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這是一個折磨了中國思想家兩千多年的問題。從百家爭鳴這個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起,這個問題就被擺在了檯面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家庭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確立,都有賴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王建平:每曰一文:《感知論綱要》(72)《尷尬的人性》人以人性標準來行事,「人之初,性本善」,「致良知」等等人間的若干教誨,都為喚醒人性之善,抑制人性之惡為目的,善歷來是人們公認的天生人性,是人性中光彩的一面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亦是一種善。——羅洛·梅人所有的焦慮,都可以體現為一種焦慮,即死亡焦慮。——哲學詩畫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個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內心的焦慮、空虛、孤獨等症狀愈發嚴重。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但人類的生存境遇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甚至更加惡化。
-
疫情之下: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在這次疫情大背景下,引發了人們對人性的性善以及性惡的思考。應奮不顧身為大局著想?還是為了一己私慾對他人置之不理?今天,我們就疫情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對當今時代性善論還是性惡論進行探索。1.23日,武漢宣布封城。我心裡一緊,想到的竟然是韓國的人性電影《流感》。一群偷渡客來到韓國,但是整個貨櫃內的偷渡客幾乎全部死亡,只有一人僥倖逃入城內。
-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
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01懷疑別人的善,是人性的惡,只能自食惡果一個朋友吐槽說,她自己掏心掏肺地對待娘家人,不僅是對自己的父母好,對哥嫂侄子侄女都一樣好,但是卻被人懷疑她別有用心,嫂子說她想分家產,甚至因此辱罵父母。
-
作惡連女兒都要被處罰,《北歐神話》中「誅心」了人性中的善與惡
我們從小聽過很多神話故事,伊索寓言、希臘神話,最著名的神話故事,甚至影響我們到成年的就是《西遊記》了,從神話中我們看到了善惡有報,看到了很多人性弱點中,隱藏的危機與處罰,也跟著神話中的人物,走過一道道磨鍊一樣。
-
論善沒善報,惡沒惡報的因果關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
人們經常認為善沒善報,惡沒惡報,壞人享福,好人被壞人殘害,做好事被壞人碰瓷。關鍵是人們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因果關係。當人們看到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很多人會崇拜效法這種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
《飢餓站臺》:在惡中選擇善,才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希望
隨時面臨死亡的人,腦子裡只想著如何活下去。影片中幾個主要人物都有著不同的寓意,其實也暗示了即便在這樣如地獄般的情況下,不同人的選擇也不一樣。他並沒有因為在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情況下殺人覺得理所應當,也不覺得管理員的自殺是應該的,他的人性的惡釋放過,但在管理員的理想的啟示下,選擇了不再讓這樣的罪惡和自相殘殺繼續發生,他的思想和心靈發生了覺醒。老頭和管理員兩個人的死亡,一個出於惡,引出了他心裡的惡,一個出於善,引出了他心裡的善。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必讀
新舊觀點等綜合分析大致就可判斷出粉絲增長了好壞區間了,已經該平臺持續的動力,潛力如何,是有更進等等了主要還是「情緒」啦~,「情緒」(選題板塊)高低的「轉化」與否,直接「影響到」收入「分配」「高低」啦!!!!!其實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是「自媒體」!!
-
量子力學的「希格斯場」與人性善惡本性的形成
人性善惡理論,千古哲學家爭論不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下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很多人聽說過希格斯場吧!其產生的根由是:在伊甸園裡,夏娃不聽上帝的建議,和亞當一起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實,被上帝貶到了塵世間。因此,人類有了原罪,所以人性本惡。請注意,西方設定人本」惡「也是放在一個特定的「場」裡面,在」場「裡產生的。這個「場」就是伊甸園的構造!人類的先祖摘吃了一個蘋果,有什麼罪嗎?恐怕不能說有!
-
性本善or惡?基於人性假設的激勵對策
X-Y理論——基於人性的假設 上個世紀60年代,一位叫做道格拉斯·麥格雷戈的美國心理學家、行為科學家,編著了一本書叫《企業的人性面》。該著作為企業及學術界帶來重大影響,甚至對彼得·德魯克、沃倫·本尼斯等管理學大師也影響頗深。 書中提出了一個管理學理論——X理論和Y理論。
-
是那複雜的人性
昨天娛評君寫文分析了電影《寄生蟲》中的兩大主要陣營,也就是金基澤(宋康昊飾演)一家,以及樸社長(李善均飾演)一家,並且明確指出了金基澤一家的惡以及樸社長一家的無辜。韓國導演奉俊昊尤其擅長社會題材,絕不可能只是講述表面上的東西。而娛評君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其實更多的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
-
《隱秘的角落》裡,有人性最大的「善」與「惡」,你看懂了嗎?
人性的至暗並沒有完全袒露,這是美化過的劇情,那些未被挖掘的、隱性表達的才是最可怕的。一張白紙上面如果有一個黑點,看到白紙的人就一定心懷坦蕩嗎?看到黑點的人就罪該萬死嗎?我們不是上帝,無權決定人性的善惡,而善惡也非表面所見。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老子的上善若水,讓人體會出了多少人性之惡
老子讚美上善若水之德,以引起世人對上善的深刻理解,反襯出現實社會中的人性之惡,最終又用人性之惡,烘託出了人性的原始之善。所以上善若水成為老子哲學思想中千古傳誦的盛名格言。自古至今,讓多少世人從上善若水之中看到了仁義道德之下的人性之惡啊。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9.2高分《寄生蟲》直擊殘酷現實,揭露人性的惡!
窮人為了生存,骨子裡的欲望呼之欲出,可以暴露人性最大的惡,無所不用其極,欺騙、侵佔、殺人……富人精緻的生活,鄙夷著低階層的窮人,眼中的不屑,眼中的輕蔑,都極大地展現了富人的自私自大與不善。該片不得不說是非常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通過人物的社會性格,思維方式將現實中的社會問題展現無遺。優秀的電影總是需要將社會的問題得以解剖,尤其是反映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的電影。
-
金基德這部電影,赤裸裸揭露人性,《人間,空間,時間和人》!
這部影片就是《人間,空間,時間和人》如此長的標題,並且是四對名詞組成,著實讓人好奇這部影片到底講的是啥。從片名來看,這部影片無疑是講的人間、空間、時間和人類的故事,看過影片之後,影片也正是從這四個方面去分開講述的,但是又是相互關聯,循序漸進的。
-
惡從哪裡來:「善惡二元論」與「一元論」
我之前在講「程朱理學」的時候,為您講過「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這對概念,前者是善的來源,後者是惡的來源,我們經過這段時間關於西方哲學的學習,其實也不難發現,這對概念就是性善論的形上學基礎。法家的看法與儒家恰好相反,他們認為「人性本惡」所以世界上才需要賞罰手段,做好事就應該得到獎賞,做壞事就應該受到懲罰,而且要堅定不移的將這一理念貫徹下去,人們才會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這種說法雖然不太好聽,但很管用。20世紀的心理學曾經盛行過行為主義,認為用即時的獎懲反饋可以隨心所欲地塑造人類的性格,從而改變社會風氣。其實法家也好,行為主義也好,它們的原理都是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