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2020-12-06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如果有一天你不慎患上了心理疾病,這個時候你走進心理諮詢室的時候。我們可能聽到心理醫生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接納」。由於網絡的快速普及,接納這個詞慢慢頻繁出現在網絡上,於是一部分有悟性,或者有過專業指導的人,在改變這條路上慢慢能夠體會到接納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多一部分人不但不理解接納的真正意義,甚至有時候還在詆毀它,覺得它誤導了自己。

很多人這樣理解「自我接納」:

抑鬱的人不想工作,不想出門,接納就是我接受這樣的自己,等有一天好了自然就出門工作了。一個不喜歡收拾家的人,家裡亂七八糟,對自己說:我接受這樣的我自己,做真正自己嘛。亂一些沒關係,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兩個人吵架了,一方脾氣很差,遇事斤斤計較,每次都不能稍微包容對方。這時候他對自己說:我要做我自己,我改變了這些,不就不是我了,我要自我接納,這樣才能活出真我!·········

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很多人把這樣一種自我接納理解為一種「不改變。任其發展,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一個藉口。這樣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接納,而是一種為所欲為的自暴自棄。

一、接納的理解

如果首先聊一下「自我接納」,那麼我們無疑需要先去了解什麼是自我。心理學定義自我:自我是個體對其狀態的認知,包括對其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社會角色的認知評價。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談自我接納,根據心理學理論定義自我接納,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解釋:

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1、能接納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或感到內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很少使用防禦機制。2、自發、坦率、真實,他們能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感情,並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飾自己,自然而單純地表現自己。

真正的接納,不單單是自己面對問題的時候寬恕自己以及他人的單方面的允許。同時還有第二層面的可以去面對真實的現狀,不斷突破過程中的改變。

就像患有焦慮的人無法自己獨自一人出門,自己不願意工作。當聽到心理諮詢師告訴他要接納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不能出門工作社交,那我接納這樣的自己。乾脆不改變了,以後能出去就出去,出不去就算了。反正要接受這樣的自己······其實這個並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那麼怎麼是自我接納呢?就是一方面上述例子可能因為焦慮無法跨出家門參加工作以及社交,我們接受這樣的現狀,這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希望就是,縱容在這個狀態我們還是有希望走出去工作以及社交的欲望。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改變不是一蹴而就,接納自己在走出家門之後會有的一切負面體驗,而且一點點的來。相信自己在承認,接納現狀的基礎上,可以慢慢戰勝這樣的恐懼,重新走向生活。

二、 接納是一個過程

拿上一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在焦慮過程中無法出門工作甚至社交。那麼怎麼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呢?

其實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先要了解到。當事人無法出門社交工作,並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他恐懼。此刻我們首先先要讓他看清這樣的自己。此刻的不能行動是由於自己的恐懼造成。那麼他需要:

1、接受當下的自己(因為過分的抗拒非但不能解決他的焦慮,反而還會加深他的症狀。)

2、明確自己的需求,比如一方面希望逃避生活來達到自己症狀的緩解,另一方面還有就是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3、明確了這些願望以後,就需要和專業人士配合去改變自己當下的這些問題。(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痛苦,但是此刻要把接納貫徹到底。承認事物進步必然會有痛苦的現實,同時一點點尋求突破,接納自己的暫時做不到,下次再努力調整)

只有這樣的貫徹接納到底,我們才能夠不斷的超越當下的自己,才能夠不斷的成長。這才是自我接納。

接納不是讓你安於現狀、接受現實、自暴自棄,接納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改變才能實現接納的意義。

當我們關注大自然的時候會發現,人和任何生物都一樣,都是要不斷的成長,也是希望不斷變得更加強大的。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向著陽光不斷的蛻變與成長,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

我們不是為了接納而接納,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接納,當你接納了自己的不足,別忘了改變。

文章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自我接納,甚至覺得誤導自己。就像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自我接納」變成了「自暴自棄」的藉口,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困難挫折,面對人生的不完美時,不自信、內心不夠強大,而選擇逃避,自欺欺人的結果。

相關焦點

  • 請你接納另一個自己
    接納前一個自己容易,接納後一個自己難。接納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要接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接納命運的花開花落。然而,一個人要被社會關注,需要許多前提條件,比如出了比較大的名,做了相當富有的人,當了高級別的官,假若這些東西你一樣也不佔,也許就只能安於平淡。接受自己的平淡,用心經營一份有趣味有激情的生活,比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所謂的「輝煌」更有價值。另類是另一個自己。我們的文化比較保護同質思維,一個人什麼都跟別人一樣,一輩子可能過得無風無雨。
  • 確診精神病,是深度自我接納的開始
    原創 陸棲芸Sarah 雙相躁鬱世界作者 / 陸棲芸Sarah編輯、排版 / 於蓮 審閱 / Emile故事要從什麼時候說起呢?想了想,我還是從拿到雙相診斷的那一刻開始倒推吧。
  • 知道這五招,就會明白,男人為什麼需要被無條件接納
    我特別擔心他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導師最開始也覺得,那個孩子可能真的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但是當導師得知那位媽媽的孩子才只有四歲半時,便馬上勸告她說,孩子還那麼小,我們卻硬性地要求他有一個男子漢的形象,這好像太早了吧。
  • 接納與承諾:當現實不似我所想-虎嗅網
    愛麗絲,或者說任何人,是怎麼忍受著劇烈的痛苦生活下去,甚至恢復的呢?這一變化讓她有空餘去思考,去明白她的想法並非一定代表了她的現實。從那之後,她就可以主動決定她是否要去這麼想,以及想多少。注意,我並沒有說愛麗絲能夠控制憂慮,消除它們或決定它們的真實性。儘管認知行為療法可能會嘗試徹底解開愛麗絲某時刻想法的不合理本質,接納與承諾療法僅僅讓愛麗絲將這些想法歸類為:對實現她當前所重視的事情有所幫助,或沒有幫助。
  • 自我治癒:接納自己的坑洞
    雖然我們已經無法覺察到本體的某些部分,但並不意味它們從此消失了;它們從來不會消失蹤影的,你只不過是和它們斷了聯繫。 我們的所謂價值感和自尊也正是如此。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
  • 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親密關係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於交流並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有人總結過婚姻幸福的秘訣:「因為理解,所以接納;因為接納,所以幸福。大部分不幸的婚姻,源於「不理解,不接納。」
  • 行星尊貴的互溶與接納的詳解
    在了解什麼是行星互溶與接納的行為之前,必須要掌握行星的五種尊貴力量,而廟旺弱陷是絕對需要掌握的知識,只有掌握這個基礎條件,才能夠掌握行星互溶與接納的行為含義。互溶的詳細含義;首先得了解互溶具備哪種結構,什麼樣的結構是具備互溶之力的,互溶之力的行為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 你若想強大,風霜也能錦上添花|接納負能量,才是最好的正能量
    它會因為你慈悲的觀察和觀照而逐漸消融,減退」。真正的修心成長,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對,全然的接受,接受此刻你正在經歷的一切好與壞。接納自己吧,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負面情緒,只有接納了它,才能找到它的來源;只有正視它,才能知道它在訴說和表達著愛……擁抱自己,你是完整而且美好的,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事物,當然,你也有宣洩負能量情緒的權利。
  • 在孩子能夠接納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有能夠接納和理解氣質的父母!
    一個安靜的孩子對於威脅的回應可能是自我屏蔽或尋求庇護,而活躍的孩子則可能是迅速揮舞起自己的拳頭。但對孩子而言,在他能夠接納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有能夠接納和理解氣質的父母!
  • 你越是接納不了的人,越能升華你的生命
    你越不能接納的人,那是我們生命中越重要的貴人;你越嗔恨的人、越排斥、越不喜歡的人,在這些人的身上蘊藏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能量,往往這些人是我們生命的貴人。你是否也在排斥、否定、攻擊、批判助你成長的貴人?很多、很多人,他們真的在為我們而默默奉獻付出,但是通常被我們所排斥、所瞧不起、甚至所嗔恨。
  • 「敏兒說瑪雅」Kin78宇宙白鏡子|鏡中的自己,你全然接納嗎?
    2019.9.28 Kin78宇宙白鏡子接納關鍵詞反射 秩序 無窮無盡宜看見清醒宜今日能量提示今天是Kin78宇宙白鏡子的日子,今日關鍵能量問句:要如何讓自己回到當下?我們經常會聽到說,外在的一切,就像一面鏡子,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照鏡子,當我們站在鏡子面前,頭髮、眼睛、鼻子、眉毛、表情、衣著等等,都百分百的還原給我們看。毫無評判。白鏡子除了代表看見,還提醒我們要接納。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鏡子是沒有好壞的評定的,鏡子不會因為我們的哪裡長的不好看,就拒絕照見,只照見它覺得好看的部分。
  • 與其自哀自憐,不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看著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為我可以有時間跟人說再見」。不能站立、不能洗澡、不能穿褲的莫裡居然還說自己是幸運的,在米奇看來,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自憐的背後人為什麼自憐?自憐其實來源於比較。人活在社會關係網中,肯定會受到來自他人的影響。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作者認為:精神富足來源於好壞兼修,壞的部分也會帶來能量。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從小身體不好,但他把自卑化為能量,靠自己勤學苦練,成為了名垂青史的心理學大師。他渴望把自己成長的過程,傳授出去,幫助更多的人,於是走上心理學之路。
  • 重慶全善學校英語教師李翠鳳:包容與接納 讓每一個學生綻開笑臉
    因為,她在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一名老師,要時時刻刻擁有一顆包容心,接納學生的短處,才能讓學生綻開笑臉。包容與接納是一個人的涵養,是人生的真諦。你能夠包容別人,別人才能接納你。這也是生活的辯證法和哲理。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李翠鳳,已從教10年,當了8年半的班主任。
  • be taken in意思是「被接納」?不,其實真實翻譯完全相反
    而這樣的情況在英語當中也一樣存在,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句中就能表達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要看明白這些詞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解釋。1、taken一詞,單個詞的意思是被吸引的或者感興趣的。而當組合成be taken in一句的時候,它就不能解釋為被吸引或被接納的意思了。那它真的含義又是什麼呢?這一點可能就出乎大家預料了,它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上當、受騙。
  • 心理學:接納不完美,你的人生才豐滿,因為不完美才是一個好東西
    他說他的太太放屁超厲害,有一次他都被他太太的臭屁驚醒了,他家裡的狗也狂叫起來,最後他的太太自己也被弄醒了。還問是不是自己放屁了,西恩說是。心理醫生西恩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忍不住狂笑起來,威爾也忍不住大笑起來。故事講完後,西恩解釋說:真實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東西。
  •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註:本文參考《情緒自救》一書在諮詢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一些來女訪者抱怨自己的伴侶,比如不講衛生啊;在家太懶,從來不做這家務啊;不知道心疼人,自己生病也不知道關心,還坐在沙發上玩手機
  • 慢慢的世界-接納孩子的憧憬與期待
    因此,這股力量需要及時被看見,被接納,孩子的美好憧憬和期待才會通過愛的能量流傳出來,讓美夢成真。親愛的爸爸媽媽,現在,讓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此時此刻,我們知道寶貝們的憧憬是什麼嗎?他們的期待又是什麼呢?如果知道,我們是如何看待寶貝的憧憬和期待的呢?是接納?
  •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基督教待成熟後接納採用並推廣到全世界)
    二、要了解真實背景的真相如上所說,我們如果從眼前實際來看,我們應該感激歐洲基督教,但是深層的,我們還必須感激阿拉伯人;不過,不能到此就結束,因為雖然這數字看上去是「阿拉伯數字」,表明是阿拉伯人發明的,雖然不否認阿拉伯人在期間起到了推廣的作用,追根溯源的歷史真相我們還是必須要明白,還要感激印度人的。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什麼是共情共情重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一些家長過於刻意地講究共情「技巧」,以至於孩子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感情,對於家長來說真正和孩子達成共情,在日常安撫中尤為重要。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