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2020-12-04 稚學

0-6歲的孩子還不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即便他們已經能聽懂並接受某些道理,但也不要要求6歲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對待情緒問題。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孩子一生影響深遠,這是一個漫長且反覆的成長過程。如果要想讓孩子擁有正面情緒,家長的有意識培養十分重要。

家長不但要以身作則,還要掌握科學的教養方法。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情緒有多少種呢?伊扎德分解出十種基本的情緒:喜悅、興趣—興奮、驚訝、悲傷、憤怒、厭惡、輕視、恐懼、害羞和內疚,他認為其他情緒都是這十種基本情緒的組合。這些情緒的大多數,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出現。

兒童對情緒的感知與生俱來,到了3歲,基本具備了識別高興、生氣、憤怒、恐懼等主要情緒的能力。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父母需要正確識別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定義情緒以便孩子能夠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

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情緒、定義情緒,通過讓孩子在情境中體驗情緒,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學習和認識情緒。

對因建議:情緒臉譜首先,家長需準備好「快樂、傷心、憤怒、害怕」四類情緒的臉譜貼紙(也可由家長或孩子畫出來),並在家中設置一個「情緒區」,比如選定牆上某個區域。然後,家長與孩子約定,每天家長下班後,或者晚飯前,大家根據當天的心情,把代表「快樂、傷心、憤怒、害怕」的表情貼貼到情緒區裡。最後,固定一個討論時間,比如晚飯後或睡覺前,每個人分享與這個表情相關的故事。通過分享,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描述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可以在描述自己情緒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情緒,學會如何處理情緒。

培養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兒童心理狀態的晴雨表。喜悅、輕鬆、愉快等積極情緒能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學會識別自身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家長需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了解並識別各種情緒,並教導孩子準確表達自身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家長可以通過對話來幫助孩子表達當下的感受,比如「你現在高興嗎?」「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熊嗎?」「你現在是在生氣嗎?」等。同時,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逐漸在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過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表達出來,為孩子進一步的情緒發育和情感認知奠定基礎。

事實證明,孩子越能準確地表達自身情緒,就越能夠和大人順暢地溝通,也越能有效地解決情緒問題。

對因建議:給情緒命名情緒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是單一出現,而是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的複合情緒。弄清情緒狀態並描述清楚這件事對成人來說都不太容易,何況是對情緒概念和詞彙量掌握都不足的孩子。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嘗試將孩子所處的情緒狀態用詞彙說出來,並讓孩子將詞彙與他當下的情緒體驗相對應,並且用對和不對,或者點頭搖頭的方式來進行確認詞彙與情緒體驗是不是匹配。這麼做既可以使家長確認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又可以讓孩子學會並練習為自己的情緒命名。不但降低了家長誤解孩子情緒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水平。

教會孩子應對壞情緒的技巧

當孩子出現各種消極情緒時,家長要及時進行幹預。

首先,家長不要壓制和否定孩子的情緒。家長應努力理解、接納並認同孩子一時的情緒,並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給孩子一個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孩子鍛鍊主動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

其次,家長要協助孩子辨識情緒並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調節。在孩子獨自體驗情緒的時候,並不是說任由孩子隨便處理情緒。家長可以用徵求孩子意見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可以詢問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助,也可以問孩子是想自己待一會兒還是需要家長陪著。如果孩子選擇由家長陪著,還可以進一步詢問需要做什麼,比如「你想媽媽陪著你做些什麼呢?」,或者「爸爸和你出去走走怎麼樣?」,也可以聽孩子的建議做些什麼。如果孩子只想自己呆著,那就不要過度幹預,讓孩子嘗試自己消化情緒。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的情緒管理水平便會慢慢得到提升。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情緒體驗,家長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能讓孩子有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從而排解負面情緒,培養正面情緒。

對因建議:正向小星星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一個規則:如果孩子表現出了正向的情緒或行為,便可以得到一個小星星,當星星的數量到達某個約定的數量時,家長便會實現孩子一個合理的願望。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目標明確。可以鼓勵孩子培養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強化孩子正向情緒和行為的養成。通過星星的累積,成功後的孩子自信心與成就感增加,在自我監督的潛意識行為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情緒調節習慣。

角度不同,風景不同。同一件事因視角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進而導致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影響我們情緒和心情的,正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父母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理解孩子的想法,認同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因周圍的事物或情境產生消極情緒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積極評價自己,幫助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相關焦點

  • 如何控制情緒,做自己大腦的主人?我是這樣理解的
    可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狀態太過理想化了,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大部分人無法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又是誰在控制你的思想?爸爸?媽媽?老師?你的老闆?事實上,這就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最缺乏的一部分,做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或者換個說法,做你自己思想的主人。
  • 工作中的負面情緒累積該怎麼辦?教你做情緒的主人
    這種情緒是非常危險的,與年齡沒有多大的關係,往往會讓人感到煩躁、焦慮、自卑,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種情緒就像病毒可以傳播,會影響其他同事的心情,若是被領導發現,也會降低你在他心目中的評分。其實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身邊那些優秀的同事,厲害的上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怒不形於色,並且臉上長時間都是笑眯眯的。
  • 該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何教孩子 調整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會把調整情緒誤會成壓抑情緒。比如,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你通過恐嚇、命令制止了他,不讓他發洩。 那麼他那些無法展露給父母的壞情緒,是到哪裡去了呢?被積攢起來了。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歲的鵬鵬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感到很生氣,回家後媽媽叫他吃飯,他把怒氣遷怒到媽媽身上,就在這時,家裡的小狗跑過來蹭鵬鵬小腿,試圖安撫小主人,卻被發脾氣的小主人一腳踢到陽臺,小狗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就這樣從陽臺掉下去,摔死了。
  • 懂「費斯汀格法則」,爭做情緒的主人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本來聲音很小的我現在吼孩子的聲音連外面的鄰居家都聽得清清楚楚。記得有一天我在做家務,孩子就在家裡搗亂。我看也沒把家裡弄得太亂就由他去了,之後才發現孩子把衣服都扒拉出來扔在地上了,於是我就對著孩子開始了日常的"河東獅吼"。她爸爸聽到了就立馬過來護著她說自己在後院都聽到了我在前面的聲音。
  • 繪畫讓小朋友「做情緒的主人」
    然後通過房樹人繪畫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意像心理療法等系列的專業治療方法打開他的心扉,為他做心理減壓、舒緩壓力,並教他交流的技巧。同時,劉老師還向秦同學的媽媽教授了一些引導孩子抒發自我的技巧。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幹預,秦同學的行為有所調整,玩遊戲的時間不斷減少,有時願意跟家人表達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學校也和同學相處融洽,再也沒有封閉自己。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曾經有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名叫"蜘蛛恐懼症"的實驗:將患有蜘蛛恐懼症的人分為三個組分別用不通的方法來嘗試克服自己內心對蜘蛛的恐懼。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卻不曾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情緒。 1、壓抑不良情緒 有些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完全沒有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性,所以如果孩子有了不良情緒,父母只會覺得孩子矯情,不懂滿足。 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只能壓抑情緒,變得越來越沉默消極。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孩子表達情緒,也是人的真性情的流露,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也不能下意識地及時作出調整。嬌生慣養,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孩子從小一直被嬌生慣養,不管是要什麼,都能夠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形成了蠻橫無理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做出衝動的行為。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右腦已經發育成熟,也就是說孩子能夠感知到各種情緒,所以孩子在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通常會是右腦先體驗到情緒和非語言的感情,左腦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發育成熟,不能進行一定的理性的思考,由於大腦發育的特點,孩子的情緒容易敏感,比較容易發生波動,因此,孩子在生活中有的時候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 夫妻之間,我們只有做好情緒的主人,婚姻才能夠更幸福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一時也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做任何事時,都極容易不按照常理「出牌」。情感是很自私的一種感受,也很容易刺激人心最深處的惡。我想讓女孩兒和男孩兒分開,但是我害怕這樣的行為會深深刺激到男孩兒的情緒,讓他變得更加歇斯底裡;如果我要讓女孩兒繼續和男孩兒在一起,那麼無疑男孩兒的不穩定情緒,會成為他們日後生活中的一顆隱形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給家庭帶來災難。情緒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東西,但是有的人成了它的主人,而有的人卻淪為了它的奴隸。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本來玩得好好孩子,突然大哭大鬧,或者出門在外,看見喜歡的玩具不給買,就立即在地上打滾,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也使得很多家長為之頭疼,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更加有效調節孩子的情緒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情緒想要了解如何讞節孩子情緒,那麼就最好先知道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通常來說會有以下幾點:1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一、繪本用嘆為觀止的罕見手法,用「顯微鏡」去看孩子的情緒。描繪了孩子難以捉摸的情緒。全文聚焦孩子的情緒,凸顯情緒的重要性。該繪本把孩子的情緒放在了「顯微鏡」下,把孩子的情緒進行放大,讓人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孩子的情緒變化。亞瑟是一個幾歲的小男孩。一天晚上,他想要看美國西部牛仔片,不肯睡覺。可是,媽媽命令到:「太晚了,去睡覺。」亞瑟說:「我要生氣了!」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10年前在我做「父母效能」講座的時候,大部分父母關心的就是如何讓自己育兒的時候不吼不叫。最近我在媽媽社群裡做了一個調查,父母們最感興趣的依然是不吼不叫。當年我剛剛成為媽媽,還不能體會父母的辛苦,我很奇怪,怎麼可能有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會發火,會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呢?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上學,在門口看到一個場景。一位媽媽送兒子去上學,孩子下車的時候狀態還挺好的。結果媽媽牽著兒子到門口,打算讓兒子自己進去的時候,兒子突然抱緊媽媽,不讓媽媽走了。媽媽被兒子突然抱住,雖愣了下,但也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溫聲對孩子說:"你乖乖進去上課,今晚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可是孩子還是緊緊抱著媽媽不放手。
  • 心理學情緒鏡像反應:孩子是面鏡子,照出大人真正的情緒
    ,大腦中某個特定位置的神經元就立即處於激活狀態,更神奇的是,猴子在觀察別的猴子甚至是人在做同樣動作時,這個神經元也立即處於激活狀態。也就是說,當猴子什麼都沒做,只是看到別人在做,也會激活特定位置的神經元。仿佛這些神經元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動作。後來在人類的大腦中也發現普遍存在這種鏡像神經元,不僅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鏡像反應,而且對其他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也會產生鏡像反應。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隨後的爸爸互換項目中,被稱為帶娃能手的林志穎在面對森碟的負面情緒時也是手足無措的,看來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再會帶孩子的父母也會很頭疼。1.表達方式有限當孩子被負面的事件所困擾時,孩子們因為表達方式受限,他們不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狀態以及內心的困惑,這讓他們無處實現情緒的消解,於是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他們不會傾訴和排解,只能任由這負面情緒所侵襲。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3、要解決自閉症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的情緒調整是關鍵。家長應完全接納孩子,保持耐心和快樂,尊重孩子,並作出不懈的努力讓孩子信任你、依戀你,建立與你相處的安全感。二、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產生原因普通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一種反應。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喜怒哀樂,人之常情。情緒的產生一般經過「刺激—評估—產生」三個環節。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感情不和,就棄孩子於老家不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願撫養孩子,為此兩家起了爭執。口舌拳腳分不出勝負,無處宣洩的怒火便一齊攻向了小男孩,最終造成了上述局面。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睿智燈塔-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孩子的教育是頭等大事。可是,對於孩子而言,學習卻是一件無趣並且非常痛苦的事,甚至還很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這讓許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怎麼辦,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呢?前段時間,一位家長給我們睿智燈塔的後臺留言,說他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級,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平均每科都能達到95分以上,家長也是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