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2020-11-27 華圖教師網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1.教師期望效應:即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認為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傳送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

皮格馬利翁:指一個國家的國王,也是一個雕塑家,沒有妻子,因為現實中沒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個女雕像,想像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雕琢,終於有一天感動了上帝,上帝就把這個雕塑變為了他的妻子。

2.社會刻板效應:把一群人的特徵加以總結,然後把這個特徵強加到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身上,忽略個別差異。

例子:南方人都細膩,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細膩。

3.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當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當你看到某人有某種特徵時,就看不到其他特徵。

例子:情人眼裡出西施,愛屋及烏,一好百好,一壞百壞。

4.首因效應:也稱最初效應,在總體印象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學生第一次聽一位老師上課,覺得這位老師講得不錯,就覺得以後這位老師的授課也挺好的。

5.近因效應:也稱最近效應,在總體印象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

例子:某對男女朋友吵架了,因為男朋友就這一件事欺騙了她,她很生氣的說:「原來你一直都是騙我的。

6.投射效應:指因個體具有某種特性而推斷他人也具有與自己相同特性的社會心理現象。兩種表現:一是有人總是從好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二是有人總是從懷的方面來解釋別人的言論和行為。

例子:蘇軾的「金佛效應」,疑鄰盜斧,掩耳盜鈴,總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應:又稱霍索恩效應,是當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

例子:當自己走在醫院走廊,兩旁坐滿人,他們對你行注目禮,會發現自己走著走著就不會走路了。當男生發現有美女在觀察自己時,會走得抬頭挺胸的。

8.寬大效應:一般來說,個體對他人往往是積極的肯定估計高於消極的否定估計。

例子:覺得這個人無所不能。

9.南風效應:又稱南風法則、溫暖法則,他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

拉封丹的寓言故事

10.巴納姆效應:也稱星座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任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樣的人。

例子:某人看著一個描述白羊座:誠實、善良、真誠,即使自己不是白羊座,也會覺得這不是描寫自己的嘛。

11.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例子:借錢,先是1元,後來是10元,後來是100元,再後來是1000元,慢慢會答應其更多的要求。

12.結伴效應:個人活動由於有他人參加導致效率變化。有兩個表現:由於有他人增加會導致效率提高,或者是由於有他人增加導致效率下降。

例子: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沒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13.酸葡萄效應: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例子:當自己沒有被這個機構錄取時,就會說這個機構工資不高,或者是文化氛圍不好。

14.甜檸檬效應:人們把個體在追求預期目標而失敗時,為了衝淡自己內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現己實現的目標價值,從而達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現象。

例子:當別人有你男朋友,自己沒有男朋友時,就會說:我這麼美,沒有人配得上我!

15.責任擴散效應: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

例子:中國式過馬路,法不責眾。

責任編輯:大白

<上一頁1下一頁>

相關焦點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班主任善用「南風效應」批評學生效果最顯著
    批評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成為學生改正錯誤的契機,鍛鍊學生的抗挫能力。如果批評的手段不恰當,則會傷害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故意和班主任搞對立。那麼,如何批評學生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呢?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教育心理學》人物思想匯總
    1.馮特心理學之父、構造心理學派、1879年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誌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心理學脫離哲學,標誌著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專著、行為主義、記憶痕跡衰退說、試誤說、餓貓實驗、學習的基本規律(準備率、練習率、效果率)、共同要素說(伍德沃斯)3.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動作、建構主義者、圖式、同化、順應、平衡、認知發展階段論(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道德發展階段論—對偶故事法(前道德階段
  • 常見心理學效應辨析
    心理學效應是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非常重點的內容,主要是以單選題等客觀題型來進行考察。在社會心理學玲玉,各類效應可謂是數量繁多,今天只結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來幫助大家梳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一些幹擾選項,注意相近知識點之間的辨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考試。接下來就常考的心理學效應進行簡要介紹和辨析。
  • 大數據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同溫層效應
    如果說現在IT行業中最火爆的是什麼,那麼一定是「大數據」,畢竟我們現在屬於「大數據時代」,那麼,心理學中有類似於「大數據」的存在嗎?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澳瑞森 梅倫一個人的個性與成長經歷和接受的教育以及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繫。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更是深遠的。沒有人在世界上是一座孤島,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學將大有用處。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人不能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個人心理疏導、原生家庭教育、職場人際關係… 都應該嘗試運用心理學去介入及療愈。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案例分析題考點分析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大部分考生反映在解答教育綜合基礎知識的案例分析時很是頭疼,感覺無從下手、把握不住解題的中心思想。為了幫助廣大考生能更好的解答此類考題,中公教育講師對案例中涉及到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點進行了匯總,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教育心理學之父」——桑代克
    愛德華·李·桑代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採用實證主義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學研究走向了科學化的道路,是科學教育心理學的開創者,是第一個系統論述教育心理學的心理學家,被稱為「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
  • 犀學教育科普:8條實用心理學小知識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心理學家可以通過一定道理的規則來預測人的行為。如果你發現有人可能偷偷看你,犀學教育提醒你可以看一下自己的手錶,如果她也看了一下自己的表,那麼還等什麼,趕緊做個朋友吧!  5. 如果你要去約會、面試或者參加一些重要活動非常緊張,犀學教育建議你可以試著在開始之前嚼口香糖,咀嚼會使你的大腦認為你處於非常安全的環境,可以緩解焦慮喲。  6.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門檻效應
    這時,你可以試試心理學上有一個有趣的心理效應,別人有可能會在毫不知覺的情況下答應我們的要求。這個能讓我們得寸進尺的好方法就是利用「門檻效應」。其實門檻效應就是放大或縮小給對方的要求,給對方設置一個心理能接受的門檻。
  • 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歷史人物及其著作觀點!
    很多學生在備考中會抱怨說教育領域裡的人物和觀點太多了,很容易混淆,張冠李戴,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一下教育心理學中常考的人和事,希望能有助於大家備考。1.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學之父——《教育心理學》2.1924、廖世承——我國編寫第一本《教育心理學》3.勞倫茲——印刻現象——關鍵期的發現4.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四階段:感覺動作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
  • 一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拆屋效應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心理學小知識是拆屋效應,簡單地來說,拆屋效應就是指先提出很大的要求,在這個要求被拒絕後,提出較小的要求。那麼拆屋效應在平時的生活中如何發揮作用呢?所以在應用拆屋效應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摸清對方的底線在哪裡,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我們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但我們將問題暫時擱置後,在擱置後的這段時間,「靈感」似乎在此時蹦了出來,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種現象中發生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在心理學上,對於醞釀效應的解釋是當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但還是未能解決,這個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關於醞釀效應是來源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國王讓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他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