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不慎患上了心理疾病,這個時候你走進心理諮詢室的時候。我們可能聽到心理醫生最多的一個觀點就是「接納」。由於網絡的快速普及,接納這個詞慢慢頻繁出現在網絡上,於是一部分有悟性,或者有過專業指導的人,在改變這條路上慢慢能夠體會到接納到底是什麼,但是很多一部分人不但不理解接納的真正意義,甚至有時候還在詆毀它,覺得它誤導了自己。
很多人這樣理解「自我接納」:
抑鬱的人不想工作,不想出門,接納就是我接受這樣的自己,等有一天好了自然就出門工作了。一個不喜歡收拾家的人,家裡亂七八糟,對自己說:我接受這樣的我自己,做真正自己嘛。亂一些沒關係,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兩個人吵架了,一方脾氣很差,遇事斤斤計較,每次都不能稍微包容對方。這時候他對自己說:我要做我自己,我改變了這些,不就不是我了,我要自我接納,這樣才能活出真我!·········
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很多人把這樣一種自我接納理解為一種「不改變。任其發展,逃避現實,推卸責任」的一個藉口。這樣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接納,而是一種為所欲為的自暴自棄。
一、接納的理解
如果首先聊一下「自我接納」,那麼我們無疑需要先去了解什麼是自我。心理學定義自我:自我是個體對其狀態的認知,包括對其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係、社會角色的認知評價。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談自我接納,根據心理學理論定義自我接納,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解釋:
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1、能接納自己和他人,不會為自己或他人的缺點所困擾或感到內窘與不安,他們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現狀,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願望,同樣也寬容地對待他人的弱點和問題,從容地生活,很少使用防禦機制。2、自發、坦率、真實,他們能真實地對待自己的感情,並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飾自己,自然而單純地表現自己。
真正的接納,不單單是自己面對問題的時候寬恕自己以及他人的單方面的允許。同時還有第二層面的可以去面對真實的現狀,不斷突破過程中的改變。
就像患有焦慮的人無法自己獨自一人出門,自己不願意工作。當聽到心理諮詢師告訴他要接納自己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既然我不能出門工作社交,那我接納這樣的自己。乾脆不改變了,以後能出去就出去,出不去就算了。反正要接受這樣的自己······其實這個並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納。
那麼怎麼是自我接納呢?就是一方面上述例子可能因為焦慮無法跨出家門參加工作以及社交,我們接受這樣的現狀,這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我們還有一個希望就是,縱容在這個狀態我們還是有希望走出去工作以及社交的欲望。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承認改變不是一蹴而就,接納自己在走出家門之後會有的一切負面體驗,而且一點點的來。相信自己在承認,接納現狀的基礎上,可以慢慢戰勝這樣的恐懼,重新走向生活。
二、 接納是一個過程
拿上一個例子來說,一個人在焦慮過程中無法出門工作甚至社交。那麼怎麼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呢?
其實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先要了解到。當事人無法出門社交工作,並不是因為他不想,而是他恐懼。此刻我們首先先要讓他看清這樣的自己。此刻的不能行動是由於自己的恐懼造成。那麼他需要:
1、接受當下的自己(因為過分的抗拒非但不能解決他的焦慮,反而還會加深他的症狀。)
2、明確自己的需求,比如一方面希望逃避生活來達到自己症狀的緩解,另一方面還有就是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可以回歸正常生活。
3、明確了這些願望以後,就需要和專業人士配合去改變自己當下的這些問題。(在改變的過程中一定會伴隨著痛苦,但是此刻要把接納貫徹到底。承認事物進步必然會有痛苦的現實,同時一點點尋求突破,接納自己的暫時做不到,下次再努力調整)
只有這樣的貫徹接納到底,我們才能夠不斷的超越當下的自己,才能夠不斷的成長。這才是自我接納。
接納不是讓你安於現狀、接受現實、自暴自棄,接納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的改變才能實現接納的意義。
當我們關注大自然的時候會發現,人和任何生物都一樣,都是要不斷的成長,也是希望不斷變得更加強大的。生命的意義就是要向著陽光不斷的蛻變與成長,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
我們不是為了接納而接納,而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接納,當你接納了自己的不足,別忘了改變。
文章一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自我接納,甚至覺得誤導自己。就像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後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自我接納」變成了「自暴自棄」的藉口,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困難挫折,面對人生的不完美時,不自信、內心不夠強大,而選擇逃避,自欺欺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