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2021-01-08 精英爸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想把孩子教育好,教育主體和環境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中的教育主體,自然就是父母。父母的素質和家庭環境,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不同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張大爺時候在性格、言行舉止方面都會有很大差異,所以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家庭環境很重要。

"破窗理論":高素質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破窗理論"也叫做"破窗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兩人聯合提出的一個犯罪心理學理論。他們是以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為基礎,進而提出這個理論。

菲利普·津巴多在1969年進行的這個實驗在當時很著名,他找來了兩輛一樣的汽車,分別把它們放在中產階層居住的街區和人員複雜、混亂的街區。臨走的時候,菲利普·津巴多把兩輛車的車牌都摘掉,並且打開天窗。

結果停留在混亂街區的車子當天晚上就被別人偷走了,而停在中產階級街區的車子,一個多星期後還是完好無損,甚至連車裡面的物品都沒有丟失。於是菲利普·津巴多又把中產階級街區的車子車窗敲爛,結果第二天,車子就不見了。

從這個實驗我們肯定可以看到,環境的不同讓實驗結果也出現了很大的差異。而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破窗理論"和這個實驗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一棟樓房上有幾塊破碎的玻璃窗戶,如果沒有及時補好,那麼人們就會被這個破窗影響,破壞更多的玻璃。因為破窗的存在,會讓人覺得剩下的那些完好的窗戶玻璃,是可以被打碎的,而且不會有懲罰。由此可見,環境的好壞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麼"破窗理論"又如何在育兒這方面運用呢?這就和我們一開頭就提到的家庭環境和父母有關。

在家裡,父母的素質會影響到家庭環境的建設。

1)父母的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雖然不一定需要主動教導孩子知識,但是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被孩子模仿去。因為孩子對世界的認知,基本都是靠模仿。如果父母平時在家裡喜歡說髒話,孩子也容易學壞,滿嘴髒話;反過來,如果父母彬彬有禮,孩子也會學習,變得更加懂禮貌。

這個就和"破窗理論"有聯繫了,父母在家裡說髒話,就等於是打破"窗戶",也許孩子一開始不會模仿。但隨著父母越說越多,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覺:"說髒話是正常的",慢慢地他們就養成了說髒話的習慣;同理,父母的其他不良行為,也會給孩子內心世界的"大樓"打破一扇"窗戶",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的不良行為,是被允許的,因為父母也這麼做。

而如果父母一直給孩子展現好的一方面,就等於在修補"破窗",孩子看到父母不說髒話、舉止文明等等,也會養成不說髒話,舉止文明的好習慣。

2)家庭環境好壞會給孩子不同的"示範性"暗示

另外,家庭環境的好壞,也會孩子不同的"示範性"暗示。比如我們去朋友家玩耍,朋友家又髒又亂,地上對面了瓜子皮,那我們嗑瓜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會習慣性地讓地上扔呢?放過來朋友家打理得十分乾淨整潔,那麼我們在他家裡是不是會很注意衛生呢?

這就是環境對人的"示範性"暗示,父母平時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孩子就有接受到保持整潔的暗示,時間長了他們就懂得不亂丟亂放自己的東西。同樣的,如果父母懶散不愛收拾,家裡環境很亂很差,父母又怎麼能指望孩子養成愛乾淨勤收拾的習慣呢?

在督促孩子學習這方面也一樣,父母自己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卻讓孩子不要玩手機乖乖去學習。所以,父母如果在家裡常見的角落放一些書本,自己平時不要老是玩手機,陪孩子學習。就算家長不催,孩子被環境影響,也會不由自主地開始學習。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1.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根據"破窗理論",壞的環境給孩子帶來壞的引導,好的環境可以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巧用這個理論,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慢慢變得優秀。比如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可以在家裡顯眼的角落放上基本書,平時自己也拿來翻閱一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動,也會跟著看書閱讀,堅持下去孩子就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了。

另外,父母也要注意家裡環境不好的一面,及時改正。比如家裡的衣服或者是鞋子亂堆亂放,就會讓影響孩子,讓他們養成不整理好衣服和鞋子的習慣。

2.做好榜樣引導孩子

家裡環境要好,父母的言行舉止也要好。因為從孩子生活環境的角度來說,父母也算是環境裡的一個因素。前面已經提到過,父母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父母就應該要做好榜樣引導孩子。先規範好自己的行為習慣,不說髒話粗口、對孩子有足夠的尊重等等,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不妨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在一棟樓裡有一面窗被破壞了,不去維修,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這棟樓也會變得破爛不堪,成為廢樓。那麼,"破窗理論"又是怎麼運用到兒童教育上的呢?01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為了能夠讓孩子提高成績,變得更加的優秀,父母們也是絞盡腦汁,各種辦法都使出來了。,就有可能讓孩子逐漸變得自大,覺得自己的成績非常的好,不需要再去學習。只要孩子一做錯事,就批評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日積月累,就算是聽話的孩子,到最後都會變成不聽話,因為父母一直在強調他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孩子到了最後也只好承認自己是不聽話的。父母該如何巧用戈培爾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建議父母利用「破窗理論」,讓娃變得有秩序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不是天生的,父母可以先了解這個理論,再看看如何引導孩子,這樣才能高效解決問題。朋友小白聊天的時候提到,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犯錯,怎麼說都沒用,有的時候和鄰居家的孩子吵架,有的時候不小心動了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甚至是冒犯老人,顯得很沒有規矩。這讓作為媽媽的她,非常苦惱。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賭徒就是「破窗效應」在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從正常人到成為賭徒,到後來家庭破碎、妻離子散,釀成無法收拾的結局。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上一次就是因為劉先生的孩子跟同學動手動腳被找家長,而這一次又是做出了比之前更過分的舉動,這讓劉先生很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犯錯越來越嚴重呢?    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對是錯,他們只是想要挑戰一下父母的權威而已。  3.父母過於民主  過於民主的家庭也是有可能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因為他們覺得有些事情不需要聽從父母的想法,父母也給予了孩子應有的自由。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得無法無天,一次比一次做得過分。
  • 孩子沒道德觀念,巧用兩種心理學主流道德理論,提升娃認知水平
    我們經常會用懵懂無知這個詞來形容孩子,因為他們年齡小,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懂,完全是憑著自己的本意去做事,不會考慮其他的後果。對此父母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孩子長大之後自然就會變好。但是當他們發現孩子殘忍的對待小動物,欺負弱小,甚至打罵老人的時候,那麼還能夠用孩子無知來替他們開脫嗎?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破窗理論」
    所謂破窗理論,形象地說,就是一個企事業單位,在第一個窗子被打破之後,要立即修復好。不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窗子被繼續打破,直到最後不可控制,被徹底打破的乾乾淨淨。破窗理論是企業管理中一個最重要的理論,它的核心就是當一個企業裡出現某種錯誤現象的時候,要立即堅決糾正過來,否到,到最後必將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這個企業徹底衰敗破產。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而更難得的,其實並不是這個六歲孩子出色的早餐準備能力。在這個孩子上學之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是老師心中典型的好學生。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不是,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而且在興趣方面的進展也是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獎。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好孩子總是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壞孩子卻怎麼教育都不行,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他們卻從不會想一想,孩子越來越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比如說有的孩子平時比較害羞,父母每次和人聊天時都會說自家孩子不說話太內向,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內向"的定義,從此之後越來越沉默,變得更加內向。這就是因為父母的話讓孩子的內向更加惡化的結果。
  • 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更優秀?看看愛因斯坦的經歷就明白了
    然而就是這麼優秀的一個人物,在很小的時候卻不被看好。在童年時期,愛因斯坦顯得有些怪異,是眾人眼裡的"怪小孩",甚至連校長都對其父母說:"你們的孩子以後無論從事什麼事業,都不會有出息。"面對朋友說的這些話,愛因斯坦的媽媽非常生氣,但她還是冷靜下來解釋道:"我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思考問題,他以後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學教授!"媽媽的肯定,在小小的愛因斯坦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後他都會用媽媽的這句話來激勵自己,讓自己更加優秀。
  • 孩子專注力差怎麼辦?父母可以用這3招,幫助孩子學習更高效
    ,但是對於學習這種枯燥乏味的東西孩子自然而然提不起興趣,更別說專注了。 要是孩子的專注力不夠的話,那麼孩子們就會變得越來越難堅持下去。比如經常性跟自己的孩子提及別人家的孩子,或者嫌棄孩子太笨。 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很好地激勵到孩子,反而會讓孩子擁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更加無法專心在學習上,其學習效率變得更加低下。
  • 抓住孩子成長關鍵期,助力孩子輕鬆學習,父母也將更省心
    在生活中,聽到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不會聽你講了什麼,而是看你做了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講不聽或者聽了也不做的原因。對於年幼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父母的引導,尤其是在學業上。從來就沒有天生愛學習的孩子,孩子愛學習多是來自於父母精心的設計與培養。
  • 破窗理論
    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 結合「破窗理論」,反思教學
    在理解教育主管部門抗疫壓力的同時,也為身邊的孩子捏一把汗,知識不牢固,好習慣都玩沒了,開學後因為作業、課堂紀律、知識掌握情況沒少批評他們!但收效甚微,怎麼辦呢?在犯罪心理學裡有一個破窗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 孩子遇困難,安慰適得其反?「冰山理論」:跟父母的行為偏差有關
    我們家的孩子在從小的時候就採取放養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有很大的學習壓力,我和孩子的爸爸商量讓孩子在幼兒園階段以遊戲為主就可以,不需要在識字算術方面花費太大的精力。轉眼間孩子上了一年級,接觸到的都是知識性的東西,儘管他在幼兒園階段以遊戲為主,但是由於他思維敏捷,所以對知識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
  • 如何培養孩子道德觀?巧用2種心理學道德理論,提升孩子認知水平
    一個孩子若是沒有道德觀念,那麼在他的人生中,他又該如何自處?同事家的寶寶妮妮,十分聰明可愛。但是同事從來就不太看重妮妮的道德教育,只是一味的強調"要學習好"。隨著妮妮的長大,同事發現她學習不錯,但是道德品質方面卻被學校老師提醒了很多次。一開始她還不相信,後來看到女兒變得越來越自私、沒有公德心,同事才意識到問題所在,追悔莫及。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將整個愛心獻給孩子,將美好德行傳給孩子。以真正其心,以善誠其意,以美修以行。文章類型|育兒心經文章字數|1221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優秀,但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父母期望的那樣。
  • 破窗理論的啟示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