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受體結構或有利於尋找更安全抗精神病藥物

2020-11-25 科學網

 

一項新研究報告了與常用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結合的多巴胺D2受體(DRD2)的結構——該受體是用於治療精神病的藥物的主要靶點。因為靶向該受體的藥物與其他相關受體會產生小虎作用,所以常常引起嚴重、有害的副作用。正因為如此,對DRD2結構及功能有更好的了解能幫助科學家尋找更安全的、對DRD2有選擇性的抗精神病藥物。該成果1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神經遞質多巴胺與多種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和抑鬱症有關。其行為由一個由5個G蛋白偶聯受體組成的蛋白家族介導。其中一個受體便是DRD2,它是多種抗精神病藥物的主要靶點,但是對其結構和功能在分子層面上的理解一直模糊不清。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Bryan Roth及同事報告DRD2與利培酮結合狀態下的晶體結構。他們發現藥物與受體以特殊方式結合,即一小塊由色氨酸組成的疏水片像一頂帽子一樣控制藥物的進出——這不同於在D3和D4受體中觀察到的現象。在此位置的變異縮短藥物與受體保持結合的時間,而這種結合通常被認為與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副作用錐體外系反應(運動障礙)有關。(來源:中國科學報 馮維維)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上述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一旦停用抗精神病藥甚至仍在用藥時,精神病性症狀可能捲土重來,因為藥物似乎並不能糾正上遊的多巴胺能紊亂,而只能暫時掩蓋。抗精神病藥(多巴胺D2/3受體拮抗劑)是精神病性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如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反應不佳、停藥後易復發等。人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藥物起效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以解決上述問題。
  • 腦外科專家顧建文:多巴胺D3受體與精神疾病的關係
    大量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可能與精神分裂症有關,並提出若干種假說,如多巴胺(DA)系統功能失調假說、5-羥色胺系統和多巴胺系統平衡失調假說、NMDA受體功能低下假說等。臨床使用的藥物主要分為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典型抗精神病藥,也稱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例如Chlorpromazine、Haloperidol等,主要通過阻斷多巴胺D2受體(D2R)起效,其對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有顯著療效,但較少針對陰性症狀調節和認知功能改善,當對D2R阻斷比率過高時(超過80% )往往造成紋狀體內DA功能下調,從而導致錐體外系副反應( EPS)的發生及負性症狀的惡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 精神分裂症突破性藥物!首個非多巴胺D2受體結合的藥物SEP-363856...
    SEP-363856是一種TAAR1激動劑,已獲美國FDA授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該藥有潛力成為第一款不通過結合多巴胺D2受體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在過去的60年裡,結合多巴胺受體的抗精神病藥物一直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標準療法,儘管它們有副作用。此次公布的關鍵臨床研究結果,支持了SEP-363856作為一種新的精神分裂症治療方法的潛力,該藥有潛力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精神分裂症造成的公共衛生負擔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 多巴胺與精神病:我們摸對門路了嗎?
    多巴胺與精神病作為臨床醫師,我們都有這樣的概念:多巴胺與精神病的發作脫不了干係。我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們的前輩曾說過,「阻斷」多巴胺受體可以改善某些精神病性症狀。我們只管給病人開我們定義為「多巴胺阻滯劑」的抗精神病藥。這一次,非理性再次上升為理性。顯著性(salience)在這篇文章中,基於現有關於顯著性及多巴胺對精神病強化作用的數據,Winton-Brown及其同事提出了一套理論。
  • 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體重增加又有新解釋
    初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或許可以通過腦部的大麻素系統進行解釋。相關文章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2月刊上。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多種品牌)治療後出現食慾增加,可能因Anadamide(與腦部大麻素受體結合)血漿水平,與杏仁核超活化有關。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上述理論不僅能說明以往使用膽鹼受體阻斷藥治療的理由,而且也提示補充腦內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途徑。   老年性血管硬化、腦炎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等均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稱為帕金森症候群,其藥物治療與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藥分為擬多巴胺藥和膽鹼受體阻斷藥兩類。
  • 某抗精神病藥物可使癌症幹細胞「改邪歸正」
    新華網溫哥華5月26日電(記者馬曉澄)加拿大研究人員日前在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研究報告說,他們在實驗中發現,抗精神病藥物甲硫達嗪可使癌症幹細胞「改邪歸正」,成為正常細胞,而藥物使用不會對其他正常的人體細胞產生副作用。
  • 抗精神病新藥!大冢/靈北Rexulti治療雙相I型障礙2個全球III期臨床...
    2019年02月19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藥企大冢(Otsuka)與合作夥伴靈北(Lundbeck)近日宣布,評估抗精神病藥物Rexulti(brexpiprazole,依匹哌唑)治療雙相I型障礙(BP-I)相關狂躁發作患者的2項全球III期臨床研究未能達到主要終點。這2項研究中,隨機階段的持續時間均為3周。
  • 這10類藥物會引起帕金森病
    筆者綜合文獻報導,總結可能導致藥源性帕金森症候群的藥物如下: 一、多巴受體拮抗劑 ▎吩噻嗪類抗精神病藥物 代表藥物奮乃靜、氟奮乃靜,其結構含哌嗪基和含氟元素(三氟丙嗪、三氟拉嗪),容易引起帕金森症候群
  • 抗精神藥物太恐怖了!吃多了都會上癮!?
    患有精神分裂症,醫生通常都會開抗精神藥物,並且會囑咐患者先吃上一段時間試試看,在網際網路上也有抗精神藥物需要長期服用的說法,但也有不少患者比較擔心長期服用抗精神藥物會成癮性嗎?如果有出現藥物成癮性那是不是大腦也會被藥物所控制住了?擔心抗精神藥物上癮怎麼辦? 關於成癮性物質,你知道的有哪些?
  • Nature Neuroscience: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
    最近,科學家利用生物傳感器揭示了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病的分子機制。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3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僅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而且注意力很難維持。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注意及其他認知功能的損害,且在病情急性加重時可能更顯著;伴隨著治療的進行,醫生需要不時將話題引回針對靶症狀及副作用的討論上來。因此,選擇特定抗精神病藥時通常需要與患者討論可能出現的獲益及副作用,並將以下因素納入考慮:既往治療史(包括療效及耐受性);具體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的軀體健康問題;其他藥物相關因素,如可用劑型、潛在藥物相互作用、受體結合性質及藥代動力學考慮。
  • 亨廷頓舞蹈症現早期治療曙光:與多巴胺受體有關
    在老鼠身上的研究表明,針對組胺H3受體(H3R)——一個已經確定的藥物靶點,用於其他情況,如花粉熱——可能有助於防止多巴胺信號失衡,導致腦細胞死亡和運動和記憶缺陷。「眾所周知,多巴胺信號在亨廷頓病中消失了,但我們和其他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多巴胺受體和組胺受體一起控制著大腦中的信號,」該研究進行時,David Moreno-Delgado是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的博士後研究科學家,他現在是比利時NovAliX的生物學小組組長。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木犀草素,一種強效的人單胺氧化酶- a抑制劑和多巴胺D4、血管加壓素V1A受體拮抗劑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常見的老年化ND,其特徵是路易小體的聚集,腦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細胞的丟失和多巴胺(DA)的消耗多巴胺(DA)是一種內源性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由多巴胺能神經元產生,通過多巴胺能受體的信號級聯在多種腦功能中發揮重要作用。DA通過囊泡單胺轉運體2(VMAT2)的活性儲存在突觸囊泡中,直到動作電位誘導DA釋放。當DA釋放時,它結合突觸後神經元上的DA受體(DRs)。
  • 新型探針也為多巴胺受體的相關藥物篩選優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此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毓龍實驗室開發了一系列監測神經遞質的螢光探針,其中包括第一代多巴胺探針。
  • 抑鬱症的科學:抗抑鬱藥物如何對大腦起作用?
    想要形成正向循環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服用抗抑鬱藥物,因為它們會對大腦帶來非常廣泛的影響。抗抑鬱藥物如何起作用?1.選擇性5-羥(qiǎng)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簡稱SSRI)不同的抗抑鬱藥物起作用的機制稍有不同,但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通過影響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系統來實現的。
  • 精神病新藥進展!艾爾建Vraylar(卡利拉嗪)治療雙相I型障礙抑鬱發作...
    2018年09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艾爾建(Allergan)近日宣布,美國FDA已受理新型抗精神病藥物Vraylar(cariprazine,卡利拉嗪)的一份補充新藥申請(sNDA),該申請尋求批准擴大Vraylar的適應症,用於成人患者治療雙相I型障礙(雙相抑鬱症)相關的抑鬱發作。
  • 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和亞甲藍同用可引起嚴重CNS反應
    7月26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安全公告,稱其收到了正在服用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的患者使用亞甲藍後出現嚴重中樞神經系統(CNS)不良反應的報告。亞甲藍經常用於診斷性操作,也被用於處理一些醫學問題。能與亞甲藍發生相互作用的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物列表可在FDA網站找到。
  • 哪些帕金森藥物作用更穩定持久?醫生:帕金森藥物總結都在這裡了
    抗帕之路漫長且充滿挑戰,左旋多巴的出現是帕金森病治療的第一個裡程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人類充分發揮了智慧的力量,控制了帕金森在人體的肆虐。藥物治療目前仍然是帕金森病的首選治療方案,並貫穿整個治療過程。我們一起來聊聊抗帕金森藥物的策略吧。為什麼會得帕金森呢?知其然必須要知其所以然。