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你哭什麼?
Elsa:我怕你生氣。嗚嗚嗚嗚……
假期剛宅家裡,就感覺和Elsa氣場哪裡不太對。
吃午飯前Elsa就讓我約小區裡的同學下午門口小公園玩。邊吃著飯還邊來問我了幾遍:阿姨有沒有回覆呀?
雖然也提前給Elsa打了預防針,告訴她所有的事情可能都會存在兩種結果,但是當同學媽媽很久終於回復今天外出時,Elsa還是心情很低落。
這個孩子心情一低落,就開始各種作。
我說我帶你出去玩,我們一起去門口小公園搭帳篷,Elsa先說好,又突然找出畫筆,要開始畫畫。
那我也覺得可以,還幫忙一起找素材讓她選,選好之後她突然又說自己不會畫,開始發脾氣。明明這個畫她上次畫過還不錯,這樣子絕對是作了。
於是我又提議:那媽媽帶你出去玩,可以去麥當勞吃點點心,一周一次,今天可以吃哦。上次想吃沒到時間。
這麼喜愛的事,Elsa竟然也無動於衷,還是各種鬧脾氣。
這下我的招數基本用盡了,出去玩沒有小朋友陪伴她不開心,畫畫覺得自己畫不好不開心,帶她出去吃點心,也沒有興趣。
我也有點不耐煩了,想著這孩子什麼情況。
然後我只好祭出大招,告訴她ipad存了一部《灰姑娘》新電影,她馬上歡呼雀躍,開始看起來。
我想這下該開心了吧,自己也剛好利用這一個小時出頭喘口氣,弄弄自己的事情。並計劃在她看完電影後,帶她出去小公園玩耍。
誰知看完電影,Elsa並沒有很開心,而是很生氣的來找我,我很納悶,明明我在閣樓上還聽到樓下傳來多次笑聲呢。
Elsa告訴我,因為這部電影很多都是片段組成,沒有以前的兩部好看,這理由也能怪到我頭上,我真是醉了。
這下我真的生氣了,板著臉兇Elsa:你怎麼總是這樣?什麼事情都要跟媽媽鬧個脾氣!
想著可能還是在家的原因,把孩子憋壞了,於是我提議帶她出去玩,讓她先去上個廁所準備出門。
Elsa哭喪著臉去上廁所,然後我就聽見她在廁所抽泣。
接著就發生了開頭的那一幕。
當Elsa說怕我生氣時,我哭笑不得,一臉黑問號:是你作的要命,總衝我發脾氣才對呀!卻不知怎麼地同步在腦海裡蹦出來以前看到的兩個心理學實驗:
實驗一: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發明了「視覺的懸崖」裝置以觀察嬰兒的深度知覺,簡稱「視崖」實驗,卻也意外發現嬰兒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原來是即使意識到潛在危險,如果在懸崖尾端等待的母親做出害怕的表情,嬰兒會拒絕向前爬行,相反如果母親露出高興的表情,大部分嬰兒都會毫不猶豫的爬向母親。嬰兒這種情緒的社會參照行為從7、8個月就開始具備,從最親密的養育人那裡尋找信息、理解和評價情景,並不斷加強。還沒有習得語言前,這種情況非常明顯,但在孩子能夠自主交流後,這種情況也並不會消失不見,依然是親子交流中的一個普遍現象。
實驗二:義大利教授佐拉蒂有一次在研究猴子腦細胞時發現,猴子在做某個動作時,大腦中某個特定位置的神經元就立即處於激活狀態,更神奇的是,猴子在觀察別的猴子甚至是人在做同樣動作時,這個神經元也立即處於激活狀態。也就是說,當猴子什麼都沒做,只是看到別人在做,也會激活特定位置的神經元。仿佛這些神經元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動作。後來在人類的大腦中也發現普遍存在這種鏡像神經元,不僅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鏡像反應,而且對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也會產生鏡像反應。
從以上兩個實驗可以看出,本身因為人類的「鏡像神經元」的存在,行為和情緒是很容易「傳染」的,看到別人打哈欠我們也打哈欠,看到悲傷的畫面我們會落淚,而在親子養育中,孩子的情緒社會性參照一直會非常重視養育人的反饋,也就是說孩子情緒的反應往往就是大人情緒照在在鏡子中的結果。
腦海裡30秒這些實驗片段莫名交織在一起,我突然意識到,Elsa也許說的沒錯。我表面上是沒有怎麼發脾氣,或者說站在我的立場上我沒有覺得自己發脾氣,但是在Elsa看來,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就是在衝她發脾氣,她馬上就能捕捉到,心裡也特別清楚。
當孩子捕捉到父母生氣的信號時,無力解決的他們往往特別排斥這種感覺,加上「鏡像神經元」的作用,他們也很容易模仿或者說被傳染這些情緒。所以Elsa也表現出跟我相似的情緒趨同性。
是呀,從約小朋友開始,我其實就憋著一股氣,真實想法是:媽媽好不容易有假期陪你還不夠,還要約其他小朋友,真是有點煩躁呢。雖然面上還算和氣引導,但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一定出賣了我的內心。而孩子這面鏡子,其實給我映像的一清二楚而我還不自知。
Elsa說完,帶著又委屈又傷心的表情,哭得稀裡譁啦。好在我們的結解開了,我抱著她跟她道歉,經過這麼情緒的一通發洩,她總算平靜下來。於是我們一起出去玩耍,才感覺這一天的情緒惡性循環終於止住了。
每個父母都有一面情緒的「照妖鏡」,你覺得自己面上和和氣氣,不妨照照孩子這面鏡子,說不定就會發現「黑色的氣體從周身散發出來」。
所以,即使已為人父母,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這樣做也是在幫助孩子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有情緒是很正常的。那怎麼做才是給孩子示範好的情緒處理榜樣呢?
自我覺知,特別是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很多父母發脾氣而不自知,所以我們需要鍛鍊對自我情緒的覺知能力。只有當你每時每刻能感受到自己情緒的變化,才能再談如何掌控它。
很多時候,父母可以在工作場合或對外場合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並不代表他們在家就能很好的管理情緒,畢竟孩子熊起來也真的是想讓人上火。
就算語言上沒有衝突,也並不代表父母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能過關。這種隱性的問題長期籠罩家庭氛圍的話,一定會傳染給孩子,引發諸多養育問題。
可以採用記錄、錄像等方式幫助自己提高情緒覺知能力,先認識自己的情緒,再提高情緒的管理能力。
進行復盤,或及時交流,掌握按下情緒暫停鍵的本領
很多父母在覺知之後就可以控制自己了,但也有很多父母就算覺知到了,依然會不斷發脾氣。這時候就需要針對每次場景進行復盤分析,找出共性,或者和孩子進行交流,一起復盤下次碰到事情怎麼做合適。
要找到那個能暗下自己情緒的暫停鍵,父母需要不斷摸索。不管是及時離開衝突地點,或者默念三遍「親生的」咒語……只要開始尋找,每個父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個情緒暫停鍵。
多往「親子銀行」存錢,用愛充滿親子關係,淡化情緒衝突的負面影響
父母和孩子因為相互的關心關係,免不了發生一些情緒衝突,這也是生活中的常態。最大的招自然是讓愛充滿親子關係,那自然就會淡化情緒衝突的負面影響。
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往「親子銀行」存錢,只要這個親子關係生態裡滿是愛的環繞,偶爾的情緒衝突也沒什麼大不了,接納自己,接納孩子,接納父母子女一場不容易。
聽到Elsa說「我很害怕你生氣」,其實我很慚愧。我希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心靈成長環境,我相信天下父母都是這個想法。
那不妨經常用孩子這面鏡子照照自己,我今天衝孩子笑了嗎?是發自內心的歡喜的笑嗎?讓家庭充滿歡笑,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育兒先育已。
———end———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