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實驗。 他們從各個年級組挑選部分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然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但事實是,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但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個效應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者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在學生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產生效應。
所以在小學階段,老師要多多鼓勵孩子,作為家長要多鼓勵孩子,你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自己。因為那時的孩子對於自己的了解往往來自於周圍人的看法,特別是他的老師跟父母。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和表揚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
2、超限效應
很多家長在管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看電視了!不要玩手機了!不要吃糖了!……
但頭一次兩次孩子聽你的,慢慢的你會發現你說的話不好使了。你越說不讓做什麼,他就偏做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大開始跟你對著幹!父子或者母子的關係越來越差!
那麼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先聽一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一開始聽得津津有味,感動得不行,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心想只捐一些零錢好了。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
可笑的是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最後走向與父母的對立面。
所以,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德西效應
大家可能聽過這個故事:
有一群孩子總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很影響老人生活,多次驅趕都沒用。
於是老人想到一個辦法: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孩子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雖然比之前的少,但孩子們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
但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並向老人發誓,我們再也不會到這裡來玩給他帶來快樂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老人成了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簡單點理解就是孩子是為別人而玩,而不是為了快樂!
外部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這就是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所以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比如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或提高學習興趣有幫助的東西,如科普書、益智類玩具,而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作為獎勵。
4、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後來人們把這個寓言稱作南風效應。
語言中的南風之所以成功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給到我們一些啟發:家庭教育中採用「打罵」、「恐嚇」等類似「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多實行溫情教育,多點暖心的表揚,多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樂觀的心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大家對木桶效應並不陌生,在現在的職場中目前很流行長板效應,就是發揮自己的長處。
但對於孩子來說,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階段,各種知識的學習階段,提倡綜合發展,一個孩子的綜合能力(德智體美)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家長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成長階段德智體美勞都要接觸。
6、霍桑效應
現在社會不但成人的世界壓力大,車子房子票子,孩子的壓力也不小,補習文化課,美術,音樂,舞蹈。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使性格變得孤獨內向,甚至走向極端。
知道下面這個效應,家長馬上行動起來與孩子來一次暢談吧。
美國芝加哥郊外有一個叫霍桑的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老闆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請了一位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就是用兩年時間,專家找每個工人談話,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心理學家總結:工人積壓在心裡的怨氣和壓力釋放了出去,然後開始安心工作。
霍桑實驗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種種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或者不知道找誰表達。所以作為家長,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跟你溝通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然後,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也會更加自信!
7、增減效應
增減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他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人際交往中或者上級與下屬溝通時,先說一些對方的小缺點,再說對方的優點。對方會更容易接受。
放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就是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或者常常是批評,孩子感受很不好,也不會接受你的建議。
所以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語文成績不好,但這次英語考的很好,如果下次再把語文考好那就更厲害了!
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也會自我進行反思。
8、蝴蝶效應
大家都看過電影《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教育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9、標籤效應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
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豬頭」、「你是傻子嗎」、「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家長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10、門檻效應
生活中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而不會因要求一下子提的太高孩子感覺無法實現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