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醞釀效應

2020-11-29 爭取活到二十一世紀末

在工作或學習中,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想解決一件事,可不論怎麼努力就是解決不了,而這時候放開思想的話,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種現象被人叫做醞釀效應,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醞釀效應,看看醞釀效應和靈感的區別,以及醞釀效應的啟示。

一、什麼叫醞釀效應

在解決一個複雜或創造性問題時,無論怎麼努力都解決不了,這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對此,相信不了是工作中,還是學習中,大家都遇到過吧!

二、醞釀效應是頓悟嗎,不是

知道什麼叫醞釀效應後,不少人會把它和頓悟很相似,那醞釀效應是頓悟嗎?這顯然不是,因為醞釀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而頓悟則升華了,它是佛教術語,有頓然領悟的意思,比如一個殺人魔王,他頓悟後可能成為一個好人,這已經屬於精神層面了!

三、醞釀效應和靈感的區別

醞釀效應是放開思想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靈感則是想到一點,然後從這一點入手解決問題。所以醞釀效應和靈感的區別就很簡單了,它們一個是什麼都不想,一個是專注去想,一個被動一個主動,區別還是很大的。

四、醞釀效應的啟示

當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無果時,不妨將其放置一段時間,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這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決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給人的啟示很大,它告訴我們碰到問題時,不要鑽牛角尖,有時候一時的放棄才能更好的解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我們在解決困難的問題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景,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但我們將問題暫時擱置後,在擱置後的這段時間,「靈感」似乎在此時蹦了出來,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種現象中發生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醞釀效應。在心理學上,對於醞釀效應的解釋是當學習者盡力去解決一個複雜的或者需要創造性思考的問題時,無論多麼努力,但還是未能解決,這個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會對問題的解決起到關鍵作用,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關於醞釀效應是來源於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希臘,國王讓工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可是他懷疑工匠在王冠中摻了銀子。
  • 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分析:不論科學家還是一般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把難題放在一邊,擱上一段時間,然後才能獲得一個滿意答案」的現象,心理學家把這稱之為「醞釀效應」。阿基米德發現浮力定律就是醞釀效應的經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對一個困難的問題感到茫然無措,不知從何下手,這時思維就進入了「醞釀階段」。
  • 每日說心理|阿基米德與醞釀效應
    心理學家將其稱為「醞釀效應」。為什麼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了呢,就是因為自己所處的角度不對,思維方式也出了問題,桎梏了自己的思想。//////////////////////所謂醞釀效應,又稱為直覺思維,是指反覆探索一個問題的解決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由於某種機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現了出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決辦法。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效應——責任分散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旁觀者效應也稱為責任分散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心理學: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是什麼影響我們給他人的印象?
    這些都是關於第一印象和最近的印象的案例,今天小編就在這裡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理學上的兩個心理學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都屬於人際交往範圍的心理學效應,而且互為相反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也叫做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常見心理學效應辨析
    心理學效應是在教師資格證考試過程中非常重點的內容,主要是以單選題等客觀題型來進行考察。在社會心理學玲玉,各類效應可謂是數量繁多,今天只結合一些常見的知識點來幫助大家梳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一些幹擾選項,注意相近知識點之間的辨析,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通過考試。接下來就常考的心理學效應進行簡要介紹和辨析。
  •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的效應 http://www.hteacher.net 2018-09-10 14:23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阿基米德如何發現浮力定律——醞釀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
    「醞釀效應」大家可能聽得不多,但是古詩中的一句話肯定驚豔過大家,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醞釀效應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在生活中我們遇到一時無法攻克的難題,束手無策,不知如何下手,當我們停下來一陣子,完全拋開這個問題,無意間靈光一閃,解決辦法閃現在腦海中,問題迎刃而解。我們來看看阿基米德是如何發現浮力定律的。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你有遇到過嗎?
    有些事情不斷重複,即使複雜難解,但是其本質,依然可以總結出神奇的心理效應醞釀效應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基米德,我們只知道他發現了浮力原理。但是他發現原理的過程,卻是非常有意思。他是先通過常識去試,然後思維進入一種死胡同。沒有頭緒,大腦一直重複之前想的。但是問題卻沒有解決掉。
  • 心理學神秘十大效應!
    巴納姆效應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即所謂的「從眾」。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第一,勇敢地面對自己。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優缺點,不掩耳盜鈴,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或以己之長比人之短。
  •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學習園地〗 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達克效應」 一個很有意義的心理學現象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你不知道的幾個實用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有很多,但有些心理學的效應卻不一定會被人們所熟知,有些效應可以幫助你了解消費者的心理狀態,也有些會讓你明白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心理活動,了解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效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