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會犯大錯?淺談「破窗效應」,不要妥協孩子的壞習慣

2021-01-08 網易

  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孩子總是喜歡犯錯誤,而且孩子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搞得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對策。

  劉先生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少惹事,因為他實在是不希望老師再找家長了。可是最近孩子還是做出了讓人無奈的舉動,那就是劉先生的孩子居然把同學給打傷了。

  上一次就是因為劉先生的孩子跟同學動手動腳被找家長,而這一次又是做出了比之前更過分的舉動,這讓劉先生很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犯錯越來越嚴重呢?

  

  關於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常見的,而且很多父母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屢次犯戒。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犯錯越來越大呢?

  孩子為什麼越犯錯越大?

  1.父母沒及時更正

  孩子之所以會犯的錯誤越來越大,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父母平時總是不去選擇更正孩子的錯誤。一直以來都選擇放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就會使得孩子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

  所以孩子很可能會變本加厲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這一切全都是父母的過錯,往往與孩子沒有任何關聯。

  

  2.叛逆心理作祟

  青春期時孩子總是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感受,而且特別喜歡跟父母對著幹。父母越是讓他們改正錯誤,孩子就越是要在父母的底線上瘋狂試探。

  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對是錯,他們只是想要挑戰一下父母的權威而已。

  3.父母過於民主

  過於民主的家庭也是有可能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因為他們覺得有些事情不需要聽從父母的想法,父母也給予了孩子應有的自由。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得無法無天,一次比一次做得過分。

  

  所以說每一次越做越錯的孩子都是有著本質的原因存在的,而且我們必須要在第一時間糾正孩子這個問題。不然一旦出現破窗效應,那麼後果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什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典型的心理效應的一種。所謂破窗效應,其實就是當一扇窗戶有一個缺口的時候,如果不能夠在第一時間有效填補這個缺口,那麼這個缺口就會變得越來越大。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也會時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畢竟現如今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的,父母總是不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使得孩子根本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做了一些更加過分的事情。而這一切都是父母的失職,所以導致孩子變成了一個惡貫滿盈的小魔頭。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些效應,只有這樣的話才能避免孩子向一種不好的方向前行。那麼很多父母都可能表示好奇,還用怎樣的辦法才可以使得孩子不再犯錯?

  如何讓孩子不再犯錯?

  1.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是非常有必要的,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並不能夠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而這樣的父母又怎麼可能教育好一個優秀的孩子?

  所以在父母犯錯的時候,需要第一時間改正這些錯誤,並且不斷的勉勵自己,讓自己不再犯那些低級錯誤。當孩子們看到父母嚴格要求自我的時候,必然會被父母所薰陶。

  

  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會減少自己犯錯的次數,並且在自己犯錯的時候會選擇第一時間彌補過錯。

  2.讓孩子意識到做錯事的後果

  有很多孩子之所以總是犯錯,就是因為父母一直溺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導致孩子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做錯事的後果。父母一開始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進行提點,後來的話就只能靠孩子的自覺性了。

  而且我們千萬不要給孩子收拾爛攤子。讓他們清楚地意識到做錯事情需要自己承擔後果的時候,破窗效應就不會繼續形成了!所以對孩子我們必須要狠心一些。

  

  3.時刻提點孩子

  我們也可以選擇一種最古老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那就是時刻提點孩子,當然必須是溫柔的提醒,而不是暴力的斥責。

  我們可以在孩子即將犯錯之前告訴孩子到底該怎麼做,並且讓孩子在最快的時間下躲避錯誤,這樣的話也是可以讓孩子在今後的道路上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為,並且不再犯錯。

  以上這三種辦法都可以使得孩子逐漸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選擇立刻改正錯誤。千萬不要讓孩子亡羊補牢,不然的話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這樣對於他們成長而言沒有任何益處。

  

  那你覺得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讓孩子避免發生錯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破窗效應
    很多時候,就像這樣,一旦有了第一扇的破窗戶,也就是你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事情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賭徒就是「破窗效應」在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從正常人到成為賭徒,到後來家庭破碎、妻離子散,釀成無法收拾的結局。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可以說,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日後的發展,如果想要孩子越變越好,家長們不如先了解一下"破窗效應"。"破窗效應"指的是父母在無意間打開了傷害孩子的窗口,並對其他人造成一種暗示,認為這個孩子就是這樣的,或者說父母都在傷害孩子,那麼其他人也可以這樣做。這種效應對孩子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因此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避免。
  • 孩子不愛妥協怎麼辦?可能是自我意識覺醒,三招或能讓孩子妥協
    但是說了很多利弊,孩子就是不為所動,而且還希望媽媽不要再管束。毛毛從小就很有主見,他喜歡的事情,媽媽基本上都不會過多參與。誰能想到,正是這種「放縱式」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了固執的思想。孩子為何那麼固執不願妥協呢?想要改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自然得要先知道這種習慣的來源,這樣才便於接下來的糾正。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破窗理論":高素質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破窗理論"也叫做"破窗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兩人聯合提出的一個犯罪心理學理論。他們是以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為基礎,進而提出這個理論。
  •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爸媽再「手癢」也別碰,別釀成大錯
    文|全文共1769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棍棒底下出孝子」,當聽到這句話時,相信大多數的8090後寶爸寶媽應該都深有體會,小的時候自己就是被父母給揍大的,只要自己一頑皮,爸媽就會直接選擇把孩子給揍一頓。那麼,自己是這麼長大的,現在已為人父母,就不要再讓自己犯這樣的錯誤了。
  • 孩子14歲就停止發育了,這幾個飲食壞習慣別犯了,老人帶娃要注意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寶貝,所以每家每戶基本上都有這樣的習慣,那就是把家裡好吃的東西留給孩子吃。網友麗麗平時就很注重孩子的飲食問題,老是想給孩子吃最好的,讓孩子可以長得更高。所以不管是家裡有什麼好吃的,都會留下來給孩子吃。為了讓孩子更喜歡吃飯,麗麗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每天都挖空心思想著怎麼把東西做得好吃一點,為了營養更加的均衡還要更換每天的菜品樣式。
  • 孩子學習情緒低怎麼辦?警惕孩子陷入「孤島效應」,越學越煩躁
    鄰居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今年就要面臨高考,但由於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只能在房間裡整日學習,希望不要落下進度。而父母對於他的熱切關注更是讓他倍感壓力,據他媽媽講,最近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突然愛上了玩遊戲,不管怎麼講都不聽。本來學得好好的,突然就情緒上來了,把書一扔,誰都勸不住。
  • 神奇的破窗效應
    1982年,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提出了一種新的學術理論,名為破窗效應。該理論使用破窗來比喻社區內的混亂現象,將社區內的混亂和不活躍與隨後發生的嚴重犯罪聯繫起來。破窗效應理論在整個1990年代對美國的警察政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21世紀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不妨善用「破窗理論」
    "破窗理論"說的是,在一棟樓裡有一面窗被破壞了,不去維修,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的窗戶被破壞,這棟樓也會變得破爛不堪,成為廢樓。那麼,"破窗理論"又是怎麼運用到兒童教育上的呢?01白巖松:想培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 第一扇破窗是什麼?《破窗效應》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破窗效應」。破窗效應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
  • 原來這就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帶給我們的理論啟示:這一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比方說,你分別到兩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裡窗明几淨,地板上一塵不染。如果他忘了給你準備菸灰缸,你一定會在點菸之前請他幫你找一個菸灰缸,而決不忍心讓菸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裡是隨處可見的塵土和紙屑。估計你也懶得要朋友給你找菸灰缸了,而是任由菸灰飛散,或是直接把菸蒂扔到地上了。事情的惡化當然還離不開後面那一雙雙推波助瀾的手。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 愛哭的孩子共情能力強愛哭的孩子內心敏感,能夠惹他哭泣的事情會心裡會留下印象,在他與人交往時避開做他心中所認為的不良行為,不會因為「性子直」而傷害對方。「愛哭包」在遇到很傷心的同伴時,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並且會開導對方。而從小就被教導「忍著不哭」的孩子,往往對他人情緒的感知能力更差一些。
  • 孩子為什麼怕被說?了解聚光燈效應,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
    可明明這一次又是孩子犯了錯誤,他卻並不希望被孫先生教育。反而在孫先生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說道:「你能不能別老說我?真是煩死了!」這讓孫先生表示非常無奈,你要是不犯錯的話,我不就不會說你了嗎?其實生活中關於這樣的案例很常見,有很多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而且還總是表現出一副抗拒的樣子。那麼為什麼孩子會表現出這樣的樣子呢?為什麼孩子怕被說?
  • 不要讓慣性思維禁錮孩子的想像力,孩子有可能是下一個牛頓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體會,當你憑著想當然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陷入麻煩之中,甚至會讓你驚慌失措。過去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犯了想當然的錯誤。有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思維定勢,又叫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會讓我們簡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讓我們的行為變得刻板重複,這種心理會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簡單。不過一旦情況發生改變,我們不能隨機應變就容易犯錯誤,甚至會犯下大錯。2018年的一天,武漢593路公交車撞上了高架橋匝道上的限高欄,造成了1死7傷的慘劇。有網友分析了事故背後的深層原因,因為事發高架橋下經常堵車,所以有些公交車的司機就喜歡從高架橋上違規繞行。
  • 破窗效應證明,最好不要和深愛過的人複合,無論對方多麼愛你
    例如性格不合,例如三觀不同,例如對方觸碰到了自己的底線,例如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而人們在分開之後,總是會想著那段曾經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覺得自己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去放下這段感情。 每天日思夜想,每天輾轉反側,發現不管怎麼做都沒辦法忘記對方,於是有的人便決定複合。
  • 墨菲定律之破窗效應:千裡之堤,潰於蟻穴
    後來看的東西多了,才發現破窗效應的應用遠遠不止在一個方面,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有,比如我們在小區門口或者公園的草坪上隱隱約約的能看見一條人踩出來的路;(想起什麼了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你不再犯錯,孩子就會變好」,了解「蝴蝶效應」,孩子越來越好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自己的孩子總是犯錯,犯新的錯誤很正常,但是有的錯誤即便是苦口婆心地勸告了很多次,孩子依舊在犯,這讓家長們非常地頭疼。我們正常的思維是,孩子犯錯是孩子的事情,可是實際上,孩子犯錯,家長或許才是始作俑者。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或許可以用「蝴蝶效應」來幫助解釋。★01.
  • 孩子偏食挑食影響身高發育,如何糾正壞習慣
    偏食挑食,會讓孩子汲取的營養失衡,攝入不充足,生長發育就會出現問題。體重偏輕,長高速度也會減慢。 找出原因,從源頭糾正偏食壞習慣 形式偏食挑食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1.家長的有求必應 孩子在初時出現一些飲食偏好,父母就有求必應,甚至給予孩子吃更多這個單種食物,總是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的口味越來越刁鑽,只挑喜歡的吃。
  • 孩子總是一錯再錯?建議父母利用「破窗理論」,讓娃變得有秩序
    文 | 小璐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一位網友提問,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屢教不改,每次犯錯都會認真地告訴爸爸媽媽,自己錯了,下次不會了,可是等到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孩子依舊會做錯事。這是因為教育方式錯了,還是孩子沒有學好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