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時,只有截斷「踢貓效應」,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2021-01-09 小柯看生活

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相處時更需要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但是有的人情商低,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一言不合就容易咋咋呼呼,有時還會當場翻臉,像個火藥桶一樣一點就燃,非要和對方爭個高低不可。

還有的人,生氣的時候卻表現得和和氣氣地,讓人感覺不到他的憤怒,可他內心裡的怒氣卻一直在壓抑著,直到面對最親近的人時,才會一口氣爆發出來。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欺軟怕硬的表現,在外唯唯諾諾,不敢發作,卻把最壞的情緒都給了家人,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踢貓效應」,就是指人會向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人發洩不滿的情緒。

首當其衝的往往就是家人了,因為在潛意識裡,家人是不會輕易離開自己,哪怕自己肆無忌憚的發洩完,事後依舊能夠和好,以至於習慣性地把所有的壞脾氣都給了他們。

同樣的,相比於外人,我們和親人間相處的時間會更長,也會抱有更高的期待,畢竟在同個屋簷下相處,有著比外人更親近的關係,所以一旦期待落空就會感到失望,當心理落差感越來越大時,忍耐度就會下降,自然就容易發火了。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在接受批評後,並不會冷靜下來反思過錯,而是想找人發洩怒火,受到批評後心情不好,這很正常,但產生「踢貓效應」,把負能量都帶給家人,不僅於事無補,還容易引發更大的矛盾。

人不應該成為情緒的奴隸,而是要做情緒的主人,善於控制情緒的人,情商往往特別高,這類人在工作上能處理好上下級關係,解決好家庭矛盾,在相處時也會感到輕鬆和自在。

情緒的爆發有著臨界點,情商高的人會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知道生氣改變不了當下的問題,而是冷靜下來尋找新的出路,但是不懂得控制情緒的人,要麼當場爆發,要麼選擇壓抑,等到回家時再把負能量帶給家人,進而引起「踢貓效應」,層層傳遞下去,最終導致家庭不和,進而又影響到自身,以至於陷入到了死循環中。

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先要克制好自己的情緒,在要爆發時,可以選擇深呼吸,或者在內心倒數,給自己時間冷靜才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感性上頭只能發洩一時,理智對待才能切斷憤怒的來源,才不會把負能量帶給家人,別把在外受到的傷害,進一步轉嫁給身邊人,掌控自己的情緒,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情感#

相關焦點

  • 踢貓效應:管理好情緒,才能掌控生活
    此君瞬間心情非常的不好,但是又無處發洩,結果晚上10點回到家中看媳婦兒還沒有做飯,就跟老婆吵了一架,老婆看兒子這麼晚還在玩iPad,一生氣就把iPad給摔了。兒子委屈無處發洩,剛好看到貓蹲在他的腳下伸懶腰,孩子心裡想你倒是優哉遊哉的,結果就「踢了貓一下」,貓受到驚嚇一下子從窗戶上竄了出去。
  • 一生氣就「亂發洩」?讓孩子認識「踢貓效應」,心理學家:比說教管用
    可是孩子覺得非常委屈,無處發洩的他又把家裡的貓當成了出氣筒,小貓驚嚇的跑出家門,正好被一輛駛來的卡車給撞傷了。這一系列的壞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最後最弱小的那一個卻成了最倒黴的一方,而這個效應就被稱作為踢貓效應。
  • 每周心理學|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指人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洩於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壞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踢貓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不同的是,我們有時候是「踢貓」的那個人,有時候則是被踢的那個人。關於「踢貓效應」最早的故事版本是這樣的:一大清早,老闆不知何事生氣,大罵員工,員工積了一肚子氣回家罵了老婆,老婆生氣吼了孩子,孩子生氣踢了貓,貓也氣急,到處逃竄,撞上男主人,伸爪撓了他一臉。
  • 「踢貓效應」,高情商職場人要學會避免
    聽完老李的苦訴,我也是很無奈,真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老李這是典型的中了「踢貓效應」的陷阱,40歲的人了還犯這種職場低級錯誤。 什麼是「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是職場常見病,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 心理:生活中,「踢貓效應」正在悄悄上演
    保姆頓時坐沙發上蹦了起來:「我在外面當保姆,回家也要當保姆嗎?」老公被保姆嗆得也不大冷靜,回了一句:「你在外面可以給別人做飯,怎麼自己老公兒子卻不願意做了?」保姆聽了更是傷心,直接把老公推到了門外,並且把大門給關上了。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父母在一起幾十年,生活中難免有爭吵,有時候只是因為一些小事情,卻輕易地觸發怒火,造成的後果猶如「踢貓效應」一般,摧毀幸福的家庭,給孩子造成難以抹去的傷害。02■「踢貓效應」「踢貓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機制:
  • 《掌控自我》:識別情緒五大「雷區」,摸透情緒,輕鬆駕馭自己
    後來在讀朱建軍的《掌控自我》,才明白老公的這個行為叫:情緒的遷移。心理學中稱為「踢貓效應」,指的是一種消極情緒像傳染病一樣擴散。對於情緒,往往我們很難駕馭,生悶氣,發牢騷,甚至產生深深的沮喪和抑鬱。人有擅長偽裝情緒的本能,有些情緒很少直接表現出來,大多經過偽裝,變形,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朱建軍在《掌控自我》一本書中寫道:我們在了解人們識別情緒的過程中,會遇到五個「雷區」,了解了他們,我們才能更好地掃清障礙。一.
  • 《掌控自我》,找到內心的原始人,解決心理衝突,重新掌控自我
    這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原始人作怪,找到原始人,與他和解,幫你找回真正的自己。一 原始人的類別想要掌控自我,就先要了解原始人的分類,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書中作者把原始人分成三類,理智人,原始人和純真人。最外層的理智人負責主管我們的理性與認知。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控屬於你的人生!
    「控制自己,掌控敵人。」這一句出自《英雄聯盟》中盲僧的經典臺詞,是不少玩家的座右銘。在我看來,這句話蘊含了一個相當有深度的人生哲理——當你對自己的優勢缺點都無比清楚,連細微的行為都能控制時,敵人會採取的針對性行動,也就一目了然,為你所掌控。
  • 管理好情緒,才能掌控生活
    我們為什麼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在中世紀的時候,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脾氣。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後找了個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覺得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來回跳躍,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小孩子莫名其妙挨打心情也很糟糕,一腳把旁邊打滾的貓咪踢了個跟頭。
  •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
    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升華自己真正的愛,是一秒生情,一生不忘;真正的夫妻,是兩個人的堅守,一輩子的相愛。二、愛最大的苦惱在於你讓我得病,可你又是我的藥。四、沒有誰能夠一直陪著你,總有些事情你必須要自己面對、自己解決。而孤獨不過是一種人生狀態,你依然可以在這個狀態裡做很多事情。五、記得有一個雨天,你說你會疼我,現在又下雨了,帶走了我們所有的誓言……六、最尷尬的就是:每次都會高估自己在別人心裡的位置。
  • 《風聲》:「踢貓效應」下,每個人都不是真惡人,欲才是罪惡之源
    《風聲》同名電影01「踢貓效應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踢貓效應。放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人在別處受到刺激或者委屈的時候,通常會在比之弱小的人或物身上發洩出來。在《風聲》裡,最會變臉的非王田香莫屬。他在審訊吳金李四顧五人的時候,極盡兇惡,就是一個兇狠的劊子手。
  • 感情最忌「踢貓效應」,聰明的男女都知道,有些話爛在肚子不能說
    不過總是對另一半刀子嘴,最吃虧的不是你的戀人,而是你自己。因為你總是說讓對方反感的話,導致你們這段感情逐漸走向失敗,最後你也可能被拋棄。而踢貓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惡循環的現象。男友對小麗心生失望,沒想到自己最近這麼忙,累死累活在為兩個人奮鬥罷了,反而小麗懷疑自己對她不貞。沉默了幾天,男友終於做出了分手的決定,不管小麗怎麼挽回,男友目前都不想回頭,因為他在一份不信任的感情裡面看不到任何有未來的希望。既然總要分手,長痛還不如短痛。
  • 蝴蝶效應的啟示:別忽略身邊的小事,它可能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誰知道那隻狗的主人卻生氣地說,他故意踢它的狗。丈夫也很生氣,因為他的褲子也被狗咬壞了,所以他和狗的主人吵了一架。丈夫繼續跑步,但他感覺很鬱悶,越想越氣。回家後,他看到兒子躺在床上玩手機,於是訓斥兒子趕快起床,否則就不要吃早餐了!同時,丈夫也指責妻子太寵溺孩子。最後,兒子因為賭氣沒吃早餐,妻子與丈夫吵了一架,生氣地關上了門。
  • 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這樣就要求我們勇於創新,以此來豐富充實人生,增加其厚度。馮驥才說過:「風可以吹走一張紙,卻吹不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是的,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保羅說過:「人生猶如一本書,愚蠢者草草翻過,聰明人細細閱讀。為何如此.因為他們只能讀它一次。」我們要勇於創新,才能把人生這本書讀好。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沒有不是勇於創新的。
  • 《生氣的亞瑟》:一本絕無僅有的情緒繪本,探索孩子情緒的真相
    當亞瑟從太空中漂浮著,這裡的畫面是非常簡單的,只有亞瑟、兩扇窗戶和一張床和茫茫的太空。無論亞瑟的氣有多麼大,而此時,在太空中卻顯得亞瑟是非常渺小的。四、通過繪本的形式,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知道不良情緒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害處,逐步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為一點小事而生氣,大發脾氣。為什麼會這樣呢?
  • 費斯汀格法則:人生之難在不可控的10%,你的人生,你可以掌控!
    常聽人感嘆人生的不易,其實人生啊,哭泣就沒有微笑,微笑就沒有眼淚。萬事平常心很重要,以美好的心,欣賞周遭的事物;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以負責的心,做好份內的事;以謙虛的心,檢討自己的錯誤……只要心中不難,一切就自然雲淡風輕,那麼人生最難的究竟是什麼?天大地大我們如何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呢?
  •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讓自己人生增值
    「瓦拉赫效應」一直以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人們在做事時要懂得揚長避短,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它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故事。可是瓦拉赫仍然繼續努力著,並沒有放棄自己。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化學老師慧眼識珠發現了他,覺得瓦拉赫做事一絲不苟、學習很認真,並且十分刻苦,認為他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品格,建議他父母親讓瓦拉赫改學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