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
—— 「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在生活中,我們一旦對某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在看待他的其他品質時,也會傾向於帶上相似的態度。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也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追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你因為一個歌手寫詞寫得好而喜歡上他,久而久之,就很可能會喜歡上他的其他特點。比如,你漸漸會覺得他是世界上聲音最動聽的人、是你見過最帥的人,甚至還會假設他的道德水平也比較高。
暈輪效應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
所以,「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 其實是你的心理在跟你玩遊戲,千萬不要輕易當真。
歸因偏差
—— 2種常見的歸因偏差 你是否犯過?
歸因指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結果進行因果判斷的過程。
1.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更關注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而忽視了情景因素。
你一般是如何看待你們班上的學霸或學神的?大家在談論到這些人時一般更加關注的是他們的智商和能力,卻忽視了他們的努力程度。這就是犯了基本歸因錯誤。
2.歸因的自利偏差:人們在對自身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把成功歸因於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任務的難易程度等。
簡單來說就是:成功歸自己,失敗怪別人。
巴納姆效應
—— 你是什麼星座的?
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
相信大家都玩過星座,請看以下描述:
白羊座——充滿活力,有用不完的精力,總是鬥志高昂。
雙魚座——敏感脆弱,愛哭鬼,鴕鳥心態,心腸軟,善良。
上述星座描述對比鮮明,但仔細一想,誰又沒有敏感脆弱的一面呢?快樂和悲傷,脆弱和堅強難道不正是以彼此的存在為前提嗎?畢竟沒有快樂也就不會感到悲傷。
事實上,因為星座分析採用的是一種籠統的兩極化描述,而人的情緒永遠處在由這兩個極端所形成的坐標維度上。
也正是因為這種描述覆蓋了線段上的每一個點,而每個個體對情緒的心理量又有所不同,無法進行比較,所以不論你是什麼星座,你會認為它說的就是你。
旁觀者效應
—— 不報警真的只是因為人性冷漠嗎?
旁觀者效應也叫「責任分散效應」,即他人的在場使得個體採取某種行動的可能性降低。
也可以理解成「原本屬於一個人的責任被主觀分散到其它在場者身上了」。
文都比鄰之前的一篇文章曾經介紹過Kitty Genovese事件,點擊這裡閱讀:「知識科普」心理學:旁觀者效應——你為什麼會見死不救?
如果僅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這件事,未免有些牽強。在場的38人不可能全是冷血的。我們可以用旁觀者效應來解釋這一現象,即當時發生了責任分散,使得每個人出現救援行為的可能性減小了。
馬太效應
——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馬太效應描述的是「兩極分化」現象。
《新約·馬太福音》:「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如今在世界範圍內,大約有80%的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只有20%的財富供剩下的那大多數人使用。
為什麼少的人反而擁有更大的金錢總量?而多的人卻擁有更少的金錢總量呢?
這是因為強者原本所具有的優勢能夠作為他下一次交易的成本(投入),從而賺取更多的利潤。這樣形成一種積累優勢(可投入的成本越來越多,收穫也就越來越大),使得強者愈強,富者愈富;而弱者本來就擁有較少資源,變強的資本和機會也就少了。
當然,這也給予我們普通人一個道理:與其去仇富,不如正視自己現有的資本,利用這些已有的「財富「」,努力超越過去的自己。
畢竟,與自己賽跑遠比與那些已經站在金字塔頂峰的人賽跑要更有意義。
搭便車效應
—— 「佔盡便宜卻一毛不拔」
搭便車效應指的是某個成員為集體所做出的努力使得全體成員都可能獲利,但成本卻由這個成員自己承擔。
在某個活動的策划過程中,有2個部門的人參與,其中A成員花費了最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完成這項工作,其它成員只進行基本的配合,甚至還提出了許多難以完成的要求。
最後活動圓滿結束,榮譽由全體成員共享,成本卻基本由A一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體現,可以說是很常見了。
那麼搭便車效應有哪些危害?
1. 損害成本承擔者的利益和積極性
2. 助長其它成員的惰性
反映在整體的結果上就是:集體的積極性下降,工作質量下降。
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哪些是你覺得學習了以後能受益終身的心理學效應?快在下面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