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德西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有一位老人,他的門前有一大片草地。
這本來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老人卻十分苦惱。
原因是在老人休息的時候,有一群孩子經常來這片草地上玩,並且大喊大叫。
老人後來忍無可忍,拿了一些零錢分給這些孩子。
第一天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孩子感謝到:「謝謝你們來這裡玩,讓我的房子看起來熱鬧了很多。」
孩子們特別高興,第二天又來了,這次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雖然有點失落,但依然玩得很盡興。
到第三天孩子們來的時候,老人抱歉地對孩子們說:「自己年紀大了,沒有工作並沒有什麼錢,今天只能給2美分了。」
孩子們一聽生氣極了,並大聲說道:「我們為你玩了一整天才2美分,你知道我們有多辛苦!」於是孩子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玩了,氣呼呼地走了。
當一個人在進行某項感興趣的活動時,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可能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其的內在吸引力,這就是「德西效應」。
因此,獎勵也要適度,一味地以物質和金錢作為外部激勵並不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真正的熱愛。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多以興趣為出發點,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
禁果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禁果效應 也叫「亞當與夏娃效應」。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越是隱秘或者禁止的東西,越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由單方面禁止和掩飾所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在對孩子也是,一昧禁止只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幹我偏要幹。
在教育上,我們可以適當利用「禁果效應」,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起單純地勸說和禁止可能更有用。
印刻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鴨子、鵝等動物幼崽在剛出生時,會追逐著自己看到的第一個對象跑,並學習跟蹤對象的行為。
這種行為不僅存在於動物,也存在於人類。嬰幼兒在出生到長大的這個過程中從外界獲得信息影響巨大。
印刻印象告訴我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及時抓住兒童各種敏感期,比如剛出生不久的視覺敏感期,愛咬人的口欲期、喜歡扔東西時的空間探索期、自主進食敏感期等等。
敏感期內的孩子對於學習某種特定的技能或行為會特別感興趣,因此及時抓住敏感期可以利用孩子高度的積極性,更快地學習和掌握技能。
一旦錯過關鍵期,則可能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和一些不可逆的影響。
超限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馬克·吐溫有一次聽牧師演講,剛開始覺牧師講得令人很感動,打算捐款。
但10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開始感到有些不耐煩,決定捐一點零錢就好了。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
在演講結束開始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偷了盤子裡2元錢。
因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在教育批評孩子過程中,點到即可,不要一直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直翻舊帳,同一件事說了一遍又一遍,最後就有可能會導致孩子不耐煩,產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
皮格馬利翁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又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普通中學,一個班裡隨便觀察了一下,然後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將名單交給老師後說道,名單上的這幾個學生是智商型人才,將來一定很有出息。
同時,囑咐老師們對這份名單保密。
一段時間後,名單上的學生果然像羅森塔爾所說,在學校的表現越來越好,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並且這些孩子長大後也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傲人的成績。
其實名單上的名字不過是羅森塔爾隨便圈出來的,孩子之所以取得進步是因為老師相信這些被選中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聰明。
由於在老師與這些學生相處的過程中,不經意間經常流露出對於孩子的期望和鼓勵,這些積極的暗示都讓孩子更加自信、積極,進步也就越快。
常言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經常給孩子以鼓勵性的話語、讚賞的眼光,會讓孩子更自信自強,積極性更高哦!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關注並分享讓更多人知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