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當我們從各種失意的狀態中走出來時,再回頭去看當時的情境,卻發現自己只不過是調整了一下看問題的角度,一切仿佛都不一樣了。就好像當時的困境是自設的牢籠,是將自身作繭,綁縛於心靈和意識的困頓中。
為什麼有些事情看似合理實則不合理,看似理性實則不理性?為什麼我們會瘋狂的搶購自己不需要的商品?而別人的選擇又是怎麼影響到我們的偏好?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所不熟知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是人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通過解讀心理學效應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掌握心理學效應,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吉格勒定理
吉格勒定理是由美國行為學家J.吉格勒提出來的,他對個人的成功曾這樣說過 「除了生命本身,沒有任何才能不需要後天的鍛鍊。」 後被人們總結為: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超群的能力,如果缺少一個認定的高遠目標,他將一事無成。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
人生的高度因目標而定,你設定的目標越高,你所獲得的成功也會變得越來越高。把跳蚤放到一個瓶子中,用透明的蓋子蓋住瓶子,那麼跳蚤在跳動的時候,便會不停地撞到蓋子上面。如果你拿掉蓋子後,你會發現它仍然跳,但不會跳到足以撞到瓶口的高度。人也如此,如果學生為了獲得高分學習,那麼他也許能獲得好的成績,但如果他為了獲得知識而學習,那麼在他獲得高分的同時還能獲得知識。如果人們為了賺錢做生意,那麼他們可能賺很多的錢,但如果是為了幹一番事業而做生意,那麼在他賺錢的時候,還會獲得自己的事業。
吉格勒定理告訴人們「氣魄大方可成大,起點高才能至高。」 所以,每個成功者在獲得成功前,都要為自己設立一個高遠的目標,這樣你才能不停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你邁出每一步的方向都是正確的,這會讓你漸漸地養成良好的工作計劃、工作習慣、工作方法,這樣成功的機率才會增大,生活才會多姿多彩,你才能品嘗到成功的碩果,盡享人生樂趣。
卡瑞爾公式
卡瑞爾公式內容是:唯有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在精神上先接受了它以後,才會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上。具體分為三步:第一,問你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自己處於一個什麼地方和位置?第二,接受這個現實。第三,鎮定的想辦法努力去改善這個現實。
秦朝末年,天下紛亂,軍閥為了不同的利益相互混戰,其中,項羽的破釜沉舟巨鹿大戰至今被人們引以傳誦。當時,趙王被秦軍圍困在巨鹿,請求楚懷王救援。秦軍強大,幾乎沒人敢前去迎戰。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楚懷王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先派都將英有、蒲將軍率領2萬人做先鋒,渡過灣水,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後,項羽率領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每人帶3天的乾糧,把軍隊裡做飯的鍋碗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部鑿沉,連營帳都燒了,並對將士們說:「咱們這次打仗,有進無退,3天之內,一定要把秦兵打退。」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秦軍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打越勇。1個人抵得上10個秦兵, 10個就可以抵上100個秦兵。經過9次激烈戰鬥,活捉了秦軍首領王離,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被瓦解了。
這場巨鹿之戰的勝利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點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在我們面臨困境時,要想獲得非凡的勇氣去戰勝困難,最好的辦法也就是置自己於死地,斷自己的退路,背水一戰。因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可以讓我們增加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瓦拉赫效應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一旦遇到挫折或困難,就會想當然地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無用功,從而自暴自棄。或許這些人受到別人消極的引導、錯誤的影響。或許這些人天生就有自卑心理,總之在這些人心中,自己低人一等,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人最怕的並不是沒有發現自己的能力,而最怕的是失去了發掘自己能力的信心。特別是在經歷一定的挫折之後,很多人對自己心灰意冷,認定自己一生無為,和成功無緣。在這種心態的誤導下,這些人得過且過,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自然而然成功不會光顧他們。
由此可見,了解「瓦拉赫效應」可以讓你正視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並肯定自己的能力,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任何一個人,都有造就擅長的一面,只要找到這一面,成功就會如約而至。
古德曼定理
曾經有個小國到中國來,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金碧輝煌,把皇帝高興壞了。可是這小國不厚道,同時出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皇帝想了許多辦法,請來珠寶匠檢查,稱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辦?使者還等著回去匯報呢。泱泱大國,不會連這個小事都不懂吧?最後,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說他有辦法。
皇帝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著三根稻草,插入第一個金人的耳朵裡,這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裡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所以說,有時沉默,便是最好的溝通,最有價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說的人。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個嘴巴,本來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的。善於傾聽,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質。當你能夠心領神會的時候,沉默便勝過千言萬語。
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人們自以為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收到什麼理想的效果。
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譏諷為「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
霍布森選擇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在於: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道理很簡單,任何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輕易的相信一個籠統的且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說法是特別的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不管自己到底是不是這種人。如果想要避免這種效應,就要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相信自己。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就會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 主觀驗證的意思是,當有一條觀點專門來描述你本人的時候,你就很有可能會接受這一觀點。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於揣摩心理相關的領域上,特別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受暗示性也會比常人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