不僅讓約翰錯亂的人生回歸到了正軌還讓他尋找到了內心的寧靜與和平以及生命的使命與意義。本書除了使作者本人大受裨益外還澆灌了百萬讀者乾涸的心田。
  • 李誕說: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直面死亡,才能明白人生的意義
    在最近一期的《奇葩說》裡,李誕這樣詮釋生命的意義:生命最大的價值,是活著!對生命的理解,簡單樸素到,沒有一個多餘的字,更沒有那麼多的詩和遠方,卻直擊人心!比起這樣傷感的生死觀,我更欣賞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灑脫:向死而生,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 心理學:《少有人走的路》你的問題,是因為謊言扭曲了心靈所致!
    可以慢慢地帶領我們走出迷霧,遠離仿徨,矛盾和痛苦,看清楚真實的世界確實非常的簡單。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兩隻狼。一隻是「邪惡的狼」,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畏懼,虛偽和謊言;另一隻是「善良的狼」,代表著我們內心的勇敢,誠實和真愛。
  • 生命是一場虛空,死亡才是唯一的真相,擺脫虛無人生的四種方法
    所以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人的一生這個過程,是十分偉大的。叔本華說過:「生命本身就是罪惡,它什麼都不是,唯有向虛無轉化才是生命唯一的幸福。」偉大的文學泰鬥託爾斯泰也堅持認為,虛無才是人生的真諦。但唯獨對於託爾斯泰一直在尋找的「生命的意義」,給不了答案。哲學家維根斯坦說過:「當前對於大量的科學問題已經有明確的答案與解釋,但是人生的真諦,卻沒有答案。無數的哲學家思考生命的意義,想要用一個符合邏輯的答案去解釋人生和生命,但卻無法觸及到其本質。這些偉大的哲人們受制於時代的局限性,無法繼續向生產探索,他們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腳步被時代給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