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飛輪效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但當你開一段時間車後,你就會發現非常容易,越開越簡單的感覺。
有人說,這是量變產生質變。也有些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
其實從心理學來看,「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心理學中對飛輪效應的解釋是這樣的,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效應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可能都是困難的,但千萬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因為這是事物的本質,只要我堅持一些找到這個事情的特點,讓它成為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這樣做事就容易多了,並且會越做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飛輪效應教會我們堅持的力量,在做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棄。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做這個實驗之前找來兩個一模一樣的車。
他在實驗中,把這兩個車其中一個放在繁華都市,另一個車放在貧民窟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車上均裝有錄音裝置。
後來他發現,在繁華市區的車依舊很好只是落了一些塵土。但另一個車最開始就有人破壞它,把最值錢的零件拆下來賣了,緊接著越來越多人參與到破壞車的活動中。
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實驗觀察基礎,後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完整的提出破窗效應理論。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個現象很好的揭示了如果我們對社會一些不好的現象縱然會發生多麼可怕的結果,所以人性深處真的深不見底,不了解真的很可怕。
野馬效應
野馬效應很好的讓我們了解了情緒的特點。
在非洲草原中有一種吸血蝙蝠,它很聰明,抓獵物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它們肯定不是野馬的對手,但它們捕捉野馬的時候會先在野馬腿上咬一個小口子,然後野馬這時候會非常暴躁到處亂跑,結果傷口越來越大,流血不止最終死亡。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就像患上焦慮症的人們,越是抗拒症狀和痛苦,自己會越痛苦,所以越排斥越嚴重。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接納情緒,只有讓自己平靜下來才有可能讓事情發生改變。
野馬效應告訴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馬很重要,對人同樣重要。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往往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們自己對外在遇見和發生的事物的信念和情緒。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一個認知理論,一個人對事情產生情緒反應並不是由於事物本身,而是源自他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就拿野馬這件事來說,野馬被咬之後可能非常憤怒,所以到處亂跑甚至想把吸血蝙蝠殺死,結果越來越暴躁,被蝙蝠咬了是事件本身(用A來表示),而覺得被咬之後必須抓住蝙蝠是對這件事的看法(用B表示),最終暴躁是情緒結果(用C表示)。
如果野馬能換一種理解事情的態度,比如無所謂就是個小口子,我不管它自己就會好,那麼野馬肯定情緒會平靜下來,也不至于越來越糟糕。
所以埃利斯認為影響情緒結果的C是由於對待事物態度B導致的,而不是事件本身A。
以上就是三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