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2020-11-24 醫脈通

作者:William V. Bobo, MD, MPH


在精神分裂症及相關障礙的長期治療中,從一種抗精神病藥換用另一種藥物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便是在原藥物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情況下。CATIE一期研究顯示,儘管的確有效,但抗精神病藥的治療中斷率仍很高,從奧氮平的64%至喹硫平的82%不等。


儘管治療依從性不佳可能是導致換藥的原因之一,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換藥也可能是醫師有意為之。一旦啟動換藥,臨床效應(積極的和消極的)並不確定,進而對醫生構成了挑戰。熟悉換用抗精神病藥的常見適應證及禁忌證,了解選擇及換用藥物的策略,並對社會心理學因素加以考慮,有助於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轉歸,並將包括復發在內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適應證


治療精神分裂症及雙相障礙患者時,更換抗精神病藥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類:治療應答不佳、無法耐受副作用、患者和/或照料者主動要求。較為少見的情況時,患者可能因為治療費用問題換藥,如換用一種更便宜的抗精神病藥,或從原研藥換用仿製藥。換藥也可能是為了簡化服藥方案,如換為每天僅需服用一次的藥物。


治療應答不佳


儘管人們在抗精神病藥領域取得了進展,但即便是完全依從,一些患者對特定藥物的應答情況仍不理想。另外,產生積極應答的患者同樣可能持續殘留症狀,並導致較差的臨床轉歸及功能損害。


對於未能獲得或僅獲得微弱臨床獲益的患者,以及殘留症狀的患者而言,當存在以下情況時,換藥尤其有必要:


1、排除了其他導致應答不佳的臨床因素,如誤診、共病、用藥依從性差、未達足量足療程等;


2、優化抗精神病藥劑量和/或長期用藥並未帶來額外獲益;


3、進一步加量或聯用其他藥物存在禁忌、無效,或因其他因素導致不可行;


4、儘管服藥依從性良好,但患者仍出現了急性復發。


因此,在決定更換抗精神病藥之前,務必要確認當前治療的依從性、療程及劑量已達到最佳。


無法耐受


抗精神病藥短期及長期治療的副作用很常見,其中一些可能較為嚴重,且持續很長時間。當副作用明顯由抗精神病藥所引起,且超過了臨床獲益或對治療依從性造成威脅,此時即對治療造成了限制。在此種情況下,觀察性等待往往不可行,可能有必要調整劑量。當患者存在以下情況時,應尤其考慮換藥:


1、由於不能接受臨床惡化的風險,無法繼續減量;


2、即便是更低的劑量,對治療構成限制的副作用仍不可能消除;


3、針對副作用的特異性治療手段(如用於對抗EPS的抗膽鹼能藥物)不存在、無效或存在禁忌;


4、抗精神病藥治療造成了具有臨床意義的糖脂水平升高,且患者不願或不能依從相關飲食或藥物幹預,或上述手段無效。


當無法耐受的副作用由於藥物相互作用所引起,通常需要降低劑量或停用另一種藥物。如果該藥在醫療上必須使用,無替代治療手段,減量無效或不應嘗試減量,則可能需要換用抗精神病藥。任何有關患者用藥方案的改變均應在所有治療成員的討論下進行。


患者和/或照料者要求


有些情況下,患者和/或照料者可能主動要求換用抗精神病藥,可能基於上述提到的任何原因。然而,這些要求也可能是由於錯誤信息、將不良轉歸錯誤地歸咎於藥物、對藥物治療存在矛盾心理、低估病情嚴重性或不完全理解抗精神病藥的功效。無論如何,醫生應儘可能了解更多的細節,尤其是患者對當前治療存在陽性應答時。


禁忌證


對於一些患者而言,更換抗精神病藥可能帶來獲益;風險同樣存在,但絕對禁忌證很少。一旦患者存在以下情況,換藥可能是不明智的:


1、新近從急性精神病發作中康復,正在服用急性期明確有效的藥物;


2、目前正在使用抗精神病長效針劑且臨床狀況穩定,但此前有因為口服抗精神病藥治療依從性不佳而導致病情不穩的歷史;


3、對抗精神病藥應答良好且病情穩定,但在急性期內存在暴力、自殺、嚴重症狀或顯著的自我忽略。


對於這些患者而言,換用一種新的抗精神病藥可能得不償失。若缺乏必須換藥的原因,目前使用長效針劑治療病情穩定的患者應繼續維持當前治療。理想狀況下,可使用口服藥物維持治療的患者應在急性期症狀得到控制、臨床穩定持續至少3-6個月後方考慮換用另一種口服抗精神病藥,但在現實中不一定可行。


信源:Switching Antipsychotics: Why, When, and How? Psychiatric Times


下篇:更換抗精神病藥:步驟與注意事項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風險與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較弱。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臨床中宜加強針對性的監測,不應因噎廢食。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精神科臨床管理指南(四):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
    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的條件 1.1. 患者能否開始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1] 臨床醫師需要根據當地醫療規定以明確這些藥物是否可以使用。如果有COVID-19感染症狀患者的抗精神病藥LAIs治療不能中斷,醫護人員應穿戴個人防護裝備並按照感染防控程序對其進行抗精神病藥LAIs治療[4]。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基於循證學證據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FGAs)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GAs)排名,或制定治療流程,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包括臨床研究設計異質性很高,抗精神病藥的頭對頭比較數量有限,且很多抗精神病藥數據較少。同理,不可能給SGAs或FGAs貼上優先選用的標籤。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患者的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將較前下降;2. 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陽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而丘腦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陰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結果顯示,經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受試者的精神病性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一點在研究者的預料之中。
  •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儘管目前對於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仍被奉為圭皋,然而,連續暴露於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等話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針對那些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已實現病情穩定的患者,連續治療模式是否真的必需,甚至是否合理,也引起了一些醫師的質疑。
  • Nature Neuroscience: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
    最近,科學家利用生物傳感器揭示了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病的分子機制。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3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僅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而且注意力很難維持。
  • FDA:聯用抗菌藥利奈唑胺與某些抗精神病藥可致CNS毒性
    一般認為,接受5-羥色胺能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同時服用利奈唑胺可導致腦內積聚高水平的5-羥色胺,繼而引發5-羥色胺症候群,其症狀和體徵包括精神改變(意識混亂、過度活躍、記憶問題)、肌肉扭曲、多汗症、顫抖或搖動、腹瀉、協調能力下降和(或)發熱。
  • │臨床「藥」點
    可參考的臨床應用有用於疑為念珠菌病的抗真菌經驗治療。 (2)禁忌證與慎用 禁忌證:對本藥或其他唑類過敏或有過敏史者,妊娠期婦女。 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有潛在引起心律失常的患者,哺乳期婦女。不推薦6歲以下嬰兒使用。
  • 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和亞甲藍同用可引起嚴重CNS反應
    7月26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安全公告,稱其收到了正在服用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的患者使用亞甲藍後出現嚴重中樞神經系統(CNS)不良反應的報告。亞甲藍經常用於診斷性操作,也被用於處理一些醫學問題。能與亞甲藍發生相互作用的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物列表可在FDA網站找到。
  • CNS Drug:抗精神病藥物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8年1月,發表在《CNS Drugs》的一篇由瑞典和挪威研究者撰寫的綜述詳細闡述了抗精神病藥物增加VTE風險的最新進展。本文總結了抗精神病藥使用過程中VTE風險的現有證據。越來越多的觀察性研究顯示,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的VTE風險增加。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又稱震顫麻痺。臨床主要症狀為進行性運動徐緩、肌強直及震顫,此外尚有知覺、識別及記憶障礙等症狀。   現認為帕金森病是因紋狀體內缺乏多巴胺所致,主要病變在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通路。
  • 抗精神病新藥!大冢/靈北Rexulti治療雙相I型障礙2個全球III期臨床...
    2019年0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大冢(Otsuka)與合作夥伴靈北(Lundbeck)近日宣布,評估抗精神病藥物Rexulti(brexpiprazole,依匹哌唑)治療雙相I型障礙(BP-I)相關狂躁發作患者的2項全球III期臨床研究未能達到主要終點。這2項研究中,隨機階段的持續時間均為3周。
  • 多巴胺受體結構或有利於尋找更安全抗精神病藥物
    一項新研究報告了與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結合的多巴胺D2受體(DRD2)的結構——該受體是用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的主要靶點。
  • 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體重增加又有新解釋
    初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或許可以通過腦部的大麻素系統進行解釋。相關文章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2月刊上。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多種品牌)治療後出現食慾增加,可能因Anadamide(與腦部大麻素受體結合)血漿水平,與杏仁核超活化有關。
  • 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 間歇性精神病有哪些表現
    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是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出現精神錯亂的情況,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精神病的發生。精神病患者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少見,間歇性精神病是其中的一種,到底什麼是間歇性精神病呢?小編給大家一一講解。如何治療間歇性精神病1、手術治療精神病近幾年這個手術治療精神病的治療技術,在廣大的醫院都在進行運用,很多患者通過這個治療技術使病情康復。但是費用很高,患者治療精神病要謹慎。
  • 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9版)出爐!
    1.普通使用級:有明確的臨床使用適應證、已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和國家談判藥品的抗腫瘤藥物品種。2.限制使用級:有明確的臨床使用適應證、未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或《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或國家談判藥品的抗腫瘤藥物品種。
  • 周蓬安:大學生「被精神病」遭灌藥電擊,太可怕了
    在「不給開證明就出不了院、畢不了業」的說法下,他在這裡呆了134天,經歷被灌藥、電擊治療、毆打等事件,最終在護士站撥通電話自救。(10月13日《東方今報(鄭州)》)真不能拿學院團總支書記不當幹部。一個精神原本好端端的大學生,就因為洛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團總支書記陳貫安的一句話,就成了精神病患者,並被送去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這實在是太可怕了。
  • 柳葉刀子刊綜述:抗抑鬱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數十年後,各種抗抑鬱藥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其中絕大部分旨在通過增強單胺能神經傳遞實現抗抑鬱的目的。另一方面,人們很早之前就已經發現,抗抑鬱藥相關神經化學改變及實際抗抑鬱療效的發生時間差異很大:前者在給藥後數小時既已發生,而後者往往需要數天甚至數周。這一發現對單胺假說構成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