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2020-12-05 撩漢黑澀會

親子教育的現狀並不樂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1

近日,四川某地一條社會新聞:警方接到報案,一名5歲男孩被奶奶綁在樹上,等待救援。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感情不和,就棄孩子於老家不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願撫養孩子,為此兩家起了爭執。口舌拳腳分不出勝負,無處宣洩的怒火便一齊攻向了小男孩,最終造成了上述局面。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情緒傳遞過程中,如果沒有人主動隔離,控制欲望,那麼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最無辜、最弱小的人受傷最深,因為他處在情緒鏈的末端。

在社會中,這個人通常是窮困者,而在家庭中,這個人往往就是孩子。

「踢貓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同的是,我們有時候是「踢貓」的那個人,有時候則是被踢的那個人。

記起前幾天同事跟我說過一件發生在公車上的事:

有個媽媽和兒子不知為何事起了爭執,媽媽手持兒子的一輛自行車硬要拖上公車,司機不讓,媽媽便和司機大吵,最後司機只能報警。滿車乘客趕著上班,心急如焚,同事最後雖然沒遲到,但感覺一整天心氣不順,忍不住對班裡幾個調皮的學生大嗓門……

這個案例中,同事原本是「被踢的人」,但由於惡劣的情緒像細菌病毒一樣迅速傳染,並無意識地把它們帶進自己的生活,繼而成為「踢貓」的那個人。

「踢貓效應」除了傳播速度快之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它們都因生活小事引起:

比如福州五年級男孩因補課等瑣事,被母親勒死;

泰州九歲男孩因丟失手機被母親亂棍打死;

某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氣極怒罵,心梗發作,被送去裝了支架。

無論是補課、丟手機、還是輔導功課,這些都是每天會發生的平常事,但通過惡劣情緒的傳遞、升級,最後都演變成了人間悲劇的起因。

02

至此,我們不能再把「踢貓效應」當成可以付之笑談的小事,事實上,它的危害非常深遠。

首先,這是一條損人害己的情緒鏈。

關於「踢貓效應」最早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

一大清早,老闆不知何事生氣,大罵員工,員工積了一肚子氣回家罵了老婆,老婆生氣吼了孩子,孩子生氣踢了貓,貓也氣急,到處逃竄,撞上男主人,伸爪撓了他一臉。

從故事中,我們看到在這條惡劣的情緒鏈上,並沒有真正的受益者,可以說這是一條損人害己的關係鏈。脫口而出的快感轉瞬即逝,剩下血淋林的傷口,有些在體膚,有些在記憶深處。

其次,這是錯誤的情緒示範處理。

在一期《超級育兒師》裡面,有一戶中產家庭,家裡養育著兩個孩子,其中姐姐是暫時寄宿在家的,妹妹是親生的,平時父母都去上班,留下奶奶帶倆娃。奶奶信奉的是棍棒教育,呵斥、巴掌在她看來是「育兒利器」。

視頻中有一段,妹妹無端哭起來,奶奶認為是姐姐欺負了妹妹,不問是非,抬手就給了姐姐一掌,此時妹妹正站在一旁。

在下一個鏡頭裡,我們馬上發現妹妹稍有不滿,也開始對姐姐拳腳相加。這種模仿錯誤情緒處理方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在這個家裡,力量最單薄,支持最少的姐姐立刻成了「踢貓效應」裡面的那隻「貓」。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狀況,作為成年人的奶奶非但沒有幫助她合理控制情緒,反而讓她直接成為了「踢貓」的那個人,這讓壞情緒走向了不歸路。

03

那麼,如何打破「踢貓效應」的連鎖反應,阻斷惡劣的情緒鏈,從而減少悲劇的發生呢?

藉助外力打破慣性

每個人都會生氣,這很簡單。困難的是如何在氣頭上踩剎車,而不是越來越生氣。這真的需要後天學習。

越來越生氣是巨大的慣性使然。凡叫「慣性」的事情都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轉換點特別磨人。好比早起,最痛苦的就是起來的一瞬間,其實真的起來了,也就沒什麼了。

情緒也是如此。

改變慣性要特別重視轉換點,很多時候需要藉助外力,推動自己立刻行動。

這一點上可以效仿 Jasper。

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稍微有點生氣的苗頭,小小春就會特別冷靜地問他:What's wrong with you,daddy? (爸爸,你怎麼了?)以此點撥老爸,提醒他控制好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小小春正在充當小春的情緒導師。他起到了阻斷「踢貓效應」的作用。

我們從生氣到平靜,靠自己往往不夠,所以不妨和家人商量好:當我又一次在孩子面前怒不可遏時,你就把我拉走。用這樣的方法打破慣性。

一旦離開,停止生氣也就沒什麼困難了。

把危害可視化

把不良情緒傳遞給孩子的危害人人都知道。那為什麼我們還是一再成為那個「踢貓的人」呢?

原因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那些危害都很遙遠,遙遠到跟自己沒有關係。怎樣讓危害距離我們近一點,以便引起焦慮促發行動呢?有一個方法就是使危害可視化。

這個方法在醫療界應用很廣:

比如給吸菸患者看肺癌患者的肺部影像會促發更多戒菸行為;比如有一幅聖經名畫,畫師如實臨摹下模特一隻已發生病變的乳房,不久之後模特死於乳腺癌,這幅畫和這個故事被掛在醫療機構,它促發更多女性主動進行乳房攝片檢查;

這些例子都說明,在改變人們的行為方面,把危害可視化是有效的舉措。

所以,建議易怒的父母們可以把綁在大樹上的小男孩、被父母虐待致死孩子等新聞圖片收集起來,輔導作業前翻一翻,以示警戒!

亞里斯多德說:生氣是簡單的,但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在正確的時間,出於正確的目的,通過正確的方式生氣——這不簡單,需要大量練習。

讓我們從拒絕成為「踢貓」的那個人開始吧!

- The End -

作者:姚瑤 ,初心客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心理諮詢師,專注於親子、兩性、社會心理的觀察與寫作。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父母在一起幾十年,生活中難免有爭吵,有時候只是因為一些小事情,卻輕易地觸發怒火,造成的後果猶如「踢貓效應」一般,摧毀幸福的家庭,給孩子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02■「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機制:
  • 每周心理學|踢貓效應
    每 周 心 理 學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
  • 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心理學家:比說教管用
    這一系列的壞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最後最弱小的那一個卻成了最倒黴的一方,而這個效應就被稱作為踢貓效應。拿上面那個被訓的孩子來說,媽媽看他玩手機沒完沒了,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可孩子心裡有點委屈甚至不服氣,然後就拿摔手機來發洩,其實這一系列的反應也恰恰符合了踢貓效應。
  • 踢貓效應:管理好情緒,才能掌控生活
    「如果不能及時調整「踢貓效應」帶來的情緒那麼壞脾氣就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01.心情是可以「傳遞」的。人的心情對傳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個好(壞)的情緒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別人的決策和行為。
  • 心理:生活中,「踢貓效應」正在悄悄上演
    阿喻規定孩子每天只能看三集動畫片,這明顯超出了很多。心情不大好的阿喻對保姆的態度便有些不大好,並聲稱如果再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扣她的工資。保姆心裡也很鬱悶,不給孩子看動畫片她就又哭又鬧的,自己能有什麼辦法,一個做保姆的,不讓孩子冷著凍著不就可以了嗎?
  • 「踢貓效應」,高情商職場人要學會避免
    聽完老李的苦訴,我也是很無奈,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老李這是典型的中了「踢貓效應」的陷阱,40歲的人了還犯這種職場低級錯誤。 什麼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職場常見病,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 生氣時,只有截斷「踢貓效應」,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相處時更需要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但是有的人情商低,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言不合就容易咋咋呼呼,有時還會當場翻臉,像個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燃,非要和對方爭個高低不可。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欺軟怕硬的表現,在外唯唯諾諾,不敢發作,卻把最壞的情緒都給了家人,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就是指人會向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人發洩不滿的情緒。首當其衝的往往就是家人了,因為在潛意識裡,家人是不會輕易離開自己,哪怕自己肆無忌憚的發洩完,事後依舊能夠和好,以至於習慣性地把所有的壞脾氣都給了他們。
  • 學會情緒管理 遠離雞飛狗跳
    情緒是會傳染的,會在人群中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就像「踢貓效應」的故事——老闆訓員工,挨訓的員工回家訓自己的太太,太太轉身訓兒子,兒子生氣地踢了貓一腳,被踢的貓跑到馬路上橫衝直撞,結果導致駛過的車輛急剎車,發生車禍的就是老闆。錢紅林認為,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及偶然因素的影響,現代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容易導致人們的情緒不穩定。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一、繪本用嘆為觀止的罕見手法,用「顯微鏡」去看孩子的情緒。描繪了孩子難以捉摸的情緒。全文聚焦孩子的情緒,凸顯情緒的重要性。該繪本把孩子的情緒放在了「顯微鏡」下,把孩子的情緒進行放大,讓人們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孩子的情緒變化。亞瑟是一個幾歲的小男孩。一天晚上,他想要看美國西部牛仔片,不肯睡覺。可是,媽媽命令到:「太晚了,去睡覺。」亞瑟說:「我要生氣了!」
  • 除了「薛丁格的貓」,原來還有這麼多與貓相關的科學理論
    我把你關在箱子裡怎麼樣啊,桑代克?踢貓效應(Kick cat effect)踢貓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指的是是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而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 10個有趣味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3.踢貓效應:父親在公司被老闆罵了,回到家越想越氣,就把自家孩子也給罵了;孩子覺得委屈,於是便把貓給打了;貓跑到馬路上,卡車司機為了避讓貓咪,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4.
  • 感情最忌「踢貓效應」,聰明的男女都知道,有些話爛在肚子不能說
    不過總是對另一半刀子嘴,最吃虧的不是你的戀人,而是你自己。因為你總是說讓對方反感的話,導致你們這段感情逐漸走向失敗,最後你也可能被拋棄。而踢貓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惡循環的現象。你把你的不良情緒過度發洩給你戀人,那麼你的戀人也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從而你們兩個的情感走向也會越來越不順。日常生活中,你或許經常在有意無意間重複著一些看似無足輕重的話,卻不知道它們足以在情侶關係中擦槍走火,成為引發二人口水大戰甚至分手的導火索。
  • 原生家庭的痛,讓孩子的成長如同「踢貓效應」!
    那個時候,不管成績好成績壞的,都會跟風似的玩遊戲,女生則是愛拍非主流大頭貼,就是這樣。而這個少年,為了打遊戲,會非常痴迷到早上偷別人家橘子充飢,冬天吃橘子,透心涼,鼻涕還打轉的那種,都要把飯錢省到網吧裡去玩一把。有些少年,實在沒辦法了,就會跟同學借錢去網吧。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樂樂媽媽趕緊打斷道「那你考到了多少分呢?」樂樂委屈地說道「考了99分!」樂樂媽媽一聽很是無奈,隨即安慰道「差一分就滿分了啊,那你也很棒啊!」可是媽媽的話並沒有安慰道樂樂,樂樂還是狠狠地大哭了一通。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在樂樂媽媽看來很微不足道的日常問題,在樂樂眼裡卻成了負面情緒的來源。一、為什麼孩子負面情緒這麼多?
  • 《掌控自我》:識別情緒五大「雷區」,摸透情緒,輕鬆駕馭自己
    兒子依偎在我的懷裡,目睹了我和老公吵架的這一幕,他突然掙脫我的懷抱,衝向爸爸那裡,嘴裡說著:爸爸壞,爸爸壞。老公正在氣頭上,認為兒子說的話是我這個媽媽教的,直接就打了兒子一下,兒子嚇哭了,趕緊跑回來,摟著我不鬆手。
  • 「我媽快樂,全家快樂」,媽媽的情緒決定家裡的氣壓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你劈頭蓋臉地罵;孩子突然纏著你買東西吃,你抱怨地說他怎麼這麼饞。媽媽的情緒或大或小,對孩子的影響也或大或小;不要怪孩子小心眼,越是在乎的人,越在意細節。母親情緒失控,孩子會因此迷失;而母親情緒平和,孩子自然積極開朗。
  • 孩子「撒潑,愛發脾氣」,別手足無措,你可以試試「共生效應」
    家長只有將自己放置於孩子的同等地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有可能產生"共生效應"。換句話說就是作為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的壞情緒以及壞脾氣的來源,學會幫助孩子疏導情緒,使其消化壞情緒,那麼孩子就可以擺脫壞情緒。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說:孩子的攻擊性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因此,家長不要盲目的抑制孩子發脾氣,而是要做有效的情緒疏導。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二、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在情緒的處理中,「鐘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強度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強度也會有同樣的降低。簡單點來說就是在負面情緒強度降低的時候,正面情緒的強度也會降低,就像「鐘擺」一樣,左右兩邊的擺動幅度是一樣的。
  • 心理學:最有效的五個方法,徹底控制你的負面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生氣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因為生氣導致一系列的麻煩則是我們需要避免的。心理學上曾提及過踢貓效應即負面情緒帶來惡性循環: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之後,也很惱火,便將自己家裡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這就是情緒衝動產生的負面情緒效應,最終帶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通常來說,不能有效控制自己負面情緒的人往往導致因小失大,所以學會調節好自己負面情緒對於我們生活人際關係也好,還是生活都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