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那人與人的差別到底在哪呢?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有這樣一個數學題,球拍和球共1.1元,其中球拍比球貴1元,請問球多少錢?你的答案是不是0.1元呢?我估計80%的人和我一樣,在不假思索之下,給出的答案就是0.1元。其實,你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就能知道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正確答案為0.05元,假設球拍為X,球為Y,X+Y=1.1,X-Y=1,那我們很容易得出X=0.05,Y=1.05。我們一開始就掉進了慣性思維的陷阱裡。
印度有個訓象的傳統,小象很小的時候,就把它拴在一個足夠讓它掙脫不了的小樹樁旁,久而久之,小象長大了,雖然力大無比,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只要把它拴在小木樁上,它卻很安分,依然不會掙脫掉。這是重複了多次後的經驗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棵木樁成為了大象的固定思維、定勢心理。
這就是慣性思維帶給我們的影響,什麼是慣性思維呢?慣性思維,也稱為固定型思維。即人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在考慮和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
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思維,下面三種方法,有助於你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
一、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打破慣性思維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別人徵求你的意見時,你喜歡說隨便,都可以,你定吧。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強烈的指責:我是個失敗者,我太差勁了,我就不應該浪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辦這件事......怕犯錯,於是不敢去做更多的事情。整天抱怨,當出現問題,永遠是別人的錯。......
有以上這些想法的人總是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需要被證明的,在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認為意味著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他們認為這些都意味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在對此總結和反思時會列出諸多原因,提醒自己,下次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卻很少意識到大多數的錯誤都是由慣性思維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導致的。
但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他們把遇到挫折和挑戰,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然後不斷改善和進步。
我們應該在挫折面前少一些「我不行、我不能」的固定型思維定勢,大象力大無比,若它懂得掙脫小小的木樁,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自由天地。曾幾何時我們的智能手錶也只是漫畫書裡的東西。我們只有跳出一個個畫地為牢的圈,也有可能發現自己擁有令人驚訝的潛力。
成長型思維起源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著作《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中提到:
成長型思維又名成長心態、成長型心理定向,是「性格品質力」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員。
「性格品質力」指對人生成就和幸福起決定性作用的非知識性的、非智力的因素的總稱,學術上,它們被教育經濟學家稱為非認知能力,而被心理學家叫作非智力因素。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四步法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
去擁抱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接受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並不代表著要去接受它高頻率出現的事實以及接受它帶來的危害。
第二步:觀察
通過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觀察它通常在什麼時候出現?可能是在你面對巨大的新挑戰的時候,它會告訴你:「你也許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你放棄吧,還是做些簡單的事吧。」還有想一想自己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是怎樣對待他人的?是否會經常評判別人的才能。針對這些,我們不要著急去評價,先觀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
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然後描述一下它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時候出現,是什麼性格,以及如何影響我們。
第四步:教育
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命名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教育他。具體做法是,在遇到可能激發自己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的事情時,首先要保持警惕。在他出現並阻止我們時,嘗試讓自己說服他,告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的原因,並邀請他和你一起面對挑戰:「我知道這可能會失敗,但是我願意試一試。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
思維模式的轉變並不能瞬間實現,需要一個訓練和適應的過程,上述的四個步驟需要反覆練習。我們可以按照以下行動清單來練習。
平時的語言習慣會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模式。這個清單取自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幾個場景,要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換個說法,換種思維。
01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換成說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搞砸了,我是個失敗者。
變成
這次錯了,以後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get一招,yeah!
02 當遇到挑戰的時候
換個說法: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換成說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不好這些。
變成
我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係,不斷挑戰和學習後會越來越擅長。
03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
換個說法: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換成說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太複雜了,我不可能完成。
變成
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明白。
換成說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麼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對我來說太難理解了。
變成
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05 當我們想放棄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give up. 我放棄了。
換成說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學過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
變成
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06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換成說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沒有讀書的天賦。
變成
只是訓練不夠而已,不如堅持練習一段時間看看!
07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時
換個說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換成說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麼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別人比我聰明,我就是不如她。
變成
學習她的方法,並且認真做,我可以變得更聰明。
08 當我們覺得已經足夠的時候
換個說法:
It's good enough. 已經挺好了。
換成說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現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得已經足夠好了,就這樣吧。
變成
也許再努力一點,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當我們覺得已經做的很完美時
換個說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換成說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試試!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只能做這麼多,這件事這樣就足夠完美了。
變成
我還要看看這件事有什麼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斷嘗試和努力,肯定還能再提高!
在美國有很多學校,都張貼著這九個場景的海報,就是為了時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把到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在悄悄地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二、引入逆向思維,打破慣性思維
有記者問巴菲特在股市中取得盈利的秘訣是什麼,巴菲特講了兩句話:當別人熱血沸騰時,我選擇冷靜;當別人都沒信心時,我選擇熱情。不從眾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是我們應該深悟的一個哲理。
溫州人很會賺錢,當國人還在觀望時,他們就下海經商,當別人大批下海時,他們已成規模,他們處處表現的是逆向思維為先。
那什麼是逆向思維呢?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
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面對每一次的招聘,求職者都會絞盡腦汁的想,怎樣才能讓自己在人才濟濟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呢?逆向思維簡歷將使你與眾不同。不少求職者為了吸引招聘方的眼球,在簡歷上列舉了許多榮譽和成績,招聘單位已經看到視覺疲勞了,給招聘單位留下深刻印象的優點反而湮沒其中,未能凸顯出來。
有一位求職者他卻是這樣做的,他只是大專畢業,如何才能在本科生扎堆的不利情況下,讓對方看上自己呢?他使用逆向思維,在簡歷的撰寫上來了個「倒敘」。一般來說,簡歷總是從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等開始的,他卻從用人單位都比較注重的「工作經驗」入手,先聲奪人,開篇就牢牢吸引住了招聘方的注意力。
同時,與眾多求職者不惜重金包裝自己、不惜筆墨吹噓自己相反,他有的放矢地介紹了自己的「缺點」,結果他從眾多的競爭者中勝出。如今的用人單位,早已將用人觀念從尋找「最優秀的人」,轉變為尋找「最有特點的人」。
下面提三個「逆向思維」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反轉型逆向思維法
這種方法是指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可以從事物的功能、結構、因果關係等三個方面作反向思維,從而產生發明構想的途徑。
比如,市場上出售的無煙煎魚鍋就是把原有煎魚鍋的熱源由鍋的下面安裝到鍋的上面。這是利用反轉型逆向思維對結構進行的思考改變的產品。
2.轉換型逆向思維法
這是指在研究問題時,由於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受阻,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或轉換思考角度來思考,比如:從入——出,進——退,上——下,前——後,頭——尾等角度轉換思考,以使問題順利解決的思維方法。
如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通過爬進缸中「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轉換了另一種手段,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性命。
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銀行吞錢」的案例:由於不能通過直接請求銀行處理ATM故障的手段來解決自己被吞的2萬元錢,因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通過公用電話告知ATM多吐了5千元錢,引起銀行重視,從而第一時間派遣維修員趕到處理。
3.缺點逆向思維法
這是一種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利用的東西,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的思維發明方法。這種方法並不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的,相反,它是將缺點化弊為利,找到解決辦法。
例如金屬腐蝕是一種壞事,但人們利用金屬腐蝕原理進行金屬粉末的生產,或進行電鍍等其他用途,無疑是缺點型逆向思維的一種應用。還有就是環保領域,把垃圾變廢為寶,不僅減少垃圾汙染,而且還能反過來造福人類。
所以,很少有絕對的缺點,無論是產品,還是個人,你都可以想想,可否通過缺點來區別競爭對象,從而獲得逆襲。
針對以上三種逆向思維模式,需要我們勤加練習,那一定會讓自己的思考能力上升一個臺階的。
三、刻意練習,打破慣性思維
我們知道了一些打破慣性思維的方法,如果繼續坐而論道的話,那依然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我們需要付諸實踐。你的出身不能改變,卻想讓生活由此變得不同的話,如果說有一次翻盤的機會的話,你可以試試刻意練習不同的思維方式。
1.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
針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列出一份問題清單,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做到有目標,有總結。可以給自己制定超高一些的目標,但也要考慮到目標是否可行。「一天賺百億」的白日夢誰都想做,但是沒有誰可以完成,當目標無法完成時它就變成了「偽目標」,向著「偽目標」所做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定了目標後,會激發人的潛力,逼迫自己去想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制定好這個大目標之後,按照1、2、3......這樣的分解方式來制定一個個具體化的執行清單,把每一項進行有序合理的排序,這樣結構化的思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幫你高效達到每一個小目標。同時要及時總結,及時反饋。總結自己之前做了什麼,是否有突破,表現不好的原因在哪?接下來需要重點注意什麼。
2.樹立正確的「一萬小時學習定律」觀念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地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引自作家格拉德威爾的《異類》。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工資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但並非是堅持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天才,開車五年,你也還是個C1的駕照,不會成為職業選手,但是你的開車技術一定有長進。一萬小時定律必然有用,前提是有效,非簡單重複一萬小時,而是要帶著思考去做。
讀書和寫作之所以會有提高,與人不斷挑戰的寫作方式和閱讀習慣有密切關係。它就像不斷升級的系統,需要不斷優化,需要修補,不僅僅是用時間來計算的,用一萬小時來不斷努力修正和反饋自己,那之後你就會成功。
3.尋求書本和有經驗的人的指導
那些抱著自己摸索,閉門造車的人肯定達不到頂峰。在這裡可以推薦幾本有關思維訓練的書籍。
A.《學會提問》,這本書向我們傳授了可以應對各種工作及生活場景的「優質提問」的技巧。
B.《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可以把它當教科書來用,滿滿的「乾貨」。
C.《思考的藝術》這本書是將創造性、批判性思考作為解決問題和爭議唯一策略的最早讀本之一。
D.《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可以讓你快速的去理解結構化思維,實用,簡單,易學。
另外《影響力》、《邏輯學》這兩本書也值得去看。從每本書中汲取到的經驗和道理多多少少會對你的行為產生一些影響。
另外,向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絕對比自己摸索快百倍。
總之,改變也許艱難,但做出改變的前人已經向我們證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好了,他們有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東西,體驗到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