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2020-12-05 曹姐有話說

大腦邊緣系統能調節身體機能、內在狀態,並和社會連結

情緒是一門複雜的科學領域,包含對文化、心智歷程以及大腦機能的研究。

相關動物研究指出,人類不是唯一有感受的生物,動物面對危險會產生戰或逃或僵的行為和心理反應。這些反應看來非常「情緒化」。然而,在動物王國裡,哺乳類動物演化出一套複雜的溝通方式,跟同類進行內在狀態的交流,這使牠們成為一個獨特的群體。

從這層意義來說,情緒是一種內在歷程的反映,而且能跟同類進行外在的溝通和交流。伴隨著這種溝通和交流的是負責中介情緒和動機的相關大腦系統,也就是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保羅?麥克林(Paul MacLean)提出「三腦一體假說」(triune brain hypothesis)闡述他的觀點。即大腦是由獨立又相互連結的三部分組成:位於最裡層的腦幹、處於中間層的邊緣系統,以及最外層的新皮質。

腦幹被視為最「原始」的大腦構造,也稱為爬蟲類腦。隨著動物不斷演化,處於腦幹外層的邊緣迴路被哺乳類動物繼承下來,逐漸發展為腦的一部分。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amygdala,調節重要的情緒,例如恐懼、憤怒和悲傷);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大腦的「營運長」,執行注意力分配的控制功能);海馬回(hippocampus,調節外顯記憶,將脈絡形成記憶的「認知圖譜繪製者」);下視丘(hypothalamus,神經內分泌的調節場所,透過平衡荷爾蒙使身體和大腦進行溝通);眶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orbitofrontal cortex,把一連串作用過程整合起來,包括情緒調適和自傳式記憶)。

雖然邊緣系統沒有明顯界限,但各種神經迴路確實傳遞同種類的神經傳導物質,也具有各物種的共同特徵。邊緣活動的影響範圍很廣,下至腦幹區,上至大腦的第三層,即新皮質(neocortex,或大腦皮質)。

邊緣系統不僅能調節腦幹,還能調節跟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互動時所產生的內在狀態,包括身體機能。的確,邊緣系統的活動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哺乳類動物都對社會世界感興趣:因為社會交流可以幫助他們調節身體機能! 與他人的內心世界溝通是哺乳類動物的能力之一,這也使我們成為一種精細複雜且好奇的社會動物。

隨著靈長類動物在哺乳綱這龐大階級裡不斷進化,大腦也進一步產生變化。進化不僅是長出新構造,也指舊神經迴路適應新的功能。因此,邊緣系統最外層的眶前額葉和前扣帶回區,也被認為是大腦不斷進化的新皮質的一部分。

新皮質在人類身上進化得最為徹底。人類能夠進行高度抽象的感知、構思以及推理,是由於新皮質具有錯綜複雜的皺褶。新皮質的運作,尤其是在大腦前額葉區域,能使我們靈活地思考,反思一些抽象概念,例如自由和未來,並且用語言向他人描述這些複雜的想法。雖然語言本身並不能充分代表我們的想法,但是仍能使我們遠離實際的束縛。這種自由能使我們進行創造或毀滅。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符號系統,能讓我們操控世界以及身邊的人,也可以讓我們跨越通常將彼此心靈阻隔的時空界限進行溝通。

古希臘詩人亞裡斯多芬(Aristophanes)寫道:「語言能讓心靈展翅飛翔。」新皮質使人變得開化,並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這個由腦幹、邊緣系統以及新皮質組成的「三腦一體」架構,可能會讓人以為進行抽象推理以及使人開化的新皮質是大腦發號施令的地方。

事實並非如此,至少情況不是如此簡單。我們已經知道,推理思考會受到情緒以及身體作用過程的深遠影響;新皮質的活動也受到邊緣系統和腦幹神經活動的直接影響,因此較「高層次」、進化較為徹底的新皮質本身並不發號施令,跟社會、情緒以及身體運作相關的其他大腦區域,會直接形塑新皮質的抽象感知和推理思考。

大腦透過情緒和社會相連結

幾乎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有社會連結,這在母親和初生幼仔之間表現最為明顯。哺乳類動物的大腦邊緣區包含兩種重要過程:(a)維持原始的「身體——大腦」機能的平衡,例如:心跳、呼吸、睡眠周期;(b)從外界接收資訊——尤其是從其他哺乳類動物的社會世界。

杏仁核對知覺以及面部反應的外在呈現具有重要作用,並且對於調節情緒來說也非常關鍵。這種雙重的內——外機能會使哺乳類動物具有一種獨特的趨向:我們都很關注其他個體的內在心理狀態——尤其是親代對子代的關注。這種趨向使得親代能夠發展出一套均衡方法,調節子代的心理狀態,而且也體現在老鼠、猴子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比如人類)身上。像爬蟲類,兩棲類以及魚類等低等動物,缺少進化的邊緣迴路,因此不會對同類的內在心理狀態大驚小怪,也不會像哺乳類動物一樣,進行有情緒反應的社會生活。相較之下,人類能與他人甚至其他哺乳類動物進行情感交流,包括現在或許就坐在你腳邊的狗狗。

鏡像神經元能辨識他人心理而有所反應

所有哺乳類動物都依靠高度進化的邊緣迴路來「解讀」同類的內在心理狀態;除此之外,靈長類動物似乎已經發展出一種獨特能力,產生與同類相似的心理狀態。當靈長類動物看到同類做出有意圖的外在行為時,牠們會表現出特定反應。

由於人類進化出獨特的大腦新皮質和語言功能,所以不僅能夠意識和調和心理狀態,還能推測他人內心的想法。目前我們正慢慢揭開讓這種不可思議的社會功能得以發生的神經運作原理。

大約十年前,「鏡像神經元」首次在猴子身上被發現,在人類身上發現則是後來的事。神經科學家這項振奮人心的發現,在同理心、文化和人際關係的本質研究領域裡引起了一連串令人振奮的話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文化、大腦與發展中心」的馬可?亞科波尼(Marco Iacoboni)與其他研究人員在人類身上發現了鏡像神經元,而他的同事目前正在研究鏡像神經元在跨文化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上如何發揮作用。

我們可以從鏡像神經元進一步看出,大腦如何進化成一個複雜連結體。

社會動物可以解讀彼此的外在表情和內在心理狀態,因此透過進化而生存得更久,這也使得鏡像神經元讓我們容易而準確地對他人的心理做出反應。這種在社交環境中「解讀心理」,決定他人是敵是友的能力,有著深遠的生存價值。

因此,我們具有遺傳而來的同理心,也擁有心理感知能力,兩者都根植於進化的過程。

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強大作用之一是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經驗。同理心讓我們把自己置於他人的立場上,我們會透過鏡像神經元系統在內心產生的狀態,來獲知他人的心理狀態。另外,理解他人的情緒跟我們的覺察力以及對自身的理解都有直接關係。

對親子關係而言,當父母擁有心靈直觀能力,能察覺自己及他人的內心並表達出來,似乎就具備心智的連貫性,而這種連貫性跟孩子的健全發展有關。

不過就目前所知的知識來說,我們還不知道親子關係良好或欠佳(讓孩子健康成長或為孩子帶來傷害),是如何對鏡像神經元系統產生影響和作用。關於這種系統在親子間日常同理互動中如何作用,或者對成人理解自己生活、敘述生命故事的方式有什麼影響,我們也不得而知。這些問題都是這激勵人心的新興領域裡值得研究的面向,並且未來可能會有所成果。

兩人心意相通=彼此大腦神經整合一致

許多進行情緒研究的學科領域認為,這種難以捉摸的過程具有整合的功能。有些學者認為情緒把生理(身體)、認知(資訊處理)、主觀(內在知覺)以及社會(人際互動)這些作用過程連結在一起。部分學者則分析了情緒調節與被調節之間的關係:情緒對心智具有調節作用,同時也受到心智調節。

臨床醫生發現他們試圖描述情緒時,會陷入一種思考循環狀態:當你對某件事有強烈感受時會萌生情緒;而感受則會在你有情緒時產生。研究人員和臨床觀察者在思考情緒時,總是陷入這樣的概念循環,原因或許是他們一直在描述全貌的一部分——正如盲人摸象的古老故事一樣,而全貌又和人的情緒跟神經整合的作用過程有關。整合作用就是在一個龐大系統裡把各自獨立的部分連結在一起,神經整合則是神經把身體及大腦某一區域的活動與另一區域連結起來。

在大腦內部,所謂的「聚合區」(convergence zones)擁有分布廣泛的神經元,它們會延伸到大腦的不同區域,把各區輸入的資訊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機能性的整體。前文描述到的聚合區包括眶前額葉皮質和海馬回。聚合區對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活動有整合作用。其他神經活動則由胼胝體(一種帶狀神經組織,負責大腦兩半球之間神經資訊的傳遞)負責整合。

另外,小腦也負責把廣泛分布的不同區域相互連接。而上文提到的杏仁核,也含有大量的輸入和輸出神經纖維,能夠連接感知、肢體動作、生理反應以及社會互動這些不同的元素。

把情緒視為一種神經整合的結果,能讓我們思考情緒對個人各項機能的廣泛影響。這也能讓我們明白,大腦調節正常可以使各功能保持平衡,但若受到損害,就可能發生情緒調適紊亂,後果就是「無法整合」。

在人際互動中,當我們的心理處於整合狀態,就可以在情感上跟雙方產生連結。這種心心相連的結果,發生在個人主觀的內在心理狀態得到另一人的尊重,並且對方有所反應的時候。我們會感到自己在對方的心裡佔有一席之地,而這種情形可以視為兩人大腦活動的整合:本質上是神經的整合,外在表現則為人際互動。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一、為什麼孩子總是情緒不定1.孩子的大腦發育有一定的特點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和大腦的發育過程有著重要的關係。人的大腦發育有一定的特點,大腦分左右腦兩個部分,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主管著人的情緒,能使我們實現溝通,而左腦是主管人的邏輯、秩序、求實、語言和線性的。
  • 跟孩子講道理根本沒用:了解孩子原始人人格,溝通變得更加簡單
    人的大腦是個三重大腦,分為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其中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說白了,就是讓我們遇到危險時,可以快速做出本能反應。而情緒腦,就是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我們經常出現的無名火等,都是因為情緒腦在作怪。最後的理智腦是主管認知的。我們家長需要明白的是,雖然理智腦比較高級,但是比起來本能腦和情緒腦,它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
  • 和孩子一溝通就針尖對麥芒?來試試這招情緒冰山理論法!
    女主米爾德麗德性格激烈頑固,一味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與愛人、孩子溝通,真是讓人既同情也心痛。也許她之所以那麼執著的原因是無法原諒自己與女兒的那場爭吵。這樣一位執著尋找兇手的母親,同樣也是一個口出惡言會詛咒女兒的母親。在電影閃現出來的回憶鏡頭中,可以發現她與女兒的關係並不融洽。
  • 兩種方案,讓孩子輕鬆控制情緒大腦和理性大腦
    這和大腦結構及運作機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分: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腦核部分是掌管人類日常基本生活的處理,包括呼吸、心跳、覺醒、運動、睡眠、平衡、早期感覺系統等,因此也被稱之為「生存大腦」。而腦緣系統主要是負責行動、情緒、記憶處理等功能,因此我們經常稱之為「情緒大腦」。
  • 可以讓孩子慢慢增強認同感,來改善他們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的缺失
    s心理專家姚春水曾經講過一個理論:在個體通過系統化的精神發展訓練方法解決身體問題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會保留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價值感。然而,內心價值感的缺失會降低他人對自己的認同感,從而縮小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
  • 心理學:跟從情緒走進自我
    情緒是一種語言,是內心最真實的反應。當一個人用不好自己情緒的時候,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欠缺的。當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他是優雅的。復旦大學網紅教授說:「當一個人言行自如的時候,她是優雅的」。因此當一個人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他的語言是自如的。每個人都希望與人優雅地交流!
  • 《掌控自我》,找到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重新掌控自我
    當你真正掌控自我,完成身心合一,你將飛躍式成長,無堅不摧。本書作者朱建軍是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從事過30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 在30多年的心理諮詢過程中,他不斷反思,總結出了一套適用於解決問題的萬物方法論 — — 找到自己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來掌控自我。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情緒控制不到位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年紀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強,並且對於自己的情感也只懂得簡單地用"開心"或者"不開心"來描述,但對於其他的情感例如驚喜、驚訝、憂鬱等情感卻很模糊。
  • 這個訓練開發孩子大腦,同時教會孩子專注、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能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正念對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成年人有很多好處,許多成年人通過正念和冥想訓練,舒緩了生活中的壓力和焦慮,淨化自己的心靈,正念冥想日益成為自我身心訓練的有效途徑。既然正念的技巧對成年人這麼有幫助,為什麼不教給我們的孩子呢?在許多教育發達的國家,正念對兒童的好處已得到認可。
  • 和孩子溝通太難?家長可學學「PAC理論」,警惕溝通心態失衡現象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以前很聽話的孩子,為什麼上學了之後經常和父母起爭執?說他兩句,就轉身關門,對什麼教育都充耳不聞。其實,這種情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常見,父母和孩子之前平常的對話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演變為爭吵。媽媽對兒子說:"你快點把作業做完,不要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做。"
  • 哈佛醫學博士:語言暴力會改變孩子大腦結構,對其造成不可逆傷害
    多數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鮮少會注意到自身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而一些話不經意間從口中說出時,很有可能會予以孩子一生難以改變的影響。著名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曾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在研究中發現:語言暴力能夠輕易的影響孩子大腦區域中的胼胝體、海馬回、和前額葉,這些大腦關鍵結構管理著孩子的感覺、認知、情緒、思考、決策,而當孩子長期在打壓式育兒環境下成長,在本能反應下大腦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使的孩子性格變得負面
  • 父母和孩子溝通難?運用「溝通視窗」:讓娃主動放大「公開象限」
    而是想要去了解雙方之間的思想以及想法,首先就要進行一定的溝通交流,想法都是通過溝通交流的基礎上獲得的,若是沒有進行溝通交流,怎麼才能夠去了解對方的思想以及想法,都是要通過溝通交流過程中的語言以及點點滴滴,從而去了解到雙方之間的想法。因此溝通交流是了解雙方想法的唯一途徑,若是沒有進行溝通交流,是不能夠能夠去了解到對方的想法。
  • 只知大腦分左右,不知大腦分上下,鍛鍊孩子的上下腦有效控制情緒
    上、下腦說到上下,我們就聯想到樓房,那麼我們就將整個大腦想像成一個二層小樓房。上層大腦由大腦皮層及其各個部分構成,下層大腦由腦幹和邊緣區域構成。上層大腦主要控制人的思維,控制人的情緒、道德、自我認知等,支配著我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上層大腦需要人發育到二十多歲才能完全成熟,所以上腦又叫「高極腦」。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所以,家長和老師在陪伴和教育自閉症孩子的長期過程中,常常表現出明顯的焦慮、不耐煩,生氣發怒,甚至打罵、體罰孩子。大人把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和錯誤行為施加到了孩子身上。而自閉症孩子天生高度敏感。當他們感知到來自周圍大人輕視、不滿和憤怒的情緒後,往往促使他們變得更加焦慮和引發壞情緒。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難以溝通,認為孩子不懂事——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苛求了。所謂少不更事,孩子對所見所聞的事物其實是能夠做出反應的,孩子們也並非家長們想像中的那般不懂事,他們只是尚未掌握將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家長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 。想要解決這些矛盾,關鍵還在於親子之間做到互相理解。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看到孩子哭鬧,自己也火冒三丈,要麼"眼不看為淨",自己遠離哭鬧的孩子,讓孩子哭個夠,要麼分分鐘炸毛,對孩子一頓打。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如果用錯誤的方法解決了孩子的情緒失控,也只是暫時性的解決,並且這種解決是表面上的,並沒有進入孩子的內心,連接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是因為家長並沒有明白孩子為什麼突然情緒失控,陰晴不定。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呢?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他們莫名的自尊、敏感、衝動,劇烈到讓人心驚又心碎。 然而,這並非他們所願。同樣不好受,身處震蕩中心的,恰恰就是他們。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 宅家期間,「孤島效應」正在影響孩子的學習,家長注意到了嗎?
    就像是一個人獨自被困孤島上,各種情緒襲來一樣。2、「孤島效應」在學生身上的體現長期「宅家」,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無法適應這種封閉空間的生活與學習,從而引發情緒崩潰。這種情緒崩潰不是突然出現的,是一天一天慢慢積累下來的。不僅會出現做作業拖拉,粗心大意的情況,還會演變成逃避學習,沉迷遊戲等。
  • 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情緒暴力化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發酵、忍耐、壓抑;這三種活動方式貫穿於整個情緒暴力化過程中,其活動的一般規律是:發酵——忍耐——壓抑——發酵——忍耐——壓抑……循環反覆交錯,或直至情緒暴力化,或情緒自我消化。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式目的,就是達到自我消化,抑制情緒暴力化。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一、情緒發酵方程式的解析。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人有兩個大腦,一個是動物腦,也叫情緒腦,另一個叫理性腦。當你生氣時,你的大腦蓋子就會打開,動物腦就露出來,你的行為就會被它主導,如情緒化、不理智等,把情緒亂丟出去,傷害他人也氣了自己。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用一些方式,讓大腦蓋子合起來,我們的理智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