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2020-12-06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

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

飛輪效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但當你開一段時間車後,你就會發現非常容易,越開越簡單的感覺。

有人說,這是量變產生質變。也有些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

其實從心理學來看,「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心理學中對飛輪效應的解釋是這樣的,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飛輪效應很好的解釋了,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可能都是困難的,但千萬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因為這是事物的本質,只要我堅持一些找到這個事情的特點,讓它成為我們潛意識的一部分,這樣做事就容易多了,並且會越做越容易。

正如科學家富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飛輪效應教會我們堅持的力量,在做事情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放棄。

破窗效應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做這個實驗之前找來兩個一模一樣的車。

他在實驗中,把這兩個車其中一個放在繁華都市,另一個車放在貧民窟犯罪率很高的城市,車上均裝有錄音裝置。

後來他發現,在繁華市區的車依舊很好只是落了一些塵土。但另一個車最開始就有人破壞它,把最值錢的零件拆下來賣了,緊接著越來越多人參與到破壞車的活動中。

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實驗觀察基礎,後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完整的提出破窗效應理論。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裡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就如劉備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個現象很好的揭示了如果我們對社會一些不好的現象縱然會發生多麼可怕的結果,所以人性深處真的深不見底,不了解真的很可怕。

野馬效應

野馬效應很好的讓我們了解了情緒的特點。

在非洲草原中有一種吸血蝙蝠,它很聰明,抓獵物都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它們肯定不是野馬的對手,但它們捕捉野馬的時候會先在野馬腿上咬一個小口子,然後野馬這時候會非常暴躁到處亂跑,結果傷口越來越大,流血不止最終死亡。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而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就像患上焦慮症的人們,越是抗拒症狀和痛苦,自己會越痛苦,所以越排斥越嚴重。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接納情緒,只有讓自己平靜下來才有可能讓事情發生改變。

野馬效應告訴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對馬很重要,對人同樣重要。很多時候,傷害我們的往往不是外在事物,而是我們自己對外在遇見和發生的事物的信念和情緒。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一個認知理論,一個人對事情產生情緒反應並不是由於事物本身,而是源自他如何看待這個事情。

就拿野馬這件事來說,野馬被咬之後可能非常憤怒,所以到處亂跑甚至想把吸血蝙蝠殺死,結果越來越暴躁,被蝙蝠咬了是事件本身(用A來表示),而覺得被咬之後必須抓住蝙蝠是對這件事的看法(用B表示),最終暴躁是情緒結果(用C表示)。

如果野馬能換一種理解事情的態度,比如無所謂就是個小口子,我不管它自己就會好,那麼野馬肯定情緒會平靜下來,也不至于越來越糟糕。

所以埃利斯認為影響情緒結果的C是由於對待事物態度B導致的,而不是事件本身A。

以上就是三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聰明的父母需要了解的2個心理學效應
    所以,在這期節目裡,將和大家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又有用的2個心理效應,同時告訴你如何把這2個心理學效應運用在教育孩子上。-1- 超限效應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 影響每個人的十個心理學效應
    掌握心理學效應,能夠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背後的典型心理學效應,讓我們以此為鏡,光照自己。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所以,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的心理學文獻,總結出了「討人愛」的原因,希望通過理解並學習5個心理學效應,能幫助我們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1.2. 多看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投入時間與你希望成為朋友的人在一起「多看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現的次數越多,自己就越容易對其產生偏好和喜愛[2]。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希望這些心理學理論能夠對大家走向「理解人性」的偉大產品經理有所幫助。產品經理必懂的28個心理學效應1. 暈輪效應定義: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即「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它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犯罪和警務理論之一的基礎:「破窗」!077,責任分散效應相信很多80後或者90後的小夥們,在小時候都看過三個和尚挑水的動畫片,原本廟裡只有一個和尚時,每天挑水念經沒有任何問題,而兩個和尚之後,雖然有些矛盾,但是也能相互扶持一起抬水喝,但是到了三個和尚之後,就開始心懷鬼胎,誰也不願意吃虧,結果都沒水喝了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比如,你漸漸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歸因偏差—— 2種常見的歸因偏差 你是否犯過?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在生活中,一直影響著人們的6個心理學現象
    其實,在現實世界當中,人們最不了解的那個人就是自己,有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搞明白,為什麼我們會做出某些決定,我們為什麼會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夢。種種的一切都讓人捉摸不透,但通過一些心理學現象卻是可以來解釋它們的。而今天,傑瑞就帶來了:在生活中,一直影響著人們的6個心理學現象。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篇,我將隆重介紹登門檻效應。2、愛情如願如果你想追求一個女生或男生,不要一上來就約吃飯、看電影,這樣會讓對方感到很唐突,覺得你目的不純、另有所圖有壓迫感,通常都會拒絕。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到第三天孩子們來的時候,老人抱歉地對孩子們說:「自己年紀大了,沒有工作並沒有什麼錢,今天只能給2美分了。」 孩子們一聽生氣極了,並大聲說道:「我們為你玩了一整天才2美分,你知道我們有多辛苦!」於是孩子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玩了,氣呼呼地走了。
  • 6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你親身體驗過幾個?
    我們總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遇到一些神奇的現象,可以用心理學的某些定律去解釋那些不思考不會發現的現象。心理學定律與生活息息相關,不遠不近,或許有自己身處在其中而不得知。我們會忘記剛剛發生的事情,是因為門道效應。因為人的記憶特點,我們會在做出行動的第一步的時候,忘記之前的東西。大腦騰出空間,讓我們幹另一件事。2、感覺現在經歷的事情,以前發生過---海馬效應生活中,走到某一個地方有沒有一種以前自己來過的的感覺,很模糊印象。但是這種感覺卻很真實。
  • 人生六個心理學效應必須知道,掌握一個便能受益終身
    這些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我們所不熟知的心理學效應。心理學效應是人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通過解讀心理學效應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剖析自己平時不易察覺的非理性行為,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透視社會。掌握心理學效應,能讓我們採取更合理的方式對待他人,處理事務,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2、阿倫森效應阿倫森效應主要應用於鼓勵或者批評一個人,阿倫森效應講的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 心理學:這四個心理學定律,會讓你越來越幸福,一定不要錯過
    下面介紹的四個心理學定律,能讓你降低內心的衝突,提升幸福感。一起看看吧。1、不值得定律—學會取捨不值得的定律是說,不值得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也就是說,當你自己打心眼裡都認為這個事情不值得做,那麼註定就做不好,與其別彆扭扭,註定失敗,不如乾脆不要做。
  • 心理學:可以獨自進行的4個心理學小實驗,超有趣,一起來試試吧
    在我們的印象中,心理學實驗好像都是心理學家們經過嚴格設計,進行調控,還需要有一大堆幫手和志願者才能進行的。但那是為了研究全新的理論。其實一兩個人也可以嘗試很多心理學實驗。比如下面這4個實驗,十分有趣,可以獨自完成。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2.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了一項「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把徵募來的24名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作獄警,一組扮作犯人,要求他們保持監獄秩序。獄警和犯人很快適應了角色,並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實驗最初的24小時內,在幾乎沒有指令的情況下,獄警們開始對犯人進行肉體和心理上的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