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精神病,是深度自我接納的開始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陸棲芸Sarah 雙相躁鬱世界

作者 / 陸棲芸Sarah

編輯、排版 / 於蓮 審閱 / Emile

故事要從什麼時候說起呢?

想了想,我還是從拿到雙相診斷的那一刻開始倒推吧。

那天預約了新工作的入職體檢,打車到體檢中心附近,我一下車就看到一家規模挺大裝修很新的「心理門診」,我想這是老天爺給我的提示。上午做完體檢後,我在門口猶豫了半個小時,思考著進門該如何開口,如何掛號,醫生又會和我說什麼呢?

在鼓起勇氣推門進去之前,我在門口的廣場上停留了十分鐘,又走到了街對角的便利店逛了起來,最終還是回到廣場,推門進入了診所。

雖然我是初診,但接待員和醫生很有經驗,沒有耗費太多時間就給出了診斷,給了一個我早就意識到卻遲遲沒有去面對的結果。但是,整個過程中的高收費,開藥,誘導複診,診斷而非理解的方式,又讓我很不舒服。私立診所和公立醫院的利弊都很明顯,不過既然跨過了這道坎,拿到想要的結果就好。

從那天開始,我有了一個明顯的體會:以前對雙相有自我意識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要學會面對它,與它共舞,但那時它更像是飄揚在我對面的一面旗幟,我能清楚得看到它,並不斷得提醒自己注意;但拿到診斷那天之後,它由我對面的一面旗,成為了我身上的標籤。我意識到,直到拿到診斷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開始面對,這是一種更深的接納。

經歷過雙相的人應該都有體會,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是斷然不可能進醫院的,只有情緒低落下去,才會想到尋求諮詢師、醫院、藥物的幫助。在上一份工作中,因為心口疼(可能是工作強度大、疲勞、低血壓引起的心肌缺氧),我的工作狀態不好,線上業務也隨著復工複課下滑,引起了惡性循環,在情緒一瀉千裡之前,我果斷地辭職了。

得益於這次明顯鬱期的到來,我可以在更長的歷程中看待自己病情的反覆。從大二第一次陷入中度抑鬱開始,應該是有過三段明顯的鬱期,前兩段分別持續了半年多,第三段現在正在經歷。

這三次的區別,還挺有意思的。

第一次是在大學,那時候對心理學、心理疾病還一無所知。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我最感興趣的方向是歷史和哲學。後來只是因為媽媽和朋友商量下來,覺得「好就業」,我被安排進了非常反感、毫無興趣的會計專業。

所以在一次期末掛科之後,很自然地抑鬱了(這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那一次的體驗特別深,以至於那以後的日子,我都懼怕體重下降,報復性進食成了我抵禦恐懼的唯一辦法,卻不是真正的解藥。

大學裡最大的感受是無力和無助。躲躲藏藏,對自己不了解,更談不上接納。不過,即便狀態很糟糕,通過和大專生交朋友、泡網吧打遊戲逃避了幾年,依舊是有驚無險地畢業了,拿到了和其他人一樣的畢業證書。

畢業投入工作的那段時光,對我來說宛如新生(現在看來是長達一年多的輕躁期)。

從2016年6月畢業找第一份工作開始到17年年底,我在這期間換了5-6份工作,短則一周,長則半年,但我一直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不開心就立馬換唄,只當成是試錯。

當然,這個階段找的工作門檻都不高,咖啡廳服務員、手機櫃檯、零食櫃檯、物業出納,甚至進入了一家保險公司,認起了師傅。

後來跟著朋友做培訓機構,創業不到半年,終有一天感覺自己支撐不住了,每隔兩三天都會在深夜痛哭(以前的頻率大概在一周一次到一個月一次),我提了辭職,並且決定停下休養一段時間,不再找工作了。

現在我知道了,那是第二段鬱期來臨的標誌。

2016年是中國心理學普及的元年,那段時間,通過公眾號也好,知乎也好,我認識了心理學,看了一些很有療愈力的作品,大學也想像過心理諮詢師這樣的職業,苦於證書取消,又沒有文憑,就想到了考研。由此開始,第二段鬱期在家裡安穩度過。

當時不打算找工作,其實就是披著考研的外衣逃避外界環境,這是保護自己的方式,也是我最放鬆的一段時間。從父母那裡得到了充分的接納,哪怕他們並不了解我的情況,無法真正按照我的疾病進行支持,但只要給我提供一個安全自閉的環境,不幹涉不施壓,就是最大的支持。

我就像一塊耗幹的電池,在家裡開始了緩慢充電的過程。當時缺乏應對抑鬱的經驗,也沒有尋求外界的幫助,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喪失社會功能,總是出現自我懷疑,想學習又看不進書很苦悶......

這個時候的我,是灰暗的,缺乏生命力的,幾乎不出門。我印象最深的場景是:整個上午陷入抑鬱情緒,躺在床上無法動彈,不願起身拉窗簾,照不到陽光,也加重了抑鬱的循環。

稍微好轉一點時,我會去樓下網吧打打遊戲,買瓶飲料,吃上一碗愛吃的餛飩,甚至是在樓下商業街逛上幾百米。

當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方向,感覺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但是缺乏工作經驗,社會經驗,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工作,更擔心自己的工作狀態。

這次低落的狀態大概維持了八個月,到18年4月的時候,我感覺好一點了。先是在小區的託班裡找了份晚託的工作,每天4個小時,陪小學生寫作業,從家走到機構只要5分鐘。這份工作僅維持了一個多月,也推動了我真正去投簡歷找工作。又極其幸運地遇到了我持續最久的一份工作(一年半),我在其中獲得了極大的療愈,人格從破碎走向整合。

第三段鬱期就是現在。掐指一算,距離上一次鬱期結束已經足足兩年兩個月啦!想到這裡突然開心起來了,更值得高興的是,我比之前掌握了更多自我調節的方式。

需要警惕的是,身在離家一千公裡外的北京,想要平穩度過這次低谷,恐怕並不容易。房租的壓力,工作的難度,自己的抱負,這些僅僅是可以想到的因素。更加難以應對的是潛意識裡積累的負面情緒,乃至偏執妄想,都會在這個階段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傾瀉而出。內在的打擊,往往比外在的打擊更容易擊碎一個人的生活。

總結這三段低谷期,第一段在學校,平靜中透露著無力和絕望;第二段在家,無力但是不受幹涉,有自我恢復的環境,有被接納的感覺;第三段遠在他鄉,也想過逃回家,但是這次在理智上更有經驗,在情感上有諮詢師的幫助,我堅信自己能扛過去,煥發新生。

雙相帶給我的,是摺疊的人生,每一把遊戲都必須加快節奏,要麼功成名就,要麼萬劫不復,等待下一輪機會來臨......

逃避痛苦的方式很容易獲得,但我依舊選擇難走的路。正如題記所言:寧可積累一段錯誤選擇的人生,也不要晚年拿著一張空白試卷懊悔。無論生來是怎樣的家庭環境,怎樣的頭腦,人的一生中,註定要面對一些逃不開的苦難和悲劇,但凡我可以掙扎一天,也想交出一份更豐滿的答卷。

下一步行動

一步步走到現在,經歷了好多次的反覆,有了些許應對雙相的經驗。但與此而來是更加深刻而殘酷的體會:此時每天上午陷入抑鬱情緒的我,和六年前沉迷遊戲逃避痛苦感受的我,沒有任何分別,這就是原原本本的我,原來我的痛苦和外界並無干係。

但我依然很有收穫,在這段起起伏伏的時間裡,我不僅活了下來,還實現了好多理想,甚至主動脫離父母的庇護,在疫情最嚴重的的時刻,獨自一人來到一千公裡外的北京,進入無數人夢寐以求的大廠。一旦決定投入工作,每一次都盡力做出卓越的貢獻,每每想到這裡,我都會泛起心潮澎湃的感覺。

現在我雖然抑鬱,但是生存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在北京獨立生活,有一份雙休離家(合租屋)近的工作,保證自己規律生活。雖然早晨經常不想起,三餐不規律,但總是要起床上班的,不吃飯是沒法餓著工作的。不再繼續大廠的007作息,休息的時候可以約到諮詢師面詢,補充一下心理能量。

我還有了更多總結的能力。究其原因,過去在病中痛苦的來源多半是因為沒有方向,缺少目標,缺乏興趣,我就盡力給自己描繪目標,找到興趣的解藥。比如我現在會想,在北京安穩鍍金一兩年,回家之後用自家空置的房子,打理一間民宿。不管心願能否實現,幸福的藍圖都能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支撐著活下去的意願,支撐到下一次平復。

最後的最後,和大家分享一段偶然在書中看到的文字,讓我們發出光芒,照耀彼此吧:

雙相躁鬱世界

id:bipolar_world

是國內首個專注於為發聲的組織。我們起步於同名公眾號,內容以過山車玩家(雙相親歷者)的原創非虛構故事為主。我們希望能通過故事、展覽與等形式,構建本地化與多元化的雙相患者群像,提升公眾對雙相的認知度與自我關懷的意識,為雙相去汙名化、去浪漫化,讓每一個人都能有尊嚴地在這個社會上活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到處在說「自我接納」你明白什麼是「接納」麼?
    這時候他對自己說:我要做我自己,我改變了這些,不就不是我了,我要自我接納,這樣才能活出真我!·········在上述的例子裡面,很多人把這樣一種自我接納理解為一種「不改變。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談自我接納,根據心理學理論定義自我接納,有這麼幾個層面的解釋:自我接納包括接受自我和他人以及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
  • 健玲:NLP幸福心理學,愛自己從滿足五種深度需求開始
    >生命內在的五種深度需求1.安全感要求,有精神和物質的精神沒有安全感來源於不確定性沒有能量獨自一人交往,並處理自己面對的問題。接納並並不是希望他人的接納,真實的接納是以接納自己剛開始,沒有理由的接納自己的全部。接納自己全部的帶來了,接納自己全部的真正,所以接下去就會接納他人,接納他人不確定性、外在全部的帶來了。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些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也是精神病患者!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其實是想讓觀眾明白,精神病患者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多一點認識、理解和接納他們,同時明白每一個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最近除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剛剛上映的電影《幻愛》也是以精神病患者作為故事題材,讓精神病這個話題成為了網絡熱話。
  • 郴州市精神病醫院走進社區開展情緒管理曼陀羅繪畫減壓活動
    近日,郴州市精神病醫院心理危機幹預中心講師團開展「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公益項目:情緒管理--曼陀羅繪畫減壓活動。紅網時刻11月17日訊(通訊員 範晶晶 黃麗瓊)近日,郴州市精神病醫院心理危機幹預中心講師團協同蘇仙區衛健局、蘇仙區殘聯、卜裡坪街道辦事處在郴州市蘇仙區殘疾人託養中心開展「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公益項目:情緒管理--曼陀羅繪畫減壓活動,40餘名殘疾人及家屬參加。
  • 精神病症狀的形成
    柯赫自己對這些主題的特殊敏感度在討論精神病症狀的形成時顯現出來。他引用佛洛伊德的說法,認為精神病症狀的形成和精神官能症症狀的形成類似,其開始的順序是相同的。整個過程從挫折開始,接著是「外顯退化」;在精神病症狀的形成過程當中,退化過程在「正退化」的階段,開始有別於精神官能症的方向。
  • 精神病可以治癒嗎 如何預防精神病的發生
    在我國,患有精神病的患者人數也是挺多的,那麼患上精神病可以治癒嗎?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病,引起精神病的原因是什麼?怎麼知道是否患上精神病,精神疾病的症狀有哪些?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精神病可以治癒嗎在眾多人的心目中。一個人一旦患了精力病,治好的期望是很迷茫的。
  • 自我治癒:接納自己的坑洞
    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愛德華·蒙克《憂鬱》(1892) ♢  允許自己接納坑洞,並穿越它們到達彼岸 人們往往會竭盡所能不去感受這些洞
  •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
    心理學家:抑鬱症康復,先從理解和接納開始註:本文參考《情緒自救》一書在諮詢的過程中,經常聽到一些來女訪者抱怨自己的伴侶,比如不講衛生啊;在家太懶,從來不做這家務啊;不知道心疼人,自己生病也不知道關心,還坐在沙發上玩手機
  • 精神病患者最大的障礙從來不是犯病時候什麼樣,信了你就輸了
    精神病患者最可怕的,從來不是患者犯病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而是你當清醒的時候,怎麼也不相信:你會有精神病!當你深知自己患有精神病,你也不會相信,自己有可能會被治癒。就仿佛,有天你一覺醒來,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你敢相信嗎?信了你就輸了有個特別好的朋友,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 上海精神病電話
    核心提示:精神病,又可以稱之為心理障礙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那患上精神病的時候有什麼症狀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精神病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來看一下吧。 精神病,又可以稱之為心理障礙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該研究的重點是老年人,這是人群中COVID-19健康併發症風險較高的人群,由於這種風險,與其他年齡組相比,他們可能仍處於較嚴格的自我隔離狀態。另一方面,主觀感覺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年輕的參與者,沒有表現出與孤獨感相關的精神病症狀。  那麼,可以採取什麼措施來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我想,給老人提供持續的幫助和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子女、家人以及社區、社會應多加關注老人的精神世界,增加老人與社會的聯繫,提高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並引導老人適度運動並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提升自我價值感和希望感,必要時應積極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和儘早就診。
  • 當心這可能是一種精神病
    遠晴在17歲出國前已經開始出現症狀。早期是抑鬱發作,思維遲緩,聽不懂別人說什麼,持續一兩個月。之後又出現輕躁狂症狀,由於英語成績較好,也順利通過了面試和雅思,一度自我感覺十分良好。 在英國讀完預科後考大學,因躁狂過於自信,而實際能力不足沒能考入喜歡的學校,情緒開始轉抑鬱,一蹶不振,且病情反覆發作。
  • 一文讀懂全球疫情:全球累計確診逾5844萬例 英政府宣布12月開始新...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美洲地區,美國床位不夠改造停車場接納病患,巴西確診病例已超過600萬例;歐洲地區,英政府宣布12月開始新冠疫苗接種,德國疫情仍無好轉跡象;亞洲地區,印度部分地區升級防疫舉措,伊朗在多個城市實施宵禁。
  • 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小心這些因素導致精神病
    精神病是現在比較常見的病症,很多的人都比較關注,巨大的生活壓力,忙碌的生活,都會讓人的精神產生壓力。那麼,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呢?引發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精神病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這是精神病的前期症狀之一。4、性格突變。原本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突然變得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孤僻不合群,生活懶散,不守紀律。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往日的激情。5、行為詭異。行為舉止開始變得詭異起來。喜歡發呆、獨來獨往,精神病的前期症狀導致患者很難與別人交流。6、情感紊亂。
  • 《精神病》尚泰轉大人超戳!高吉童劍龍暗喻解析,都反應尚泰內心
    金秀賢、徐睿知《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劇情越來越精彩!上周尚泰終於「轉大人」,尚泰意識到自己要照顧弟弟,也接納了文英,劇情超感人!近期也有網友解析,發現劇中很多隱喻都在暗示尚泰的內心世界,「高吉童&小恐龍多利」隱喻鋼太&尚泰關係;尚泰喜歡的劍龍,是他自己的化身!
  • 在孩子能夠接納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有能夠接納和理解氣質的父母!
    一個安靜的孩子對於威脅的回應可能是自我屏蔽或尋求庇護,而活躍的孩子則可能是迅速揮舞起自己的拳頭。但對孩子而言,在他能夠接納自己之前,首先需要有能夠接納和理解氣質的父母!
  • 接納與承諾:當現實不似我所想-虎嗅網
    一開始時確實如此,為了生存,人類天性避害,逃避不安和不適的感受,因此我們多數傾向於過度糾正或過度關注這些情緒的觸發因素。如果我們像愛麗絲一樣有過證實危險的經歷,則更是如此。因此,接納並不是只是「認命」,它是對我們最艱難痛苦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心態,讓我們得以繼續向前走,同時盡我們所能,過有意義的生活。最終愛麗絲意識到,如果她想超越她的傷痛,她就必須停止逃避和控制它。只有當她達到這個程度的接納,當她允許自己以有目的性、有意義的意圖去感受痛苦時,她的人生才開始改變。
  • 自我毀滅程序之二:羞恥心的療愈
    那種羞恥,愧疚,自我厭惡否定的狀態!昨天把其他人在我這裡的那部分羞恥的能量送走後,開始處理自己的,因為知道既然能被別人影響就一定是自己也有同樣問題,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就是這個道理!正好共振了我現在的自我否定情緒,我也釋放一下。
  • 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 間歇性精神病有哪些表現
    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是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的發生。精神病患者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少見,間歇性精神病是其中的一種,到底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間歇性精神病是一個法律概念,而非精神醫學概念。醫學上的精神病,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緩解期。完全緩解,精神症狀已完全消失的,才可以認為精神正常,評定為完全責任能力;雖處於緩解期,仍有殘留症狀或者性格改變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出現危害行為時,其辨認或者控制能力可以明顯減弱,應評定為限制責任能力。
  • 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Bobo, MD, MPH在精神分裂症及相關障礙的長期治療中,從一種抗精神病藥換用另一種藥物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便是在原藥物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情況下。CATIE一期研究顯示,儘管的確有效,但抗精神病藥的治療中斷率仍很高,從奧氮平的64%至喹硫平的82%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