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2021-01-10 環球人文地理v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1、吉格勒定理:設定高目標,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

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的創建者齊瓦勃出生在鄉村,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18歲那年,齊瓦勃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屬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齊瓦勃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

晚上同伴們都在閒聊時,他獨自躲在角落看書。面對經理的疑惑和同伴們的挖苦,他堅信公司缺少的不是基礎打工者,而是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自己也不光是替老闆打工賺錢,更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和遠大前途努力。

抱著這樣的信念,齊瓦勃平步青雲,最後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最終自己也建立了伯利恆鋼鐵公司,創下非凡業績。如果從一開始心中就懷有高遠的目標,就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眼界,逐漸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和方法,讓每一步都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卡瑞爾公式: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在美國有一則徵兵廣告既幽默又智慧。其內容如下:「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應徵入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沒戰爭,沒戰爭有啥可怕的?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

上前線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啥可怕的?治不好更不可怕,因為你已經死了。」

當人們有了接受最壞的思想準備之後,就有利於應對和改善可能發生的情況。或者說,當人們冷靜地面對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後,反倒有利於用積極的態度促使最壞的情況向好的方面轉化。

3、瓦拉赫效應:每個人都是天才,只要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出發點

奧託 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一學期下來,老師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於是父母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不善於構圖和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只有找到了發揮自身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施展,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4、古德曼定理:有時沉默,便是最好的溝通

在一些商業活動中,適時沉默也是一項有效的溝通技巧。一位廠長打算低價處理廠裡的一批舊機器,他估算的最低價格為50萬美元。談判中,一個買主針對這批機器的缺陷,滔滔不絕地抱怨了很久,說它們早就被淘汰了,品相也不好,根本值不了多少錢。廠長一言不發,耐心地聽著對方的抱怨。最後,那位買主再也找不到用以指責的言辭了,突然蹦出一句:「這批機器我最多只能給你80萬美元,再多的話,我可真不要了。」廠長大喜,當即與他拍板成交。這位善於沉默的廠長,一句話沒說便輕而易舉地多賺了30萬美元。 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的人。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5、霍布森選擇效應: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賣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不能算是判斷。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方向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做決定,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

6、權威效應: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們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

實驗中這位「化學家」煞有介事的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即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如果發表言論的人社會地位高,事業成功,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他人的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

7、名片效應:心理名片,可以更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於是在到另一家公司應聘前,他提前打聽了該公司負責人的歷史,並意外得知該負責人和自己有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在應聘時也談及自己求職經歷的坎坷和懷才不遇的憤慨。而這一席話也果然博得了公司負責人的同情和賞識,最終應聘成功。

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面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快拉近彼此距離。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和態度,尋找對方與自己的共通點。由此製作的心理名片,經過恰當的使用,對於人際交往處理和建立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8、投射效應:人往往善於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心思

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去認知和評價他人的時候,往往會根據自身的經歷和對事物的感受來推測和判斷他人。總有一個習慣性的思維會覺得,自己對事物的主觀認知即是他人的認知,而忽略了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和衡量標準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都不盡相同。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投射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是喜歡預設他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和觀點。這是一種以己度人的心理效應,是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等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好勝心強的人,總以為他人也喜歡與人一爭長短;而喜愛吃榴槤的人,也會覺得不喜歡榴槤的人簡直不可思議。學會換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應的有效方法,也能更容易與人交流和溝通,並達成共識。

9、巴納姆效應: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最難的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 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是否覺得這段話對自己的形容很貼切?這其實是一段放在任何人身上都適合的話。人們常常會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實際上這不過是對人性和人格粗略的概括,這種傾向被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於揣摩心理相關的領域上,特別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受暗示性也會比常人更強。

10、視網膜效應:生活好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過如下類似的經歷,當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深思熟慮買了一雙鞋,正當我們沾沾自喜時,卻突然發現,無論走到哪裡都好像看到和自己撞鞋的人。又或者因為我們自己有的一種缺點,而發現其它人好像也都有這個缺點。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視網膜效應」。當我們自己擁有某件東西或某個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其他人更加注意別人是否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件東西或特徵。一個人一定要養成欣賞自己與肯定自己的習慣。一個能看到自己優點的人,在視網膜效應的影響下,也會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能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往往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備條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這7個心理學效應 影響著大多數的人在生活中的行為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對你來說很有吸引力的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風趣和聰明?又比如說在商場購物的時候,你被商場裡提供的第三種選擇而誘導?類似這樣的影響還有很多,它被認為是認知偏見。它甚至會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控制你的生活。今天,安迪將帶來在生活中,不斷影響著大多數人行為的7個心理學效應。
  • 15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據說全部記住可不簡單……
    幾乎每個備考教師招聘的小夥伴都躲不開心理學,知識點多且雜是大家對心理學的一致評價,但是心理學又是一個有意思的學科,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比如心理學常考的15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記住就能得分,但是全部記住可不簡單,你知道幾個?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破窗效應定義: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被人打破。產品中的應用:個人認為這個效應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比如在客訴的處理中。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5、 吊橋效應也許你常有過這樣的感覺:某一瞬間,在某一場景下,會對一個平日裡完全沒有感覺的人忽然心動,於是你以為自己喜歡上對方了,繼而做出無數行為來迎合自己的假象。其實這可能就是當時的環境引起了你生理上的緊張、心跳加速,於是你會把這種情況歸於對在你身邊的人心動。
  • 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什麼影響我們給他人的印象?
    這些都是關於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的案例,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兩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屬於人際交往範圍的心理學效應,而且互為相反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也叫做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第一天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孩子感謝到:「謝謝你們來這裡玩,讓我的房子看起來熱鬧了很多。」 孩子們特別高興,第二天又來了,這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雖然有點失落,但依然玩得很盡興。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心理學效應: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老實待在家中隔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是和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的點,那就是隔離。但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有那麼一些人不願意自我隔離,下面從心理學角度進行分析。禁果定律禁果定律來源於西方的神話故事,《聖經》中提到,上帝不讓亞當和夏娃吃伊甸園的智慧果,這反而大大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最後經不起誘惑,偷吃了禁果。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聰明的父母需要了解的2個心理學效應
    在之前的節目裡有聽眾反饋能不能出一期家庭心理學,孩子叛逆期該怎麼辦?要知道,人的一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心理奧秘。學習心理知識,能把這些知識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在這期節目裡,將和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又有用的2個心理效應,同時告訴你如何把這2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在教育孩子上。-1- 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所以,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的心理學文獻,總結出了「討人愛」的原因,希望通過理解並學習5個心理學效應,能幫助我們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1.這種策略在心理學中被稱為「鏡像效應」,是指對他人非語言信號的潛意識複製,通常發生在社交場合中,一個人無意識地模仿了另一個人的手勢、說話方式或者是態度,這樣的模仿行為通常會影響被模仿者對模仿者的印象,被模仿者會因為鏡像效應產生對模仿者的親切感,從而使關係變得融洽[1]。
  • 職場老司機心知不宣的5個心理學效應,趕緊收藏,看他個十遍!
    五大職場心理學為你呈現:一、投射效應「他是不是可以跟我過不去?」「他是不是刻意針對我。」「其他人都不說,偏偏指我?」「老娘不幹了,愛誰幹誰幹!」試著消除自己心中的偏見,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二、喜好效應我曾經問過我的上司為什麼這麼看重我,我一無資歷,二無關係的。我上司告訴我說,因為看到我,就像看到曾經努力奮鬥的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喜好效應。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事實上,因為星座分析採用的是一種籠統的兩極化描述,而人的情緒永遠處在由這兩個極端所形成的坐標維度上。也正是因為這種描述覆蓋了線段上的每一個點,而每個個體對情緒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無法進行比較,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星座,你會認為它說的就是你。旁觀者效應—— 不報警真的只是因為人性冷漠嗎?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人生六個心理學效應必須知道,掌握一個便能受益終身
    而別人的選擇又是怎麼影響到我們的偏好?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所不熟知的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效應是人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通過解讀心理學效應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掌握心理學效應,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