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2020-12-06 虎虎升薇

我:你哭什麼?

Elsa:我怕你生氣。嗚嗚嗚嗚……

假期剛宅家裡,就感覺和Elsa氣場哪裡不太對。

吃午飯前Elsa就讓我約小區裡的同學下午門口小公園玩。邊吃著飯還邊來問我了幾遍:阿姨有沒有回覆呀?

雖然也提前給Elsa打了預防針,告訴她所有的事情可能都會存在兩種結果,但是當同學媽媽很久終於回復今天外出時,Elsa還是心情很低落。

這個孩子心情一低落,就開始各種作。

我說我帶你出去玩,我們一起去門口小公園搭帳篷,Elsa先說好,又突然找出畫筆,要開始畫畫。

那我也覺得可以,還幫忙一起找素材讓她選,選好之後她突然又說自己不會畫,開始發脾氣。明明這個畫她上次畫過還不錯,這樣子絕對是作了。

於是我又提議:那媽媽帶你出去玩,可以去麥當勞吃點點心,一周一次,今天可以吃哦。上次想吃沒到時間。

這麼喜愛的事,Elsa竟然也無動於衷,還是各種鬧脾氣。

這下我的招數基本用盡了,出去玩沒有小朋友陪伴她不開心,畫畫覺得自己畫不好不開心,帶她出去吃點心,也沒有興趣。

我也有點不耐煩了,想著這孩子什麼情況。

然後我只好祭出大招,告訴她ipad存了一部《灰姑娘》新電影,她馬上歡呼雀躍,開始看起來。

我想這下該開心了吧,自己也剛好利用這一個小時出頭喘口氣,弄弄自己的事情。並計劃在她看完電影後,帶她出去小公園玩耍。

誰知看完電影,Elsa並沒有很開心,而是很生氣的來找我,我很納悶,明明我在閣樓上還聽到樓下傳來多次笑聲呢。

Elsa告訴我,因為這部電影很多都是片段組成,沒有以前的兩部好看,這理由也能怪到我頭上,我真是醉了。

這下我真的生氣了,板著臉兇Elsa:你怎麼總是這樣?什麼事情都要跟媽媽鬧個脾氣!

想著可能還是在家的原因,把孩子憋壞了,於是我提議帶她出去玩,讓她先去上個廁所準備出門。

Elsa哭喪著臉去上廁所,然後我就聽見她在廁所抽泣。

接著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當Elsa說怕我生氣時,我哭笑不得,一臉黑問號:是你作的要命,總衝我發脾氣才對呀!卻不知怎麼地同步在腦海裡蹦出來以前看到的兩個心理學實驗:

實驗一: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發明了「視覺的懸崖」裝置以觀察嬰兒的深度知覺,簡稱「視崖」實驗,卻也意外發現嬰兒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原來是即使意識到潛在危險,如果在懸崖尾端等待的母親做出害怕的表情,嬰兒會拒絕向前爬行,相反如果母親露出高興的表情,大部分嬰兒都會毫不猶豫的爬向母親。嬰兒這種情緒的社會參照行為從7、8個月就開始具備,從最親密的養育人那裡尋找信息、理解和評價情景,並不斷加強。還沒有習得語言前,這種情況非常明顯,但在孩子能夠自主交流後,這種情況也並不會消失不見,依然是親子交流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經典的視崖實驗

實驗二:義大利教授佐拉蒂有一次在研究猴子腦細胞時發現,猴子在做某個動作時,大腦中某個特定位置的神經元就立即處於激活狀態,更神奇的是,猴子在觀察別的猴子甚至是人在做同樣動作時,這個神經元也立即處於激活狀態。也就是說,當猴子什麼都沒做,只是看到別人在做,也會激活特定位置的神經元。仿佛這些神經元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動作。後來在人類的大腦中也發現普遍存在這種鏡像神經元,不僅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鏡像反應,而且對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也會產生鏡像反應。

鏡像神經元

從以上兩個實驗可以看出,本身因為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的存在,行為和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看到別人打哈欠我們也打哈欠,看到悲傷的畫面我們會落淚,而在親子養育中,孩子的情緒社會性參照一直會非常重視養育人的反饋,也就是說孩子情緒的反應往往就是大人情緒照在在鏡子中的結果。

腦海裡30秒這些實驗片段莫名交織在一起,我突然意識到,Elsa也許說的沒錯。我表面上是沒有怎麼發脾氣,或者說站在我的立場上我沒有覺得自己發脾氣,但是在Elsa看來,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就是在衝她發脾氣,她馬上就能捕捉到,心裡也特別清楚。

當孩子捕捉到父母生氣的信號時,無力解決的他們往往特別排斥這種感覺,加上「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他們也很容易模仿或者說被傳染這些情緒。所以Elsa也表現出跟我相似的情緒趨同性。

是呀,從約小朋友開始,我其實就憋著一股氣,真實想法是:媽媽好不容易有假期陪你還不夠,還要約其他小朋友,真是有點煩躁呢。雖然面上還算和氣引導,但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一定出賣了我的內心。而孩子這面鏡子,其實給我映像的一清二楚而我還不自知。

Elsa說完,帶著又委屈又傷心的表情,哭得稀裡譁啦。好在我們的結解開了,我抱著她跟她道歉,經過這麼情緒的一通發洩,她總算平靜下來。於是我們一起出去玩耍,才感覺這一天的情緒惡性循環終於止住了。

每個父母都有一面情緒的「照妖鏡」,你覺得自己面上和和氣氣,不妨照照孩子這面鏡子,說不定就會發現「黑色的氣體從周身散發出來」。

所以,即使已為人父母,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這樣做也是在幫助孩子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有情緒是很正常的。那怎麼做才是給孩子示範好的情緒處理榜樣呢?

自我覺知,特別是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很多父母發脾氣而不自知,所以我們需要鍛鍊對自我情緒的覺知能力。只有當你每時每刻能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變化,才能再談如何掌控它。

很多時候,父母可以在工作場合或對外場合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並不代表他們在家就能很好的管理情緒,畢竟孩子熊起來也真的是想讓人上火。

就算語言上沒有衝突,也並不代表父母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能過關。這種隱性的問題長期籠罩家庭氛圍的話,一定會傳染給孩子,引發諸多養育問題。

可以採用記錄、錄像等方式幫助自己提高情緒覺知能力,先認識自己的情緒,再提高情緒的管理能力。

進行復盤,或及時交流,掌握按下情緒暫停鍵的本領

很多父母在覺知之後就可以控制自己了,但也有很多父母就算覺知到了,依然會不斷發脾氣。這時候就需要針對每次場景進行復盤分析,找出共性,或者和孩子進行交流,一起復盤下次碰到事情怎麼做合適。

要找到那個能暗下自己情緒的暫停鍵,父母需要不斷摸索。不管是及時離開衝突地點,或者默念三遍「親生的」咒語……只要開始尋找,每個父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個情緒暫停鍵。

多往「親子銀行」存錢,用愛充滿親子關係,淡化情緒衝突的負面影響

父母和孩子因為相互的關心關係,免不了發生一些情緒衝突,這也是生活中的常態。最大的招自然是讓愛充滿親子關係,那自然就會淡化情緒衝突的負面影響。

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往「親子銀行」存錢,只要這個親子關係生態裡滿是愛的環繞,偶爾的情緒衝突也沒什麼大不了,接納自己,接納孩子,接納父母子女一場不容易。

聽到Elsa說「我很害怕你生氣」,其實我很慚愧。我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心靈成長環境,我相信天下父母都是這個想法。

那不妨經常用孩子這面鏡子照照自己,我今天衝孩子笑了嗎?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的笑嗎?讓家庭充滿歡笑,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育兒先育已。

———end———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他們接受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表達何種情緒,他們都會急切地表示無條件認同。但問題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導孩子應對消極情緒的技巧。面對孩子的感受,這類父母採取的是不幹涉的理念,似乎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父母的使命就圓滿完成了。我決定們可以把這三個類型的家庭教育作為三面鏡子,請父母們經常自覺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為戒。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3、要解決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的情緒調整是關鍵。家長應完全接納孩子,保持耐心和快樂,尊重孩子,並作出不懈的努力讓孩子信任你、依戀你,建立與你相處的安全感。二、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產生原因普通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應。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情緒的產生一般經過「刺激—評估—產生」三個環節。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賴馬先生的語言特點非常突出,善於寫有韻律的短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段落和重要意義的表達上,他喜歡用朗朗上口的兒歌,這樣方便孩子記憶和誦讀。所以我會覺得他的書適合大人用來療愈自己,又能用通俗易懂語言影響孩子,真的是一舉兩得。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從心理學來說,每當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伴隨著時間、我們的客觀認知評價,以及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而逐漸緩和。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困擾,甚至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右腦已經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感知到各種情緒,所以孩子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通常會是右腦先體驗到情緒和非語言的感情,左腦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發育成熟,不能進行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由於大腦發育的特點,孩子的情緒容易敏感,比較容易發生波動,因此,孩子在生活中有的時候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對於孩子來說,乾巴巴地為他們灌輸情緒的概念,他們並不能夠真正地理解並運用,通過形象化的方式來解釋情緒,更能夠加深孩子們的體會感,引發孩子的思考,幫助她們懂得處理情緒。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學習如何將複雜的情緒形象化地表達出來,可以用一些不同的動物來表達不同的情緒,例如兔子表達的是一種溫和平靜的情緒,狼表達的是一種兇猛,暴躁的情緒等。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歲的鵬鵬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感到很生氣,回家後媽媽叫他吃飯,他把怒氣遷怒到媽媽身上,就在這時,家裡的小狗跑過來蹭鵬鵬小腿,試圖安撫小主人,卻被發脾氣的小主人一腳踢到陽臺,小狗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就這樣從陽臺掉下去,摔死了。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認知巴納姆效應,控制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情緒反應類型!
    Hockenbury)的《發現心理學》一書,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狀態,涉及三個不同的部分:主觀體驗,生理反應以及行為或表達反應。除了試圖定義什麼是情緒外,研究人員還試圖識別和分類不同類型的情緒。然後可以將這些情緒組合起來以創造其他情緒(例如幸福+期望=興奮)。為了更好地了解什麼是情緒,讓我們集中研究情緒的三個關鍵要素,即主觀體驗,生理反應和行為反應。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情緒有多少種呢?伊扎德分解出十種基本的情緒:喜悅、興趣—興奮、驚訝、悲傷、憤怒、厭惡、輕視、恐懼、害羞和內疚,他認為其他情緒都是這十種基本情緒的組合。這些情緒的大多數,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出現。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相關動物研究指出,人類不是唯一有感受的生物,動物面對危險會產生戰或逃或僵的行為和心理反應。這些反應看來非常「情緒化」。然而,在動物王國裡,哺乳類動物演化出一套複雜的溝通方式,跟同類進行內在狀態的交流,這使牠們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
  • 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世界上有一個叫做"靜止臉實驗"就以清晰的實驗數據告訴我們父母把控好情緒的重要性。"靜止臉實驗"告訴我們父母情緒把控是關鍵1、何為"靜止臉實驗"?"靜止臉實驗"是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這個實驗之初是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表現得非常開心,積極地與母親進行交流。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他們剛剛和一個孩子吵完架後,沒過多久就不記得了,又玩到一塊去了。這表現出了孩子們對情緒宣洩的一種渴望。這種情緒的大爆發也讓孩子看到了情緒的破壞力有多麼強。二、繪本把抽象的怒氣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更加直觀。運用了隱喻和象徵的手法,富有創意,能帶給人們滿足感。怒氣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非常抽象的情緒。不過,作者通過圖畫的形式把孩子的情緒表現了出來。
  • 2021考研心理學知識點: 情緒的種類
    2021考研心理學知識點: 情緒的種類 推薦:歷年考研題目 | 歷年考研分數線查詢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1)基本情緒每一種基本情緒都有它的生理機制、內部體驗和外部表現,並有不同的適應功能。當代心理學家常把喜怒哀懼看做是最基本的情緒。基本情緒可以分為兩類: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是與接近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包括快樂、興趣、滿足和愛等。一般認為,積極情緒有三個重要的適應功能,即支持應對、緩解壓力、恢復被壓力消耗的資源。而消極情緒是與迴避行為相伴隨產生的情緒,如痛苦、悲傷、憤怒、恐懼等。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情緒是表達我們反應的很真實的東西,我們身體像個容器,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容器會爆了,噴出來亂丟在空氣裡,傷害周圍的人,尤其是親近的人,他們再還回來,也同時傷害了自己。 我們壓抑它,時間長了,不往冒,但會留給自己,從而讓自己身體生病,心理出問題。 那麼,如何和它相處是合適的呢?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2.孩子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孩子身上的情緒表現是非常直接的,他們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喜怒形於色。所以當負面情緒產生後,孩子們會本能地將其不佳掩藏地表現出來,孩子們沒有控制情緒的意識,也不了解控制情緒的方法和技巧。3.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這使得他們內心的對於外界環境刺激的承受能力很有限。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 鏡像神經元讓「天使」變「惡魔」?
    這個發現證明在猴腦存在一種特殊的神經元,能夠像照鏡子一樣通過內部模仿而辨認出所觀察對象動作行為的潛在意義,並且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後來人們將這一神經元命名為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被認為是近代神經學上最具意義的研究之一,它解釋了其他人、周邊環境對我們自身精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