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都聽過或說過這樣的話:
「我的上級根本聽不進去大家的建議,明明可用更高效的辦法管理這個項目(或某事)……」
「大家都看出來,A人選要比B人選更適合這個工作,招聘主管也承認A的能力,最終依然否決了他……」
「我知道我家孩子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倆做父母的問題,但是我沒法改……」
……
作為圍觀者的我們,恨不得揪住對方的耳朵說,「你的見識太淺了,方法應該如此這般,行動起來,突破自己!」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忿忿然,繼而默聲作罷。
01例子中的人為什麼不會採納別人的建議呢?
也許你會說,出於個人利益吧。
對。但不準確。
確切地說,人只會採納符合自己認知層次的建議。或者說他可以理解的層次。
比如,你的上司沒有採用更高效的管理項目的辦法,而是動員大家加班加點的趕製項目計劃,項目標書,不斷的返工重做,未和其他相關部門進行項目細節確認,也未借鑑更好的項目管理工具。他堅信,努力就會有回報,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是努力程度還不夠,要加大工作量。由於他的理解層次處於「行動」層次,當你提出改變項目管理方法時,他並不認同。因為改變方法屬於「能力」理解層次,超出他目前的理解層次,他也不會冒險去嘗試。
隨著理解世界的視角或框架增多,認知體系的連結越多,每提高一個理解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看待問題視角的廣度也漸寬,適應性便越強。反之,你的認知體系會束縛你。
你的核心價值觀在你的認知體系中產生著最為密切的聯繫。它主宰著你對他人和事物的評判。
比如招聘主管認為「整潔得體的著裝反映出良好的商業素養」,工作「負責」,態度「認真」,是「值得信賴」的人。那麼他就不會去接受那位打扮得像位流浪歌手的A人選,儘管他的思維清晰,談吐大方,應對危機的反應迅速且準確。因為招聘主管的認知體系是以「整潔=負責」為中心,主導性最為緊密。
02那麼,人的現有認知從何而來呢?
為了避免產生A理論用B論點懟C模型的混戰,先介紹下心理學的幾種流派學說,其簡要發展過程如下圖。
我比較認同現代人格心理學理論——哈佛大學人格心理學教授布賴恩·利特爾《突破天性》一書的觀點。
「真正能定義一個人的,不是某種人格類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布賴恩·利特爾」
利特爾教授採用的是個人建構和核心建構的定義,我認為用認知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來表達比較易於理解。
最看重的那些事物就是指的核心價值觀(即核心建構)。
他的這句話側面證明了,人的各種標籤是自己貼上去的。
人的現有認知的來源有三個方面,相信大部分答案你也能猜到。
第一種是生物來源:遺傳和大腦結構。有證據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大約有50%都源於遺傳。(包括我在內的人,以前不會想到認知差異源自遺傳,而認為是受到家庭影響。有些無法解釋的問題,遺傳來背鍋了。)
第二種是社會來源:民族和地域的歷史文化及傳統規範,還有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
第三種是特有來源:個人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等。
在我們不了解目標個人的特有來源之前,我們看到的對方行為一般假定為對方的天性使然。
比如利特爾教授本人,在教課與演講時,充滿熱情和幽默感的語言,非常善於帶動大家的情緒,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活躍外向的人,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喜歡獨自,不愛喧鬧。每次演講或課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復元地,恢復自己的狀態。
根據上面三個來源,你是不是猜到他這麼做的原因了?
對,他的外向表現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上課和演講任務,是為了完成特有來源的目的。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到與某人初次見面時,對方彬彬有禮,對在桌的各位照顧有加,言談得體,無縫對接各類話題……現實生活中,此人的日常行為可是讓你大跌眼鏡,和預判截然不同。
從而得出結論,初次見面時,此人表現的行為是特定目標下刻意形成。
從三種認知來源看,前兩種是固定狀態,那麼只有第三種來源,是自己能改變的認知。自我突破也是就改變個人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等。
03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人才會選擇突破自我?
從客觀方面講,在突發事件刺激下,人會採取兩種方式面對問題:1、尋找解決方法,進行突破。2、逃避問題。
比如上司將你調動到其他部門或崗位,有的人會選擇主動學習新的業務知識,向資深前輩請教方法,爭取與優秀員工一起工作,觀摩其現場經驗。有的人則選擇上司布置一件事,按時完成,甚至消極拖延,希望能調回原崗位。
從主觀方面講,欲望或者需求推動人進行突破。比如,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
比如,為了提高收入,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兼職;阿宅為了擴展自己的圈層,加入社團學習與人相處;為了家庭和睦幸福,學習心理學與教育學等等。
由欲望推動的突破更為堅定,個人會把它構造成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其中最為持久,也最為堅定的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理論上,NLP理解層次,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戴維·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到馬斯洛需求模型,不同流派的理論模型最終指向均為精神,自我,動機,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人類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見圖附1
從實際生活中,各界的成功人士無一不是胸有鴻志,腳踏實地的實幹家。
04一個人如果不想自我突破,其他人幫他突破,能成功嗎?
哈,這個答案,從產生原因中找到。
要麼,你有能力改變他現有的環境,創造出他必須突破的囧境。
要麼,你讓他看到突破的好處,引起他的欲望。
俗話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看一個人是否想突破自己,行動便是證明一切的最好理由。
05人在突破自我後一定會獲得幸福感嗎?
利特爾教授指出:生物源性格與日常生活情境的一致性能夠提升人們的表現和幸福感,而這兩者嚴重的不匹配則會給人們帶來風險。
簡單說就是,適者生存。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眾人面前說脫口秀。
如果你感到不滿意突破後的生活,那麼離開現有狀態或創造復元小環境。
附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