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2020-12-04 獵頭老王

有這樣一段話,「生命有限,不要在別人的思想中人云亦云;不要讓別人的觀點淹沒你的想法;更不要讓別人成為你生活的主宰者。」

職場上,這是我們堅持自我的一劑良藥。

入腦入心的知識體系很難被打破,這也是歷史和實踐證明的。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

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把六隻蒼蠅和六隻蜜蜂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於桌上,瓶底朝向有光亮的窗口。結果蜜蜂因為追光性的特質,耗盡全力都在朝著光亮飛行,一次一次地撞上瓶底,一次一次的失敗,最終筋疲力盡失去了生命。

而蒼蠅們呢?正印證了那個形容詞語「無頭蒼蠅」,只見它們四下亂飛,完全沒有章法地前衝後撞,反而一個接一個地逃離瓶子,順利得救。

誠然,蒼蠅們的雜亂無章未必符合我們的工作需求,但像蜜蜂那樣一味按照定性思維去尋找出路,也實在是不可取的。蒼蠅們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得以存活;而蜜蜂們的固步自封,讓他們最終失去寶貴的生命。

人們習慣因為固有的信息或者認識來解讀生活。當處於一個既定的環境中時,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東西是很難打破的。當你融入其中,很容易會被這樣的固定思維包裹住,然後像提線木偶一樣被寫好的劇本牽著走。

正所謂「不破不立」即是如此,想要衝破藩籬和束縛,想要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的思維!

我們要如何衝破慣性思維?老王建議:

1、我們一直習慣全速前進,現在也需要先學會停下來。

物理學告訴我們,「慣性」其實無處不在。要想更快地前行和創新,其實可以先學會停下腳步。一輛疾馳的汽車在剎車的那一瞬間是會向前行駛一段距離才可以真正停止的,這便是慣性。

老王作為一個滑雪小白,在初學滑雪時,也是只想著怎麼能滑行起來,卻忘了最重要的安全法則——先學會停下。慣性其實不是很容易掌控的,所以當你想要跳脫慣性的羈絆,試著先讓自己停下來,去仔細思索、去審時度勢。

2、衝破瓶頸期,尋求更進一步的發展時,穩紮穩打恐怕不是一個好辦法,創新打出異乎尋常的一手好牌,方為正道。

對你個人而言,慣性思維是前進道路上的羈絆,當你的頭腦被定勢思維佔領局勢,你就會變得短視和愚鈍,即使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也不敢嘗試,使事業難有進步和突破,在生活中也常被一些易於解決的問題難道,工作和生活都很不如意。

創新性地去做一些有價值的實踐和探索,讓生活和工作出現轉機。跳出所謂的舒適圈,尤其是職場中的年輕人,要更富有創新精神。只有創新才能為前行的車輪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也只有創新才能讓你衝破慣性的牢籠,不再去依附舊的理論,活在別人所謂的劇本裡。

3、我們還可以嘗試減少說「不可能」「我不行」這樣的詞彙,讓一切不可能儘量可能化。

起點和終點可以設定好,但倘若連旅行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腳步都沿著別人畫好的路線,工作和生活還有何價值?連思維都被禁錮在舊有的陳腐裡,如何能挑得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如何擔得起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分配的重任呢?

切記,我們不是人民幣,無需奢望每個人都喜愛,要看淡別人的頤指氣使,但是不要失去自我,做了別人生命中的影子。

職場新人小K就是如此。她剛大學畢業,雖不是什麼top1大學,但也是985名校,個人能力和素質在求學路上有口皆碑。初入職場後,本想著通過認真努力,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可是職場中的新人法則,讓她有點心生厭惡。

「同事們總想著看我犯錯誤,他們還對我的一些問題避而不談,故意讓我難堪。」「有些事情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可xx說他們之前都是這樣做的,不讓我改變,會打破他們的規矩。」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職場中層出不窮。領導者們會欣賞這樣的員工麼?自然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為凝心聚力、二為不斷創新。這樣的工作平臺才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才能讓公司有更大的發展。

商場如戰場,是資本市場博弈的平臺,容不得鬆懈和逃避。

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接受別人的建議,但不要刻板執行別人的要求,很多的慣性思維,未必是正確,更談不上真理。書本裡的知識、職場中的技巧、前輩們的經驗,當水土不服時,可能就不是你的菜,也不能使你真正得到幫助。那要如何對待呢?自然是let it go!

慣性思維的好處我們深有體會,但是萬物皆有相生相悖的原理。飛速發展的時代中,不會創新的人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職場中的經驗教訓有很多,所以當「小馬過河」真人版上映在生活中的時候,你想選擇的是人云亦云,被別人的思維牽著走?還是在媽媽的勸告下,自己走下河水去感受?

別人告訴你「這樣不行,你做不到」,請認真聽,然後關上心門,自己理性地反覆思考,究竟這個「不行「是來自於長久以來的慣性思維,還是現狀確實如此。當你清醒地分析了情況之後,那些在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完成的,那就大膽地放手一搏,不要輕易說「不」。

固執,自然是不可取的;變通,方可尋求一線生機。

寫在最後

衝破慣性思維,不是要放棄一切的慣性思維,做事要有章法,有維度,諳熟職場之道,並不是要你固步自封,恰恰相反,在經驗主義的慣性思維下,做出更好的「破圈」動作,豈不是兩全其美。

劇本,有好有壞,好的發揚光大,壞的則必須去其糟粕。別人的劇本不是你的人生手冊,寫好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這告訴我們,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跳出慣性思維,或許很快就會柳暗花明。慣性思維的危害時間的打磨,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使我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就如慣性在物理學的定義一般,保持著原有的東西,不因外界的一點衝撞而馬上發生改變。
  • 3分鐘讀懂慣性思維,實現人生彎道超車
    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這種下意識的慣性思維,改變了卡爾森不養鳥的生活。也印證了下意識的慣性思維或者說思維定式對我們生活工作的影響。關於慣性思維,我理解為這是一種思維習慣。是基於我們長期生活經驗中積累起來的對於共性問題相似的處理方法集合。我們也可以培養慣性思維,對,主動培養。利用慣性思維來快速的解決問題。
  • 打敗你的,是慣性思維
    改變人的是方法,改造人的是思維。思維決定了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一個人是人才的方法無論有多少種,其中必不可少的是人才的思維。八種最常見的思維你是哪種?八、慣性思維習慣性思維,人們在考慮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的傾向。固有的東西是很難打破的,正所謂「不破不立」,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的思維!否則,連自己的思維都還被禁錮在舊有的陳腐裡,如何能挑得起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
  • 工作場所的習慣思維應該被打破嗎?這句話本身就是慣性思維
    看到合作夥伴問問題,「職場中的慣性思維打破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性思維。必須打破慣性思維嗎?當然不是。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慣性思維」的基本含義開始。一、什麼是慣性思維;所謂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根據思維活動積累的經驗教訓和思維規律,在反覆運用中形成的相對穩定、定型的路線、模式、程序和模式。--百度百科慣性思維是人們極為普遍的思維方式。不僅在工作場所,而且在生活中。
  • 要想內心強大,你必須突破這四種常見的慣性思維,大多數人都有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內心強大過程,也是突破自我思維慣性的過程。當我們被自己的思維所限制的時候,影響我們的不僅是自己的行為,還有我們的習慣,甚至我們的氣場。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一定要去察覺自己是否擁有這些慣性思維。第一:否定性思維:習慣說沒辦法,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困難就習慣說沒辦法了。
  • 慣性思維經驗主義才是影響我們成功的最大絆腳石讓我們惰性和畏難
    昨天在荔枝開課也重點講了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的危害性。今天在這裡著重就《思維革命》第三講的慣性思維內容做一個整理和發布,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示。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慣性思維,來源於人的經驗和過往經歷,真是因為有了很多不好的或者失敗的經歷,讓人們有了一個非良性的思維積累,這些積累會在以後的經歷中提供消極的心態。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如果你的答案是「會」,那麼你可能存在一些連自己都沒有意識的慣性模式,而且這些模式可能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工作和生活。我們先來看兩個真實的小故事。當你時刻提醒自己,還有新的思維模式,時間長了,思考路徑就會被調整過來,你就可以輕鬆地用新的模式去思考和行動啦。 顧及老師的學習圈——打破慣性模式 為了系統性地幫助大家打破慣性思維、重塑自我認知,顧及老師在 UMU 創建了學習圈「打破慣性模式」。
  • 慣性思維是一件可怕的事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不但別人的思維方式固化了,就連你的思維方式也就固化了。我們的慣性思維與行為都會延續到孩子身上。比如我們孩子數學不好(更多的指向女孩),我們就會說女孩本來數學就是短板。這個定義也不知道是誰提出的,反正在我小時候就在聽這句話,結果我真的數學越來越差。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
  •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於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問題,似已毋庸贅述。
  • 心理學家說:慣性思維有四種類型,但希望你能跳出來,成為第五種
    給你介紹一個男朋友,此人不愛洗澡,愛打赤腳,渾身散發的「味兒」讓公司同事難以接受;當你知道這一點,你會和他交朋友嗎?一個女生站起來說:「我不會。」主持人追問道:「是誰都不會嗎?」「是的。」其實,細細想來,我們每天都在慣性思維的支配下,做出自己的第一判斷:同事遲到了,你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懶蛋,又起晚了。其實,可能是今天堵車,他起的夠早了。同事的文案似曾相識,你首先想到的是,這傢伙又去網上摘抄了。其實,可能是創意撞車,因為他也沒有避開慣性思維的泥沼。
  • 打破慣性思維,刷新三觀認知,前驅的斯巴魯你見過嗎?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總會接觸到一個詞語,慣性思維,什麼是慣性思維,我想大概的解釋就是你習慣了某種事物存在或者進行的方式,腦海裡就會默認這件事物一定會按照你腦海裡的潛意識去發生,但是往往現實並不是這樣,事件的發生有時會存在千百種結果,往往並不會按照你腦海裡潛意識的大概率方向去發展,因此如果慣性思維在腦海裡根深蒂固,往往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措手不及的結局。
  • 喬欣把感情放在首位,富家女孩的慣性思維,王菊卻無法理解
    其實,感情至上是很多富家女孩的慣性思維,因為在潛意識中,事業對她們並不重要。喬欣從小就處於被父母「散養」的生活狀態,住校生活也讓她成為了既獨立又很有想法的女生。戚薇也很好奇,工作、生活和感情,喬欣到底是如何排序的。喬欣脫口而出:感情放在首位,生活大於工作。
  • 你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
    你的能力停止於你的思想、行動、感悟!別再為你的情商交學費了,如果是智商決定了你的學歷高低,那麼情商就將決定你的成功大小。否定性思想比如:不可能、沒辦法、怎麼會?你的能力停止於你的思想、行動、感悟!所以要解放思想,且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思維定式是固有的,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又循著舊路走去了。這時,我們就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走一階段後,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是否又跳入固有思路了。
  • 要想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突破自我,那這三個建議值得聽取
    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有這樣一個數學題,球拍和球共1.1元,其中球拍比球貴1元,請問球多少錢?你的答案是不是0.1元呢?我估計80%的人和我一樣,在不假思索之下,給出的答案就是0.1元。
  • 高培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慣性思維
    他表示:「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的障礙。」圖為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發表演講。如果說你本來想聚焦於高質量發展往前走,但是做出的決策切切實實把你向後拉,那麼這樣一種因素才可能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該如何表述?其實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障礙。大家可能要問為什麼會有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為什麼又成為了一種慣性?
  • 創意點子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上篇)
    更重要的是,這隻蘋果沒有一起繞著太陽轉圈圈,它在往地球跑——砸在牛頓頭上了!這時,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什麼蘋果會往地球跑?它沒有和行星一起轉圈圈,也沒有往太陽跑,而是往地球跑。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它離地球比較近,而離太陽非常遠。靈光一現,在牛頓的腦海裡出現了萬有引力公式的雛形,距離(r)應該放在分母,距離越小引力越大。至於是距離的幾次方,回去做實驗就知道了。
  • 人生不過俯仰進退——「陰陽」思維與中國人的人生法則
    人生不過攻守進退,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在俯仰進退中體驗生命的微妙之處。人生如何不是科學的「陰陽」思維是曲線思維,而科學思維則是直線思維。人的喜怒哀樂如果能夠用科學規劃出來,人估計就變成機器人了;人的意志如果能夠用因果線形思維加以分析,我們的生活中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多矛盾和衝突了。線形因果思維可以運用到自然界,但卻不能用到人身上,因為這種思維對人的生活是無效的,人生的問題不是科學問題,人的意志行為也不是「因為……所以」的模式。
  • 《鷸》:生活不易,如果能破除慣性思維並做出改變明天或許會更好
    當然影片中還有寄居蟹、貝殼的生活方式都存在慣性的思維,並且它們會將這種思維以經驗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讓它們知道這樣才是正確的、安全的生活方式。可是生活哪有那麼容易,沒有一種方式是適合所有人的。我們人類在繁衍的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現在依舊存在這種生活的慣性思維,並將這種思維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例如農民的兒子擁有了農田;僕人的孩子繼承了卑賤的身份;鐵匠的兒子今後亦舊是個打鐵的……這樣結果似乎才是合乎情理的,我們叫這種傳承為教育。
  •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跳出慣性思維
    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跳出慣性思維,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環境不同於以往,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向退出危機應對政策轉變。全球貨幣條件向常態回歸的過程,意味著寬鬆貨幣政策空間日益狹小。特別是依靠貨幣寬鬆並不能自動形成內生經濟增長動能,反而還會延緩經濟結構性改革進程,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化。全球結構化改革正在凝聚共識,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如期推進。
  • 別被慣性思維誤導你,事實不是這樣的
    什麼是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