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收藏:掌握這十個兒童教育心理學,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2020-11-23 騰訊網

1、羅森塔爾效應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實驗。 他們從各個年級組挑選部分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然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但事實是,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但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這個效應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或者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會在學生的學習成績等方面產生效應。

所以在小學階段,老師要多多鼓勵孩子,作為家長要多鼓勵孩子,你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自己。因為那時的孩子對於自己的了解往往來自於周圍人的看法,特別是他的老師跟父母。因此,聰明的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和表揚孩子,這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

2、超限效應

很多家長在管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不要看電視了!不要玩手機了!不要吃糖了!……

但頭一次兩次孩子聽你的,慢慢的你會發現你說的話不好使了。你越說不讓做什麼,他就偏做什麼,隨著年齡的增大開始跟你對著幹!父子或者母子的關係越來越差!

那麼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先聽一個小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一開始聽得津津有味,感動得不行,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心想只捐一些零錢好了。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了。

可笑的是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最後走向與父母的對立面。

所以,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德西效應

大家可能聽過這個故事:

有一群孩子總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很影響老人生活,多次驅趕都沒用。

於是老人想到一個辦法:他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並對孩子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雖然比之前的少,但孩子們仍然興高採烈地走了。

但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並向老人發誓,我們再也不會到這裡來玩給他帶來快樂了!

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老人成了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簡單點理解就是孩子是為別人而玩,而不是為了快樂!

外部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這就是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

所以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比如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或提高學習興趣有幫助的東西,如科普書、益智類玩具,而與學習無關的獎勵,則最好不要作為獎勵。

4、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後來人們把這個寓言稱作南風效應。

語言中的南風之所以成功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由此給到我們一些啟發:家庭教育中採用「打罵」、「恐嚇」等類似「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叛逆,多實行溫情教育,多點暖心的表揚,多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樂觀的心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大家對木桶效應並不陌生,在現在的職場中目前很流行長板效應,就是發揮自己的長處。

但對於孩子來說,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的建立階段,各種知識的學習階段,提倡綜合發展,一個孩子的綜合能力(德智體美)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學科成績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孩子良好學習成績的穩定形成不能靠某幾門學科成績的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它的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些薄弱環節。

因此家長更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在成長階段德智體美勞都要接觸。

6、霍桑效應

現在社會不但成人的世界壓力大,車子房子票子,孩子的壓力也不小,補習文化課,美術,音樂,舞蹈。很多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太大而使性格變得孤獨內向,甚至走向極端。

知道下面這個效應,家長馬上行動起來與孩子來一次暢談吧。

美國芝加哥郊外有一個叫霍桑的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老闆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請了一位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就是用兩年時間,專家找每個工人談話,並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心理學家總結:工人積壓在心裡的怨氣和壓力釋放了出去,然後開始安心工作。

霍桑實驗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種種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或者不知道找誰表達。所以作為家長,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跟你溝通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然後,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也會更加自信!

7、增減效應

增減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他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

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人際交往中或者上級與下屬溝通時,先說一些對方的小缺點,再說對方的優點。對方會更容易接受。

放在孩子的教育當中就是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或者常常是批評,孩子感受很不好,也不會接受你的建議。

所以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語文成績不好,但這次英語考的很好,如果下次再把語文考好那就更厲害了!

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也會自我進行反思。

8、蝴蝶效應

大家都看過電影《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教育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9、標籤效應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

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豬頭」、「你是傻子嗎」、「連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家長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10、門檻效應

生活中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而不會因要求一下子提的太高孩子感覺無法實現就放棄了。

相關焦點

  • 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原標題:媽媽收藏:12本經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書籍 《媽媽網特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認知能力一天天在增強,其內心世界的活動是越來越豐富。伴隨著身體的發展,心理發展也很快,情緒、智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逐漸得到不斷地提高和完善。
  • 5個兒童教育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心理特點,能幫我們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幾個有趣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吧。
  • 孩子亂塗亂畫?家長要學會「繪畫心理學」,趁機走進孩子內心
    各位家長不妨繼續往下看,學習一下"繪畫心理學",通過孩子所作的畫,慢慢了解並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培養優秀的孩子,讀懂孩子的心理很重要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 孩子嘴笨多半是情商低,兒童心理學教授:九條原則教孩子待人接物
    看過視頻的網友紛紛誇讚女兒情商高,養個這樣的女兒簡直就是幸運,也有網友追問:這孩子的情商是怎麼培養的?相信很多寶媽也同樣的疑問,怎麼別人家的孩子又懂事還言語幽默,給家人帶來笑點,而自己的孩子既嘴笨又性格沉悶?
  • 三個兒童心理學讓你更懂孩子
    家長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但若方法不當,往往適得其反。其實,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些兒童心理學,更科學地管教孩子。◎禁果效應越阻撓越危險,不如引導其好奇心禁果效應是指越是被禁止的東西,越想嘗試得到。這個效應在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 走進《發展心理學》,帶你刷新教育認知,重建你的教育信心
    心理學家一直試圖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索人的心靈奧秘和成長的軌跡,也衍生了發展心理學這門學科。《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9版)》是由David R. Shaffer 和 Katherine Kipp 兩位教授合著,兩位教授長期從事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碩果。本書以口語化的語言詮釋了發展心理學中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幫助讀者更好的吸收書中精華。
  • 成功就是比別人優秀一點點:4個方法幫你變得更加優秀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是一個很複雜、需要我們一直研究的問題。《銀魂》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光是活下去就拼盡全力了啊!」我覺得說得很對,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很多人就在羅馬出生,還是羅馬的王子,這種優秀,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
  • 教育理論-兒童掌握概念水平的方法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11.11好課不間斷,超低價格搶先體驗各種好課!教育綜合基礎知識速記刷題班(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該部分知識點主要以理解和識記為主,大家需要以選擇題、判斷題的形式掌握兒童掌握概念水平的方法。
  • 了解「霍桑效應」,這種方式教育孩子,可以培養優秀孩子嗎?
    霍桑效應來源於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提出的概念。具體是指:當一個人被他人盯著完成一件事情時,由於內心的好勝心起義,就會下意識地將事情做得非常好,為此給別人留下一個較好的印象。家長學會霍桑效應,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對孩子加以引導,從而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 武大前校長劉道玉談家庭教育:出色的孩子,從小離不開這5點教育
    如今仍有許多父母過分關注自己孩子的學業成績,總會認為智商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這種觀點不完全正確,也不能完全說明孩子將來會有出息,是否優秀。就教育而言,劉道玉校長的教育方式獨樹一幟,他認為優秀兒童的成長離不開五種家庭教育。那究竟是什麼呢?事實上,這些名人的觀點未必對我們有用,所以我們應該用批判的思維來看待這些觀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方法就可以了。
  • 男女教育有差異,教育女孩多注意這4點,她將來會變得很優秀
    但是從教育方面來講,一定程度上女孩比男孩更難教育,身上出現的教育問題也並不比男孩子少。因此家長們要想將女孩子教育得完美,就要注意男女教育方法上的差異,掌握教育女孩的技巧。那麼,家長們在教育女孩子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八種理論,你都了解嗎?
    門派一 遺傳決定派這派的人堅信在兒童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基因,外部環境和教育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具體來講,到了某一階段就做某一階段的事,如果你非要揠苗助長,讓兒童學習不該他那個年齡段該學的東西,只會事倍功半。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比如,某天她不讓女兒吃冰激凌,女兒竟然說:「如果你不讓我吃零食,我周末就不去練琴。」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如果女兒要買一條粉色的裙子,她便說:「如果你不給買裙子,我就不去上學了!」女兒要挾的東西越來越多。
  • 五大兒童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教育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從選擇接受教育那一刻起,便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許多老師或者家長為了教育學生教育孩子付出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成人容易站在成人的高度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並不了解。把握這些常見的兒童心理學效應,對於教育孩子至關重要。
  • 建議收藏!50個教育心理學常考名詞解釋匯總!
    教育心理學是教資考試中重要的考察部分,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你都記熟了嗎?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教育心理學名詞解釋匯總,快來查缺補漏,看看你都記住了沒! 1.
  • 嘰裡呱啦讓孩子獲得更加普惠優質的英語啟蒙教育
    英語作為學校考試的一項重要科目相信對於很多中國的孩子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是學好英語對很多孩子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的家長對於孩子的英語學習都從娃娃抓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英語啟蒙教育。  其實,英語不只是孩子在應試教育中的一項科目,更是一種語言工具,也代表著一種文化。
  •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昨天在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就在不停的感嘆說她兒子的一些事,說從更出生的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已經兩歲了,會認識簡單的顏色、畫畫、聽到歌曲也會不由自主的哼哼唧唧,有時候還跟著舞起來。她自己還生怕有什麼教的不好的地方。
  • 愛笑的人,運氣真的會越來越好丨超職教育6個心理學新發現
    心理學可以改變生活。健康時報記者根據知名心理學研究網站匯總了心理學6大發現:a. 男女差4歲以內,婚姻最容易幸福男人永遠喜歡18歲的?如果你的對象比你小很多,剛開始,你可能會感到不錯,但一些問題會隨著時間慢慢顯露出來,代溝也可能是一個問題,所以,還是看你們的心理年齡是否相差太大。假如一個35歲的男人迎娶了23歲的女性,那矛盾點會集中在男人事業忙無法顧及女性的感情需求。b. 被父母過度控制,就算到了60歲也會受影響父母過度控制,手把手教育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會很優秀嗎?
  • 用阿德勒心理學解讀《地球上的星星》,帶你看清教育的本質
    不論你是家長還是老師,只要你愛孩子,那麼我推薦你一定要看看《地球上的星星》。許多觀眾在看完電影後都不由得感嘆如果每個孩子都可以遇到阿米爾.汗演的尼克姆老師。為什麼尼克姆老師這麼受歡迎?我想用阿德勒心理學來為大家作以分析,讓大家能更清晰地明白在教育中,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者,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是奧德利心理學家,和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其開創了「個體心理學」,且其在教育心理學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為教育者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