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體會,當你憑著想當然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陷入麻煩之中,甚至會讓你驚慌失措。過去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犯了想當然的錯誤。有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思維定勢,又叫慣性思維。慣性思維會讓我們簡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讓我們的行為變得刻板重複,這種心理會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變得簡單。不過一旦情況發生改變,我們不能隨機應變就容易犯錯誤,甚至會犯下大錯。
2018年的一天,武漢593路公交車撞上了高架橋匝道上的限高欄,造成了1死7傷的慘劇。有網友分析了事故背後的深層原因,因為事發高架橋下經常堵車,所以有些公交車的司機就喜歡從高架橋上違規繞行。這輛公交車司機平時開的都是單層公交車,事發當天,公司分配給他一輛雙重公交車,他像往常一樣選擇在高架橋上繞行,結果雙層公交車因為超高撞上了限高欄,導致了這場災難的發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想當然是一種前念狀態。前念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蘭格教授提出的概念。通俗地說,前念就像自動駕駛,它是不斷重複,追逐固定答案和單一方法的心理狀態。比如武漢這位公交車司機,他用以往的經驗和判斷,像往常一樣繞行,卻忽視了自己開的車已經與以往大不相同。這個司機所犯的錯誤剛好印證了前念的特徵,也就是一局限於自己過去對事物的分類,二沒有注意環境的新變化,三是只通過單一視角看問題,四隻通過一種方法解決問題。
兒童教育的許多失敗就與前念有關,就是憑著想當然走入誤區。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出現前念的錯誤呢?那就是「專業」,專業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是思維中的大海。專業具有以下的特點,不斷地創造新的類別,對新信息保持開放的態度,確信視角不止一個等特點。通俗地講,專業就是注意變化,隨機應變。
為什麼說專業習慣應該成為當代人特別重要的核心習慣?理由很簡單,在一個信息萬變的信息化時代,如果不注意變化,再好的習慣都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只有具備專業習慣,其他習慣才可能安全運行,也才可能實現真正的價值。
我們應該如何在實踐中培養孩子養成專業的習慣呢?有幾個建議,大家看一下。
第一呢,就是培養孩子具有新視角和新方法。多讓孩子接觸新事物,多去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自己解決出現的問題,哪怕他們解決的方法不對,最起碼他們最後知道了這種方法不對。
第二,引導孩子從分析中發現真正的潛能優勢。經常有父母抱怨,說孩子不好好學習,突然迷上那些小說或者繪畫。他們擔心孩子分心,甚至走火入魔,恨不得撕碎孩子的作品。其實分心可能意味著另一種專心,這其實很好理解,比如牛頓在蘋果樹下思考時被樹上的蘋果砸中後,分心了,他突然開悟,發現了萬有引力。
如果他被蘋果砸中,依然專心致志讀書,就可能失去了一個重大科學發現的機會。所以有些分心的孩子可能是忽然之間發現了自己的潛能,是靈光突現的激情燃燒。這種分心實際上是另一種專心致志。父母和教師都需要十分珍惜千載難逢的良機,及時給予孩子激勵支持和引導,使其天才的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
第三個建議,激勵孩子學以致用,敢於創新。
北大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故事,中國某教育代表團在美國某大學城訪問時,有位小學校長贈送了一本導遊畫冊,全是本市最有名的建築物,下面還註明位置及風格,修建的時間,設計的姓名等等。 中國代表團的成員看了很喜歡,以為是大學建築專業師生製作的。不料卻是小學生自己考察後做出來的。中國的教育專家感慨萬分,兒童的創造力太驚人了!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也是萬眾創新的時代。無論是時代的發展需要,還是一代人的成長需要,父母都要注重孩子的隨機應變,讓他們養成專業的習慣。父母教育孩子要給孩子自由學習的空間,學他所喜歡的,去開發孩子的潛能,這樣,孩子們的天賦才能不被壓制,才能順應這個新時代,成為新世紀的有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