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在門口看到一個場景。
一位媽媽送兒子去上學,孩子下車的時候狀態還挺好的。結果媽媽牽著兒子到門口,打算讓兒子自己進去的時候,兒子突然抱緊媽媽,不讓媽媽走了。
媽媽被兒子突然抱住,雖愣了下,但也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溫聲對孩子說:"你乖乖進去上課,今晚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可是孩子還是緊緊抱著媽媽不放手。
這時候已經快要上課了,看著其他小孩子乖乖的走進校門,門口越來越冷清,老師也上來安慰孩子,讓孩子進去上課。可是兒子就是不聽,抱著媽媽不讓走。
安慰了許久。媽媽又趕著去上班,火氣漸漸上來,就硬把孩子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扒開,對著孩子說:"你不去上課,你要幹嘛。要在這裡站一天嗎?"
兒子被媽媽的動作和語氣嚇到,抽抽噎噎的哭了起來。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不耐,又對著兒子說:"哭什麼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快點進去上課。"
媽媽說完,想牽孩子的手進去學校,被孩子甩開,孩子也跑走了。
具體後續結果,孩子還是被媽媽帶走了。
像孩子這樣突然來情緒,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有碰到。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的失控就是孩子不懂事、任性的表現。
像那種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結果孩子看見某樣東西就喜歡上了,想要叫爸爸媽媽買給他,結果爸爸媽媽不同意,就各種哭、鬧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會怎麼做呢?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孩子情緒失控,家長的錯誤做法
對孩子情感隔離所謂情感隔離,就是任由孩子哭鬧,自己絕對不上去主動安慰。他們面對孩子的情緒,通常都是帶著一副冷淡,不參與的面孔。無論孩子怎麼撒潑,怎麼哭鬧,自己就是不管。
這樣的做法有什麼壞處呢?最大的壞處就是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築起了一道厚厚的隔離牆,將自己保護起來,遠離孩子不良的情緒體驗,以防被傷到。
家長暴力應對習慣採用暴力應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父母,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脾氣暴躁,容易情緒化。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情緒波動比較大,面對孩子的哭鬧,脾氣更容易上來。
看見孩子哭鬧,自己一不順心就用暴力解決孩子的情緒,企圖通過暴力讓孩子安靜。
生活在暴力中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還要承受家長的批評與責罵,他們幾乎不會感受到溫暖。
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標準,對孩子忽冷忽熱有一些家長雖叫家長,卻不具有家長該有的心態。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會溫柔的抱抱、安慰他們。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看到孩子哭鬧,自己也火冒三丈,要麼"眼不看為淨",自己遠離哭鬧的孩子,讓孩子哭個夠,要麼分分鐘炸毛,對孩子一頓打。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如果用錯誤的方法解決了孩子的情緒失控,也只是暫時性的解決,並且這種解決是表面上的,並沒有進入孩子的內心,連接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是因為家長並沒有明白孩子為什麼突然情緒失控,陰晴不定。
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呢?
孩子的情緒失控和大腦的結構和發育有關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是一個趨向變化和完善的過程,大腦裡的各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
《去情緒化管理》一書中提出了被稱為"Brain C"的三個關於大腦的基本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腦是變化著的。
這本書介紹了與大腦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人的腦幹和邊緣系統組成了通常被稱為"爬蟲類腦"的底層區域,它存在於頭骨內大概從鼻梁到脖子上端這一高度的切面上。
構成上腦的部分叫大腦皮質,它存在於前額後頭的位置,是大腦的最外一層。
而上腦的功能,最主要的就是對人的思考、情緒和交際有作用。
上腦的具體作用為:全面的決策和籌劃能力;身心管理能力;個人洞識;靈活性和適應性;共情能力;道德觀。
據科學記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腦的重量僅有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
大腦的發育是遵循有一定規則的,它的發展秩序和規律是按照從後到前、從內到外、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順序來的。
孩子的大腦雖然說在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但在功能上還遠遠差於成人。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腦要完全發育好,要到25歲左右。
所以說,如果讓一個幾歲的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相當於讓這個孩子必須具備有25歲大人的大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孩子的情緒失控有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採用以聲制人的方式。無論是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還是教了孩子很多次作業,孩子都不會的時候,家長要麼批評指責,要麼置之不理,更甚者才去棍棒教育。
孩子的大部分行為習慣,都是從家長那裡直接學習來的。
孩子有時候會鬧情緒,可能是因為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以不當的管教方式激活了孩子"下腦"中的神經元,引發了孩子激烈的對抗情緒。
然而,"上腦"和"下腦"兩個部分,是一對相互支持、共同協作的系統,上腦的發育需要時間,善於接受信息,也更具包容性;下腦則傾向於被動反應,更具叛逆性。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能與情緒失控的孩子進行平靜的溝通,那就要多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多激發孩子的上腦,少刺激孩子的下腦,多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那麼怎樣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呢
首先,安慰孩子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要像孩子表達我們的安慰。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安慰孩子,蹲下來,用溫柔的眼神與孩子對視,或是擁抱住孩子,撫摸孩子的背後。讓孩子知道我們和他在一起。
其次,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發生情緒失控的時候,情緒的種類可能是多種的,而我們父母首要的就是辨別出孩子的情緒屬於哪種類別,是屬於焦躁、憤怒還是屬於其他。
辯識之後,我們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並安慰孩子,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恨難過,媽媽懂你,也會一直陪伴你。"與孩子共情的表達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感。
再次,傾聽孩子當孩子在向我們表達他的心理與情緒時,我們家長要用心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全身心投入孩子的話語中,用心體會孩子的心聲。
最後,反射孩子表達的內容我們在用心傾聽了孩子的話之後,還需要將這些話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用心的聽他們,也在理解他們的心情,他不是一個人,他擁有我們的愛與關注。
我們家長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的步驟就是表達安慰、認同、傾聽、反射的過程。其目地就是為了告訴孩子,無論孩子有什麼樣的情緒,我們都愛他們,會永遠與他們在一起。
處於情緒失控的孩子,需要我們父母的解救,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將孩子帶出壞情緒的同時,培養親子感情,讓孩子快樂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