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的十字架》留下的思考:對兇手的罪與罰,對遺族的救贖

2021-01-08 庭蕪綠

要求殺人兇手自我懲戒,根本是虛無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這種虛無的十字架,也必須讓兇手在監獄中背負著。——濱岡小夜子

前段時間有一則38歲的男子因為72歲老人勸其戴口罩將其毆打致死的新聞,這名男子因為殺害女友而入獄,媒體通報的資料讓我震驚以外,更多的陷入了思考。關於犯罪者的罪與罰,到底怎樣才算是起到了作用,讓我不禁想到了東野圭吾的《虛無的十字架》。

在這本書裡中東野圭吾通過幾個案件和不同的視角探討了對於兇手的罪與罰,以及對於受害者家屬來說如何進行精神上的救贖的意義。

《虛無的十字架》是東野圭吾的關於社會問題探討的第三部作品,東野圭吾最擅長的寫作手法是將故事像珍珠一樣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面前,表面看起來毫無關係,中間卻用一條若有若無的線連起來,到最後千迴百轉,成為一串珍珠項鍊,讓讀者豁然開朗。

書中角色的設定

東野圭吾在這本書裡設定了幾個不同橘色,有中原這種既是故事中悲慘案件的親歷者,又是候選鍵的旁觀和參與者。還有史也這種自我懲罰的角色,通過這幾個角色在故事中不同身份的轉換來引出了關於犯罪事件的探討和思考。

中原的身份

第一種身份:事件親歷者

書中的中原曾經因為女兒被害堅定地站在兇手應該死刑的角度,和妻子小夜子約定如果沒有判定兇手死刑他們就以死抗議。但是兇手蛭川死刑後,他和小夜子依然無法走出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於是兩人決定離婚,互不往來。

第二種身份:親密旁觀者

在中原獨自生活後,接到了警方調查的電話,原因是小夜子被刺殺致死。作為小夜子的前夫自然被納入了調查對象,在這次案件過程中中原作為一個親密旁觀者沒有了第一次的痛徹心扉,能夠以一個更為理性的角度來看待案件。

第三種身份:觀察者

最後,中原在一步一步了解中知道了小夜子被害的真相後,對沙織和史也年少所犯下的罪行也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他給了史也最後選擇的權利。

史也和沙織的痛苦

加害者和被害者

史也和沙織因為年輕而懵懂的生下了一個不該出生的孩子又殺死了孩子從而背負上了精神上的枷鎖。兩人同時是被害者也是加害者,即便過去二十多年都無法原諒自己。一直生活在痛苦和自責當中。

懲罰者和贖罪者

從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沙織認為自己是災星,認為自己只配吃偷來的食物,偷竊成癮,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進行了自我懲罰。史也則選擇了去當兒科醫生去挽救更多的小生命以及和懷孕的花惠結婚這種方式來救贖自己的罪孽。

他們雖然沒有在法律上被懲罰,但是內心的煎熬比已經麻木的犯罪者背負的要多。

書中探討的問題

《虛無的十字架》從三個角度探討了關於犯罪案件中不同角色的心路歷程。讓讀者從旁觀者轉換到不容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兇手的麻木

在第一起案件中,中原和小夜子的女兒被一個有犯罪史的人臨時起意盜竊的時候殺死,關於蛭川兇手的想法,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蛭川並沒有把死刑視為刑罰,而是認為那是自己的命運。通過審判,他只看到自己命運的發展,所以根本不在意別人。死刑確定後,我仍然繼續去和他會面並和他通信,因為我希望他面對自己犯下的罪。但對他來說,事件已經過去,他只關心自己的命運。」

這段話是書中的兇手蛭川的律師平井所說的,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很多犯罪者的心理。 從受害者或者旁觀者角度來看令人難以接受,但是從一個犯罪者角度來看,事件既然無法挽回,關心自己的命運何去何從的確是合乎情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兇手並沒有心思或者意識去思考受害者家屬的情緒,當然更談不上懺悔和歉意。

律師的可恨

「在我的記憶中,幾乎所有的家屬都希望殺害親人的兇手被判死刑,對律師來說,這才是辯護的起點。被告站在斷崖絕壁的最前端,前面沒有任何路。身為律師,只能為被告摸索是否有後退的路。只要有可以後退一步的空間,就會想方設法讓被告退後那一步。這就是律師為被告辯護的職責。」

辯護對象做了殺人這種罪大惡極的事情,為兇手辯護的律師是帶著怎樣的心情去辯護的,他們就沒有一點同情心和同理心麼?這可能是很多普通人對殺人案被告方律師的想法。在書中,平井律師給出了前面所說的答案。

遺族的傷痛

前幾年的江歌案中江歌死了,陳世峰被判20年有期徒刑,江歌的媽媽仍然處於哀傷和崩潰中。我一直作為一個旁觀者,和大多數網友一樣,同情心疼江歌的媽媽,希望陳世峰能「殺人償命」,似乎是只要有了這個結果大家都能長舒一口氣, 這個坎兒過了,法律公平了。

真的是這樣麼?《虛無的十字架》中我們都只是旁觀者,而江歌的媽媽就如文章開頭那段話一樣,即便是陳世峰被判死刑,江歌的媽媽也依然難以走出悲痛,好好生活。兇手的償命只是暫時的一劑心理安慰。(遺族=被害者家屬)

東野圭吾在書中有一段描寫小夜子寫的《以廢除死刑為名的暴力》有這樣一段話:關於遺族絕對無法從死刑判決中得到任何救贖,對他們來說,兇手的死是理所當然的事。俗話常說,『殺人償命』,但對遺族來說,兇手的死根本不是『償還』,只是走出傷痛這條漫漫長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即使經過了那一站,也無法看到未來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克服什麼、走向哪裡,才能夠得到幸福。但如果連這種為數不多的歇腳站也被奪走,遺族到底該怎麼辦?廢除死刑,就是這麼一回事。

書中的中原和小夜子就是因為無法面對失去女兒的傷痛,即便兇手得到選擇了離婚。而離婚和不見面也無法撫平心中的傷疤。社會對一起案件的的關注是有限度的,但是兇手得到法律的懲處對遺族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在失去親人和愛人的歲月裡,怎樣走出傷痛開始新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結語:也許人終究無法做出完美的審判,但是我們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東野圭吾借書中的花惠說了這樣一段話:

有多少被關進監獄的人根本沒有反省,這種人背負的十字架或許很虛無,但我先生背負的十字架絕對不一樣。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經被人殺害,請身為遺族的你回答我,被關進監獄,和我先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哪一種才是真正的彌補?

合上書,我轉變了關於對於犯罪者的一些想法,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犯下罪行的人能真心懺悔,而不是只在監獄裡虛度因為犯罪而帶來的懲罰。東野圭吾在書中留下的問題雖然是針對日本法律做出的探討,但對所有人的思考的現實意義,比如如何來幫助受害者家屬走出陰影,如何才是有效的刑罰?

現在這個世界還不完美,但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這個世界的基石,不要小看任何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決定。

我是庭蕪綠,噹噹專欄作家,看人間冷暖,寫人間煙火。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掃描二維碼關注我,一起看人間風景。

推薦你看

「兒子,你不能跑步,爸爸就是你的腿。」這位父親的愛讓人淚目

揮刀刺向妻子後,駕車逃離,車禍身亡:成年人的世界必須情緒穩定

相關焦點

  • 救贖的奧跡:主耶穌為什麼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若3:16-17)在一次教友分享會上,我們談到一個話題:主耶穌為什麼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實,對於每個持有基督信仰的人來說 ,明認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偉大救主是勿庸置疑的,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所在,也是造物主的救贖奧跡。這是從靈修層面而來的啟示,即便是信德非常深厚的教友,也曾有過同樣的疑問,隨著信仰體驗的逐步加深,情感和意識愈發強烈。
  • 中國神話就是外星人打架,甚至毀掉了地球,留下遺族守護家園
    一部分外星人來到華夏,在黃河流域留下了文明的火種,完成使命的他們在地球上建立了巨人石陣、金字塔,並留下了一些遺族,世代守護地球後,就離開了地球。這些遺族居住在地心世界裡,1947年拜爾德將軍還曾機緣到達過地心世界,他將在地心世界所見所聞都記錄在《拜爾德的日記》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看。
  • 韓國十字架懸案,模仿耶穌自殺?
    韓國三大著名懸案之一的華城案前不久已告破,除此之外還剩「李亨浩案」和「青蛙少年案」懸而未解,而在我的印象中,還有一起懸案可以升級到三大懸案中來,那就是十字架自殺案......提到十字架,人們首先聯想到的便是耶穌,根據《聖經》描述,耶穌被猶大出賣,手腳釘在了十字架上,由此成為基督教的經典。
  • 英國一布道家分享:對黑洞和十字架的認識與思考
    當我想到復活節之前的黑洞時,我自己把黑洞和十字架所代表的內涵進行了對比,用來尋找其本質。這裡是比較後結果:當十字架向外伸展,而黑洞向內凝聚;黑洞是收斂,而十字架是發出邀請;十字架帶來的是生命,而黑洞帶來的則是毀滅。這些對立的形象可以被看作指導我們生活的原則。我們是接受還是放棄?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我們自己的幸福,還是他人的幸福?
  • 苦罪與拯救 ——莫爾特曼的《被釘十字架的上帝》中之普救觀念
    3 莫爾特曼把上帝在十字架的苦難緊密關聯於聖三一的契合,同時也把上帝的救恩關聯於這世界中芸芸眾生的苦罪與審判,被釘十字架的上帝其救贖不僅對耶穌的信徒有效,也是對所有罪人有效。「上帝克服了自己,上帝審判了自己,上帝把對人之罪的審判擔當到自己身上。……被釘十字架的上帝是所有的罪人,所有見棄於上帝者的人之上帝。」
  • 十字架上的君王——耶穌我王
    十字架並不美不只是粗糙和醜陋而且顯明人心裡的醜陋尖酸刻薄 殘忍兇暴的人性是他的十字架荊棘冠冕並不美 不只是殘忍的釘子一樣的刺而且面對的是殘忍的人性牙齒如磨快的刀傷人的人性是他的十字架他只不是背著物質的十字架他面對的是人心裡的苦毒和殺害他不只是帶著物質的荊棘冠冕他面對的人口裡所發出的咒詛和辱罵
  • 《肖申克的救贖》解構與思考
    一、當我在看這部電影的前半段時我看電影時時常暫停,記錄引發我思考的片段,再加上一兩句閒筆。我認為這會增強我對劇情的認知,並且將這部電影對我的價值最大化。對我來說,這部電影處處可感知,可思考,可闡發,因為我的邏輯體系本來就可以用來認識萬物。但我只會挑選一部分對現在的我碰觸稍大的,與人們分享。
  • 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耶穌基督
    跟隨耶穌就是「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這兩個表達講論同一個真理:棄絕自己,放棄自己的所有堅持與要求,為服務天國而生活,必要的時候交出自己的性命。耶穌為加強門徒背負十字架的決心,遂按著說:「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即言耶穌在公審判時,要在萬眾面前,賞報每人。那時每人所背過的十字架,和耶穌所要賜與他的光榮將成正比。
  • 為什麼耶穌要被釘在十字架?
    我們不能理解為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除非他對神有信心。我們首先應該知道的是:人是上帝依照他自己的榮耀和美德而造的(聖經中說:上帝依照他自己的形象和風格)。五.拯救十字架基督是否必須被釘在十字架上?必須也不需要。不必多說:他是上帝之子,他不必為與自己無關的人做任何事。但是,祂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必須的:因為這是神的旨意,祂要耶穌在十字架上,並代替所有相信祂的人所受的死亡詛咒。"因為"凡掛在木板上的,都是詛咒的"。
  • 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最後一句話
    耶穌在十字架上共說了七句話,這是他在十字架上說的最後一句話,僅兩個字「成了」。「成了」雖然在所有耶穌說過的話語中是最短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所蘊含的意義卻是最深長的。清。康熙皇帝在他的《十架頌》中這樣寫到:「功成十架血半溪,百丈恩流分自西。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兩番雞。
  • 《肖申克的救贖》給我帶來了這些思考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成就能夠媲美《肖申克的救贖》,不管是口碑還是好評,《肖申克的救贖》都是一騎絕塵的將其它類型的電影遠遠的甩在身後,所以,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在影視界的影響會如此之大。
  • 初中數學中「十字架」模型的思考和活用
    通過上面的輔助線做法,我們可以看出,「十字架」模型原本是在正方形中的,現在我們根據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且兩條垂直的線段都經過頂點A、B,所以適用「十字架」模型的條件。所謂的「十字架」模型,如下圖,在正方形ABCD中,若HF⊥EG,則HF=EG;或HF=EG,則HF⊥EG。上面的結論可以通過作平行(平移)或垂直來進行證明。
  • 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為何是榮耀君王?
    耶穌為我們被釘十字架,在世人眼中似乎失敗;但在通向十字架的路上,有諸多印記表明他是神所立的榮耀君王。願我們思想這段記載,預備自己的心進入聖周。今年的復活節,是4月12日。復活節前三天是主耶穌受難日。在那之前的主日——4月5日,又稱「榮耀日」,紀念主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大約兩千年前的那一天,主耶穌騎在驢駒上,沒有王冠,沒有儀仗,也沒有鑼鼓;可是百姓夾道歡迎,萬人空巷。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③渡邊與直子,是相互救贖木月死後,渡邊去了新的城市開始新生活。實則這是一種逃避,他想把一切都忘掉。木月的死在他心裡留下一團無法消散的迷霧,巨大的孤獨感使他踽踽獨行。直子的出現讓孤獨的渡邊得到救贖。渡邊和直子每周日都會在街頭漫無目的地行走,沒有過多的話語,也絕口不提木月,這樣的相處方式更像是對渡邊孤獨靈魂的安撫和救贖。
  • 「虛無」對科學家意味著什麼?
    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將它們全部移除,就能確保留下的唯一東西就是空的空間本身。沒有粒子或反粒子,無論是物質或輻射,在這樣的宇宙中沒有任何類型的可識別的量子,所剩下的只是空曠的空間本身。對某些人來說,這是「虛無」的真正科學定義。
  • 自我的救贖
    獨立思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確實挺難的。       思考的前提得是多看多聽吧,多看書多聽別人說。得先有思想的基礎土壤才能醞釀出思考的種子,有了種子才有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的那天。看書可以隨性隨心看喜歡的類型,聽別人說就得選合適的人了,那些無趣的人說出的話也是貧乏蒼白無意義的。畢竟寫書的人還是遠遠少於說話的人的。
  • 貼瓷磚為什麼要用瓷磚十字架?
    貼瓷磚為什麼要用瓷磚十字架?瓷磚十字架,又稱瓷磚卡子和瓷磚定位十字架。六是無縫鋪瓷磚會留下細小縫隙,變得更加難以清理,而留縫後使用美縫劑將縫隙填充掉,不僅不會產生髒汙,會更加地美觀,還有利於家人的身體健康。而使用瓷磚十字架,正是為了調整瓷磚之間縫隙大小,使縫隙一致、均勻,讓瓷磚鋪貼得規整漂亮。
  • 《金剛狼3》最後得到的救贖
    但《金剛狼3》講的是痛苦一生的洛根在生命的最後得到救贖的故事。提醒一下,內含劇透,往下看請慎重。金剛狼洛根的一生充滿著痛苦和絕望,只有與其它X戰警一起戰鬥的日子能算得上是快樂,但也隨著X戰警們相繼的死亡而成為了每次回想起都會覺得痛苦的回憶。與一般人的因受到傷害而產生痛苦還不一樣的是,洛根的噩夢是自己傷害別人後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