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著名演員阿爾米·汗自導自演的經典兒童教育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的教育的故事,上映以來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獲得了寶萊塢第53屆Filmfare Awards 電影獎中的最佳影片獎。
8歲的伊桑,是個對世界充滿驚奇和快樂的男孩,喜歡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感知世界,可他在成人的眼中是個嚴重的問題兒童,不得已被父母送去寄宿學校。在新環境裡,身上的壞標籤讓伊桑變得更加孤獨和沉默寡言。直到尼克老師的出現,發現患有讀寫障礙的他竟有著有極強的藝術天賦,在尼克愛的力量感化下,伊桑變得自信陽光,找回了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如伊桑一樣的小孩,他們面臨的可能是父母的命令和威脅,被父母輕視、否定自己的感受,甚至犯錯時被體罰,因此學會了躲避責罰而撒謊,或者在學校惹事生非博取父母的關注,亦或是表現出叛逆的行為讓大人操心,但是他們沒有伊桑幸運,只能活在不被重視的角落裡,成了成人眼中的「問題少年」。
這部電影暴露了教育視覺下父母與孩子的矛盾衝突,具有極強的現實教育意義。但是尼克這個人物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用愛的力量,幫助孩子找到人生價值感,實現他們的終身成長。在這樣的對比與衝擊下,更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覆觀看。
接下來,我就從伊桑身上,來深度剖析一下,每個孩子能夠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最重要的三個課題:無條件的愛、價值感與歸屬感、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01、批評與指責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電影中,我們可以反覆看到伊桑孤獨的身影,甚至可以從他的眼神裡,散發出來求救的信號,無一不裹挾著心碎、冰冷、失望、痛苦。
伊桑內心的獨白無疑給觀眾提了個醒,我們總是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把好孩子簡單地等同於聽話的孩子,習慣了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伸,卻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這樣的事實,因此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愛,這也讓孩子與我們漸行漸遠。
而伊桑的「特殊」引起了尼克的注意,在尼克的幫助下,伊桑變得自信,也讓觀眾看到了信任、尊重、安全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從下面的細節中,可以看出尼克對伊桑的幫助:
在課堂上列舉愛因斯坦等許多名人克服重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故事,告訴伊桑也會成為那樣的人,並給予鼓勵和信任。請求校長讓自己給伊桑開「小灶」,利用課餘時間,用遊戲的方式幫助伊桑撿回學習的信心,充分尊重伊桑,培養了健全的人格,並且鼓勵他繼續繪畫。為伊桑舉辦繪畫比賽,給他充分發揮所長的機會,最後伊桑的繪畫勝出,作為學校校刊封面,也獲得了全校師生的一致認可。
經過尼克的努力,伊桑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變得自信,也敢於表達自己。之所以他能有這麼大的改變,是因為尼克發自內心地把伊桑當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來對待,他相信足夠的信任、尊重、安全感可以讓孩子變得勇敢且自信。
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並不能像機械那樣簡單的拼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果關係,也正因為這些複雜關係的疊加,讓我們感受到完整的生命力是不斷迭代、創造出來的。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因孩子成績不及格破口大罵,因孩子有許多壞毛病而嘮叨,更甚者有虎爸狼媽式教育,因而孩子變得膽小怯懦還不承認自己的過錯,他們把孩子簡單地當成機械體,變成了善於考試、聽話的機器,殊不知孩子一旦受到傷害無力自保時,屈辱感和羞恥感便會產生。
正如樊登老師在《陪孩子終身成長》提到:停止嘮叨,停止大喊大叫,是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貢獻。無條件地愛孩子,並非不能批評,恰恰因為無條件的愛,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用正確的方式教導。
02、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是歸屬感與價值感的需求,而成年人看到的卻是孩子的無理取鬧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東西有兩樣,一個叫做歸屬感,另一個叫做價值感。更直白點說,歸屬感指有人愛,值得被愛;價值感就是認為自己有價值,得到他人認可。
為什麼孩子會急於尋求這兩樣呢?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小嬰兒在6個月之前完全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他們感覺跟媽媽是一體的,媽媽就是全世界,這種時期被稱作「共生期」;而當嬰兒發育到6個月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好像自己是缺失的,這個時期被稱「本位覺」,這種巨大的落差導致自己向外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心靈上得不到這種落差的彌補,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會更加瘋狂地做出一些舉動向外索取或者證明自己。但在許多父母看來,這是無理取鬧的表現。
而一個孩子的感情是非常豐富且細膩的,因為他們的理智還不夠強大。對於孩子來說,情緒就是主要的驅動力,驅動力會形成肌肉記憶,從而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指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錯誤的目的,而這些錯誤的目的是建立在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觀念上。
影片中,伊桑逃課去逛街、把成績單餵狗、讓哥哥偽造請假條、被老師趕出教室,各科成績掛紅燈等一系列不良行為,都成功得到了老師和父母的關注,還給人一種「越被關注越得寸進尺」的誤解。
而換到新學校後,這些令人厭惡的行為卻沒有滋長,反而收斂很多,其實是他內心認為父母已經不愛他了,寧願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吃苦也不願意再見到他。第一次父母周末看望伊桑,他還念念不舍,第二次面對父母的看望,他卻沒表現出過度的熱情,慢慢地對生活失去信心,變得抑鬱、自閉,甚至放棄了叛逆的勇氣。
在我看來,伊桑的不良行為並不是真的搗蛋,而是折射出兩個錯誤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和自暴自棄,而這些目的的背後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換句話說,當歸屬感和價值感得不到滿足,伊桑在某種程度上就感覺不到作為一個孩子的存在,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只能用不良的行為來博取關注。
03保持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和孩子終身成長的秘訣
尼克家訪時對伊桑父母說,一個8歲的孩子,做同齡人會做的事情竟然那麼吃力,還有承擔所有人的不理解,連自信心都被摧毀了,連畫都不畫了,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是啊,摧毀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摧毀TA 的自信心,而摧毀一個人的自信心,先從壓制情緒開始。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因為疼痛哇哇大哭,很多家長做法是先安撫一下,發現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失去耐心就大聲呵斥,甚至加上幾巴掌,孩子有可能被嚇到便停止哭泣,家長卻錯誤地以為暴力管制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書中指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做父母的傀儡。他們是來奮鬥、探索、茁壯成長和享受生命的,在這段旅程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鼓勵。
因此,當家長不能及時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時,孩子便學會用壓制情緒的方式來獲取父母的好感。久而久之,這種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不願意敞開心扉,經常對自己生氣、自責、自我貶低,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然而在大多數人眼裡,管理好情緒是成長的表現,因此要竭盡全力壓制住情緒。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為伊桑是用叛逆搗蛋來發洩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發洩自己的孤苦,而伊桑自暴自棄的背後其實是因為總被下命令,沒有得到情緒的釋放造成的。因為自暴自棄,伊桑無意中也扼殺了自己的天性,在這一點上,伊桑是不幸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如果還沒有被發現,可能是暫時沒找到打開它的開關。可太多的孩子就是沒來得及找到開關,天性就已經被扼殺了,再也找不到打開開關的鑰匙。可以說,因為尼克的出現,伊桑又變成了幸運的孩子。
可是,生活中哪裡會有那麼多「尼克老師」?作為父母,我們把很多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更加懂事,更加出色,可是我們似乎忘了,孩子成長需要時間,孩子畢竟只是一個孩子。
我們經常說,百人百性,孩子也是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只有當我們用一顆平靜、平和的心,去觀察孩子、體悟孩子,才能讀懂孩子成長的調性,然後根據孩子的特色循循善誘,打造一條適合的成長道路。
04 事實上,伊桑只是生活裡許多孩子的縮影,接下來,我就結合生活中許多「伊桑爸爸」來談談現實教育意義。
1.我們都說無條件地愛孩子,實際上孩子更愛我們
看過這樣一個節目:孩子和媽媽互相打分.在節目開始,媽媽回答了同一個問題「孩子最讓你頭疼的是什麼」
「他總是丟三拉四」
「總是不聽話,讓我生氣」
「一天到晚地哭,煩死了」
......
由於媽媽的吐槽和抱怨,沒有一個媽媽給孩子打滿分,其中一個媽媽只打了5分。
接下來輪到孩子們回答問題了「你最喜歡媽媽哪一點?」
沒想到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我媽媽長得很漂亮」
「我喜歡媽媽做的飯」
「媽媽很辛苦」
......
讓人吃驚的是,所有孩子都給媽媽打了滿分。在孩子眼裡,父母總是完美的。孩子不經意間對父母的愛,總能讓人溼了眼眶。而孩子犯錯時,負面情緒的驅動下,我們按照自以為是正確的方法去批評指責孩子,還欺騙自己是為孩子好。
很多父母,總是能挑出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聽話、不懂事、成績不好,習慣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甚至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我們總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孩子何嘗不愛我們呢 ?請記得,是孩子給了我們為人父母的成就感,無論如何,記得對他們說聲謝謝!
2.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無助
一般說來,叛逆行為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心理學家認為:逆反心理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而叛逆的心理背後潛藏的是孩子積壓的不被表達的情緒,這些情緒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號,只是被父母輕易地忽略了。而臺灣教授洪麗瑜說過:
「國人文化的關係,並不接受負面情緒」。
凡是跟負面情緒有關的信號,人們總是本能地反彈出去,我們潛意識裡擔心自己失控,也不允許孩子發洩,所以孩子的同理心和情緒認知能力,實際上在教育的過程中被分解重塑了。
從教育學的角度,毫不誇張地說,伊桑之所以叛逆,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虐待」,被父母否定,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還被要求「聽話」,他內心的痛苦和壓抑得不到抒發,只能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越叛逆的孩子,越說明他心裡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
因此,當一個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父母先不要一味指責和埋怨,著急解決問題,而是先弄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理解叛逆行為是每個孩子走向成熟的正常過度階段,關愛並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幫助孩子正確識別、理解和處理情緒,才能循序漸進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改善親子關係。
3.保持良好的傾聽,不做「直升機父母」
孩子的理智不夠強大,靠情緒來驅動行動,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因此,作為父母要保持良好的傾聽,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臨床心理學家Dr.Jonice Webb 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真實的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被稱作CEN)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感,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當孩子遇到問題,產生情緒時父母應該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接納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角度準確地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是愛他們的。
當然,也不要像直升機一樣徘徊在孩子周圍,過度關心和控制孩子的狀況。有的父母認為,自己24小時關注著孩子就是對孩子最無私的愛。殊不知,這種做法是最貪婪的表現。一旦孩子做出令人不滿意的舉動,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冒犯自己,為自己的感受買單。
凡事過猶不及。當我們無意識的將自己帶入「直升機」模式,就會干擾孩子應對生活的能力。因此,關係孩子和過度反應之間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需求和邊界。
所以,適當放棄對孩子的掌控權,不操控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才是真正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結語: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在一個需要被愛、被看見、被尊重的自己。那些苦惱叛逆的孩子,心裡必定藏著不被看見的委屈。
我們應該反思,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否真的「看見」了孩子? 因為,看見,是生命的源動力,是真正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