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一錯再錯?建議父母利用「破窗理論」,讓娃變得有秩序

2021-01-08 小璐媽媽育兒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一位網友提問,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屢教不改,每次犯錯都會認真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錯了,下次不會了,可是等到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孩子依舊會做錯事。這是因為教育方式錯了,還是孩子沒有學好的天賦?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不是天生的,父母可以先了解這個理論,再看看如何引導孩子,這樣才能高效解決問題。

朋友小白聊天的時候提到,自己家的孩子總是犯錯,怎麼說都沒用,有的時候和鄰居家的孩子吵架,有的時候不小心動了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甚至是冒犯老人,顯得很沒有規矩。這讓作為媽媽的她,非常苦惱。

一是因為,孩子犯錯了自己肯定要給他「擦屁股」,因為和其他小朋友經常鬧矛盾,小白送出去的玩具,不亞於孩子在家裡擁有的玩具數量。為了讓孩子不被別人排斥,小白不得不這樣做,儘管她深知,這樣解決不了問題,只是緩解後果罷了。

另一個苦惱的原因在於,孩子這麼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不行,在自己身邊的時候還有機會幫助孩子,替他解決麻煩。可是等到孩子讀中學了,需要獨立了,這樣的保護也就慢慢地無用了起來。

其實,大多數家長都像小白一樣,孩子犯錯了給孩子收拾爛攤子,也會教育他,就是效果不好。孩子一錯再錯,父母佔很大原因。

為什麼孩子總是一錯再錯?

1、父母過度包容

像朋友小白這樣做,就是典型的過度包容了。孩子有錯,父母替孩子想解決的辦法沒有錯,可是不能什麼都由家長來,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反正什麼事情都有爸爸媽媽頂著,自己怎麼樣都無所謂,自然容易再次犯錯。

2、孩子並未意識到錯誤

犯錯了罵幾句,有問題了說幾下,說好了不讓孩子吃飯,結果爸爸到了飯點,就把飯菜端到了孩子面前。顯然,這樣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方式,對孩子認識錯誤一點兒用都沒有。我們自以為的孩子知道了,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層面,對於錯誤,他們依舊沒有意識,毫不自知。

3、覺得無所謂,沒有規則意識

有的孩子的確知道,自己打人不對,應該友好一些。換一種做法興許會更好,沒必要這樣。可是性格使得這些孩子不會選擇委婉的方式,對於這樣的結果,他們感到無所謂,再不濟就是被父母訓而已,極度缺乏規則意識。

孩子一直這樣知錯不改,一錯再錯不可行,家長需要了解破窗理論,正確教育孩子。

什麼是「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的一個實驗。他將兩輛車分別放在富人區和窮人區。第一次實驗時,他把窮人區的那輛車,頂棚打開了,還摘掉了車牌。沒過多久,車子就被偷走了。第二次實驗時,詹巴斯把富人區的車也作出了一點兒改變——他把車子的車窗砸了。果不其然,幾個小時後車子同樣被偷走了。

這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極為重要。

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知錯再犯,是因為環境沒有給他一種緊迫感,總覺得無所謂沒關係,父母也會包容,那麼他將永遠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難以改變自己的行為。

父母該如何利用「破窗理論」教育孩子,讓孩子變有序?

1、父母以身作則

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為父母的影響最直接,也很深遠,可以對孩子的日常行為起到非常直觀的影響。比如父母隨地吐痰,孩子也會學著,不用教,自然就會。因而,想要孩子改掉自己的錯誤,家長需要以身作則,知錯就改,給孩子好的榜樣作用。

2、及時糾正錯誤

孩子的錯誤就像壞掉的車窗,如果不及時進行修補,彌補空缺,很容易被有心之人破壞。因而,父母一定要多教育孩子,錯就是錯,不能用年齡小等藉口來掩蓋。

3、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有的時候印象深刻,也可以避免孩子再次犯錯。這是因為在他的心裡有一個敏感的機制,他知道這件事不能做,否則就會像上次一樣。人只有有了警戒,才會更加小心。讓孩子自己處理,承擔責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結語

在這裡提醒大家,「破窗理論」的意義在於,告訴家長們,總是護犢子,是助長無序,對孩子的危害不容小覷,這是他們成長的障礙,必須除去。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璐媽媽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破窗理論":高素質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破窗理論"也叫做"破窗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兩人聯合提出的一個犯罪心理學理論。他們是以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為基礎,進而提出這個理論。
  • 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不妨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在一棟樓裡有一面窗被破壞了,不去維修,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這棟樓也會變得破爛不堪,成為廢樓。那麼,"破窗理論"又是怎麼運用到兒童教育上的呢?01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 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總是喜歡犯錯誤,而且孩子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搞得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對策。  劉先生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惹事,因為他實在是不希望老師再找家長了。可是最近孩子還是做出了讓人無奈的舉動,那就是劉先生的孩子居然把同學給打傷了。
  • 我一錯再錯錯的執著是什麼歌 張涳青澀花開終有時插曲一錯再錯歌詞
    我一錯再錯錯的執著是什麼歌 張涳青澀花開終有時插曲一錯再錯歌詞  歌詞 「我一錯再錯錯的執著」 是什麼歌?據悉這是由青澀花開終有時插曲,由張涳演唱的《一錯再錯》。  一錯再錯完整歌詞介紹  一錯再錯 - 張涳  (電視劇《青澀花開終有時》插曲)  作詞:蔣舟  作曲:蔣舟  就算是犯錯 也不想錯過  就當是花開沒有結果  不害怕流浪 也不去多想  就當自己是只撲火的飛蛾  我一錯再錯 錯的執著  就算痛徹心扉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晚上睡覺前,心裡想:好睏呀,不過還是再玩幾分鐘手機吧。結果一個小時之後,你仍然眼睛瞪得像銅鈴一樣。再比如,在酒席上朋友勸酒,你說,我不會喝酒,我只能喝一杯。結果半個小時之後,你開始說:今天晚上誰都別想走,決戰到天亮。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好孩子總是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壞孩子卻怎麼教育都不行,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他們卻從不會想一想,孩子越來越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比如說有的孩子平時比較害羞,父母每次和人聊天時都會說自家孩子不說話太內向,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內向"的定義,從此之後越來越沉默,變得更加內向。這就是因為父母的話讓孩子的內向更加惡化的結果。
  • 中國青年報:「近親繁殖」一錯再錯
    原標題:「近親繁殖」一錯再錯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用這句話來形容湖南省常寧市畜牧水產局幾年前推行的「進人」原則,再貼切不過。
  • 與孩子溝通時,總是陷入對錯之爭?其實家長往往不懂何為冰山理論
    在家長和孩子的相處過程當中,似乎總是會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和家長總會站在不同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當雙方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就很容易爭論不休,漸漸的也就影響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讓家長覺得和孩子相處困難,其實都是因為家長並不了解冰山理論。
  •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破窗理論」
    所謂破窗理論,形象地說,就是一個企事業單位,在第一個窗子被打破之後,要立即修復好。不然,會有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窗子被繼續打破,直到最後不可控制,被徹底打破的乾乾淨淨。破窗理論是企業管理中一個最重要的理論,它的核心就是當一個企業裡出現某種錯誤現象的時候,要立即堅決糾正過來,否到,到最後必將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這個企業徹底衰敗破產。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1.孩子會變得自卑內向 原本孩子好動是天性,但是家長的強硬阻止,會把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變得更加自卑內向。孩子在潛意識裡容易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因此可以慢慢地失去了對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而轉向於探索自己的內心感受,不願意再和外界溝通交流,這樣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
  • 破窗理論的啟示
    破窗理論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 建議父母好好了解
    然而,如何管教孩子,卻讓人頭疼! 人民日報的20個教育法則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用。 01.羅森塔爾法則 積極的期望會給孩子信心,朝著你期望的樣子發展,而打擊和批評會讓孩子失去信心,變得越來越差。
  • 結合「破窗理論」,反思教學
    在理解教育主管部門抗疫壓力的同時,也為身邊的孩子捏一把汗,知識不牢固,好習慣都玩沒了,開學後因為作業、課堂紀律、知識掌握情況沒少批評他們!但收效甚微,怎麼辦呢?在犯罪心理學裡有一個破窗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 破窗理論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 父母協同育娃,才是家庭穩固的根基
    但是想想,如果從一開始就引導孩子父親參與到育娃的整個過程當中,夫妻合力協同育娃,也許是維護家庭穩固的最有力的辦法。如果連養娃、育娃這個強關係都不能起到作用,那麼家庭成員之間的氛圍很容易變得疏離、破碎。 當然,要讓丈夫養家,又要讓丈夫育娃,這樣高投入的付出,妻子必須能回饋同樣分量的價值。比如一份旗鼓相當的事業。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第一步:找到、建立孩子的興趣點有了興趣,孩子才會對學習產生動力,這時父母只要適當地強化孩子的內在動力,即使孩子遇到困難也會迎難而上。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就要給孩子一些精美的書籍,或是在家中建立一個「閱讀角」,拋出這個鳥籠,建立孩子和閱讀之間的第一個聯繫,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從不喜歡到喜歡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所以父母們不要操之過急,要有足夠的耐心。
  • 孩子長了滿口的「鯊魚牙」,父母無知坑了娃,急壞網友
    牙齒對一個人的健康和顏值來說,太重要了,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不僅讓孩子吃什麼都香甜,還讓孩子看起來十分健康可愛,長大以後,牙齒對一個人的顏值影響也很大,可以說一口好牙齒會讓一個人的顏值提升幾個檔次。但很多時候,孩子本來可以長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全因為家長的無知,最後害了娃。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有遠見的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父母不可能永遠庇佑他們。 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 在坦途中尋求安全感,不如在困境中勇往直前。
  • 為什麼孩子不愛聽父母說話?因為一開口,他們就錯了
    當孩子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嬰兒時,許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真是可愛極了,也不太費事。但是孩子長大到能說話、能走路的年紀時,父母們就開始頭疼了,因為孩子開始變得有自己的堅持,即使是錯誤的事情,孩子也不一定能夠將父母的話聽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