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慣性思維?即指思維定勢,習慣性思維,指人們在考慮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的傾向。
比如看見漫天飛舞的雪,會想起打雪仗、堆雪人的場景。
聽到國歌,想起飄揚的五星紅旗,還有鮮紅的紅領巾。
以及看見一個鳥籠,會下意識覺得會有一隻未回來的鳥。也就是十分重要的「空鳥籠效應」:
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這種下意識的慣性思維,改變了卡爾森不養鳥的生活。也印證了下意識的慣性思維或者說思維定式對我們生活工作的影響。
無獨有偶:
不可能、沒辦法、怎麼會?沒看見、不知道、不是我的錯、因為XX所以XX。這個不歸我管、那個不歸我管。
這些話都是出自思維慣性的下意識反應。
當我們的思維認知沒達到一定的高度是,面對聰明聽過、看過的事務總是慣性的去反駁,不可能、沒辦法、怎麼會。
總而言之,慣性思維是我們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來觀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來接受事物。
生活、工作中常見的慣性思維包括以下9種思維模式:
1. 否定性思想(比如:不可能、沒辦法、怎麼會?);
2. 推卸責任(比如:沒看見、不知道、不是我的錯);
3. 金錢(不給錢就不幹活,錢給的少就不去做);
4. 職責局限(這個不歸我管、那個不歸我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 抱怨(出現問題永遠是別人的錯,整天怨天尤人);
6. 自以為是(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
7. 不自信(在意他人看法,有機會不會全力爭取);
8. 怕犯錯(不敢去做更多的事);
9. 懶惰(承受不了壓力,只想不勞而獲)。
關於慣性思維,我理解為這是一種思維習慣。是基於我們長期生活經驗中積累起來的對於共性問題相似的處理方法集合。
我們也可以培養慣性思維,對,主動培養。利用慣性思維來快速的解決問題。
比如做數學題,題做的多了,套路摸清了,碰到新的題目就知道從何下手,快速捋清思路。
其實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幫助比阻礙大的多。
假想我們失去了慣性思維,每次看到椅子都得去想一下它的用處,每次看到米飯都得考慮能不能吃,那樣的生活簡直無法想像的吧。
在人類演化的早期過程中,慣性思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益處的。
在面對大自然的危險的時候,我們往往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慢慢思考,我們立刻必須做出反應,採取行動,這些,都是依據我們往日的成功經驗來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可以保命。
所以我們會下意識的選擇類似的食物,坐在相同的位置,買相近款式的衣物,每天選擇同一條通勤線路。
做這些不需要過多的思考,也可以給我們節省能量。
而這些也是我們思考過,反覆嘗試得來的結果啊。
你總選擇這種食物,因為它好吃方便量足價格優惠,也不會給你的身體帶來負擔。你總坐相同的位置,因為這個位置也沒有什麼不好,沒必要花費工夫去找新的。
相近的衣物?適合你,穿起來舒服。同一條路線?堵車時間少,紅綠燈少,車相對較少。
所以我們沒必要那麼牴觸思維慣性,相反,在吃飯穿衣這些小事上,它能幫你節省大量的時間。
真正讀懂了慣性思維就概念,就會明白我們需要小心的不是慣性思維,而是固定的思維模模式,清楚了核心要點,那麼對於慣性思維,我們只要提高自己的思維認知,完善自身的思維框架模型,真正做到知識思考的正確性,以及經驗來源的可證偽性,那麼下意識的慣性思維反而是我們快人一步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