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2021-01-11 文眼看世界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

——羅洛·梅

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

——哲學詩畫

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

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人類的心路歷程善惡交織,由於部分人的無休止的欲望和人性中的貪婪,世界一直處於危機和危險之中。如果不對人性人心加以思考並對其中惡的部分進行限制和引導,那世界的未來將黯淡無光,處於被黑暗吞噬的邊緣。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早有討論。

卡爾·羅傑斯認為人本善良,之所以有惡,是因為外部環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只要發展好人性中的四心,我們就能規避惡;羅洛·梅認為人的本性善惡兼有,不會只有善沒有惡,也不會只有惡沒有善。人處於社會之中,不存在善與惡的絕對對立。人性往往是善惡交織,黑白混雜。而中國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來壓制懲戒。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呢?答案在於你如何看待善惡,理解善惡在你生活中所造成的因緣和合,際遇關聯。由於善惡問題,我們在對待人的生命力、意向性、勇氣、愛、意志、權力欲、創造性、命運相關、意義和價值等方面,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方向。

由於人性有善有惡,這會導出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焦慮。人為何會焦慮呢?焦慮出現的心理動因是什麼呢?

羅洛·梅認為焦慮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脅後的一種心理反應。而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人們在選擇時產生的一種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擇的心態。

1.什麼是焦慮?

羅洛·梅認為人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存在,在這種發展之中,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物的客觀,更大意義上是人的主客觀的統一的發展,即人對自我存在知覺及對此知覺的知覺。那麼人對自我存在的知覺,即存在感調節整合著人的本性與人的存在,而對存在感的知覺也就構成了存在的意義。

而焦慮就是對存在感的威脅而形成的一種反應。這種對存在感的威脅不僅僅是對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脅,也包括對個人價值、意識等存在的威脅。在所有威脅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和人的價值意義的威脅。因為死亡威脅著人的客觀存在,而人的基本價值和意義一旦受到威脅,人存在的意義也就受到了衝擊或質疑,人立足的根本也就沒了。

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或生活意義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和意義是我們存在的根本。

死亡威脅、失去自由的威脅、地位下降財富減少的威脅、過去與未來的威脅、對個體存在價值或愛的威脅、對個體人格安全的威脅等等,只要這些威脅存在,人的焦慮就不會消失。

2.焦慮的本質和根源

焦慮是對個人存在感的威脅而出現的反應。所以焦慮總是出現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當個體意識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脅,可能被毀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焦慮。

焦慮的原因有三種:

首先,相比以前,現代社會的競爭已經變質,變成為達目的而實行的一種利益手段,甚至不惜違背道德良知。其次,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理智與情感的「混血兒」。而現代社會過於重視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過於理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理性與感性的嚴重不均衡,理性充斥,感性喪失,最終可能導致我們人格的分裂。最後是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之間的衝突,在龐大的社會面前,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生命無足輕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受到完全的衝擊和掩埋,而這必然會引發焦慮。人的存在感和價值觀受到衝擊後必然會帶來空虛與孤獨。

空虛是20世紀後半期,人們最經常出現的心理現象,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對自己正在經驗的東西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而空虛與孤獨將會促成焦慮的再發酵,進而加深焦慮的程度。除此之外,愛的能力的喪失,人與自然關係的剝離,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惡化等因素也會導致焦慮的產生。

3.如何應對焦慮?

焦慮是存在的特徵之一,是一種人作為存在者的內在衝突。每個人都無法在成長中避免焦慮的產生。

面對焦慮,我們應該直視其及其背後的威脅,坦然處之,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好當下的生活以及威脅的處理。

針對程度嚴重的焦慮者,關鍵是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尊,讓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知曉自己存在的意義,甚至可以用宗教信仰等方式來喚醒個體對自我存在的覺知和醒悟。

相關焦點

  • 作惡連女兒都要被處罰,《北歐神話》中「誅心」了人性中的善與惡
    我們從小聽過很多神話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神話,最著名的神話故事,甚至影響我們到成年的就是《西遊記》了,從神話中我們看到了善惡有報,看到了很多人性弱點中,隱藏的危機與處罰,也跟著神話中的人物,走過一道道磨鍊一樣。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一個人對別人的態度,首先反映出的就是自己的內心,而你付出什麼樣的因,也必將得到什麼樣的果。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01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一個朋友吐槽說,她自己掏心掏肺地對待娘家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好,對哥嫂侄子侄女都一樣好,但是卻被人懷疑她別有用心,嫂子說她想分家產,甚至因此辱罵父母。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這是一個折磨了中國思想家兩千多年的問題。從百家爭鳴這個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起,這個問題就被擺在了檯面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家庭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確立,都有賴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進化論角度分析人性善與惡根源是如何產生的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人最初也只是動物屬性或本能,無所謂善惡。人性惡源於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欲望是無窮的。我覺得人類自私和貪婪開始於人類使用鹽醃肉,因為人類再也不用天天去打獵,於是有時間思想問題,於是人類更聰明,於是人類開始種糧食,糧食是可以儲存起來過冬的,於是人類有了更多的私有財產,於是人類走向了欲望的深淵,不能自拔。
  • 「遠贏教育」羅洛梅與存在主義的關係
    羅洛梅出生在美國,小時候經常搬家,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好,總是吵架,後來分居,最終離婚了,父母雙方都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用羅洛梅自己的話說,他的母親就像一個到處咬人的瘋狗,他的父親也從來不管子女的成長,羅洛梅是家裡的長子,他還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後來他的妹妹也出現了精神問題,可他父親卻把這個問題歸結為上學受教育太多,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他父親的愚昧,所以這就導致羅洛梅在很小的時候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飢餓站臺》:在惡中選擇善,才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希望
    如果餘生沒有「頓悟」,那或許也是一種幸福,至少我們還一直處在「對」的愉悅中。我們也勇敢地認為,我們上層之所以習慣優越,是因為他們的出生,其實他們並不了解底層人民的疾苦,或許讓他們換位嘗試一下就能理解;或者因為深知底層的疾苦,由於機緣巧合而到了上層,而更因享受福分,更變本加厲的剝削下層。
  • 《騎士的獻祭》|直面悖論邏輯,晾曬蒼涼愛與人性,因愛人間值得
    就像有一首歌《有一種愛叫做放手》歌詞那樣,「如果你對天空嚮往,渴望一雙翅膀,放手讓你飛翔」。03嘆人性,蒼涼露骨心疼儂;愛過你,人間值得不曾悔殺戮並可不可怕,可怕的是令殺戮發生的竟然是愛和善良。好的犯罪小說,敢於直面悖謬的邏輯,將抽絲剝繭後無比蒼涼的愛和人性晾在你面前——張嘉佳《擺渡人》編劇、導演。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一群偷渡客來到韓國,但是整個貨櫃內的偷渡客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僥倖逃入城內。
  • 神性其實就是人性的一種映射
    現代人大都認為哲學可以通向真理,對來世論與靈魂不滅論也多有存疑,然而對人的精神無限性仍在探究中。無神論一般認為神不存在,這也意味著無限性不存在,而有限的存在往往會陷入虛無主義或成為惡的前提。有種觀點認為,神不存在不意味著神性不在,神性源自人性,也就是人性的無限性,是人造神而非神造人。神明出於人的心理需要,把絕對與崇高、仁愛與公正等等歸於神,其本身就是人性折射。
  • 論善沒善報,惡沒惡報的因果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人們經常認為善沒善報,惡沒惡報,壞人享福,好人被壞人殘害,做好事被壞人碰瓷。關鍵是人們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因果關係。當人們看到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很多人會崇拜效法這種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 《影評》黑暗面-人性的鞭笞
    我承認這是一部關乎人性的電影,所謂的愛情,自私與良心,善與惡的博弈。我們不能說電影中誰是真正的善良,誰又是真正的惡毒,三人各有各的目的,所做之事無非從自身著眼。貝倫,引發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她的不信任或者可以說是不安全感,對於每一個陷入戀愛中的女人都算是正常的,她對於測試男友的忠誠度如此的出發點也並不過分,我在想,假如給我一個機會去試探,我會不會躲進去?答案是會的。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性裡頭同時具備神性與獸性,獸性是人性本源,就著人本性的原始衝動之把人往下墜拉,去耽溺於感官享受放縱,然人性中另一端的神性卻是制衡的力量,靈性是人性裡的正直面,積極地把人往光明面或依陀思的定義── 神性面提升,靈性使人能扺制個人慾望而向上提升趨就聖靈至善。生存在世上的人始終得處於神獸交戰的試驗裡,因此人在生存過程裡常處於被撕裂成兩半的掙扎與奮鬥中。
  • 「我活不了,你們也別想好」,冠狀病毒惡,還是人性中的惡
    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因為隱瞞病情而觸犯刑法,還讓無數人被隔離,他的自私心簡直令人髮指,如果說他剛回天全縣存在僥倖心理,不去上報,那麼,等他的症狀出現了,已經被隔離觀察了,還在隱瞞,簡直就是惡毒了。這就是有人心中的心態,不怕死,就怕別人比他好,他死也要拉一個墊背的。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自古至今,讓多少世人從上善若水之中看到了仁義道德之下的人性之惡啊。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尷尬的人性》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必讀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好的報應,心存善良,就是在自己的心田裡,種下了幸福的種子,終有一天會有不期而遇的花開和驚喜。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一個善良的人,才會心安理得,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門。
  • 《隱秘的角落》裡,有人性最大的「善」與「惡」,你看懂了嗎?
    人性的至暗並沒有完全袒露,這是美化過的劇情,那些未被挖掘的、隱性表達的才是最可怕的。一張白紙上面如果有一個黑點,看到白紙的人就一定心懷坦蕩嗎?看到黑點的人就罪該萬死嗎?我們不是上帝,無權決定人性的善惡,而善惡也非表面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