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問題孩子」,都是折射國人內心層面滯後的鏡子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每一個「問題孩子」,都是一面折射國人內心層面滯後的鏡子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吳曉東

  視頻編導:孫亞男

  H5製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編輯:蔣韡薇

《鏡子》瞬間 中央電視臺《天網》欄目供圖

  家住武漢的家明是個16歲的網癮少年,輟學在家一個月了。他的夢想是當個流浪歌手,過自由自在的背包客生活,而對兒子期望值很高的父親卻一心希望他儘快回到課堂,繼續父母規劃的人生。被禁錮在家中,家明叛逆、衝動,難以溝通。當教育機構一行人來家裡接他時候,他在屋裡嘶吼,父母在門外抹淚……

  在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裡,和家明一樣被送去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的,都是一些讓父母頭疼的「問題孩子」。

  「我告訴你們,最好不要抓著我,你們抓著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這麼弄,我就死給你看!」

  「放開我!放開我!放開我!」

  在武漢集中跟拍的近100天裡,鏡頭前每天都交織著聲嘶力竭的控訴和呼喊。孩子的反抗掙扎,家長的固執絕望,夫妻之間的情緒爆發,這是一個近在身邊卻讓很多人不敢正視的世界,盧釗凱帶著他的團隊如實記錄下其中的每一筆殘酷。

  在《鏡子》總導演、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天網》欄目製片人盧釗凱看來,《鏡子》的社會反響已經超出預期,央視播出來的網絡視頻點擊量已經近億次,處於自傳播狀態、探討這部片子、點擊量超過10萬的微信公眾號多達四五十個,由此引發的家庭教育大討論更是在持續發酵。

  《鏡子》只有3集,一共90分鐘,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時間策劃、兩年時間攝製剪輯。對盧釗凱來說,拍這部片子的過程,也是他個人思考感悟成長的過程。

  2005年,盧釗凱拍過一部《走出網癮》,那是他第一次開始關注青少年心理和家庭關係問題。10年裡,盧釗凱一直關注導致「問題孩子」產生的背後根源,他隱隱感覺,孩子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生理或心理問題,應該還和周邊環境有關。直到遇見《鏡子》裡那家教育機構,他們提出「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有問題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觀點,終於讓盧釗凱茅塞頓開。

  幾年後,那家教育機構的家長課堂辦起來了,盧釗凱不光自己去聽,還推薦他的團隊去聽,研究他們傳遞的理念:在家庭親密關係中,家長應該接受相關學習和教育。《鏡子》開機後,一共跟蹤採訪了15個家庭,並對這些家庭的問題進行分析、整合,最終在片中保留了3個家庭的故事,作為主線呈現。

  片子裡,見到教育機構的人來接他,18歲男孩張釗直接往門上撞:「你們把我往那兒送,我磕死在這兒。」16歲男孩家明淚流滿面地在鏡頭前釋放長久封閉的自己:「他們明明說的是我自己想幹嗎就幹嗎,他們從來沒給我機會幹嘛,話都沒說完,他們就已經拒絕了。」12歲女孩彤彤話語間透著超出年齡的成熟和理性:「我們小孩子也是人,不是機器人,其實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

《鏡子》瞬間 中央電視臺《天網》欄目供圖

《鏡子》總導演盧釗凱 中央電視臺《天網》欄目供圖

  而家長們那無助、迷茫的表情同樣令人唏噓:

  「誰來理解我呢?」

  「咱以前管理孩子的方法都是錯的?」

  「你有多久沒有叫我媽媽了?」

  世間還有什麼愛比父母對孩子的愛更無私更聖潔嗎,為什麼這麼偉大的愛有時候卻讓孩子無法消受,為什麼「滿滿的愛造成滿滿的傷害」?拍攝過程中,最讓盧釗凱感到驚訝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認知以及孩子對父母的認知差異之大。

  上高三的張釗因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他和女朋友住在家裡,卻把父母趕到店裡住。在跟父母發生衝突的過程中,張釗多次想要自殺、跳樓。面對鏡頭,他坦言自己不上學的原因不是因為交了女朋友,而是承受不了學校的高壓力,只是把所有的情緒全釋放出來了。

  但張釗的父親卻不願意相信兒子的理由:「自從早戀被發現之後,我們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開了。」在張釗的記憶中,爸爸很少笑,「他跟我媽在一起的時候,除了吵架就是吵架,跟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

  「片中父母這一代人衡量孩子的標準是學習成績,頭腦中構建的評判體系都是物化和量化的,是GDP,是收視率,是發行量,是分數,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評判體系和價值觀過於單一了。」盧釗凱想讓觀眾看到,家庭情感教育問題的根結在於溝通方式,「父母從愛的角度出發,走在一條路上,卻好像蒙著眼睛走,造成的結果就是恨和傷害」。

  《鏡子》的拍攝基於這樣一種前提:所有父母的愛原點都是無私的,但是從原點往外走的時候摻雜了很多其他因素:社會因素、成長因素、原生家庭因素。

  和第139期訓練營十幾個孩子在一起,25歲的廈陽顯得很不和諧。他原來是個船廠工人,老待在家裡不上班,也不談女友,除了長時間上網,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廈陽的爸爸是個普通的農民工,媽媽做保姆。爸爸愛孩子的方式,是在孩子小時候就外出打工掙錢,給孩子更好的條件。在片子裡,廈陽的爸爸提出一個困惑:「我是農村的,為了掙錢不得已離開孩子,讓孩子成了留守兒童。但那幾個家長,他們都有單位、有職稱,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的孩子也變成這個樣子?」

  「這個問題的發生,跟家庭的教育背景、知識層次、職業類型以及家庭收入沒有必然的關係,這是我們經過反覆論證得出的結論。」盧釗凱說,大家在腦子裡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一說家庭教育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但是在拍攝中我們發現,這樣的家庭其實只佔一小部分,我們大量接觸的都是家庭收入比較高的高知家庭,「你北大清華畢業,你是海歸,你有很好的知識結構,不代表你教育孩子的方法是正確的」。

  14歲的澤清,生在一個典型的高知家庭,母親是醫務工作者,父親是事業單位職工,都是大學本科學歷,外公和外婆是湖北某大學退休教授。另外兩個主人公也一樣,家明父親是私企管理人員,大學本科學歷,張釗父親是國企職工,大專學歷。

  家庭情感教育的故事背後,其實盧釗凱還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對當下中國人生存狀態的呈現,以及對目前中國社會的思考。

  「我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不僅是一個家長需要接受教育、社會需要給家長受教育的機會的問題,我們更想探討關乎人的內心構建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今天在什麼地方?將來要去哪裡?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全部貫穿於作品始終。」通過《鏡子》,盧釗凱試圖找到一條解決中國人心靈層面問題的線索。

  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盧釗凱,伴隨著改革開放長大成人。

  在《鏡子》裡,盧釗凱特別想表達的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社會一直處於高速發展之中,但是有些人內心層面的構建滯後了,「人的內心構建是自己和自己打交道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從一出生就應該培養和重視的,而不是通過課堂上的知識傳遞來獲得。正因為父母自己的精神構建沒有完成,一路追趕GDP的過程中,愛被物化了,愛的能力缺失了,所以對於孩子的愛有的看起來不是完全無私的,有的附加了很多東西。這就是問題根結所在」。

  「片名之所以叫《鏡子》,是因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也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盧釗凱說,孩子可以映射出家庭好的一面,也可能映射出家庭存在的問題;同樣,家庭這面鏡子可以呈現出社會的進步,也可能呈現出社會急需解決的一些問題。

  前不久幾場進校園放映的活動中,盧釗凱注意到了一些青春期男孩和父親之間的對話,「帶著點挑釁,又不乏小默契,一看就是經常溝通的結果,這些家長的經驗就是和孩子交朋友」。盧釗凱的女兒今年7歲,目前課餘興趣班選的是舞蹈和鋼琴,明年舞蹈要不要報考5級還要讓她自己作選擇,盧釗凱希望給女兒提供一個儘量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教育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不能永遠是我要什麼,我的標準是什麼」。

  81天的訓練營結束了,在結營典禮上,澤清朗誦了一首自己寫的詩:「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將用我的行動,把家人從夢中喚醒……」結營後,澤清希望換個環境生活,讓父母買了一所新房,可依然沒有去上學,繼續在網上下軍棋。今年3月,他的父母來到央視《心理訪談》欄目繼續求助。

  張釗回家後考上了長春一所大學,他不想去,選擇了復讀。家明經歷了反覆,他剛回到家時在爸爸支持下開了一家網店,很快倒閉了,爸爸作了讓步,同意讓他參加一個攝影學校,培養一技之長。2016年12月2日,家明滿18周歲,做背包客去了張家界,開始了人生第一次遠行……

  「結局如果像電視劇一樣皆大歡喜闔家團圓,這不符合事實,孩子並不是一夜之間成了『問題少年』」,盧釗凱說,拍這部片子,就是要把問題的複雜性充分地呈現給觀眾。

  在片子裡,所有出現「問題」兩個字的字幕都被打上了引號,「因為在我們創作者心裡,這些孩子都不是問題孩子」,除了參加拍攝的孩子一律使用化名外,盧釗凱團隊還特別給未成年人的畫面打上了馬賽克。

  播出後,有人質疑片中教育機構接孩子的方式過於簡單粗暴,這也正是盧釗凱團隊剪片子時的擔心,「我們也在想,他們管理孩子的方式,營地裡破破爛爛的環境,是不是值得商榷,但這就是中國目前解決這個問題的現狀。」但盧釗凱同時也感受到了身邊正在發生的變化,GDP不再是衡量政績的唯一指標,生態發展被擺上重要位置,有人提出「無用之美」,心無雜念地玩藝術,「教育的結構模式,社會對於人的成功的認識模式都會發生變化,現在就是一個契機,《鏡子》的出現說明中國已經有人開始思考」。

  家長與孩子之間交流的缺失,情感的斷裂,溝通的無效,在《鏡子》裡都被毫無遮掩甚至有些殘酷地展示出來,看到結尾會有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但盧釗凱希望觀眾從中體會到的是愛,而不是恨,這種愛之所以讓人壓抑,是因為它的發生、傳遞,愛的關係的建立是有問題的,「在拍《鏡子》的時候我們有意迴避像老師一樣的說教,更多是喚醒。只要做到這一點,這部片子的目的就達到了」。

相關焦點

  • 孩子如同鏡子般,折射出你的教育是否有問題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稱職。」這完全印證了之前看到過的一個科學實驗:在一個房間的牆上貼滿了鏡子,第一次的時候把一個性格溫和的大猩猩放了進去,大猩猩一進去,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以為看到的全部都是溫和的同類,所以在房間裡的全部時間都很快樂,溫順。三天之後大猩猩要離開房間的時候,特別戀戀不捨。第二次他們把一個脾氣暴躁的大猩猩放進去。大猩猩一進到屋子裡面。
  • 你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善惡都會折射到你的孩子身上
    大家都不知道遵守人倫。那必將墮落到弱肉強食的動物層面。甚至可能是比某些動物更野蠻低等的層面。如此世上出現人人作惡。人人受害的局面。也為時不遠。一個人如果對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孝敬。他還能善待什麼人呢?他還對誰友善呢。家有一老猶如一寶,當你的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小心翼翼起來。對不起你該反省了。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一面鏡子。你的行為最終都會折射到你的孩子身上。
  •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幫我們照見內心的秘密
    每個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鏡子 你在看到鏡子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鏡中的你自己 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
  • 她的電影是一面鏡子 折射人們內心的恐懼
    自1971年起,於佩爾演出超過100部電影,對於各種角色都拿捏到位。 ●「蒼白是她的魅力所在」 在上海站賈樟柯這樣向她提問:「一個影評人開玩笑說,於佩爾演過70多個角色,其中35個是裸體出演,35個是有精神問題;表演這個工作,要怎麼用自己的身體、想像力去突破自我?打破自我約束?是否要經歷內心解放的過程?」 對此於佩爾回應說,自己從來沒搞明白過,為什麼人們願意用「變態」、「不恥」、「亂倫」或「魔鬼」這些形容詞去定義一個人。
  • 眼睛是折射內心的鏡子
    透過這扇窗戶,我們內心的世界都在向周圍的人傳遞著。如果你走在路上,或者穿梭在人群當中,但是眼睛只看著前面,毫不理睬周圍的人,那麼就說明你是一個高傲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相反,如果你兩眼不住地看著周圍,目光游離不定,那麼就說明你有心事,或者要做其他什麼見不得人的事眼神透露出的秘密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的眼睛,都可以表達出隱藏在內心的感受,人的內心的思想、欲望和情緒等都可以通過眼睛向外傳遞,這是難以全部隱藏的。
  • 《紫陽花日記》:如何在婚姻的鏡子裡折射出真實的自己
    在這個故事中,渡邊淳一利用「婚外情」虛構了一面鏡子,折射出了很多人深陷其中,卻未曾看破的心事。獨特的日記體,折射人性的「鏡子」《紫陽花日記》的開篇,從丈夫省吾無意中發現妻子志麻子寫的日記開始,因這無意的舉動,丈夫知曉妻子已經懷疑自己有了外遇。
  • 《甄嬛傳》:鏡子折射出的不是容顏,而是甄嬛一生的歡欣
    很多電視劇其實很喜歡用鏡子來拍攝場景,因為鏡子其實不僅能夠拓展畫面的物理空間,更是能十分容易表達人內心情感。它可以向觀眾展示人物最真實的那一面,只對自己表露的那一面。電視劇《甄嬛傳》中,便一直用鏡子來表現甄嬛從年少欣喜到割捨感情的過程。
  • 鏡子的妙用,衰衰用鏡子折射陽光坑同學,同學們萬眾一心以牙還牙
    同學們大家好,鏡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並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隨著時代發展鏡子的種類也有了眾多變化,比如平面鏡平常就是人們使用整理儀容儀表時使用,還有凸面、凹面、曲面等鏡面,用於各種科學領域,但是衰衰就拿著鏡子開始玩了起來,搞得同學們怨聲載道,最終衰衰引起了眾怒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個生命都應散發活力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如果還沒有被發現,可能是暫時沒找到打開它的開關。可太多的孩子就是沒來得及找到開關,天性就已經被扼殺了,再也找不到打開開關的鑰匙。可以說,因為尼克的出現,伊桑又變成了幸運的孩子。可是,生活中哪裡會有那麼多「尼克老師」?
  • 二重身的出現,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我們「真實的樣子」
    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欲望和道德的衝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出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衝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症的產生。在書中,本體和二重身的悲劇來源,便是因著兩者不可調和的對立矛盾。
  • 藝術家紐約展出互動藝術品 鏡子迷宮折射城市自然
    藝術家紐約展出互動藝術品 鏡子迷宮折射城市自然 (1/3) "← →"翻頁
  • 「心靈鏡子」提醒父母:喜歡這種顏色的小孩,往往內心可能受過傷
    色彩心理學,窺見孩子內心一隅。而根據色彩心理學家呂舍爾的看法:孩子從小對於不同顏色的偏愛,其實都藏著他們的性格密碼,只要家長細心觀察,就能知道自家娃內心真實的性格。其實,心理學上關於顏色,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心靈鏡子」,即通過孩子們對色彩做出的無意識選擇,能看出其性格特徵,就像照鏡子一樣一清二楚。
  • 孩子被責罵時,會反駁還是沉默?不同的反應折射出孩子不同的性格
    養孩子,其實就是一個升級打怪的過程。孩子小的時候,每天都被TA的屎尿屁所煩累;孩子慢慢長大,語言表達能力漸長,有了自我意識、自己的想法,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叛逆」和「麻煩」。那每個家長都可能會面臨一件事情——教訓斥責孩子。
  • 祂是天上的一面鏡子,反射每個人生的禍福報應
    然而大衛卻從來不以惡報惡,曾有兩次,掃羅落在他的手中,但是他都選擇忍讓,他相信神是公義的。他的人生格言是:慈愛的人,神以慈愛待他;完全的人,神以完全待他;清潔的人,神以清潔待他;乖僻的人,神以彎曲待他。他是我們世人行為的反光鏡,將每個人所行的最終回報給每個人頭上。
  • 願每個人都能找到內心的「北極星」
    秉承著「沒有壞學生,只有差老師」的理念,奈娜包容了孩子們的頑劣叛逆,引導每個人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努力重燃他們對學習的熱情。她用一碗很有料的「雞湯」,使他們懂得寒門出身不是墮落的藉口,只有出色的成績才是對上流社會最有力的反擊。最終,師生協力譜寫逆襲奇蹟。老師奈娜和9F班都是天生被有色目光看待的弱勢群體,生活中遭遇著種種不公平對待。
  • 雅典跳蚤市場,折射生活的鏡子(組圖)
    原標題:雅典跳蚤市場,折射生活的鏡子(組圖)  幾個世紀以來,希臘最著名旅遊景點衛城腳下的雅典跳蚤市場是雅典的商業中心,也是它最大的露天市場和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債務危機和經濟衰退打擊下,這個曾經喧鬧異常的市場也在改變。
  • 《高情商養育》:孩子是家長的鏡子,你想照出什麼樣的自己?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地相似。」這是紀錄片《鏡子》裡一段孩子的獨白。紀錄片裡「問題孩子」的父母們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企業管理者/事業單位員工/個體工商戶/農民工,但是他們都遭遇了類似的問題:與自己的孩子之間激烈的矛盾和衝突。
  • 生命的意義-內心的鏡子
    遇到突發事件和自身權益受損失,必須啟動應急和保護措施,那就是上升到法律和行政的層面。社會中由道德領域進入到政治領域,引入強制的行政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權益。所以人與人交往中蘊含著你對道德歷史政治的學習和應用。學會用這些手段來保護自己更好生存,在這個環境中生存發展壯大。佛教在漫長的歲月中,這個宗教體系在指引著人們的精神和思想。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也就是說孩子情緒的反應往往就是大人情緒照在在鏡子中的結果。雖然面上還算和氣引導,但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一定出賣了我的內心。而孩子這面鏡子,其實給我映像的一清二楚而我還不自知。Elsa說完,帶著又委屈又傷心的表情,哭得稀裡譁啦。好在我們的結解開了,我抱著她跟她道歉,經過這麼情緒的一通發洩,她總算平靜下來。於是我們一起出去玩耍,才感覺這一天的情緒惡性循環終於止住了。
  • 看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後,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內心我們未曾進入
    是因為他們的電影毫無保留的向我們顯露出印度當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就很好的詮釋出我們該如何關愛兒童成長,不少家長反映,看過此片後,會突然發現我們未曾進入過孩子的內心。電影描寫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痛苦,他因為閱讀障礙而被老師、父母、家長責難,他的成績濫到一踏煳塗,為了掩飾他不懂,於是調皮搗蛋到讓大家都頭痛,但是他們沒有理解到孩子學的真正問題,挫敗無助失望中。當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喪失了他童年該有的快樂笑容時,小男孩心靈所受到的痛苦何等巨大沉重,好在,他後來遇到了一位真正關心孩子心靈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