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選擇突破自我?

2020-12-04 遇見de悅讀時光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曾經都聽過或說過這樣的話:

「我的上級根本聽不進去大家的建議,明明可用更高效的辦法管理這個項目(或某事)……」

「大家都看出來,A人選要比B人選更適合這個工作,招聘主管也承認A的能力,最終依然否決了他……」

「我知道我家孩子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倆做父母的問題,但是我沒法改……」

……

作為圍觀者的我們,恨不得揪住對方的耳朵說,「你的見識太淺了,方法應該如此這般,行動起來,突破自己!」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忿忿然,繼而默聲作罷。

01例子中的人為什麼不會採納別人的建議呢?

也許你會說,出於個人利益吧。

對。但不準確。

確切地說,人只會採納符合自己認知層次的建議。或者說他可以理解的層次。

比如,你的上司沒有採用更高效的管理項目的辦法,而是動員大家加班加點的趕製項目計劃,項目標書,不斷的返工重做,未和其他相關部門進行項目細節確認,也未借鑑更好的項目管理工具。他堅信,努力就會有回報,如果沒有達到目標,是努力程度還不夠,要加大工作量。由於他的理解層次處於「行動」層次,當你提出改變項目管理方法時,他並不認同。因為改變方法屬於「能力」理解層次,超出他目前的理解層次,他也不會冒險去嘗試。

隨著理解世界的視角或框架增多,認知體系的連結越多,每提高一個理解層次,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看待問題視角的廣度也漸寬,適應性便越強。反之,你的認知體系會束縛你。

你的核心價值觀在你的認知體系中產生著最為密切的聯繫。它主宰著你對他人和事物的評判。

比如招聘主管認為「整潔得體的著裝反映出良好的商業素養」,工作「負責」,態度「認真」,是「值得信賴」的人。那麼他就不會去接受那位打扮得像位流浪歌手的A人選,儘管他的思維清晰,談吐大方,應對危機的反應迅速且準確。因為招聘主管的認知體系是以「整潔=負責」為中心,主導性最為緊密。

02那麼,人的現有認知從何而來呢?

為了避免產生A理論用B論點懟C模型的混戰,先介紹下心理學的幾種流派學說,其簡要發展過程如下圖。

作者自製圖,來源《突破天性》

我比較認同現代人格心理學理論——哈佛大學人格心理學教授布賴恩·利特爾《突破天性》一書的觀點。

「真正能定義一個人的,不是某種人格類型,而是他生命中最看重的那些事物。」——布賴恩·利特爾」

利特爾教授採用的是個人建構和核心建構的定義,我認為用認知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來表達比較易於理解。

最看重的那些事物就是指的核心價值觀(即核心建構)。

他的這句話側面證明了,人的各種標籤是自己貼上去的。

人的現有認知的來源有三個方面,相信大部分答案你也能猜到。

第一種是生物來源:遺傳和大腦結構。有證據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大約有50%都源於遺傳。(包括我在內的人,以前不會想到認知差異源自遺傳,而認為是受到家庭影響。有些無法解釋的問題,遺傳來背鍋了。)

第二種是社會來源:民族和地域的歷史文化及傳統規範,還有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

第三種是特有來源:個人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等。

在我們不了解目標個人的特有來源之前,我們看到的對方行為一般假定為對方的天性使然。

比如利特爾教授本人,在教課與演講時,充滿熱情和幽默感的語言,非常善於帶動大家的情緒,大家都認為他是一個活躍外向的人,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非常內向的人,喜歡獨自,不愛喧鬧。每次演講或課後,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復元地,恢復自己的狀態。

根據上面三個來源,你是不是猜到他這麼做的原因了?

對,他的外向表現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上課和演講任務,是為了完成特有來源的目的。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到與某人初次見面時,對方彬彬有禮,對在桌的各位照顧有加,言談得體,無縫對接各類話題……現實生活中,此人的日常行為可是讓你大跌眼鏡,和預判截然不同。

從而得出結論,初次見面時,此人表現的行為是特定目標下刻意形成。

從三種認知來源看,前兩種是固定狀態,那麼只有第三種來源,是自己能改變的認知。自我突破也是就改變個人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等。

03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人才會選擇突破自我?

從客觀方面講,在突發事件刺激下,人會採取兩種方式面對問題:1、尋找解決方法,進行突破。2、逃避問題。

比如上司將你調動到其他部門或崗位,有的人會選擇主動學習新的業務知識,向資深前輩請教方法,爭取與優秀員工一起工作,觀摩其現場經驗。有的人則選擇上司布置一件事,按時完成,甚至消極拖延,希望能調回原崗位。

從主觀方面講,欲望或者需求推動人進行突破。比如,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

比如,為了提高收入,學習新的技能或者兼職;阿宅為了擴展自己的圈層,加入社團學習與人相處;為了家庭和睦幸福,學習心理學與教育學等等。

由欲望推動的突破更為堅定,個人會把它構造成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其中最為持久,也最為堅定的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理論上,NLP理解層次,薩提亞的冰山理論,戴維·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到馬斯洛需求模型,不同流派的理論模型最終指向均為精神,自我,動機,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人類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見圖附1

從實際生活中,各界的成功人士無一不是胸有鴻志,腳踏實地的實幹家。

04一個人如果不想自我突破,其他人幫他突破,能成功嗎?

哈,這個答案,從產生原因中找到。

要麼,你有能力改變他現有的環境,創造出他必須突破的囧境。

要麼,你讓他看到突破的好處,引起他的欲望。

俗話說,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

看一個人是否想突破自己,行動便是證明一切的最好理由。

05人在突破自我後一定會獲得幸福感嗎?

利特爾教授指出:生物源性格與日常生活情境的一致性能夠提升人們的表現和幸福感,而這兩者嚴重的不匹配則會給人們帶來風險。

簡單說就是,適者生存。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眾人面前說脫口秀。

如果你感到不滿意突破後的生活,那麼離開現有狀態或創造復元小環境。

附圖一

來源《認知紅利》
《突破個人成長瓶頸》
《圈層突破》
馬斯洛模型。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我們所有人深刻反思的問題——應試的教育體制,到底扼殺了我們多少勇氣?局限了我們多少想像的空間?期望通過全新的高中階段的學習,開啟我們自我發現,自我探索,自我突破的新的旅程。
  • 微信中對方總在正在輸入,這在什麼情況下才會出現?
    我們在和微信好友聊天的時候,在好友對話框經常會看到「對方正在輸入…」,不知道大家都會有什麼感覺?對方小心翼翼打字,刪除再重新輸入,如果對方正好是你喜歡的人,會不會臉紅心跳?有時候等了半天也沒有人發送消息,是否又會覺得這是什麼操作?ta看我的消息了嗎?
  • 社交心理學:積極地自我暗示,人的潛能才會被激發出來!
    因此,人們的行為取決於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研究表明,心理作用不僅決定著人們的行為,還影響著人們的生理機能。最近流行「正能量」這一熱詞。人們之所以提倡正能量,是因為正能量能給人積極的心理暗示,以至於人們產生積極的行為和生理反應。而負能量則會讓人產生不好的結果,這一點可以從生活中尋找答案。
  • 如何突破心智重圍,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想要完成人生的躍遷、我們就需要突破局限的心智模式,從更深層次由內而外地重構自己。《心智突圍》這本書,就是圍繞「定位、認知、心境」三個主題,為我們繪製成長地圖,引導我們突破認知局限、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找到終身成長的密碼,來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和未來。
  • 黃綺珊演繹張楚經典《姐姐》 突破自我唱哭觀眾
    在音樂總監金志文的推薦下,可說是劍走偏鋒,選擇了一首幾乎沒有人翻唱過的張楚的《姐姐》,這首中國搖滾樂史上的經典曲目,蘊藏了豐富的時代意義與深刻的人文精神,被黃綺珊再度搬上主流音樂節目的舞臺。黃綺珊和張楚,很難想像一個技術爐火純青的歌唱家,和中國搖滾樂的符號性人物,湊在一起會碰撞出怎樣神奇的化學反應。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不僅是人腦對主體自身的意識與反應而且由於人的發展離不開周圍環境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制約和影響,所以,自我意識也反映了人與周圍,現實之間的關係,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反映形式,世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 貓咪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應激反應」,你知道嗎?
    現在養貓的人越來越多,但是有些主人是不知道什麼是應激反應的,特別是新手的鏟屎官,一遇到貓咪出現有應激反應就不知道怎麼應對,同時也不知道貓咪什麼情況下會出現,那小編告訴你貓咪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應激反應」,你知道嗎?
  • 雄鷹展翅,突破自我(深度好文)
    此時,老鷹只有兩種選擇:等待逝去或經過一個異常痛苦的更新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要等待150天漫長的痛苦的蛻變。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有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困難決定,開始一個自我更新蛻變的歷程。我們必須把舊的思想、舊的習慣拋棄,才能使我們獲得重生再次高飛,只要我們願意改變舊的思維和習慣,學習新的方法技能,就能把我們的潛能激發出來,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自我改變的勇氣和自我突破的決心!
  • 什麼情況下選擇熱電偶?什麼情況下選擇熱電阻?哪個更合適?
    在日常工作當中經常遇到使用溫度測量儀表,熱電阻與熱電偶同為溫度測量儀表,同一個測溫地點我們選擇熱電阻還是選擇熱電偶呢?今天我們來全面剖析一下。熱電偶的結構熱電偶前端接合的形狀有 3 種類型,如下圖所示。可根據熱電偶的類型、 線徑、使用溫度,通過氣焊、對焊、電阻焊、電弧焊、銀焊等方法進行接合。
  • 突破「自我設限」,成就人生高度
    誰不想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約翰杜威認為,人類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對「重要性」的渴求,同時,價值實現也是位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頂級需求所在。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認可與實現訴求,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羈絆與欲求,是我們走完人生之路的信念與使命。然而很多人面對現實生活卻充滿了約束感與退縮心理。
  • 在什麼情況下喊叫是錯誤的
    有時候是,睡覺了,但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會對孩子的發育造成傷害了,這不是喊叫本身的問題,聲音大,並不會傷害到孩子,然而,嚇人的聲調和危險的信息卻足以讓孩子意識到你已經失去了冷靜和自我控制能力。懂得情感引導的父母是不會這樣做的,父母不是完人,當我們承受壓力的時候很容易對我們所愛的人大喊大叫,但是別忘了孩子們會效仿我們的行為。
  •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個人意志力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
    在前邊的章節我們提到的只有當意識跟潛意識達成統一的時候,自我才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強烈人個人意志力是也是最強烈的,生命能量也就越旺盛,意志力在心靈世界的指導作用對世界上每個人產生的價值將會無法估量!強烈的自我意識可以在你的生活當中會讓你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能量,會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創造才能,但是在某些層面它會成為你心裡的障礙,因為你的意識跟潛意識不會總是同步,換句話說你不能夠總是處在自我的狀態。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她說了20分鐘,只為證明自己不行丨拿什麼拯救自我否定?
    就是對方的 「自我否定式」 訴苦,讓你感覺到了無力,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說什麼?實際上我的那番鼓勵並不違心,在我看來她就是這麼優秀,清華畢業、履歷那麼漂亮,工作又那麼有熱情……但是對於一個決心自我否定的人來說,此時的鼓勵再真誠,也只是 「無效安慰」。畢竟她已經羅列了一堆證據來支持她的結論。
  • 《自我與身份》解讀5_第4章_自我、自我概念和身份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身份感」,賦予我們作為什麼樣的人並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大大小小的選擇都讓我們感覺到基本的身份和相稱的身份(identity-based and identity-congruent)。
  • 吳青峰《太空人》:害羞男孩突破自我,講述夢境與現實!
    旋轉的太空人當你回到人群坐落在光明而不明的陽光裡某一刻 或許你會在漆黑的夜裡 看清感嘆 啊 那是為我閃爍過的星這首《太空人》來源於吳青峰的同名專輯。《太空人》這張專輯,直接在五大唱片榜上打破了紀錄。而其中,完成度最高的就是專輯的同名主打歌。
  • 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由於網絡的快速普及,接納這個詞慢慢頻繁出現在網絡上,於是一部分有悟性,或者有過專業指導的人,在改變這條路上慢慢能夠體會到接納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多一部分人不但不理解接納的真正意義,甚至有時候還在詆毀它,覺得它誤導了自己。
  • 自我關注與自我覺察:兩種完全不同的內心狀態
    「什麼,一次才2毛錢,知不知道我們打球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再也不會到這裡來打球了!最初,在這邊打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跟結果無關的活動,孩子們樂在其中。老人對這個行為進行評價後(以錢作為獎勵),其性質逐漸發生變化,從純粹的娛樂,轉變為一項為了獲取額外回報的任務。當回報減少後,來這邊打球的動力明顯減弱了。一種自然的興趣變質了,自我關注以及相伴的得失心取而代之。
  • 突破自我設限,實現無限可能,埃隆·馬斯克的大腦教練教你這樣做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突破自我設限,實現無限可能呢?結合書中的主要觀點內容和個人經驗,總結出以下三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01 逃出信念體系魔咒,不斷突破自我設限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完成某件事情,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做不到。
  • 為什麼艾弗森總是選擇從右手突破?
    為什麼艾弗森總是選擇從右手突破? 文/千羽       阿倫·艾弗森,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男人,無論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還是他玩世不恭嘻哈範兒的穿著,亦或他那標誌性的壟溝辮,他超大幅度的crossover,一切的一切都讓那個時代的人為之著迷,千千萬萬的人追隨著他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