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2021-01-09 中公教師網

我們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但我們將問題暫時擱置後,在擱置後的這段時間,「靈感」似乎在此時蹦了出來,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種現象中發生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

在心理學上,對於醞釀效應的解釋是當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但還是未能解決,這個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關於醞釀效應是來源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國王讓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他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但事實是這頂皇冠送到國王手中時與當初交給工匠的一樣重,誰也沒辦法知道工匠到底有沒有在其中動過手腳。於是,國王將當時大名鼎鼎的阿基米德叫來,遂將這個難題交給阿基米德解決。阿基米德為了能儘快解決這個問題冥思苦想,嘗試了很多的想法,但都以失敗告終。有一天他去洗澡,一邊想一邊坐進澡盆,就在他坐進澡盆的時候,看到了水往外邊溢,同時身體也被輕輕地託起,這時阿基米德恍然大悟,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浮力原理。

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難題束手無策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我們的思維進入到了「醞釀階段」。而當我們拋開問題去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苦苦思索而不得的答案卻是意外的地出現了,這時不禁發出類似阿基米德當初尋找到了解決方法的驚嘆,這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嗎,「醞釀效應」結出了「答案之果」。這正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寫照。

心理學家認為,在醞釀過程中,看似沒有解決問題的思維進行了,但其實還正在潛意識層面中進行,存儲在記憶中的相關信息在潛意識中發生了組合,之所以在拋開問題後突然找到答案,是因為在這個過程消除了前期存在的緊張心理,忘掉了不正確的、僵局的思路,開創了新的思路,創造性的想法得以出現。因此,如果我們遇到了難題,不妨暫且擱置,去散散步,和朋友聊聊天,或許就能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中公講師張波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效應——醞釀效應
    在工作或學習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想解決一件事,可不論怎麼努力就是解決不了,而這時候放開思想的話,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種現象被人叫做醞釀效應,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醞釀效應,看看醞釀效應和靈感的區別,以及醞釀效應的啟示。
  • 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在古希臘,國王讓人做了一頂純金王冠,但他又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可問題是這頂王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誰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沒有搗鬼。國王把這個棘手的難題交給了阿基米德,還要求他不能破壞王冠。怎麼辦呢?阿基米德輾轉難眠,冥思苦想。他起初提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
  • 每日說心理|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不管是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放上一段時間,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所謂醞釀效應,又稱為直覺思維,是指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由於某種機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現了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
  • 阿基米德如何發現浮力定律——醞釀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醞釀效應」大家可能聽得不多,但是古詩中的一句話肯定驚豔過大家,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醞釀效應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一時無法攻克的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如何下手,當我們停下來一陣子,完全拋開這個問題,無意間靈光一閃,解決辦法閃現在腦海中,問題迎刃而解。我們來看看阿基米德是如何發現浮力定律的。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問題,也遇到各種有趣的事情。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
    心理學中的「瓦拉赫效應」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今天小編來分享一下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原創高品質科普文|「心理學簡報」每天更新心理學專業知識無論是在職場、學校還是其他的社交場合,我們總是會發現一些人很討人喜歡,但如果要問為什麼會喜歡他們,我們可能很難準確地說出理由。人人都想在集體中獲得好人緣和認同感,但為什麼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廣泛的喜愛呢?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超限效應,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這裡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6篇——超限效應。前幾天被「520」刷屏了,面對鋪天蓋地的「520」秀恩愛攻勢,有不少的人表現出了極強的不耐煩,和厭惡感。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2020-03-25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你推脫的是機會和幸福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持續更新,讓心理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5篇——責任分散效應。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媒體報導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受害者被一大群路人圍成一圈「看熱鬧」。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這才是你相信星座和測試的原因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巴納姆效應是什麼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媽媽總是不準孩子吃零食,可能造成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這在心理學上叫醞釀效應。我拍著娃的小腦袋瓜說:想吃零食沒問題呀,媽媽也沒有完全拒絕你吃零食啊。我小時候也愛吃零食,吃零食後也讓我覺得很快樂,只不過我們的零食一定要選健康的。02.總是不準孩子吃零食,可能造成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奇葩說有一期,傅首爾回憶自己小時候,家裡很窮,買不起泡泡糖,她就和同學商量說,你吃完的泡泡糖別扔,給我嚼幾下,我看看能不能吹出泡泡來,後來,她的大姨聽說了此事,特別難過,給她買了一大條泡泡糖。這件事之所以在傅首爾腦海中印象這麼深,是因為她被「饞」得太狠了,可是又知道家裡窮,不好意思向父母要,就想出了那麼個法子來。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