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的現狀並不樂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1
近日,四川某地一條社會新聞:警方接到報案,一名5歲男孩被奶奶綁在樹上,等待救援。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感情不和,就棄孩子於老家不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願撫養孩子,為此兩家起了爭執。口舌拳腳分不出勝負,無處宣洩的怒火便一齊攻向了小男孩,最終造成了上述局面。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
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踢貓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同的是,我們有時候是「踢貓」的那個人,有時候則是被踢的那個人。
記起前幾天同事跟我說過一件發生在公車上的事:
有個媽媽和兒子不知為何事起了爭執,媽媽手持兒子的一輛自行車硬要拖上公車,司機不讓,媽媽便和司機大吵,最後司機只能報警。滿車乘客趕著上班,心急如焚,同事最後雖然沒遲到,但感覺一整天心氣不順,忍不住對班裡幾個調皮的學生大嗓門……
這個案例中,同事原本是「被踢的人」,但由於惡劣的情緒像細菌病毒一樣迅速傳染,並無意識地把它們帶進自己的生活,繼而成為「踢貓」的那個人。
「踢貓效應」除了傳播速度快之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它們都因生活小事引起:
比如福州五年級男孩因補課等瑣事,被母親勒死;
泰州九歲男孩因丟失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
某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氣極怒罵,心梗發作,被送去裝了支架。
無論是補課、丟手機、還是輔導功課,這些都是每天會發生的平常事,但通過惡劣情緒的傳遞、升級,最後都演變成了人間悲劇的起因。
02
至此,我們不能再把「踢貓效應」當成可以付之笑談的小事,事實上,它的危害非常深遠。
首先,這是一條損人害己的情緒鏈。
關於「踢貓效應」最早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
一大清早,老闆不知何事生氣,大罵員工,員工積了一肚子氣回家罵了老婆,老婆生氣吼了孩子,孩子生氣踢了貓,貓也氣急,到處逃竄,撞上男主人,伸爪撓了他一臉。
從故事中,我們看到在這條惡劣的情緒鏈上,並沒有真正的受益者,可以說這是一條損人害己的關係鏈。脫口而出的快感轉瞬即逝,剩下血淋林的傷口,有些在體膚,有些在記憶深處。
其次,這是錯誤的情緒示範處理。
在一期《超級育兒師》裡面,有一戶中產家庭,家裡養育著兩個孩子,其中姐姐是暫時寄宿在家的,妹妹是親生的,平時父母都去上班,留下奶奶帶倆娃。奶奶信奉的是棍棒教育,呵斥、巴掌在她看來是「育兒利器」。
視頻中有一段,妹妹無端哭起來,奶奶認為是姐姐欺負了妹妹,不問是非,抬手就給了姐姐一掌,此時妹妹正站在一旁。
在下一個鏡頭裡,我們馬上發現妹妹稍有不滿,也開始對姐姐拳腳相加。這種模仿錯誤情緒處理方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在這個家裡,力量最單薄,支持最少的姐姐立刻成了「踢貓效應」裡面的那隻「貓」。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狀況,作為成年人的奶奶非但沒有幫助她合理控制情緒,反而讓她直接成為了「踢貓」的那個人,這讓壞情緒走向了不歸路。
03
那麼,如何打破「踢貓效應」的連鎖反應,阻斷惡劣的情緒鏈,從而減少悲劇的發生呢?
藉助外力打破慣性
每個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困難的是如何在氣頭上踩剎車,而不是越來越生氣。這真的需要後天學習。
越來越生氣是巨大的慣性使然。凡叫「慣性」的事情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轉換點特別磨人。好比早起,最痛苦的就是起來的一瞬間,其實真的起來了,也就沒什麼了。
情緒也是如此。
改變慣性要特別重視轉換點,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外力,推動自己立刻行動。
這一點上可以效仿 Jasper。
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稍微有點生氣的苗頭,小小春就會特別冷靜地問他:What's wrong with you,daddy? (爸爸,你怎麼了?)以此點撥老爸,提醒他控制好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小春正在充當小春的情緒導師。他起到了阻斷「踢貓效應」的作用。
我們從生氣到平靜,靠自己往往不夠,所以不妨和家人商量好:當我又一次在孩子面前怒不可遏時,你就把我拉走。用這樣的方法打破慣性。
一旦離開,停止生氣也就沒什麼困難了。
把危害可視化
把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的危害人人都知道。那為什麼我們還是一再成為那個「踢貓的人」呢?
原因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那些危害都很遙遠,遙遠到跟自己沒有關係。怎樣讓危害距離我們近一點,以便引起焦慮促發行動呢?有一個方法就是使危害可視化。
這個方法在醫療界應用很廣:
比如給吸菸患者看肺癌患者的肺部影像會促發更多戒菸行為;比如有一幅聖經名畫,畫師如實臨摹下模特一隻已發生病變的乳房,不久之後模特死於乳腺癌,這幅畫和這個故事被掛在醫療機構,它促發更多女性主動進行乳房攝片檢查;
這些例子都說明,在改變人們的行為方面,把危害可視化是有效的舉措。
所以,建議易怒的父母們可以把綁在大樹上的小男孩、被父母虐待致死孩子等新聞圖片收集起來,輔導作業前翻一翻,以示警戒!
亞里斯多德說:生氣是簡單的,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這不簡單,需要大量練習。
讓我們從拒絕成為「踢貓」的那個人開始吧!
- The End -
作者:姚瑤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於親子、兩性、社會心理的觀察與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