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每個生命都應散發活力

2020-12-06 柒悅夏

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著名演員阿爾米·汗自導自演的經典兒童教育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的教育的故事,上映以來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獲得了寶萊塢第53屆Filmfare Awards 電影獎中的最佳影片獎。

8歲的伊桑,是個對世界充滿驚奇和快樂的男孩,喜歡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來感知世界,可他在成人的眼中是個嚴重的問題兒童,不得已被父母送去寄宿學校。在新環境裡,身上的壞標籤讓伊桑變得更加孤獨和沉默寡言。直到尼克老師的出現,發現患有讀寫障礙的他竟有著有極強的藝術天賦,在尼克愛的力量感化下,伊桑變得自信陽光,找回了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如伊桑一樣的小孩,他們面臨的可能是父母的命令和威脅,被父母輕視、否定自己的感受,甚至犯錯時被體罰,因此學會了躲避責罰而撒謊,或者在學校惹事生非博取父母的關注,亦或是表現出叛逆的行為讓大人操心,但是他們沒有伊桑幸運,只能活在不被重視的角落裡,成了成人眼中的「問題少年」。

這部電影暴露了教育視覺下父母與孩子的矛盾衝突,具有極強的現實教育意義。但是尼克這個人物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用愛的力量,幫助孩子找到人生價值感,實現他們的終身成長。在這樣的對比與衝擊下,更值得作為家長的我們反覆觀看。

接下來,我就從伊桑身上,來深度剖析一下,每個孩子能夠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最重要的三個課題:無條件的愛、價值感與歸屬感、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01、批評與指責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無條件的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電影中,我們可以反覆看到伊桑孤獨的身影,甚至可以從他的眼神裡,散發出來求救的信號,無一不裹挾著心碎、冰冷、失望、痛苦。

伊桑內心的獨白無疑給觀眾提了個醒,我們總是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把好孩子簡單地等同於聽話的孩子,習慣了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伸,卻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這樣的事實,因此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尊重、理解和愛,這也讓孩子與我們漸行漸遠。

而伊桑的「特殊」引起了尼克的注意,在尼克的幫助下,伊桑變得自信,也讓觀眾看到了信任、尊重、安全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從下面的細節中,可以看出尼克對伊桑的幫助:

在課堂上列舉愛因斯坦等許多名人克服重重困難後獲得成功的故事,告訴伊桑也會成為那樣的人,並給予鼓勵和信任。請求校長讓自己給伊桑開「小灶」,利用課餘時間,用遊戲的方式幫助伊桑撿回學習的信心,充分尊重伊桑,培養了健全的人格,並且鼓勵他繼續繪畫。為伊桑舉辦繪畫比賽,給他充分發揮所長的機會,最後伊桑的繪畫勝出,作為學校校刊封面,也獲得了全校師生的一致認可。

經過尼克的努力,伊桑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變得自信,也敢於表達自己。之所以他能有這麼大的改變,是因為尼克發自內心地把伊桑當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來對待,他相信足夠的信任、尊重、安全感可以讓孩子變得勇敢且自信。

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並不能像機械那樣簡單的拼湊,還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因果關係,也正因為這些複雜關係的疊加,讓我們感受到完整的生命力是不斷迭代、創造出來的。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看到很多父母因孩子成績不及格破口大罵,因孩子有許多壞毛病而嘮叨,更甚者有虎爸狼媽式教育,因而孩子變得膽小怯懦還不承認自己的過錯,他們把孩子簡單地當成機械體,變成了善於考試、聽話的機器,殊不知孩子一旦受到傷害無力自保時,屈辱感和羞恥感便會產生。

正如樊登老師在《陪孩子終身成長》提到:停止嘮叨,停止大喊大叫,是我們作為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貢獻。無條件地愛孩子,並非不能批評,恰恰因為無條件的愛,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用正確的方式教導。

地球上的星星

02、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是歸屬感與價值感的需求,而成年人看到的卻是孩子的無理取鬧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個孩子終身,所尋求的東西有兩樣,一個叫做歸屬感,另一個叫做價值感。更直白點說,歸屬感指有人愛,值得被愛;價值感就是認為自己有價值,得到他人認可。

為什麼孩子會急於尋求這兩樣呢?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發現,小嬰兒在6個月之前完全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他們感覺跟媽媽是一體的,媽媽就是全世界,這種時期被稱作「共生期」;而當嬰兒發育到6個月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好像自己是缺失的,這個時期被稱「本位覺」,這種巨大的落差導致自己向外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心靈上得不到這種落差的彌補,隨著年齡的增長,便會更加瘋狂地做出一些舉動向外索取或者證明自己。但在許多父母看來,這是無理取鬧的表現。

而一個孩子的感情是非常豐富且細膩的,因為他們的理智還不夠強大。對於孩子來說,情緒就是主要的驅動力,驅動力會形成肌肉記憶,從而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指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錯誤的目的,而這些錯誤的目的是建立在如何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觀念上。

影片中,伊桑逃課去逛街、把成績單餵狗、讓哥哥偽造請假條、被老師趕出教室,各科成績掛紅燈等一系列不良行為,都成功得到了老師和父母的關注,還給人一種「越被關注越得寸進尺」的誤解。

而換到新學校後,這些令人厭惡的行為卻沒有滋長,反而收斂很多,其實是他內心認為父母已經不愛他了,寧願把他送到寄宿學校吃苦也不願意再見到他。第一次父母周末看望伊桑,他還念念不舍,第二次面對父母的看望,他卻沒表現出過度的熱情,慢慢地對生活失去信心,變得抑鬱、自閉,甚至放棄了叛逆的勇氣。

在我看來,伊桑的不良行為並不是真的搗蛋,而是折射出兩個錯誤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和自暴自棄,而這些目的的背後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換句話說,當歸屬感和價值感得不到滿足,伊桑在某種程度上就感覺不到作為一個孩子的存在,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只能用不良的行為來博取關注。

03保持孩子的天性,是父母和孩子終身成長的秘訣

尼克家訪時對伊桑父母說,一個8歲的孩子,做同齡人會做的事情竟然那麼吃力,還有承擔所有人的不理解,連自信心都被摧毀了,連畫都不畫了,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是啊,摧毀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摧毀TA 的自信心,而摧毀一個人的自信心,先從壓制情緒開始。

比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因為疼痛哇哇大哭,很多家長做法是先安撫一下,發現孩子哭得更厲害了,失去耐心就大聲呵斥,甚至加上幾巴掌,孩子有可能被嚇到便停止哭泣,家長卻錯誤地以為暴力管制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在《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麼辦》書中指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做父母的傀儡。他們是來奮鬥、探索、茁壯成長和享受生命的,在這段旅程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鼓勵。

因此,當家長不能及時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時,孩子便學會用壓制情緒的方式來獲取父母的好感。久而久之,這種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會錯誤地認為自己有致命的缺陷,不願意敞開心扉,經常對自己生氣、自責、自我貶低,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然而在大多數人眼裡,管理好情緒是成長的表現,因此要竭盡全力壓制住情緒。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認為伊桑是用叛逆搗蛋來發洩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發洩自己的孤苦,而伊桑自暴自棄的背後其實是因為總被下命令,沒有得到情緒的釋放造成的。因為自暴自棄,伊桑無意中也扼殺了自己的天性,在這一點上,伊桑是不幸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如果還沒有被發現,可能是暫時沒找到打開它的開關。可太多的孩子就是沒來得及找到開關,天性就已經被扼殺了,再也找不到打開開關的鑰匙。可以說,因為尼克的出現,伊桑又變成了幸運的孩子。

可是,生活中哪裡會有那麼多「尼克老師」?作為父母,我們把很多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更加懂事,更加出色,可是我們似乎忘了,孩子成長需要時間,孩子畢竟只是一個孩子。

我們經常說,百人百性,孩子也是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只有當我們用一顆平靜、平和的心,去觀察孩子、體悟孩子,才能讀懂孩子成長的調性,然後根據孩子的特色循循善誘,打造一條適合的成長道路。

04 事實上,伊桑只是生活裡許多孩子的縮影,接下來,我就結合生活中許多「伊桑爸爸」來談談現實教育意義。

1.我們都說無條件地愛孩子,實際上孩子更愛我們

看過這樣一個節目:孩子和媽媽互相打分.在節目開始,媽媽回答了同一個問題「孩子最讓你頭疼的是什麼」

「他總是丟三拉四」

「總是不聽話,讓我生氣」

「一天到晚地哭,煩死了」

......

由於媽媽的吐槽和抱怨,沒有一個媽媽給孩子打滿分,其中一個媽媽只打了5分。

接下來輪到孩子們回答問題了「你最喜歡媽媽哪一點?」

沒想到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我媽媽長得很漂亮」

「我喜歡媽媽做的飯」

「媽媽很辛苦」

......

讓人吃驚的是,所有孩子都給媽媽打了滿分。在孩子眼裡,父母總是完美的。孩子不經意間對父母的愛,總能讓人溼了眼眶。而孩子犯錯時,負面情緒的驅動下,我們按照自以為是正確的方法去批評指責孩子,還欺騙自己是為孩子好。

很多父母,總是能挑出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聽話、不懂事、成績不好,習慣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甚至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我們總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孩子何嘗不愛我們呢 ?請記得,是孩子給了我們為人父母的成就感,無論如何,記得對他們說聲謝謝!

2.叛逆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無助

一般說來,叛逆行為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心理學家認為:逆反心理是人與人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而叛逆的心理背後潛藏的是孩子積壓的不被表達的情緒,這些情緒傳遞著各種各樣的信號,只是被父母輕易地忽略了。而臺灣教授洪麗瑜說過:

「國人文化的關係,並不接受負面情緒」。

凡是跟負面情緒有關的信號,人們總是本能地反彈出去,我們潛意識裡擔心自己失控,也不允許孩子發洩,所以孩子的同理心和情緒認知能力,實際上在教育的過程中被分解重塑了。

從教育學的角度,毫不誇張地說,伊桑之所以叛逆,是因為成長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虐待」,被父母否定,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還被要求「聽話」,他內心的痛苦和壓抑得不到抒發,只能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越叛逆的孩子,越說明他心裡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

因此,當一個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父母先不要一味指責和埋怨,著急解決問題,而是先弄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理解叛逆行為是每個孩子走向成熟的正常過度階段,關愛並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幫助孩子正確識別、理解和處理情緒,才能循序漸進減少孩子叛逆的行為,改善親子關係。

3.保持良好的傾聽,不做「直升機父母」

孩子的理智不夠強大,靠情緒來驅動行動,大吼大叫只會讓孩子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因此,作為父母要保持良好的傾聽,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臨床心理學家Dr.Jonice Webb 認為:

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不關注孩子真實的想法,這種童年期情感忽視(被稱作CEN)會造成孩子的低自尊與自卑感,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鬱。

當孩子遇到問題,產生情緒時父母應該蹲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接納孩子的情緒,站在孩子角度準確地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明白父母永遠是愛他們的。

當然,也不要像直升機一樣徘徊在孩子周圍,過度關心和控制孩子的狀況。有的父母認為,自己24小時關注著孩子就是對孩子最無私的愛。殊不知,這種做法是最貪婪的表現。一旦孩子做出令人不滿意的舉動,父母就會認為孩子冒犯自己,為自己的感受買單。

凡事過猶不及。當我們無意識的將自己帶入「直升機」模式,就會干擾孩子應對生活的能力。因此,關係孩子和過度反應之間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父母清楚地知道孩子的需求和邊界。

所以,適當放棄對孩子的掌控權,不操控孩子,學會傾聽孩子的感受才是真正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結語: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在一個需要被愛、被看見、被尊重的自己。那些苦惱叛逆的孩子,心裡必定藏著不被看見的委屈。

我們應該反思,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是否真的「看見」了孩子? 因為,看見,是生命的源動力,是真正的慈悲。

相關焦點

  •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
    每個孩子,都是地球的上的星星,這部電影,適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小編最近熬夜,在看電影,有些電影,熬夜也要看完,不然會後悔。比如,《地球上的星星》,一開始,是家裡的一個小可愛要看,我就給他放了這部電影,剛剛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第一感覺就覺得這名字很好聽,地球有了星星才會更加美麗,也特別留意這部電影。大半夜,心血來潮,拿著電腦放電影,看著看著,許久沒有流淚的我,有好幾次都淚崩了。
  • 地球上的星星:在愛的教育下,每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星星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一部教育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我相信在看過這部影片之後對於教育的意義會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地球上的星星》這部影片是由印度天王級巨星阿米爾·漢導演並出演的一部電影,講述了8歲的小男孩伊夏和他「另類」老師的故事。伊夏是老師眼中不合格的學生,他數學很差、英文也不佳甚至連簡單的單字都拼寫不好,但他又是一個很特別的小孩,因為萬物在他眼中獨有色彩。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尋找閃光點才能更好的教育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孩子是一個家庭乃至國家未來的希望。正因為有了他們,我們才會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嚮往。每一個孩子都是落於人間的天使,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無條件地關愛他們。一直以來,關於描寫孩子的影視作品很多,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部關於特殊兒童教育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
  •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星星,每顆星星都閃閃發光
    有關家庭教育的電影很多,但是關於老師教育孩子的電影卻很少。老師作為孩子的「第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地球上的星星》便是一部講述一個八歲男孩和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的故事。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千裡馬,就看我們是不是伯樂了
    《地球上的星星》有沒有這麼一種感覺,當我們想說點什麼卻又無法訴諸語言時,是很「憋屈」的。就像是被人扼住了咽喉般,俗話叫有苦說不出,啞巴吃黃連,讓人心煩意亂。那麼,尚未具備完善表達能力的孩子呢?無論是在任何學科中,都需要閱讀這一基本能力,若是不具備這種能力,是很可怕的。具有閱讀障礙的孩子與旁人無異,唯一區別是在閱讀學習中,經常性的丟字、加字、不能理解文字意思、無法專注閱讀。在《地球上的星星》這部印度電影中,主人公小伊就患有這種特殊的疾病:閱讀障礙。不可否認,印度電影近些年發展迅速,總是能出現一些「驚為天人」的作品。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不是標準化競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好的父母和老師擅於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給予他們舞臺去發揮和創造。但更多的大人,卻把孩子當作了流水線上的產品,沒有辦法接受他們的「特殊」。阿米爾·汗導演的印度高分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揭露了這個殘酷的教育現狀。
  • 願每個星星的孩子都能重歸地球
    在我們當中有這麼一群孩子被稱為「星星的孩子」 。他們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際溝通障礙,聽力、視力都很正常卻對你叫而不應、視而不見;他們多數容貌俊美,但智力發展不均衡,可能智商超常,也可能智力不足。因此,在糾正孤獨症兒童的行為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個性」與「障礙」的區別,只要不妨礙他人,不妨礙公共秩序,不影響個人健康,那就不是「障礙」,就可視為孩子的「個性」,忽略即可,這樣孩子與家長都輕鬆。目前, 對孤獨症兒童的幹預模式逐步由醫學模式轉向社會模式。某種意義上, 協助患兒適應生活與生存即為「治療」。
  • 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裡,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為什麼一定要成為全才,為什麼一定要有出息,不會拼寫有什麼關係,不會繫鞋帶又有什麼關係,你懂得什麼是想像,你能畫出美麗的池塘夜色嗎。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別人無法超越的那一面,可悲的不是有其他方面表現的比別人差,而是有些人一輩子都發現不了自己最閃光的那一面。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每個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賦如果沒有只是暫時沒找到打開它的開關——《地球上的星星》《地球上的星星》在和尼克相處的日子裡,伊夏和尼克都慢慢的成熟了起來。我們經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其實我們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是千裡馬,只要因材施教,每一個孩子都會綻放出自己的光芒。就像這部電影的題目——《地球上的星星》。
  • 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星星
    作者:舸艦來源:開課啦星球(ID:kaikela87)你是否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擁有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美麗?印度影星阿米爾汗自導自演的一部獲獎電影:《地球上的星星》,用將近三個小時,講述了一個學習態度很差的九歲兒童伊夏。
  • 願每個星星的孩子都能重歸地球--中國數字科技館
    願每個星星的孩子都能重歸地球2020-12-02 12:14:00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別用「唯成績論」去看他
    但是無論如何,家長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應該把成績看作是孩子的全部,家長可以看重孩子的成績,但是也應當看到孩子身上的其他閃光點,就像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一樣。《地球上的星星》這部電影的主人公不是一些平常的人,而是印度的一些問題兒童。
  • 每一個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最閃耀的星星
    阿米爾·汗我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印度寶萊塢知名演員、導演、製片人。他出演的很多電影都是非常值得觀看的,2008年,他通過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獲得了寶萊塢最佳導演獎,這部電影就是《地球上的星星》,豆瓣評分8.9,非常值得觀看,具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哦。
  • 《地球上的星星》影評: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珍貴寶藏
    導語:《地球上的星星》影評: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珍貴寶藏Hello,大家好,我是小依影評在我的印象裡每個教室裡都會存在調皮搗蛋的孩子,而這些孩子常常被老師們稱為「問題學生」,當老師對待這些「問題學生」時往往會採取兩個極端。要麼放任不理,要麼嚴厲批評。
  • 《地球上的星星》: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總有一天會走出路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兒童劇情型電影,影片由阿爾米·汗執導並參演,達席爾·薩法瑞,塔奈·切赫達,維品·沙爾馬等主演。影片於2007年12月21日上映。《地球上的星星》是印度著名男星阿米爾-漢自導自演的首部作品,推出後很快獲得熱烈響應,獲得印度本土電影獎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故事三項大獎,在出品大量電影的印度,官方選擇此片出徵奧斯卡,足見其的受歡迎程度。
  • 每個孩子都一顆閃亮的星星,盡情地敞開胸懷擁抱每個孩子吧
    其實,身為一個有著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常常也會開學焦慮,一是,孩子的學業上需要更加的操心;二是,自己的作息的時間需要調到孩子的作息時間,很多事情沒辦法完成。比如,她們下課了會跑到講堂上拉著語文老師講故事,有說有笑,或是有個別孩子會叫老師「媽媽」,老師也會用調侃的語氣說到:"這個孩子,腦子壞了"。或許在孩子的眼裡,老師永遠是那個最可親可愛的人,像「家長"一樣關心,愛護,教會她們知識。3當我問女兒,老師平時喜歡你們嗎?
  • 《地球上的星星》影評
    看著滿天的星星,在蒼茫的夜空中散發著光芒。每顆星星都有自己本身所特有的光芒。 由阿米爾.汗精心製作並領銜主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是一部關於教育題材的電影。正如那每顆閃亮的星星一樣,每個孩子都會綻放自己獨特的光彩。
  • 《地球上的星星》阿米爾汗的高分神劇,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星
    hello,這裡是影視新風尚~大家都知道,孩子的世界潔白一片,美好又純淨。他們有無窮無盡的想像力,魚兒會飛嗎,下雨是天上的水龍頭忘關了嗎,那是樹還是一個穿鬥篷的人,家裡的掃把會和哈利波特的一樣飛起來嗎?孩子們稀奇古怪的問題,經常把大人難倒。
  • 每個人都是最耀眼的星星
    不知何時不流眼淚已經成了變成熟的代表了,現在的你不管有多難受,多痛苦,都要自己忍受。夜晚的時候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依然要微笑著告訴家人「我很好」,但其實真正的你已經不堪負荷了。其實你是一顆星星,只是你自己沒有發現,你一直在發光發亮,你身上有著他人沒有的優點,而你卻在仰望其他的星星。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人與別人完全一樣,每個人的人生軌道都不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是一顆最獨特星星。
  • 《地球上的星星》:每顆星星都應該閃爍
    《地球上的星星》是由印度國寶級的演員阿米爾汗執導並主演的一部兒童劇情類電影。該片講述了一個8歲的小男孩在他所讀寄宿學校的美術老師幫助下尋回屬於自己的那份純真與快樂的故事。該片於2007年12月在寶萊塢上映,第二年獲得寶萊塢多項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