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2021-01-08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在門口看到一個場景。

一位媽媽送兒子去上學,孩子下車的時候狀態還挺好的。結果媽媽牽著兒子到門口,打算讓兒子自己進去的時候,兒子突然抱緊媽媽,不讓媽媽走了。

媽媽被兒子突然抱住,雖愣了下,但也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溫聲對孩子說:"你乖乖進去上課,今晚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可是孩子還是緊緊抱著媽媽不放手。

這時候已經快要上課了,看著其他小孩子乖乖的走進校門,門口越來越冷清,老師也上來安慰孩子,讓孩子進去上課。可是兒子就是不聽,抱著媽媽不讓走。

安慰了許久。媽媽又趕著去上班,火氣漸漸上來,就硬把孩子的手從自己的身上扒開,對著孩子說:"你不去上課,你要幹嘛。要在這裡站一天嗎?"

兒子被媽媽的動作和語氣嚇到,抽抽噎噎的哭了起來。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不耐,又對著兒子說:"哭什麼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快點進去上課。"

媽媽說完,想牽孩子的手進去學校,被孩子甩開,孩子也跑走了。

具體後續結果,孩子還是被媽媽帶走了。

像孩子這樣突然來情緒,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有碰到。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的失控就是孩子不懂事、任性的表現。

像那種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結果孩子看見某樣東西就喜歡上了,想要叫爸爸媽媽買給他,結果爸爸媽媽不同意,就各種哭、鬧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會怎麼做呢?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孩子情緒失控,家長的錯誤做法

對孩子情感隔離所謂情感隔離,就是任由孩子哭鬧,自己絕對不上去主動安慰。他們面對孩子的情緒,通常都是帶著一副冷淡,不參與的面孔。無論孩子怎麼撒潑,怎麼哭鬧,自己就是不管。

這樣的做法有什麼壞處呢?最大的壞處就是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築起了一道厚厚的隔離牆,將自己保護起來,遠離孩子不良的情緒體驗,以防被傷到。

家長暴力應對習慣採用暴力應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父母,大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脾氣暴躁,容易情緒化。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情緒波動比較大,面對孩子的哭鬧,脾氣更容易上來。

看見孩子哭鬧,自己一不順心就用暴力解決孩子的情緒,企圖通過暴力讓孩子安靜。

生活在暴力中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還要承受家長的批評與責罵,他們幾乎不會感受到溫暖。

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標準,對孩子忽冷忽熱有一些家長雖叫家長,卻不具有家長該有的心態。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會溫柔的抱抱、安慰他們。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看到孩子哭鬧,自己也火冒三丈,要麼"眼不看為淨",自己遠離哭鬧的孩子,讓孩子哭個夠,要麼分分鐘炸毛,對孩子一頓打。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如果用錯誤的方法解決了孩子的情緒失控,也只是暫時性的解決,並且這種解決是表面上的,並沒有進入孩子的內心,連接孩子內心的"渴望"。這是因為家長並沒有明白孩子為什麼突然情緒失控,陰晴不定。

孩子為什麼會情緒失控呢?

孩子的情緒失控和大腦的結構和發育有關孩子大腦的發育過程是一個趨向變化和完善的過程,大腦裡的各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

《去情緒化管理》一書中提出了被稱為"Brain C"的三個關於大腦的基本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腦是變化著的。

這本書介紹了與大腦相關的一些知識:我們人的腦幹和邊緣系統組成了通常被稱為"爬蟲類腦"的底層區域,它存在於頭骨內大概從鼻梁到脖子上端這一高度的切面上。

構成上腦的部分叫大腦皮質,它存在於前額後頭的位置,是大腦的最外一層。

而上腦的功能,最主要的就是對人的思考、情緒和交際有作用。

上腦的具體作用為:全面的決策和籌劃能力;身心管理能力;個人洞識;靈活性和適應性;共情能力;道德觀。

據科學記載,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腦的重量僅有350-400克,大約是成人腦重的25%。

大腦的發育是遵循有一定規則的,它的發展秩序和規律是按照從後到前、從內到外、從下到上、從右到左的順序來的。

孩子的大腦雖然說在外形上已具備了成人腦的形狀,也具備了成人腦的基本結構,但在功能上還遠遠差於成人。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大腦要完全發育好,要到25歲左右。

所以說,如果讓一個幾歲的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相當於讓這個孩子必須具備有25歲大人的大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父母的管教方式對孩子的情緒失控有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多採用以聲制人的方式。無論是面對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還是教了孩子很多次作業,孩子都不會的時候,家長要麼批評指責,要麼置之不理,更甚者才去棍棒教育。

孩子的大部分行為習慣,都是從家長那裡直接學習來的。

孩子有時候會鬧情緒,可能是因為家長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以不當的管教方式激活了孩子"下腦"中的神經元,引發了孩子激烈的對抗情緒。

然而,"上腦"和"下腦"兩個部分,是一對相互支持、共同協作的系統,上腦的發育需要時間,善於接受信息,也更具包容性;下腦則傾向於被動反應,更具叛逆性。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能與情緒失控的孩子進行平靜的溝通,那就要多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為,多激發孩子的上腦,少刺激孩子的下腦,多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

那麼怎樣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繫呢

首先,安慰孩子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要像孩子表達我們的安慰。我們可以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安慰孩子,蹲下來,用溫柔的眼神與孩子對視,或是擁抱住孩子,撫摸孩子的背後。讓孩子知道我們和他在一起。

其次,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發生情緒失控的時候,情緒的種類可能是多種的,而我們父母首要的就是辨別出孩子的情緒屬於哪種類別,是屬於焦躁、憤怒還是屬於其他。

辯識之後,我們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並安慰孩子,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恨難過,媽媽懂你,也會一直陪伴你。"與孩子共情的表達會讓孩子感到安全感。

再次,傾聽孩子當孩子在向我們表達他的心理與情緒時,我們家長要用心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話。全身心投入孩子的話語中,用心體會孩子的心聲。

最後,反射孩子表達的內容我們在用心傾聽了孩子的話之後,還需要將這些話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我們在用心的聽他們,也在理解他們的心情,他不是一個人,他擁有我們的愛與關注。

我們家長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的步驟就是表達安慰、認同、傾聽、反射的過程。其目地就是為了告訴孩子,無論孩子有什麼樣的情緒,我們都愛他們,會永遠與他們在一起。

處於情緒失控的孩子,需要我們父母的解救,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將孩子帶出壞情緒的同時,培養親子感情,讓孩子快樂成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比如佔有欲過強,不喜歡和他人分享,在集體生活中很難與別人相處。如果孩子總是無法把握好情緒,家長又過分地寵溺孩子,孩子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暴躁,甚至用武力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極端性格。再者,若家長在孩子情緒失控時嚇唬或打罵孩子,則會讓孩子感到委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壓抑,喜歡將情緒憋在心裡,時間長了內心就會經常覺得沮喪失落,從而失去孩子該有的天真和爛漫。
  • 鄭爽情緒失控心理分析:絕大數家長會犯的錯,有孩子的一定要注意
    本文4296字,文章略長,簡單易懂,涉及孩子教育,請耐心看完。鄭爽因為情緒問題頻繁上熱搜,在各大營銷號的助攻下,她的人設似乎都快妖魔化了,我也一度懷疑她是不是出現了精神方面的異常,於是我特意找了她最近幾年情緒失控的幾個場景,發現了共性。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3、要解決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的情緒調整是關鍵。家長應完全接納孩子,保持耐心和快樂,尊重孩子,並作出不懈的努力讓孩子信任你、依戀你,建立與你相處的安全感。二、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產生原因普通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應。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情緒的產生一般經過「刺激—評估—產生」三個環節。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負面行為,卻沒看到行為背後的情緒,且大人不能接受孩子的行為,所以打擊孩子情緒誠實的訓練系統,從很小就開始了。 成人常常強迫孩子做出和情緒相反的行為,比如,孩子感受難過,卻被要求平靜;孩子感覺不服氣,卻被要求道歉,孩子沒有感激,卻被要求說謝謝;孩子感到生氣,卻被要求理智。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情緒、定義情緒,通過讓孩子在情境中體驗情緒,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學習和認識情緒。對因建議:情緒臉譜首先,家長需準備好「快樂、傷心、憤怒、害怕」四類情緒的臉譜貼紙(也可由家長或孩子畫出來),並在家中設置一個「情緒區」,比如選定牆上某個區域。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4、過於孤單,雖然早已經開放了二胎,但是很多家庭依然選擇只生一個,這些00後的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過於狐單,因此日後再與別的小夥伴相處過程中,有時會出現不知道該怎麼辦,一旦有事情緒就有可能變得暴躁。綜合以上所述,孩子情緒不穩,一定是有自己的原因,家長平時就需要仔細觀察,找到原因才好慢慢調節孩子的情緒。下面來講父母該如何調節孩子的情緒。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從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一系列的認知變化、情緒體驗、表現行為和生理反應。 在情緒發生、變化和持續的過程,情緒的調節也在發生。
  • 孩子情緒的好壞跟身體密切相關,你知道嗎?善用3R策略調節情緒
    經常有家長反應,孩子動不動就容易情緒敗壞怎麼辦?更令人憂心的是,每當孩子無緣無故鬧情緒時,家長通常會感覺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要如何去應對。今天小圓媽媽去學校接孩子回家,發現孩子有點悶悶不樂,問她是不是被小朋友欺負了,小圓搖搖頭說不是。媽媽又問她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媽媽看了一下價格,一小盒要50多塊錢,物超所值,於是就打算不買了,可是,小明卻不幹了。他看到媽媽要走了,直接就躺在地下打滾,嗷嗷大哭起來。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耶魯大學的心理博士Susan David曾經說過,小時候,一個人釋放情感,父母給予的回應態度,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情商。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情緒控制不到位心理研究表明,孩子年紀小,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都不強,並且對於自己的情感也只懂得簡單地用"開心"或者"不開心"來描述,但對於其他的情感例如驚喜、驚訝、憂鬱等情感卻很模糊。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脾氣是陰晴不定的,但有些孩子脾氣暴躁,脾氣暴躁,情緒極端,這樣的孩子很讓家長煩惱。而且現在經常嗯哪個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的情緒管控不好,小到1歲的,大到小學甚至是高中的,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呢?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四、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知道不良情緒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害處,逐步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大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孩子太小,掌管情緒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還沒有發育完全,他們沒有那麼好的自控力。一個人要在25歲左右,大腦才能完全發育好。有情緒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
  • 睿智燈塔-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那麼,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呢?以下是睿智燈塔育兒導師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適當的給孩子減壓過大的壓力也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家長過於焦慮,在學習上過度幹涉,一不達標就開罵,這些都會使孩子不願意面對而出現厭學現象。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2.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研究表明,父母們要想理解孩子們的感受,必須對情緒有所感知,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感知情緒,不需要你很善於表達自己,不需要你有失控的感受。為了避免情緒失控,這些父母會盡力做個「超級老爸」或「超級老媽」(這種類型的父母有時會對配偶表現出憤怒情緒,同時又擔心孩子目睹這一過程)。為了掩蓋自己的憤怒情緒,這些家長通常選擇迴避與孩子在情緒上進行交流,或者忽視情緒化的瞬間。
  • 學會情緒管理 遠離雞飛狗跳
    談話要和藹,逆反不能叫,交流總微笑。請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孩子哦!    談話要和藹、交流總微笑,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麼能做到呢?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上,北京愛加倍關愛家庭促進中心創始人錢紅林和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圍繞「家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感覺到情緒失控時 立刻按下暫停鍵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有關情緒表達常見的分類大致是「喜怒哀樂愁苦」,而西方心理學把情緒分類細化到幾十種。
  • 3招提升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娃
    情緒就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表現。認識自身的情緒就要引導孩子準確地感知、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接下來,若蘭媽咪將為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通過「3步走」的方式,提升孩子「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第一步: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建立安全信任感。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