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向你自己證明你自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你自己
2007年,麥家新作《風聲》,因為內容精彩,《人民文學》竟然將整個小說欄目單獨放《風聲》,這可能也是49年創刊以來的第一次。
2009年,《風聲》首映,全年票房達到2.25億,票房排行第七,豆瓣評分達到8.2分。2020年,讀客文化再版原著,在豆瓣上仍然有9.1的高分。
原著小說有《東風》、《西風》和《靜風》三個章節,電影版《風聲》講述的是《東風》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抗戰時期,日軍得到情報,認為「老鬼」就在「吳金李顧四」五人當中。於是汪偽特務機關長王田香扣押了五人,分別是華東剿匪司令部行政收發專員顧小夢、解碼專家譯電科科長李寧玉、偽軍剿匪大隊長吳志國、司令副官白小年、軍機處處長金生火。五個嫌疑人被關押進裘莊之後,發生一系列故事。
《風聲》的耐看,不僅僅是故事結構緊密,情節讓人慾罷不能,仿佛在跟著作者玩一局狼人殺。更在於,這個故事代表了萬千抗戰真實事件的一個縮影。
這三部,從內容上,似乎是一個解密的過程,從「老鬼」是誰、到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再到重新提出謎團。看完整本書後,似乎都找不到謎底,真相依然在撲朔迷離中不知所蹤,留給讀者無限的思想空間。
看完電影後再來看書本,絲毫不會覺得劇透,而是會覺得原來,「老鬼」的故事還有這樣的一波三折,真相之外還有真相。「我要的就是這個,不確定:歷史像坐地而起的風聲一樣弔詭,人云亦云,真假難辨」,麥家如是說。
《東風》、《西風》、《靜風》分別作為三個章節的標題,對應的則是不同的敘述者。到底誰講的故事才是真相,是作者「我」,還是老潘,還是顧小夢本人?
麥家無疑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人生海海》給予無數人迷茫的曙光,《風聲》則用懸疑、推理、反轉的密室逃脫遊戲,來為歷史發聲。
麥家說:「空間的裘莊變成時間的裘莊,我們都身處裘莊裡、迷宮裡,看人在時間的長河裡不休止的衝突、廝打,不知誰對誰錯。「我」費盡心機,明訪暗探,仍不知所終,甚至挖出來更多令人心寒的「史實」」。
電影有電影的魅力,但要論故事情節,還有敘事結構,原著小說則更勝一籌。接下來,我將從兩個方面講述一下,我對《風聲》的理解。並在第三個部分,說說我從書中體會到的現實意義。
01「踢貓效應」:你在別處受的委屈,會在另一處發洩出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踢貓效應。放在這裡的意思就是:人在別處受到刺激或者委屈的時候,通常會在比之弱小的人或物身上發洩出來。
在《風聲》裡,最會變臉的非王田香莫屬。他在審訊吳金李四顧五人的時候,極盡兇惡,就是一個兇狠的劊子手。
但是他在司令的面前,卑微的像條忠犬一樣,在電影版裡,有這樣一個鏡頭:當他給白小年用刑之後,司令得到了消息,趕到了裘莊,進門後二話不說,就給了王田香一腳。而王田香受了這一腳之後,啥也不敢說,趕緊站起身,作「立正狀」。
如果你看過電影版的這一幕,就會立刻想到一個詞:判若兩人。確實,現在的王田香,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絲毫沒有用刑時的兇狠極惡,盛氣凌人。
王田香之所以有兩面性,是因為王田香的身份,還有當時的社會秩序所決定的。
王田香之於五人,是一個審判者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可以頤指氣使,用盡權利來折磨他們。但他之餘肥原、張司令,則是下屬,在當時的社會秩序下,下屬怎麼能忤逆上司呢?自然是唯命是從了。
像王田香這樣的狗腿子,當然是要藉由這個機會,把平時受的氣都發洩出來。書中也描述了,說王田香一貫下手是比較狠的。審訊工作,理所應當成了王田香的發洩理由。他要通過這種方式,來找回他的滿足感。
其實看到這裡,我們就會想起很多場景。
比如:在公司裡,自己的上司對自己吆五喝六的,但自己的上司來了,立馬點頭哈腰,畢恭畢敬。如果遇上的是小人上司,ta在上司那裡受了氣,還會向你發出來。
又比如:自己的伴侶在外面受了別人的氣,回家來看見家裡沒做衛生,或者飯菜做的不合胃口,便會將自己心裡憋悶的那團火發洩到家人身上。
人是社會性動物,如果受到刺激,自己不能很好的消化的話,自然就會想以別的方式發洩出來。而暴力,通常是最簡單的方式。所以,你看那些喜歡家暴的人,是不是通常在外面都很小心翼翼,或者過的很不如意。
其實這樣的人,也有可憐之處,在外面,他們是弱者。只有在比他們弱小的人面前,他們才是強者。
02人性的罪惡:欲望本身並不可怕,過度的欲望才是罪惡之源
故事發生在美麗的、富貴的裘莊裡,變成了人間地獄:互相埋怨、懷疑、栽贓、暗算。誰都有可能是臥底,誰都不能相信。懷疑對象從顧小夢再到李寧玉,再到吳志國,再到李寧玉,甚至到張司令,白秘書。腥風血雨,人人自危。
作者把審訊地點選在裘莊,在我看來,也正是映射了這個主題。
書的最後,單獨講了一段關於裘莊的歷史,關於它如何建造、如何被侵佔、還有一大筆財富不知埋藏於何處。於是,大把的人,為了找尋這批財物,前赴後繼、樂此不彼。裘莊的富麗堂皇已然令人羨慕,而不知所終的巨額財寶才是讓無數人擁簇的原因。
在外部《靜風》第三章裡,講述了肥原的過去。其實幾年之前,肥原就來裘莊尋過寶,尋寶不成反失嬌妻。但這也不能令肥原醒悟,而是讓他更具侵略性。
肥原,原本是一位中華文化的愛好者,非常的崇拜和喜愛中華文化,也是不認同燒殺搶虐的。但就在他回日幾年後,再回來肥原卻變成了一個侵略的狂熱愛好者,支持搶奪財物。
我想,作者之所以單獨用一個章節講肥原的人生經歷,大約也是為了印證罪惡之源,其實就是一個欲字吧。
在故事的一開始,肥原選擇在裘莊揪出「老鬼」,破壞地下工作者的成果。本質上,就是他們在對我國本土進行侵略,這何嘗不是貪心的表現。或者說,整個抗戰歷史,都是一場貪心的侵略。
放在國家層面來說,如果沒有過度的欲望,就不會有強權侵略。放在個人角度來說,如果沒有過度的欲望,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過度消費。人心貪婪,得到的更多,想要的就更多。
很多校園貸的受害者,一開始,也只是為了買一個好看的包包,或者只是為了一部新手機,卻不知,這本身就是一場貪心的陷阱。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貪心者上街去買鞋,心想買一雙便宜一點的,不料,店主說:「我這裡的鞋一元錢不要,隨你穿走,但有一條件,就是你在三天之內不能說話。」
貪心者一聽,認為這太划算了,於是拿了一雙很貴的鞋子,穿著就回家了。妻子問他多少錢,他始終一言不發。家人找了,去請醫生,醫生詢問他,他也不說話。三天到了,鞋匠來了,先與他妻子談了一會兒,然後又單獨進屋對他說:「時間已到,你可以說話了。」說完便走了。
那貪心鬼把這件事說給妻子聽,並且得意的說:「太好了,只是三天不說話,白白得了一雙這麼貴的鞋子。」妻子聽了,瞪了他一眼,說:「什麼?剛剛鞋匠說他會治啞巴,已經拿走了一千元。」
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所有的東西,在你消費之後,都已經標好了價格。
03結合《風聲》,談談我從書中體會到的現實意義。
昨天和孩子一起看電影版《風聲》,他說:「媽媽,這些人明明只要說出誰是老鬼不就不用受折磨了,為什麼他們還要堅持不說呢?」
是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寧願被嚴刑拷打也要堅守秘密呢?這或許是他們這一代很難理解的問題。
因為他們離那段時間太遠,也因為現在的很多抗戰劇已經失去了味道。就像我們對於17年前的非典沒有什麼感覺,但對這一次疫情感觸頗深。
我們出生的時候,已經是新中國了。能不能吃飽穿暖暫且不說,至少不用每天擔心炮火毀掉家園,失去性命。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應該讓那段歷史遠去了。
像《風聲》、《金剛川》這樣的影片,還僅僅是抗戰歷史長河中的一角,更多的慘烈的故事,都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這些影片存在的意義。那個時代的中國,沒有花好月圓,也沒有如今的和平安詳,有的,只是無數戰士的犧牲。
我們都需要多看看這樣的故事,我們不能忘記這樣的歷史,我們的孩子更不能忘。
看完《風聲》,我內心只有一個感覺:我們此刻的幸福,是用他們的偉大換來的。很多事情,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參與,就不會發生。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意義遠不止書面意義上的那麼簡單。就像封面上所寫的那句: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帶來的大堅韌和大智慧。
我們這一代的絕望不同於抗戰時期的絕望,但我們依然可以學著做「老鬼」:抬起頭,堅信你自己,也許哪一天,你就完成了目標了。
我是@瑾瑜與我,左手帶娃右手寫作,專注情感與育兒,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交流,感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