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
——羅洛·梅
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
——哲學詩畫
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
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人類的心路歷程善惡交織,由於部分人的無休止的欲望和人性中的貪婪,世界一直處於危機和危險之中。如果不對人性人心加以思考並對其中惡的部分進行限制和引導,那世界的未來將黯淡無光,處於被黑暗吞噬的邊緣。
關於人性的善惡問題,早有討論。
卡爾·羅傑斯認為人本善良,之所以有惡,是因為外部環境;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只要發展好人性中的四心,我們就能規避惡;羅洛·梅認為人的本性善惡兼有,不會只有善沒有惡,也不會只有惡沒有善。人處於社會之中,不存在善與惡的絕對對立。人性往往是善惡交織,黑白混雜。而中國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所以需要善,需要用法律和制度來壓制懲戒。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呢?答案在於你如何看待善惡,理解善惡在你生活中所造成的因緣和合,際遇關聯。由於善惡問題,我們在對待人的生命力、意向性、勇氣、愛、意志、權力欲、創造性、命運相關、意義和價值等方面,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方向。
由於人性有善有惡,這會導出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焦慮。人為何會焦慮呢?焦慮出現的心理動因是什麼呢?
羅洛·梅認為焦慮是人的存在受到威脅後的一種心理反應。而克爾凱郭爾認為焦慮是人們在選擇時產生的一種相互矛盾,不知如何抉擇的心態。
1.什麼是焦慮?
羅洛·梅認為人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存在,在這種發展之中,人的存在不僅僅是生物的客觀,更大意義上是人的主客觀的統一的發展,即人對自我存在知覺及對此知覺的知覺。那麼人對自我存在的知覺,即存在感調節整合著人的本性與人的存在,而對存在感的知覺也就構成了存在的意義。
而焦慮就是對存在感的威脅而形成的一種反應。這種對存在感的威脅不僅僅是對生理上自我存在的威脅,也包括對個人價值、意識等存在的威脅。在所有威脅中,最大的就是死亡的威脅和人的價值意義的威脅。因為死亡威脅著人的客觀存在,而人的基本價值和意義一旦受到威脅,人存在的意義也就受到了衝擊或質疑,人立足的根本也就沒了。
焦慮是因為某種價值或生活意義受到威脅時所引發的不安,而這個價值和意義是我們存在的根本。
死亡威脅、失去自由的威脅、地位下降財富減少的威脅、過去與未來的威脅、對個體存在價值或愛的威脅、對個體人格安全的威脅等等,只要這些威脅存在,人的焦慮就不會消失。
2.焦慮的本質和根源
焦慮是對個人存在感的威脅而出現的反應。所以焦慮總是出現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當個體意識到他的存在受到威脅,可能被毀滅的時候,他就會感到焦慮。
焦慮的原因有三種:
首先,相比以前,現代社會的競爭已經變質,變成為達目的而實行的一種利益手段,甚至不惜違背道德良知。其次,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是理智與情感的「混血兒」。而現代社會過於重視人的理性,而忽略人的感性。過於理性必然會導致人的理性與感性的嚴重不均衡,理性充斥,感性喪失,最終可能導致我們人格的分裂。最後是人的價值感與尊嚴感之間的衝突,在龐大的社會面前,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生命無足輕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受到完全的衝擊和掩埋,而這必然會引發焦慮。人的存在感和價值觀受到衝擊後必然會帶來空虛與孤獨。
空虛是20世紀後半期,人們最經常出現的心理現象,許多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對自己正在經驗的東西沒有任何清晰的概念。而空虛與孤獨將會促成焦慮的再發酵,進而加深焦慮的程度。除此之外,愛的能力的喪失,人與自然關係的剝離,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惡化等因素也會導致焦慮的產生。
3.如何應對焦慮?
焦慮是存在的特徵之一,是一種人作為存在者的內在衝突。每個人都無法在成長中避免焦慮的產生。
面對焦慮,我們應該直視其及其背後的威脅,坦然處之,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好當下的生活以及威脅的處理。
針對程度嚴重的焦慮者,關鍵是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尊,讓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知曉自己存在的意義,甚至可以用宗教信仰等方式來喚醒個體對自我存在的覺知和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