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鏡像神經元讓「天使」變「惡魔」?
■將新聞進行到底
近日,重慶12歲小女孩在電梯內對一歲半男童施暴的新聞讓人們不寒而慄。在人們眼中,兒童幾乎是純潔、天真、無邪的代名詞。如今,「天使」怎麼幹上了「魔鬼」的勾當,一時間,究竟是環境還是基因導致其犯罪的爭論喋喋不休。
就在這一事件被人們瘋狂議論的同時,一個嶄新的名詞——鏡像神經元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有研究表明,在人類的大腦神經中,鏡像神經元是一個特殊的家庭成員。當人們看到同類做出一個行為時,其就會被激發,這令我們人類有共情同理心。如果鏡像神經元缺失,實施暴力者就根本不能感知被害者的痛苦,因此,其更容易施暴。鏡像神經元究竟為何物,此種說法是否科學?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源於一個美麗的偶然 猴實驗讓科學家發現鏡像神經
「和科學界很多重要發現一樣,鏡像神經元的發現也是一個美麗的偶然。」談及鏡像神經元的發現,安定醫院兒科主任崔永華如是說。
時間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一隻猴子坐在義大利帕爾馬大學神經科學家喬柯摩·裡佐拉蒂的實驗室裡。這不是一隻普通的猴子,科學家事先在它大腦中負責計劃和執行動作的區域植入了一些細小的電線。每當這隻猴子抓起花生放入嘴裡時,其腦部區域的部分細胞就會被激活,這時實驗室的監視器就會發出聲音。
一次很偶然的情況下,這隻實驗猴看到另外一隻猴子抓起花生放進嘴裡,接著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當另外一隻猴子抓起花生放進嘴裡時,連接實驗猴子腦部電線的監視器也發出了聲音。但是,這隻實驗猴子當時並沒有做任何動作,只是在看另外那隻猴子吃花生。這意味著當猴子看見其他猴子把花生放進嘴裡時,腦部的部分細胞也會被激活,其所發生的情況和猴子自己把花生放進嘴裡時一模一樣。
這個發現證明在猴腦存在一種特殊的神經元,能夠像照鏡子一樣通過內部模仿而辨認出所觀察對象動作行為的潛在意義,並且做出相應的情感反應,後來人們將這一神經元命名為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的發現被認為是近代神經學上最具意義的研究之一,它解釋了其他人、周邊環境對我們自身精神的影響。
堪稱「心理科學DNA」 鏡像神經元讓人有共情、會模仿
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例如,看到其他人被電擊產生痛苦表情,會對以往自己被電擊的痛苦產生回憶,從而體味到對方的痛苦;看到對方在吃東西,會不自覺地吞咽口水;看到別人打球,就渾身充滿了力量……
「鏡像神經元自從發現以來,已被預測為『心理科學的DNA』,被認為將是認知科學的骨架之一。」崔永華說,鏡像神經系統的核心特徵是,通過相應腦區的激活,建立內部的行為表徵從而「親身經歷」其觀察到的他人行為來實現理解他人行為、意圖、情緒等,而且在模仿、共情、語言理解、社會交往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有研究發現,剛剛出生僅幾分鐘的嬰兒,在看到大人伸出舌頭時,就能做出同樣的動作。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人類兒童都喜歡模仿。科學家認為,兒童的鏡像神經元使他們能夠觀察其他人的動作,並模仿看到的東西。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心理學家帕特麗夏·格林費爾德表示:「鏡像神經元為文化的進化和演變提供了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如今我們知道,鏡像神經元能夠直接吸收文化。每一代人都是通過模仿、觀察,來教育下一代人的。」
在中國科學院健康與遺傳心理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黃佳看來,鏡像神經元對人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可能是靈長類動物,尤其是人類理解他人行為意圖的重要神經機制。她說:「鏡像神經元是個很形象的名字,如同一面鏡子,看到別人做什麼就像自己感同身受一樣。」比如,雖然人家手裡並沒有箱子,但看到別人在做搬箱子的動作,就能理解別人是在搬箱子,甚至還可以僅僅通過動作,就判斷那個虛無的箱子可能的重量,這種行為意圖的理解能力,對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有人認為重慶女孩對男童施暴就是因為鏡像神經元缺失,導致她喪失了「共情」,所謂共情就是俗話說的「感同身受」,鏡像神經元缺失使她不能將他人所體會的情感過程轉移到自己身上,所以她就不會感受到被施暴男童的痛苦。然而,黃佳表示,就實施暴力者而言,不能簡單地從神經機制上去解釋,更不能簡單地去從某種神經系統功能是否缺失層面上找原因。她認為,一個個體的行為,尤其是這些極端暴力行為的發生,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性格、認知能力、當時的情緒狀態、環境因素以及施暴者本人的成長環境、生活狀態、社會支持等,應該綜合考慮。
兒童易模仿暴力行為 暴力未泛濫多虧超級反射控制
正如崔永華所言,鏡像神經元將虛擬與現實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2006年1月,《媒介心理學》曾刊文稱,兒童在看有暴力情節的電視節目或者玩有暴力情節的遊戲時,鏡像神經元以及大腦中多個與暴力有關的區域同時都被激活,這使兒童更有可能在現實中使用暴力。
加州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Marco Iacoboni博士專門研究神經系統與社會行為的關係,對鏡像神經學有著獨到見解。據他介紹:「在人的腦細胞中有一整套系統,會讓我們對外界的情況做出模擬、通感、代入的反應。如果讓孩子接觸到任何有暴力傾向的事物,不論通過什麼方式——電視、遊戲、電影等,都會刺激他們的鏡像神經元,讓孩子們對這些暴力場景感同身受,使自己置身其中並將看到的行為模擬到自己身上。」
那麼為什麼現實中,暴力鏡頭導致犯罪的案件實際並不是讓人感覺無處不在呢?確實,暴力場景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文學、遊戲到影視作品,如果人們都因為看到這些場景就被鏡像神經元引導著做出相應舉動,那我們的社會豈不是要遭大殃了。而之所以目前沒有導致如此不堪的後果,就要歸功於超級反射了。「這一系統控制著底層鏡像神經元,即為後者的源系統。超級反射因人而異,決定了一個人會受到鏡像神經多大影響。每個人的控制力不同,但這一點在人類的神經系統中屬於哪個領域,如何運作,目前還不得而知。」Iacoboni說。
10歲前同情心發育不全 應避免兒童過多接觸暴力內容
由於兒童樣貌純真,眼神看起來天真無邪,一直都被大家習慣性當作天使,其實關於兒童暴力問題古已有之。
專家指出,同情心是人類道德的根源。雖然幾乎大部分動物都具有同情心,但程度是不一樣的,這個與人大腦的發育有關。人類應該是最具有同情心的動物,這也是人類作為高等生物不同於其他生物的原因。大腦發育越低等,同情心也就越少。
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同情心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到10至12歲時,孩子們的同情心從認識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擴展到陌生人身上,這階段被稱作抽象同情心階段。孩子們對處於劣勢的人,無論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區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對他人表現出仁慈和無私,那麼我們就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掌握情商中的同情心技能了。而在這之前,同情心是發育不全面的。
因此,專家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看有暴力鏡頭的影視作品時或者接觸暴力遊戲時,家長應當加以引導和控制;同時,媒體也應加強正確引導,避免孩子過多接觸暴力情節和遊戲,並指導家長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交流,而不是簡單地放任不管或嚴令禁止。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