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突破自我,那這三個建議值得聽取

2020-12-05 櫻花巷yyx

導語: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那人與人的差別到底在哪呢?人與人的本質區別在於思維模式的不同,思維模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行為,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有這樣一個數學題,球拍和球共1.1元,其中球拍比球貴1元,請問球多少錢?你的答案是不是0.1元呢?我估計80%的人和我一樣,在不假思索之下,給出的答案就是0.1元。其實,你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就能知道這個答案是錯誤的。正確答案為0.05元,假設球拍為X,球為Y,X+Y=1.1,X-Y=1,那我們很容易得出X=0.05,Y=1.05。我們一開始就掉進了慣性思維的陷阱裡。

印度有個訓象的傳統,小象很小的時候,就把它拴在一個足夠讓它掙脫不了的小樹樁旁,久而久之,小象長大了,雖然力大無比,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只要把它拴在小木樁上,它卻很安分,依然不會掙脫掉。這是重複了多次後的經驗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這棵木樁成為了大象的固定思維、定勢心理。

這就是慣性思維帶給我們的影響,什麼是慣性思維呢?慣性思維,也稱為固定型思維。即人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使人們在考慮和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慣性思維常會造成思考事情時有些盲點,且缺少創新或改變的可能性。

要想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思維,下面三種方法,有助於你打破慣性思維天花板。

一、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打破慣性思維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別人徵求你的意見時,你喜歡說隨便,都可以,你定吧。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強烈的指責:我是個失敗者,我太差勁了,我就不應該浪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去辦這件事......怕犯錯,於是不敢去做更多的事情。整天抱怨,當出現問題,永遠是別人的錯。......

有以上這些想法的人總是認為能力是固定的,是需要被證明的,在他們遇到挫折時就會認為意味著失敗。得到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被炒魷魚,被拒絕,他們認為這些都意味著自己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在對此總結和反思時會列出諸多原因,提醒自己,下次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卻很少意識到大多數的錯誤都是由慣性思維即固定型思維模式導致的。

但成長型思維模式者則認為,自身沒有成長或者沒有盡到最大努力,才意味著失敗。他們把遇到挫折和挑戰,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機會,然後不斷改善和進步。

我們應該在挫折面前少一些「我不行、我不能」的固定型思維定勢,大象力大無比,若它懂得掙脫小小的木樁,一定會有不一樣的自由天地。曾幾何時我們的智能手錶也只是漫畫書裡的東西。我們只有跳出一個個畫地為牢的圈,也有可能發現自己擁有令人驚訝的潛力。

成長型思維起源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著作《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中提到:

成長型思維又名成長心態、成長型心理定向,是「性格品質力」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員。

「性格品質力」指對人生成就和幸福起決定性作用的非知識性的、非智力的因素的總稱,學術上,它們被教育經濟學家稱為非認知能力,而被心理學家叫作非智力因素。

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四步法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

去擁抱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混合體,接受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並不代表著要去接受它高頻率出現的事實以及接受它帶來的危害。

第二步:觀察

通過觀察,明確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觀察它通常在什麼時候出現?可能是在你面對巨大的新挑戰的時候,它會告訴你:「你也許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你放棄吧,還是做些簡單的事吧。」還有想一想自己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下,是怎樣對待他人的?是否會經常評判別人的才能。針對這些,我們不要著急去評價,先觀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

給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起個名字。然後描述一下它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時候出現,是什麼性格,以及如何影響我們。

第四步:教育

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命名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教育他。具體做法是,在遇到可能激發自己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出現的事情時,首先要保持警惕。在他出現並阻止我們時,嘗試讓自己說服他,告訴他為什麼不這樣做的原因,並邀請他和你一起面對挑戰:「我知道這可能會失敗,但是我願意試一試。你能不能對我有耐心一些?」

思維模式的轉變並不能瞬間實現,需要一個訓練和適應的過程,上述的四個步驟需要反覆練習。我們可以按照以下行動清單來練習。

平時的語言習慣會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模式。這個清單取自培養成長型思維裡最經典的幾個場景,要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換個說法,換種思維。

01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made a mistake. 我犯錯誤了。

換成說

Mistakes help me improve. 犯錯能讓我變得更好。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搞砸了,我是個失敗者。

變成

這次錯了,以後就知道這麼做是錯的,又get一招,yeah!

02 當遇到挑戰的時候

換個說法:

I'm not good at this. 我不擅長這個。

換成說

I'm on the right track.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不好這些。

變成

我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沒關係,不斷挑戰和學習後會越來越擅長。

03 當遇到困難的時候

換個說法:

This is too hard. 這太難了。

換成說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 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太複雜了,我不可能完成。

變成

只要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明白。

換成說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麼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這對我來說太難理解了。

變成

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來,肯定能搞明白。

05 當我們想放棄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give up. 我放棄了。

換成說

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 我得試試學過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達不到,只有放棄了。

變成

問題沒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換個方法就好了。

06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時候

換個說法:

I can't read. 我閱讀不太好。

換成說

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 我要訓練我的閱讀能力。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沒有讀書的天賦。

變成

只是訓練不夠而已,不如堅持練習一段時間看看!

07 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聰明時

換個說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 我不可能像她一樣聰明。

換成說

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 她是怎麼做的,我也要試試看。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別人比我聰明,我就是不如她。

變成

學習她的方法,並且認真做,我可以變得更聰明。

08 當我們覺得已經足夠的時候

換個說法:

It's good enough. 已經挺好了。

換成說

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 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現嗎?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做得已經足夠好了,就這樣吧。

變成

也許再努力一點,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當我們覺得已經做的很完美時

換個說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換成說

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 我還能做得更好,我要繼續試試!

也就是換了種思維:

我的能力只能做這麼多,這件事這樣就足夠完美了。

變成

我還要看看這件事有什麼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斷嘗試和努力,肯定還能再提高!

在美國有很多學校,都張貼著這九個場景的海報,就是為了時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把到嘴邊的話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在悄悄地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

二、引入逆向思維,打破慣性思維

有記者問巴菲特在股市中取得盈利的秘訣是什麼,巴菲特講了兩句話:當別人熱血沸騰時,我選擇冷靜;當別人都沒信心時,我選擇熱情。不從眾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這是我們應該深悟的一個哲理。

溫州人很會賺錢,當國人還在觀望時,他們就下海經商,當別人大批下海時,他們已成規模,他們處處表現的是逆向思維為先。

那什麼是逆向思維呢?逆向思維,也稱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當大家都朝著一個固定的思維方向思考問題時,而你卻獨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

人們習慣於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於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

面對每一次的招聘,求職者都會絞盡腦汁的想,怎樣才能讓自己在人才濟濟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呢?逆向思維簡歷將使你與眾不同。不少求職者為了吸引招聘方的眼球,在簡歷上列舉了許多榮譽和成績,招聘單位已經看到視覺疲勞了,給招聘單位留下深刻印象的優點反而湮沒其中,未能凸顯出來。

有一位求職者他卻是這樣做的,他只是大專畢業,如何才能在本科生扎堆的不利情況下,讓對方看上自己呢?他使用逆向思維,在簡歷的撰寫上來了個「倒敘」。一般來說,簡歷總是從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等開始的,他卻從用人單位都比較注重的「工作經驗」入手,先聲奪人,開篇就牢牢吸引住了招聘方的注意力。

同時,與眾多求職者不惜重金包裝自己、不惜筆墨吹噓自己相反,他有的放矢地介紹了自己的「缺點」,結果他從眾多的競爭者中勝出。如今的用人單位,早已將用人觀念從尋找「最優秀的人」,轉變為尋找「最有特點的人」。

下面提三個「逆向思維」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1.反轉型逆向思維法

這種方法是指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可以從事物的功能、結構、因果關係等三個方面作反向思維,從而產生發明構想的途徑。

比如,市場上出售的無煙煎魚鍋就是把原有煎魚鍋的熱源由鍋的下面安裝到鍋的上面。這是利用反轉型逆向思維對結構進行的思考改變的產品。

2.轉換型逆向思維法

這是指在研究問題時,由於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受阻,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或轉換思考角度來思考,比如:從入——出,進——退,上——下,前——後,頭——尾等角度轉換思考,以使問題順利解決的思維方法。

如歷史上被傳為佳話的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通過爬進缸中「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轉換了另一種手段,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性命。

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銀行吞錢」的案例:由於不能通過直接請求銀行處理ATM故障的手段來解決自己被吞的2萬元錢,因而轉換成另一種手段,通過公用電話告知ATM多吐了5千元錢,引起銀行重視,從而第一時間派遣維修員趕到處理。

3.缺點逆向思維法

這是一種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利用的東西,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的思維發明方法。這種方法並不以克服事物的缺點為目的,相反,它是將缺點化弊為利,找到解決辦法。

例如金屬腐蝕是一種壞事,但人們利用金屬腐蝕原理進行金屬粉末的生產,或進行電鍍等其他用途,無疑是缺點型逆向思維的一種應用。還有就是環保領域,把垃圾變廢為寶,不僅減少垃圾汙染,而且還能反過來造福人類。

所以,很少有絕對的缺點,無論是產品,還是個人,你都可以想想,可否通過缺點來區別競爭對象,從而獲得逆襲。

針對以上三種逆向思維模式,需要我們勤加練習,那一定會讓自己的思考能力上升一個臺階的。

三、刻意練習,打破慣性思維

我們知道了一些打破慣性思維的方法,如果繼續坐而論道的話,那依然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我們需要付諸實踐。你的出身不能改變,卻想讓生活由此變得不同的話,如果說有一次翻盤的機會的話,你可以試試刻意練習不同的思維方式。

1.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

針對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列出一份問題清單,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做到有目標,有總結。可以給自己制定超高一些的目標,但也要考慮到目標是否可行。「一天賺百億」的白日夢誰都想做,但是沒有誰可以完成,當目標無法完成時它就變成了「偽目標」,向著「偽目標」所做的努力都是無用功。

定了目標後,會激發人的潛力,逼迫自己去想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制定好這個大目標之後,按照1、2、3......這樣的分解方式來制定一個個具體化的執行清單,把每一項進行有序合理的排序,這樣結構化的思維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幫你高效達到每一個小目標。同時要及時總結,及時反饋。總結自己之前做了什麼,是否有突破,表現不好的原因在哪?接下來需要重點注意什麼。

2.樹立正確的「一萬小時學習定律」觀念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地努力,10000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引自作家格拉德威爾的《異類》。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按比例計算:如果每天工資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5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但並非是堅持10000個小時就能成為天才,開車五年,你也還是個C1的駕照,不會成為職業選手,但是你的開車技術一定有長進。一萬小時定律必然有用,前提是有效,非簡單重複一萬小時,而是要帶著思考去做。

讀書和寫作之所以會有提高,與人不斷挑戰的寫作方式和閱讀習慣有密切關係。它就像不斷升級的系統,需要不斷優化,需要修補,不僅僅是用時間來計算的,用一萬小時來不斷努力修正和反饋自己,那之後你就會成功。

3.尋求書本和有經驗的人的指導

那些抱著自己摸索,閉門造車的人肯定達不到頂峰。在這裡可以推薦幾本有關思維訓練的書籍。

A.《學會提問》,這本書向我們傳授了可以應對各種工作及生活場景的「優質提問」的技巧。

B.《批判性思維工具》,這本書可以把它當教科書來用,滿滿的「乾貨」。

C.《思考的藝術》這本書是將創造性、批判性思考作為解決問題和爭議唯一策略的最早讀本之一。

D.《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可以讓你快速的去理解結構化思維,實用,簡單,易學。

另外《影響力》、《邏輯學》這兩本書也值得去看。從每本書中汲取到的經驗和道理多多少少會對你的行為產生一些影響。

另外,向一些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絕對比自己摸索快百倍。

總之,改變也許艱難,但做出改變的前人已經向我們證實,他們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好了,他們有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東西,體驗到了以前不曾擁有的感覺。

相關焦點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三個合伙人把我踢出了公司 關於慣性模式,還有更極端的例子,張三(化名)曾經是一位春風得意的創業者,短短幾年內就拿到了數千萬的融資。可沒想到的是,跟他一起同甘共苦的三個合伙人,聯合起來將他踢出了公司。 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背叛,張三非常不理解,於是找到了一位朋友傾訴。
  • 工作場所的習慣思維應該被打破嗎?這句話本身就是慣性思維
    看到合作夥伴問問題,「職場中的慣性思維打破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性思維。必須打破慣性思維嗎?當然不是。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慣性思維」的基本含義開始。例如,在上班的路上,你可以一邊用手機看新聞,一邊跟蹤地球鐵路線之間的人流,成功到達目的地,這是慣性思維。另一個例子是我的辦公室數據分析big劉,如果您查看當前成本數據,然後使用一些計算器,您可以找到影響當前成本的八九不離十。這些都是慣性思維,他們需要「打破」嗎?
  • 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職場上,這是我們堅持自我的一劑良藥。入腦入心的知識體系很難被打破,這也是歷史和實踐證明的。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
  • 要想內心強大,你必須突破這四種常見的慣性思維,大多數人都有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內心強大過程,也是突破自我思維慣性的過程。當我們被自己的思維所限制的時候,影響我們的不僅是自己的行為,還有我們的習慣,甚至我們的氣場。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遠,取得更大的成就,我們一定要去察覺自己是否擁有這些慣性思維。第一:否定性思維:習慣說沒辦法,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困難就習慣說沒辦法了。
  • 打敗你的,是慣性思維
    三、系統思維注重關係分析而不是元素分析。一個事物總是同時處於兩個維度的集合,系統化思考,就是要認清這兩個維度的關係。從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環境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綜合考慮。它具有整體性、結構性、立體性、動態性、綜合性的特點。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一天,朋友建議他改變思路。於是,他找人做了數個大牌子,分別豎立在進入花園的幾個必經的路口。上面寫著:「如果在花園中被毒蛇咬傷,離此最近的醫院在十五公裡以外,駕車需要半個小時。」沒想到,這一招果然奏效,從此,再也沒有人進入花園。哲理啟示:豎立籬笆、警示牌無用,用「可能會被毒蛇咬傷」的警示來提醒人們,則非常有效。
  • 單身的人都中了慣性定律的魔法嗎?首發
    原創首發,盜文必究說起單身的人那可是一抓一大把,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好像都已經習以為常了,並常常自稱為單身貴族,仿佛頭上戴著光環一樣,走到哪裡都會顯得不一般!但我們運用慣性定律的話,就可以完美去解釋為什麼,如果你也想知道,就跟隨我,讓我們一起通過下面兩個情感案例來看看吧:01完美演繹慣性定律關鍵字:白日做夢,封閉自我秦東是一位宅男,平時除了上班以外就是喜歡宅在家裡自娛自樂。
  • 經濟高質量發展要跳出慣性思維
    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跳出慣性思維,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環境不同於以往,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向退出危機應對政策轉變。全球貨幣條件向常態回歸的過程,意味著寬鬆貨幣政策空間日益狹小。特別是依靠貨幣寬鬆並不能自動形成內生經濟增長動能,反而還會延緩經濟結構性改革進程,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化。全球結構化改革正在凝聚共識,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如期推進。
  • 七個習慣教你突破人生的天花板(圖)
    年終了,很多人要寫總結。業績考核,年終評優,來年升職加薪,都需要一份高質量的總結。在總結裡得把自己最優秀的成績展示出來,當然也要反思不足。總結總是寫著寫著自己就帶上了「情緒」,覺得這一年自己過得也不易,或者為自己感動,或者有點小失落。從工作總結想到家庭生活,想到人際交往,想到愛情親情……有得有失,也有時覺得真累。
  • 打破慣性思維,刷新三觀認知,前驅的斯巴魯你見過嗎?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總會接觸到一個詞語,慣性思維,什麼是慣性思維,我想大概的解釋就是你習慣了某種事物存在或者進行的方式,腦海裡就會默認這件事物一定會按照你腦海裡的潛意識去發生,但是往往現實並不是這樣,事件的發生有時會存在千百種結果,往往並不會按照你腦海裡潛意識的大概率方向去發展,因此如果慣性思維在腦海裡根深蒂固,往往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措手不及的結局。
  • 陳春花:自我成長需要突破三個障礙
    達成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套讓更多組織成長的解決方案,而正是技術在這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這套方案我們稱之為「技術穿透」,實現技術穿透,需要每個組織成員突破三個障礙:願意放棄自己固有的優勢和行為習慣、擁有開放學習的心態和行動以及能夠在技術框架下展開溝通和信息共享。
  • 心理學家說:慣性思維有四種類型,但希望你能跳出來,成為第五種
    這在心理學上叫「鳥籠邏輯」。但畫家顯然沒有這種困惑,他成功避開了大部分人的思維習慣和做事風格,沒有扔掉鳥籠子,也沒有買一隻鳥,而是以「喜歡」作為答案,給我上了一課。我覺得,畫家是個有料的人。於是,愉快地採訪就從「慣性思維」開始了。
  • 高培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慣性思維
    如果說你本來想聚焦於高質量發展往前走,但是做出的決策切切實實把你向後拉,那麼這樣一種因素才可能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該如何表述?其實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障礙。大家可能要問為什麼會有慣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為什麼又成為了一種慣性?
  • 如何打破慣性思維,在別人忽略的地方創新?
    鞋子的設計從19世紀開始,已經很多年沒有大的突破了,新技術的出現讓創新成為了可能。但是,一個顛覆式的創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眼就識別出來,它在有些人眼裡可能是愚蠢至極的,但在另一些人眼裡,卻可能是新穎和具有革命性的。氣墊運動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一位NASA的前工程師發明了這些技術,但是當他向阿迪達斯推銷的時候,卻被當成是胡言亂語的怪人拒絕了。
  • 反科學思維的心理根源:認知偏見、思維慣性等
    要理解人為什麼會有非理性思維,需要綜合好幾個領域的科學知識。本文的四個作者分別來自不同的領域。查爾迪尼熟知啟發法(heuristics),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迅速決策的法則。肯裡克研究了我們的決策是如何被一些社會性動機(比如尋找配偶的欲望或是自我保護的本能)扭曲的。
  • 哪吒常冰:汽車設計要敢於突破傳統慣性
    為了達成用戶在看這臺車的時候能記得住這款車,背後要做很多工作,這個工作並不是簡單的極簡思路可以確定的。雖然不同品牌大家宏觀的標準差別不大,但形成不同品牌車型的設計效果一定有差異的。常冰指出:「相同的詞,不同的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不同人把它變成實體的時候也不一樣。比如說做大一點,每個人理解的大都不一樣,所以在大的思路相似的前提下,不需要擔心大家做出來的車相似。
  • 鳥籠效應-學會打破慣性思維的限制
    比如外出購物時明明只想買一樣東西,結果卻買回了一大堆。舉例:外出只想買一件上衣,但買下上衣後,又覺得跟褲子不配套,於是又去買了一條新褲子。穿上褲子,又覺得鞋子的式樣不般配,只好又去買雙鞋。最終實際購物遠超出預算。這個過程就是鳥籠效應在起作用。「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它指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買一隻鳥回來養。
  • 慣性思維是一件可怕的事
    比如媽媽看孩子這件事,只要是媽媽在那麼這個事兒就是媽媽的,其他人都好像沒事兒人一樣。還比如說買菜這件事只要是媽媽去購物就覺得理所應當。大部分人都比較認同這件事就應該是女人幹的事兒啊?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
  • 知識圖譜如何打破人工智慧的認知天花板?
    但直至進入人工智慧下半場,當具備能理解、會思考、可解釋等特徵的認知智能成為突破自身天花板的關鍵,知識圖譜才得以蓬勃發展。近年來,知識圖譜技術熱度不減,作為實現認知智能的核心驅動力,已廣泛應用在金融、電商、醫療、政務等諸多領域。 知識圖譜究竟能解決哪些問題、應用在哪些場景?其技術架構如何發展演變?又將如何支撐實現認知智能的終極目標?成為技術圈熱議的焦點。
  • 從《躍遷》到「躍讀」:古典要拆掉你思維裡的「天花板」
    2007年,他開始自己創業,創辦新精英生涯公司,全職從事生涯教育和諮詢,現為頂尖個人事業發展顧問、著名企業高管教練、生涯規劃師,清華大學生涯規劃客座專家,羅輯思維「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如果沒有那次失戀,我可能會從事土木相關的工作,不會成為生涯規劃師,那樣,人生軌跡會截然不同,所以我應該感謝那次失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