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自我成長需要突破三個障礙

2021-01-08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在技術驅動環境巨變的時代,對於共生型組織而言,每一個組織成員的自我成長和實現能力依然是極為重要的能力。

當一個組織憑藉合作得以站在向全世界輸出產品和服務的風口,更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合作所提供的是一種機會與資源。組織各項成長能力依然還是組織自我成長能力的體現,這需要組織在依賴或附屬於其他組織的同時,還要增加自身技術實力,唯有此才能擁有真正的競爭力。通過持續的創新讓組織在核心技術方面表現得更加獨立,並能為其他組織輸出技術所帶來的共享機制,這樣的組織可以保有競爭力。

持續創造力成就了共生型組織的自我成長,而創造力的背後除了創意人才的輸入和產出,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讓組織在一個快速成長、不斷創新的生態之中。

達成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套讓更多組織成長的解決方案,而正是技術在這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這套方案我們稱之為「技術穿透」,實現技術穿透,需要每個組織成員突破三個障礙:願意放棄自己固有的優勢和行為習慣、擁有開放學習的心態和行動以及能夠在技術框架下展開溝通和信息共享。

1 放棄固有優勢與習慣

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的概念,創新被視為是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的過程,與此同時,他認為創新是在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自此,創新的基因被不斷地植入到組織中,成為組織突破自身局限尋找生機和出路的必備條件,而創新的時效性從根本上證明了創新是不斷放棄和重啟的過程。

管理大師克萊頓·克裡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顛覆性創新」概念是用於描述新的競爭者如何瞄準市場根基,攻佔市場,最終實現洗牌。

這樣的情形在過去十分罕見,而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則成為普遍發生的事情,利用新技術或者新模式進行顛覆的情形,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在這一系列的顛覆與被顛覆中,新的可能不斷呈現,新的機遇不斷出現,組織已經不能夠僅從既有的思維和慣性理解環境。

以柯達為例,毫無疑問,柯達的專業氣質十分濃厚,但是它忽視了新生活方式裡影像行業的變化,數字成像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成像技術造成了極大的挑戰,傳統成像技術成本高昂、設備笨重以及不能永久保存的弊端更加明顯,在數字呈現技術的衝擊下束手無策,最終如作家章詒和所講,柯達「像一個壯漢猝死,像一個勇士犧牲」。

放棄固有的優勢與習慣,已經成為組織開啟創新的第一步,組織需要放棄已被實踐證明不再有效的思維和慣性,重新用新的思維看待機遇和競爭,用實踐開啟新一輪的創新。

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行之有效的創新在一開始可能並不起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會造就創新的靈感,讓一件簡單的事物有超常規的突破」。同時,他認為,「創新不是浮誇的東西,創新要做的是某件具體的事」。

真正好的創新有吸引人心的力量,它將生活融入其中,用獨特的視角和智慧不斷修正生活裡各式各樣的漏洞,為生活提供美好。

艾裡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喬納森·羅森伯格(Jonathan Rosenberg)和艾倫·伊戈爾(Alan Eagle)通過對谷歌的研究,闡述了他們對於創新的認識:

「創新不只是創造新奇實用的想法,還包括實踐。『新奇』往往會被當成『新穎』的近義詞,因此有必要指出,創新的東西不僅需要新的功能,還要出人意料。如果你的產品只是滿足了消費者提出的需求,那麼你不是創新,而只是做出回應。回應是好的,但是畢竟不是創新。另外,用『實用』這個形容詞來描述高大上的『創新』,實在有點黯然,因此,可以在前邊加上一個副詞,把『實用』變成『非常實用』,創新的東西不僅要新穎、出人意料,還要非常實用。」

顧客接觸產品的渠道越來越多,可選擇的產品也越來越多,他們已經練就了一雙慧眼,能夠看穿產品表面背後的需求。顧客的消費過程越來越明智。

一個產品從產生到形成並推向顧客的過程,絕不是技術人員的閉門造車,明確「客戶需要電鑽,還是牆上的洞」是所有創新過程的起點。任何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只有轉化成顧客的需求才能產生商業價值。

任正非曾經在華為內部講道:

現在我們是兩個輪子在創新,一個是科學家的創新,他們關注技術,願意怎麼想就怎麼想,但是他們不能左右應用。技術是否要投入使用,什麼時候投入使用,我們要靠另一個輪子Marketing(市場營銷)。Marketing不斷地在聽客戶的聲音,包括今天的需求、明天的需求、未來戰略的需求,才能夠確定我們掌握的技術該怎麼用,以及投入市場的準確時間。

馬化騰對「創新」有著相似的理解:

為了創新而創新,工作反而會變形。要把為顧客服務的意識灌輸到每一個產品、設計,包括每一個運營的員工心裡,而不是為了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創新一定是在快速服務顧客的過程中,發現哪些點顧客抱怨了,或者覺得不爽了,那可能是你的一個創新的機會。

2 開放學習的心態

在創新方面,有些組織會陷入對個人神話的誤區。不可否認,某個人可能會在某項或某幾項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組織整體的創新必須通過整體的努力形成。

對此,共生型組織堅持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堅信一個成功的創新方案必須是在組織願意採取創新活動的前提下進行,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還是組織中瀰漫的氣氛,都會影響創新活動的成敗,而組織文化正是塑造這些非正式的人際關係與企業氛圍的主要動力。

此外,共生型組織能夠在實際行動中激勵與支持創新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對創新產品或服務進行商業化的可能性。當然,更重要的是組織領導者對創新的重視,他們是創新性文化的原始導入和影響因素,他們對創新的態度是促進組織創新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共生型組織具有更自覺的學習心態。創新所帶來的是「一切皆有可能」,這就使得我們需要更強的學習力,更加開放去了解、欣賞與學習。

同時,今天的創新更多要來源於協作與共生環境,因此更需要我們開放自己,欣賞別人,借鑑和向其他人學習。因為開放學習會帶給共生成員集合的智慧,會激蕩每一個成員的創造力。共生型組織不僅激勵組織成員相互學習,還希望藉助於彼此的學習,將創新的血液注入共生系統中為組織成員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開放學習的心態,還包括對待「失敗」的寬容和欣賞,香港大學中國與全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肖耿在談到「新經濟跨界」的時候表示,「新常態下,我們更需要容忍失敗」。美國工程院院長克萊頓·丹尼爾·牟德(Clayton Daniel Mote)認為,當今世界「擁有熱情無疑是最重要的問題,其次是要有獨立自主的創新環境,這就意味著必須容忍失敗」。

華為是一家非常重視研發投入的企業,將自身的研發能力視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將今天的研發投入視為華為明天競爭力的基礎。2017年,華為投入138億美元用於研發,研發支出佔總營收的15%,僅次於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位列全球第三。

華為輪值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不會過度追求利潤,而是要堅定不移加大投入,未來每年將投入100億到200億美元研發費用。」

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巨大的研發投入並不意味著必然會帶來對等的回報,因為研發以創新為主,創新本來就是試錯的過程,創新項目不一定都會成功。華為有很高的容錯率,在研究上允許員工犯錯,給研究人員創新的時間和空間,倡導員工放手去嘗試。

任正非認為:

「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了人才。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做出來的就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鬥過,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複犯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的人才。」

「從泥坑中爬起來的都是聖人,研發要堅持開放與創新,要寬容失敗。在研發上,相當大的內容是創新,但創新最大的可能是錯誤,而不是成功。如果不寬容錯誤,不寬容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那就是假創新,不是真創新。走對了路升得快,走錯了路升得慢,但即使所有人都走對了路,只有你走錯了,也不要擔憂。只要有後發之勁,就有機會重新起來。」

華為之所以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獲得了許多企業望塵莫及的成就,容忍犯錯的態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共生型組織藉助於開放學習,鼓勵組織成員的創新以及組織成員間的創新,同時也保有用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接納風險的存在,允許失敗的出現。

3 技術框架下的溝通與共享

共生型組織將創新視為一種常態,它們不僅有目的地尋找創新的來源,尋找預示創新成功的表現和徵兆,而且能夠把創新的工作習慣傳遞給每一位成員,讓創新成為基本的工作形態以及日常的思維習慣。

谷歌是一家偉大的創新性公司,這也就意味著公司擁有很多創新性的人才,為了激發員工的創新積極性,谷歌為員工提供了一個讓各種創意因素可以自由碰撞自由生長的環境。谷歌堅持,「要創造世界上最令人感到幸福,最能激發生產力的工作場所。」如果要列舉世界上最好的辦公室,谷歌絕對位列其中。

谷歌的整個辦公室設計讓人覺得還有些匪夷所思,谷歌布達佩斯總部有SPA式風格設計的辦公桌,谷歌蘇黎世的工程中心有極地冰川微型辦公室,谷歌日本東京辦公室具有濃厚的日式氣息。

其中最具特色的內部滑梯,幾乎成了谷歌辦公室的標誌。此外,在辦公室內設置了按摩椅、健身房、遊戲區等配置,谷歌把辦公室打造成了一個迷你城市,在這裡邊就可以滿足生活的全部需求。谷歌辦公室的空間設計不僅傳播了公司文化,打破常規辦公室的布局形式,為員工能夠盡情地發揮想像力與主動性提供了自由,而且讓工作本身成為了一種樂趣,增加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

除了為員工提供自由輕鬆的工作環境,谷歌還非常重視對員工之間技術信息的共享和溝通的引導。谷歌獨創了「20%時間」的工作方式,允許工程師用20%的時間自由研究自己喜歡的項目,現在被用戶喜愛的谷歌新聞、谷歌地圖的交通信息等都是20%時間的產物。

「20%時間制」的創新最寶貴的地方不在於由此誕生的新產品或新技能,而在於它不僅鼓勵了員工與工作上不常打交道的同事相互合作,而且激勵員工鍛鍊新的技能,培養創新的思維,由此培養出更多精幹的創意精英。

創意無處不在,谷歌重視激發公司內部員工的創意,同時也善於利用外部的資源實現突破。「一圖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張圖指的便是谷歌地圖。查詢方便而又快捷的谷歌地圖一經推出,便受到眾多用戶的青睞,尤其是街景全景圖,讓用戶體驗到了全景帶來的震撼。

但是在最初,谷歌的地理團隊繪製地圖的時候,世界上並沒有非常完備細緻的地圖。為了更快地搜集地標數據,Map Maker誕生了,它的出現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完善地圖,每個人都可以把地理信息標註上去,最終,谷歌工程師核對無誤後再把信息完善地繪入地圖中。這種創新性的做法,匯集了普通人的力量,使問題得到了更高效的解決。

谷歌在進行全球擴張的時候,需要將網頁信息翻譯成當地的語言,但是加州的工程師卻並不擅長進行語言的翻譯。解決這個問題最常規的辦法是聘請專業人士進行翻譯工作,雖然這種辦法可以把問題解決,但是因此產生的費用並不小,而且整個過程也會耗用一定的時間。

谷歌並沒有選擇「最普遍的方法」,而是將問題的解決重點放在了用戶。工程師把所有的文本放在了網上,招募志願者把文字翻譯成當地的語言。結果超出了他們的意料,志願者們不僅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工作,而且翻譯得更符合當地的習俗和習慣,更加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在技術改變成長的今天,共生型組織藉助於技術框架來展開溝通與協同,用新的技術方式、新的共享服務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實現共生型組織各個成員的成長。

當然不容忽視的是,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這不僅需要敏銳的創新能力,而且要設計有效溝通的方式,使得每一個參與的成員可以達成共識,而設計讓成員能夠使用的技術框架,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興的是,就如上面介紹的谷歌一樣,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展開在技術框架下的溝通與共享,並取得了越來越美好的協同創新成效。

相關焦點

  • 陳春花:企業為什麼需要共生理念?
    6月23日,在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總裁讀書會、北大國發院BiMBA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中國企業領袖讀享盛典暨中國企業大講堂」中,陳春花教授為我們解讀《共生:未來企業組織進化路徑》。以下是演講全文整理。我在過去的研究中,一直沿著中國企業成長模式走。到了2000年,有一個重要要素進來,就是技術;2012年開始,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對企業成長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 2020,陳春花的年度書單
    來源:製造界網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作者/陳春花 封面/圖蟲創意讀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和自我對話的過程,是一個積累自己內在深度的過程,我建議大家保有用心閱讀的習慣,而不是瀏覽信息的習慣
  • 陳春花:成功有一個定律,20%智商+40%情商+40%逆境商數
    幾天後,女兒給我打個電話說,錄了。當時就是那種欣喜,兩個人都很開心。女兒3歲開始全託,我跟她平時只有周末見面,但如果知道她需要你做什麼給她,你就去做好了。小學時,她說媽媽你希望我考第幾名?我說只要不落後就行。每個學期我會問她,這學期比上學期是不是進步了一點?她說有啊,我說那咱倆吃麥當勞去。但是我沒問你進步在哪裡。
  • 陳春花:回望2020,所有人的涅槃時刻
    我們深知,組織和個體都需要進一步修煉內功,以抵禦疫情重來的風險。這其中的核心關鍵是什麼?年末,陳春花教授為農業部水產部做主題演講,針對企業生存問題給出了回答。以下為演講全文精編。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在討論疫情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是什麼。我想到了今天,其實一切變得更加清晰和明確。全球經濟進入「新常態」。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三個成長心法,你的潛能會得到充分釋放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有潛能,不過影響我們潛能的,往往是我們內在受阻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身心合一, 能量的自由流動,懂得用內在的三個心法,我們就能持續激發自我的成長潛能。等到成年後,他發現自己的確比同等的成年人會懂事些,不過這種懂事並不能給自己快樂,因為從某個方面來說,童年的懂事是壓抑了他自我性格的一部分。而我們要想從原生家庭療愈,你需要是釋放自我本性的一部分。當你的本性越被接納,你越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 陳春花30年認知總結:領先要素、成長能力、特殊素質及管理七原理
    陳春花教授經過近三十多年的持續跟蹤研究,發現它們具有共同的四個關鍵因素、四種重要能力,和持續領先需具備的五種素質。面對這個不確定性時代的根本問題——如何理解變化,陳教授提出了管理整體論及七個原理。本文根據近日陳春花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2018(首屆)中國管理模式全球論壇上的演講整理。
  •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
    陳春花:增長從哪裡來?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可以處在市場上任何一個位置,也可以通過四個角度來改變它的企業市場位置,即通過市場拓展、多元化擴張、增加市場份額以及與自身能力相關的擴張。但是,這四個角度還只是企業在市場方面努力的外化表象,而構成這四個角度的維度是市場區域和企業自身的產品及服務。
  • 陳春花:只有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超越變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院長陳春花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只有樹立長期主義的價值觀才能讓我們超越變化,接受動蕩。「當確定長期主義的時候,需要回答三個根本性的問題,」陳春花說,「第一,你跟環境一定是共生關係;第二,你一定要有能力去認知世界;第三,你的使命必須是向善的。」針對共生關係,陳春花現場給出經典案例。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而整體來看這11個大師的文和主題,幾乎也就組成了一個很好的個人成長的行動框架、行動方向。1)衡量人生(LIFE)是後來得過癌症的《創新者的窘境》克裡斯坦森思考人生的課題,鼓勵自問三個問題,我如何確保在職業生涯中感到快樂?我如何確保與配偶及家人的關係成為持續幸福的源泉?我如何確保不陷入牢獄之災?
  • 陳春花:以長期主義價值觀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在第十屆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管理模式傑出獎頒獎盛典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C50+論壇創始發起人陳春花發表了題為《長期主義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旨演講。陳春花教授特別分享了這樣一句話,「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突破將不會來自技術,而是源於對『生而為人的意義』的更開闊的理解。」一、數字經濟時代,四種形式的共生態加快更新迭代步伐的技術,帶來的是商業的範式變化,對管理者和管理本身都提出非常多的挑戰。現代企業的管理者,應該要對機器與人的關係,有全新而深刻的認識。
  • 陳春花:打造企業文化的7個基本理論模型
    陳春花  2017一、德魯克:打造經營理論彼得·德魯克(PeterF.Drucker)在其著作《巨變時代的管理》(ManaginginatimeofGreatChange)一書中,認為經營理論有三部分:e......
  • 《河童之夏》:一場為離別而生的相遇,演繹三位少年的自我成長
    他頭頂有個碟形的盤子,只要盤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這個有點"醜萌"的動畫形象,用各種身體形態和一雙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向觀眾傳遞能量。導演原惠一同樣是《蠟筆小新劇場版:大戰成人帝國》的導演。這部作品中,小新父親野原廣志成長曆程的三分鐘濃縮畫面,讓我感受到原惠一"在憂傷中實現治癒"的神奇能力。
  •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選擇突破自我?
    人的現有認知的來源有三個方面,相信大部分答案你也能猜到。第一種是生物來源:遺傳和大腦結構。有證據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大約有50%都源於遺傳。(包括我在內的人,以前不會想到認知差異源自遺傳,而認為是受到家庭影響。有些無法解釋的問題,遺傳來背鍋了。)
  • 《心智突圍》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3步教你超越自我
    墨西哥鸚鵡這種做法是在自我設限,它們如果想要飛翔就要打破這種限制性的心智模式。正如《心智突圍》這本書裡說的:自我設限,是人生黯淡的最大根源。《心智突圍》圍繞定位、認知、心境三大主題展開,提出重新定位、升級認知、自我精進、發掘潛力以及自我重塑等五個步驟來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陳春花:混沌的商業環境下,轉變管理的4項工作
    我們要嘗試著理解,在這樣的一個混沌的商業背景下,組織需要做什麼樣的管理轉變,關注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才能保證做好自我調整,適應混沌的現實。所以我們會看到企業組織開始面臨著諸多「尷尬」問題:一方面需要維護系統自身的穩定,另一方面又需要把自己放在競爭環境中,不斷變化;一方面需要留住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斷引進新的人才,以打破固有的平衡;一方面需要保持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自己,放棄固有的東西……那麼,企業組織需要做出什麼樣的管理轉變,或應該關注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才能保證組織做好自我調整,來適應混亂的現實
  • 突破「自我設限」,成就人生高度
    他們往往默認設置一個「心理高度」限制,為自我加上了層層枷鎖,給自己套上了「金鐘罩」,讓心智停留在「舒適圈」,從而固步自封,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死循環。其實很多時候,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束縛,是我們自己在束縛自己。一個人若想跳出人生的困局,有所作為,就需要撥開心理陰霾,打破自我設限的牢籠。
  • 2020萬寧南海勇士沙灘障礙賽少兒組開賽 收穫勇氣獨立和成長
    2020萬寧南海勇士沙灘障礙賽少兒組開賽 收穫勇氣獨立和成長
  • 自我成長:那些比別人更幸運的人,在做這三件事
    美國斯坦福理工學院教授蒂娜.齊莉格用20年時間觀察那些比別人更幸運的人,發現他們具有三個特點,或者說,他們都在做這三件事。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這三種可以提升運氣的方法。習慣之所以很難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想要走既有的習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其中的一個知識點就是,我們要理解"舒適區邊緣'這個概念。心智探索者周嶺在其著作《認知覺醒》一書中指出,好的成長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